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普通高校论文,课程设置论文,本科论文,我国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21世纪,知识经济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教育的竞争。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对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这要求它必须不断改革与完善,尤其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面要不断深化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培养出新世纪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体育专门人才。
由于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分布地区广,且不同地域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各地、各校贯彻执行教育部1997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的情况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调查和总结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体育系、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等全国60所高等体育院系现行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以课程开设的总门数为突破口,全面深入地剖析现阶段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具体情况,找出其共性和个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改革的意见,为进一步深化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提供参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收集整理了国内60所普通高校体育院校(或系)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现行教学计划与1997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
2.2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比较研究、调查、逻辑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
3 现行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情况分析
从表1可看出,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总共有528门,其中必修课为160门,占总课程的30.30%,选修课为368门,占总课程的69.70%。两类课程所开设的门数之比超过了1:2。
表1 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开设课程情况统计一览表
n
%
公共必修课54
10.23
教育学类必修课
26
4.92
专业必修课80
15.15
公共选修课48
9.09
专业限选课184 34.85
任意选修课136 25.76
3.1 必修课的开设情况
必修课是学校教学计划中规定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是保证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的、核心的课程。各院系体育教育专业所开设的必修课主要分为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但也有的院系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教育学类必修课(或称教师教育课程)。
3.1.1 公共必修课开设情况
公共必修课,也称普通教育课或公共基础课,国外称之为通识课程,是高等教育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往往用来指向高等教育中的非专业教育部分,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社会公民。60所体育院系共开设54门公共必修课,占必修课总门数的33.75%。从表2可见,与1997年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方案》相比较,各院系所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的主要特点是:1)开设课程的总门数增加。由原来的30门增加到54门,尤其是教育学类课程,门数大幅度增加,表现为在原有开设7门课程(即教育学、心理学、电化教育学、教材教法、大学语文、国防教育、军事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16门,为大学生毕业后的从教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2)开设的课程辐射面更广。即在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科学和方法工具三大类课程的基础上,还涉及到了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类课程;3)为了加强教师教育,各院系增设了大量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课程,如教师口语、书法、写作等:4)人文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课程不仅所开课程的门数偏少,两类课程总共开设10门,仅占公共必修课总门数的22.22%,而且所牵涉的知识面较窄,所开设的课程仅局限在小范围的领域内。
表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的公共必修课一览表
3.1.2 专业必修课开设情况
专业必修课是高等学校中学习某一专业的大学生必须修习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课程,是专业教学计划的中心组成部分,包括专业理论基础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它能使学生具有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本专业范围内最新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的成就和发展趋势,着重于专业理论、基本规律的教学和实践技能的培养[1]。各院系专业必修课在保证教育部规定的9门主干课程(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田径、体操、球类、武术)基础上,开出了70多门专业必修课(表3)。从表3中可以看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现行所设置的专业必修课的主要特点:1)为增加保健方面的知识,各院系增设了部分人体科学类课程,如开设了体育康复、运动营养学、健康教育等;2)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和加强学生师范素质的培养,在必修课中也增设了一些针对性较强、适应性较广的教师教育课程,如开设了体育与健康的理论与方法、体育教材教法、现代教育技术、体育学术动态等;3)为满足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专业必修课也在社会体育方面有所涉及,如开设了社会体育学、体育法规、旅游体育、体育管理等;4)为充分挖掘高校的课程资源,发挥各个学校的优势,因校而异,因地制宜,开设了各个学校的特色课程,如民间体育的跳竹竿、陕北腰鼓、陕北秧歌等。不足之处:虽然专业必修课所开设的总门数较多,占必修课总门数的50.00%,但在课程体系中对于闲暇体育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少。
