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视角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局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视角论文,人力资源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9年底,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介明先生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访问报告中指出:中国虽然在运作上已经摆脱了计划经济时期的“人力规划”,但是把人看作经济资源来培养的观念,似乎仍然是教育思想的主流。然而反观社会,已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旧有的关于“人才”的观念,与今天的社会已经格格不入。在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中,“人力规划”的理念其实也贯穿至今,“人力资源开发”始终主导着中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功能“定位”。无论是建国初期、改革开放时期,还是进入21世纪后的时期,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始终肩负着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重任。新中国成立之初,为适应国民经济恢复期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开展了以失业工人为主的转业培训、建立了以学徒制为主的技工学校来培养技术人才、设立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干部人才(王清连、张社字,2008;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9)。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应该考虑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比例,特别是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服务于改革开放事业、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所需人才主导着这一时期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21世纪,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中,职业教育在人力资源上的“工具价值”被进一步强调。
由此可见,“人力资源开发”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一条或暗或明的主线。但是,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来看,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仍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2009年11月至12月,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对大连市中等职业教育进行了实证调查。本文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反思即基于这次实证调查。
图1 2002~2008年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及普职招生比例
数据来源:2002-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贡献
增加教育机会,提高本地人口文化水平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成分之一,在我国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了人们受教育的机会。2002至2008年间,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由42.8%上升至74%。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由40.1%上升至49.2%,见图1。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比例逐渐接近普通高中的招生比例,提供了相当数量的教育机会。
与全国情形相似,大连中等职业学校在整个高中阶段教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006至2008年,大连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分别为53.2%、59.4%、59.2%,这意味着每年有超过40%的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入普通高中就学,而中等职业学校则提供了相应的高中教育机会。
培养本地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始终与人才的培养紧密联系在一起,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专门人才(黄尧,2008)。大连中等职业学校是当地中等专业人才的重要来源。
截至2009年6月,大连市中等职业学校116所(含省属学校8所),在校生近10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共开设了140多个专业,每年培养毕业生3.5万人左右,其中70%左右的毕业生在大连就业,见图2。
吸引外地生源,转化为本地人力资源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与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尚不平衡,就总体而言,城市好于农村,沿海好于内地,经济发达地区好于贫困地区。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较好的地区和城市能够吸引到大量的优秀生源,而相当比例的外省毕业生会选择留在中职学校所在地就业。近年来,我国不少省市已经认识到中职学校这一优势。例如,江苏省泰州市为缓解本地技术人才的短缺,从2006年起,与西部联手实施“联合办学”计划,通过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吸收西部优秀学生进入该市职业学校学习,为本市各级企业定向培养技工人才(泰州市人事局,2007)。
从大连中职学校的学生构成来看,本地生源的学生占半数。根据大连77所学校的信息汇总来看,2005至2009年,大连本地生源所占比例平均为48.54%,但是,近八成的毕业生留在大连工作,见图3。说明通过中职教育这个通道扩展了大连吸收外部人才的能力。
图2 1999~2009年大连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规模
数据来源:大连市教育局
图3 2005~2009年大连77所中职学校的人才吸纳能力
数据来源:大连市教育局
反思人力资源开发理念主导下的中等职业教育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中等职业教育提高了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提供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但是,从教育改革的角度去审视,“人力资源”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模式还有诸多局限,亟待改革。
以学历教育为主,提升了职业教育门槛和培训成本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为初、高中毕业生和城乡新增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在职人员、农村劳动者及其他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因此,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两种形式。但实践中,我国职业学校办学模式的一个特点就是模仿普通教育的办学模式,只注重全日制的职业教育,忽视非正规、短时期的技能培训和技术推广(杨海燕,2008)。相对于非“初高中毕业生”的社会生源,这种以全日制学历教育为目标的职业教育设置了较高的入学门槛:只有达到一定学历水平的人才有资格接受职业教育,初中文化水平以下的人很难有入学机会;学习周期较长,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时限至少为3年,无形中提升了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成本,降低了人们的入学热情;学费比较高。
