山东省寿光市实验中学 262700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的决定》中特别倡导合作学习: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就英语课程而言,合作学习不断深入师生的教学生活中,其中师生合作互动学习备受关注。新课改下的英语教学中,实施师生合作互动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多渠道地获取语言知识并加以运用的能力,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及交际策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思想,学会创新,学会实践。
通过合作学习,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建立了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弥补了不能面对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创造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
一、中学英语教学中师生合作互动存在的问题
美国着名教育评论家埃里斯曾提出:“如果让我们举出一项真正符合教育改革这个术语的话,那就是师生合作学习。”他把师生合作互动定义为语言课堂上发生的一切师生之间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交互作用和影响。不可否认,目前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师生合作互动仍然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课堂上师生互动模式单一。“控制——服从”为中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中教师和学生的主要行为模式,相互切磋型的互动较少。同时,绝大多数互动由教师发起,由学生发起的互动极少。如此的弊端在于,虽然课堂上有互动,但是互动仍由教师控制,学生的反馈多数在教师的预期之中。低效和无效的师生互动仍居多数。
2.英语课堂上互动的对象存在差异性。教师提问成绩好的同学的人均次数多,而成绩较差的学生获得的互动机会偏少。教师在选择互动内容上,对好学生提的问题通常稍难一些,并在评价时倾向于采取肯定的、个性化的评价方式,在等待时间上也表现出耐心。而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倾向于选择简单的问题,在评价时倾向于给出“正确”或“错误”的简单评价。互动出现障碍时,教师通常较少给予这些学生充分的考虑时间和表达机会,转而选择其他学生继续提问。尽管教师的做法是出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但上述差异性体现出中学课堂中师生互动的不平等和不公正,这种有条件、小范围的互动,对学生的情感发展不利。
3.课堂教学中非言语行为互动缺乏。许多教师认为课堂互动的中心是以传授知识经验为主,而忽略了课堂中出现的非言语行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非言语行为是指课堂教学情境下,教师和学生表现出的无声的静姿(如眼神和面部表情),无声的动姿(如手势语和体态语),有声的辅助言语和类言语(如声调、音质、音量、语速、节奏,以及哭、笑、叹息、咳嗽等)无固定意义的发生。有些教师虽然认识到了非言语行为的重要性,却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未能控制好自己的非言语行为。不恰当的表情、肢体语言对课堂互动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实现有效师生合作互动学习的途径
基于师生合作互动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现状,中学英语教师应在充分理解互动的实质和内涵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使师生合作互动学习更有成效:
1.师生之间应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此处的平等包括认知和情感两方面。从教师定位角度讲,教师不应以权威自居,更不能对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抱有偏见。在情感方面,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人格,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抱负志向,以及他们的选择和判断。教师不应总是按照自己的理想去塑造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发现和实现自己的理想。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师生之间展开对话,相互理解,真诚接纳。学生从中获得平等、尊重、信任、和谐等师生关系的积极体验。
2.教师要恰当运用非言语行为。教师在英语课堂上要力争合理运用表情语言,并加强师生间的目光交流。教师丰富的面部表情和恰到好处的目光能使学生自觉融入到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去。不恰当的视线活动,都会使学生精神紧张,不能认真听课。例如不恰当的注视部位和延续时间等。同时,教师需要加强手势语的应用,包括指示性手势、强调性手势、会意性手势和评价性手势。利用手势对言语进行补充,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并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增强记忆效果。
3.创设更多有利于师生合作互动的合理的教学情境。 教师除了在“提问——回答——反馈”模式下发起师生互动外,需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创设更多有利于师生互动的教学情景。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选择合适的话题,在课堂上通过讨论、演示、合作等多种方式与学生展开互动,从而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需要力图营造出宽松和谐、活泼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真正敢于参与、乐于参与。
4.遵循激励性原则提高评价质量。评价是课堂中教师用以激励学生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直接影响学生参与互动的质量和积极性。
首先,教学评价要遵循激励性原则。在中学课堂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在保证当前知识准确传输的基础上,给学生促进和鼓舞,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教学评价要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不同的评价标准,纵向地对学生做出评价。对于优生,可着重于激发他们向更高目标迈进的进取心;对于差生,则着眼于激起他们的自信心,发现自身的闪光点。
总之,真诚、热情、恰到好处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和教师在平等的基础上互动和交流,并激发他们参与师生互动的愿望。
论文作者:张爱琴 刘美媛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2月总第2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4
标签:互动论文; 师生论文; 教师论文; 学生论文; 评价论文; 课堂论文; 言语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2月总第2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