表3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专业必修课一览表
3.1.3 教育学类必修课开设情况
教育学类必修课是培养教师所不可缺少的特殊性课程,是师范院校区别于非师范院校的关键性课程,是决定高师院校的属性和功能的方向性课程。目前各体育院系在课程分类上对于教育学类必修课(也称教育类课程或教师教育课程)的归属问题没有统一的界定。据对60所院校教学计划的统计,教育学类必修课的归属问题主要存在3种情况:1)多数院系把教育学类必修课归属于公共课;2)有的院系将教育类必修课归属到专业课程中;3)部分院系把教育学类必修课单独列为必修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此种归属,有14所普通高校。表4是对这14所院系所开设课程进行的统计,共开设26门教育基础课程,相对于课程改革以前的“三明治”(即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材教法)来说,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而且在教学内容上也增设了一些教师教育特色课程,如开设了教育职业技能、现代教育技术、教育通论、班主任工作、“三字”基础、普通话等。这些课程可以使师范生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为毕业后从事教师行业奠定坚实基础。
表4 14所院系开设教育学类必修课一览表
3.2 选修课的开设情况
选修课是高等学校教学计划中允许学生根据个人学习基础、志愿、兴趣、爱好和特长自愿选择修习的课程。主要目的是扩大、加深学生的知识领域,扩大学术视野,提高学术水平,发展学生某一方面的智力、兴趣、爱好、特长、能力与才华,培养研究和创造能力。选修课一般分为限制性选修课和非限制性选修课两种。限制性选修课又称指定性选修课,即学生必须在某一学科范围内或一组课程内选读一定数量的课程。非限制性选修课也称任意选修课,即不受上述规定的限制,学生根据自己的志趣需要修习的课程[2]。各院系选修课开设情况差异很大,公共选修课依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开设,各具特色。由于它由各校教务处统一安排,在专业教学计划中仅几所学校有具体体现,所以统计的结果只能代表部分学校的开设情况(表5)。
表5 部分体育院系所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一览表
3.2.1 专业限选课开设情况
各院系的专业限选课分为学科和术科两类课程。学科方面的课程总共开设了151门,知识面覆盖较广,涉及的内容也较为丰富,归纳总结为4大类,即体育教学训练、社会体育、体育保健康复和民族传统体育(表6)。这些系列课程基本上能弥补以往高等体育院系课程设置在专业选修课方面的不足。其中较为突出的是社会体育方面的选修课,包含的范围覆盖了社会体育的方方面面。主要有体育管理、大众健身,体育新闻、体育产业等几大系列。术科类方面的课程除了田径、篮球、足球(男)、排球、体操、艺术体操(女)、武术、游泳等专项提高课之外,还开设了沙滩排球、软式排球、艺术体操、舞蹈专选、健美运动、跆拳道、举重、举重与健美、擒拿格斗、摔跤与搏击、擒拿、散打、舞狮舞龙、拳击、球类(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垒球、门球)、速度滑冰、旱冰、广播操、团体操、健美操、健身舞、形体舞蹈、体育舞蹈、定向运动、休闲体育、驾驶、硬气功、太极气功、中华体育养生术、田径裁判法、田径运动训练等30多门副项提高课。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有目的地选择学习,专业限选课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选课空间。同时,有的院系提出,在主修体育教育的基础上辅修1~2个系列,使学生今后既能从事体育教育工作,又能从事其它体育工作,做到一专多能,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归纳60份教学计划,当前各院系选修形式主要有2种。第1种形式是将选修课分为限制选修和任意选修两部分,限制选修又分为专项运动技术选修和分类限制选修。所谓分类限制选修,即根据课程的性质,组成几个不同学科的课程模块,如人体科学类、体育社会科学类、体育手段与方法类、民族传统体育类等模块,要求学生必须在每个模块中选修一定数量(或学分)的课程。这种形式有利于学生获得较广博的知识面,各方面都得到一定的训练,形成较合理的知识结构,但不利于学生特长的发挥。第2种形式与第1种基本上相同,区别仅在于把限制选修中的分类选修换为方向选修。所谓方向选修,即设置几个专业方面的系列课程,让学生任选1个或2个系列学习。常见的系列有“体育管理系列”、“保健康复系列”、“运动训练系列”、“社会体育系列”、“体育新闻系列”、“体育自然科学系列”、“体育人文学系列”等。这种形式可让学生在主修体育教育专业的基础上,再辅修1个或2个专业,达到修完一主一辅或二辅的目的。但这种形式在知识广博方面不如前一种,可以通过加大任意选修课的比例来弥补。
表6 各体育院系所开设的专业限选课(学科方面)一览表
3.2.2 任意选修课开设情况
任意选修课是由学生根据规定学分的要求自愿选择的课程。据统计,60所体育院(系)总共开设了136门任意选修课供学生选读。主要的特点:扩大了任意选修课的比例,所开设的选修课程覆盖面较广,既包含学科选修课,又包含术科选修课;教学内容既有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又有体育自然科学类的,覆盖了体育领域各方面的知识,满足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需要。
表7 各院系开设的任意选修课一览表
4 小结
1.60所体育院系总共开出了528门课程,其中必修课为160门,选修课为368门,两类课程所开设的总门数比例超过1:2。必修课中公共必修课的门数占必修课总门数的33.75%,专业必修课占50.00%,教育类课程占16.25%;“普通基础教育——专门学科教育——教师职业教育”三者的有机组成,符合高等教育广阔性、高深性和职业性的特征,反映了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结合、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相互融合的趋势,三足鼎立的格局又冲破了多年来过于偏重学科专业的偏见,有利于增强学生适应能力和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
2.相对于以往国内各院系所开设过的课程来说,现阶段体育教育专业各类课程开设的门数明显增多,而且覆盖的知识面更为宽广,不仅有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厚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有丰富的文理交融和人文科学知识,人才培养模式上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因材施教、分流培养,这些知识结构和培养模式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广适应、重创新”的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关键和决定因素。同时也说明了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不断发展与改革,正逐步满足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以及适应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发展的需要。
3.从学生选课的自由度来看,当前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可以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而选修课又分为限选课和任选课。其中选修课以主副项为主,主要由体育教育与训练、社会体育、体育保健康复、民族传统体育、体育人文社会等系列组成。但各院系选修课开设情况的差异很大,有些院系除了开设专项运动技术选修外,仅开少量的其它类型选修课,而有的院系则开出了多达60多门的课程供学生选读。从总体上来说,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选修课程设置总门数上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4.部分院系的教育类课程设置改变了多年来的“老三门”模式,增加了教育通论、教育职业技能、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语文基础、学科教学法、“三字”基础、班主任工作、普通话、教师口语等20多门与教师职业技能相关的课程。虽然与以往国内各院系相比较开设课程总门数有所提高,但与国外体育院校相比仍存在差距,如日本师范教育开设的教育课程包括10大类40多门课;韩国高师课程体系中教育课程占很大的比重,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共30多门;美国在教师职前培养中教育科学课程由教育基础理论课程、教育方法与技能课程、教学实践活动三大部分组成,占总课时的20%左右;德国师范学院的教育课程占总授课时数的30%以上[3]。另外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课题,就是教育学类课程的归属问题,目前有的院系把它归属于公共课,有的院系归属于专业课,而部分院系把它单列出来自成一类课程。
5.课程内容整合,即把分别设课的若干有关学科的内容(或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的单个课程或一组课程。近年来,由于学科发展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学科专业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综合已经成为主要趋势。高师的课程改革也要与学科的这种发展趋势相适应,即体现综合化:一是整合学科专门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打破学科界限,注重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沟通课程之间的关系,并将一些学科专门课程调和统一于实际的教学情境,使学科充分应用于教育专业知识的研究。如专业课中所开设的体育教材教法(含见习)、专项理论与实践、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社会实践与科技发明、教育实习与专业实践课、综合政治理论、大众健身项目介绍等课程;二是教育专业课程本身内在的整合,如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类课程、综合课、班主任工作理论与技能等课程;三是开设一定数量的交叉课程、广域课程、融合课程,探索多样化、系列化的研究性课程,如文史哲类、公共艺术类、经济管理类、自然科学类、文化艺术类、人文社会类、人文科学基础等课程。整合课程内容的目的在于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综合化的趋势,使学生受到跨学科的训练,满足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对专门人才知识结构综合化的日益增长的要求。
6.特色专业课程的开设。各院系根据各个学校的地理位置和各地的民间风情开设有特色的专业课程,如琼州大学体育系开设的民间体育的跳竹竿,陕西汉中师范学院体育系的陕北腰鼓、陕北秧歌。
7.新型课程的开设。各院系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高师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开设出许多新型的课程,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拥有广博的知识面,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社会对体育人才的要求。学科方面具体表现为开设了现代教育改革动态、现代生物科学、教育通论、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现代教育技术、素质教育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旅游管理、证券与投资、决策学、形式逻辑学、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体育课程教材论、体育与健康的理论与方法、身体素质教育、体育人才学、体育应用数学、体育哲学、体育学概论,体育伦理学、体育市场营销、体育公关学、护理学、国家宪法与体育法规、体育动作解剖分析、体育思想学、商业心理学、现代文秘、旅游体育、残障体育、体育娱乐、控体重科学理论与方法、专项运动竞赛与裁判、礼仪修养、环境与健康、衰老与抗衰老、民族传统体育等新型课程;术科方面新开设的课程有区域性运动项目、都市社区体育、简易健身方法、地掷球、软式排球、形体训练、摩登舞、拉丁舞、交谊舞、舞龙舞狮、休闲体育、驾驶、毽球、木球、藤球、跆拳遭、民族舞蹈、导引养身功等等。
8.在课程命名上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不管是公共课还是专业课,各院系在所开设课程的命名上存在差异,如仅一门中学体育教材教法课程就有8个不同的名称,现代教育技术也有5个不同的命名。另外,在专业课程上,“体育”与“运动”概念的界定问题,有的院系用“体育”,而有的院系用“运动”,如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体育保健学与运动保健学,致使各院系在课程名称上缺乏一致性、严密性和科学性,处于较为“混乱”的状态。
9.学科名称上缺乏规范性。对于一门学科或科目来说,它应拥有比较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作为自身的理论支架。专业课中对于学科名称的定位存在比较“随意”的倾向,如学校体育学与学校体育、体育测量学与体育测量、健康教育学与健康教育、体育统计学与体育统计、体育绘图学与体育绘图、体育保健学与体育保健、比较体育学与比较体育,各院系在学科名称上缺乏统一规范,随意性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