将初中毕业生作为主要生源,不利于中职教育可持续发展
不断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这是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但是,中职扩招中存在生源较为单一的特点。例如,调查数据表明,大连中等职业学校中,初中生源比例为87.3%,高中生源比例为12.7%,社会生源比例为零。以初中毕业生作为主要生源,在当下已日渐突显其局限性。
首先,有限的初中生源与不断扩招的矛盾,导致“生源大战”。近年来,中职招生市场出现一些不和谐,在一些地方出现为抢夺生源无序竞争、学校与教师联合起来进行有偿招生甚至出现倒卖生源等状况。中等职业教育逐渐沦为没有“门槛”的教育,部分地方甚至“零拒绝”招生,严重威胁中职教育的质量和信誉。
其次,当下我国中职教育的社会声誉不高,就读中等职业学校投资高、回报低、风险大,因而家长青睐普高(杜屏,2004;傅建东,2005)。特别是面对人才高消费的社会现实,家长们的预期也水涨船高。此种社会背景下,流向中职学校的学生多是被“普高”筛选出来的,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低;此外,相当比例的学生选择中职是无奈之举,他们普遍缺乏学习兴趣。这些因素令中职教育质量大打折扣。
值得注意的是,中职生源的多样化已经引起我国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2009年8月,教育部、人社部、民政部、农业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妇联七部门联合下发《进一步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原则上各地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都要大于普通高中,要把高中阶段教育招生计划增量部分主要用于中等职业教育,未升学的普通高中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役士兵都纳入当地年度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计划。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政策导向。但是,在欣喜的同时,中等职业学校应对不同类型的生源,在课程设置、师资配置、学生管理等方面仍面临着巨大挑战。
围绕就业导向的中职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传授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使其职业生涯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就业导向”的培养模式未能顾及学生的长远利益
在整个就业市场中,中职学生的就业形势较好,就业率很高。从2002年开始基本保持在90%以上,即使是在就业形势严峻的2008年,中职学生的就业率也达到了95.77%。这与“就业导向”的定位有莫大关系。然而,正如不少学者指出的那样,中职学生就业的工作层次较低,存在收入不高、工作不稳定、发展潜力有限等诸多弊端(张眉,2009;张志坤,2009)。因此,在“就业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中,不能仅仅局限于“就业率”的高低,还应注重“就业内涵”的发展。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以初中毕业生为主要生源,这个群体的平均年龄偏小,他们的职业兴趣、工作价值观、人生定位等方面尚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此时的中职教育若要强行给其一个“职业”定位,无异于“拔苗助长”。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和技能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一个人终生服务于一个岗位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因此,当前围绕就业导向的中职教育就不能仅仅满足于传授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诸如收集、分析和组织信息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能力等,这些核心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职业生涯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专业设置与市场过分紧密存在风险
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职业学校实行国家包分配的政策,学校办学的外部压力非常小。此外,受管理体制的束缚,职业学校只能针对某一行业的某一岗位设置专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的自主权逐渐扩大。其中,在专业设置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机制逐步建立起来,相对计划体制而言,这是一个进步。图4是大连54所中等职业学校1965~2009年专业设置数量的趋势图,从设置时间上看,较之20世纪80、90年代的平缓发展,2000年以来新专业的设置速度加快。
我们应该看到,中等职业学校如此热衷于设置和调整专业的背后存在一定隐患。首先,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设置和调整专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令中职教育资源过分集中到某一类专业,造成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第二,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过分紧密的关联,忽视了职业教育的滞后性带来的风险。学生在入学时选择的“热门专业”在其毕业时不一定还是“热门专业”。第三,中职学校过分地强调“劳动力市场”这一指挥棒在人才培养上的重要性,频繁地设置和调整专业,没有足够合格的师资队伍作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存在问题。
立足本地的人才培养战略是“短视”行为
随着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管理权限的下移,地方政府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地方的角色定位日渐明晰。各城市的中等职业学校也纷纷将服务本地经济、培养本地经济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作为办学宗旨和目标。例如,大连116所中职学校中,有108所市属,这些市属中等职业学校的目标定位无一例外地将“立足大连、服务大连”作为主要目标;此外,与全国各地区和城市一样,大连教育行政部门也主要是根据本地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战略去制订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面向地方的办学思路本没有错,但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具有公共性,本地化的服务定位不能有效的发挥这一公共资源的最大效能。特别是对于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较好、资源较为丰富的城市或地区而言,面向本地的发展战略是一种“短视”行为。
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丰富的城市和地区完全可以将眼光放宽,将中等职业教育建设为城市或地区的一张名片,从而带来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更为重要的是,中职教育在突破“地方”意识之后,其发展空间将得到更大的扩展,真正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
在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更多地被看做是“有待开发的资源”,无论是就业导向、专业设置,还是面向本地的人才培养策略,都是围绕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促进经济发展而展开的。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则被弱化了,他们作为教育主体的利益没有被重视。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视角来看,偏重学历教育、以初中毕业生为主要生源的中等职业教育明显有失“理性选择”。在充分挖掘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扩展教育服务对象等方面,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事业仍然任重而道远。
图4 大连54所中职学校专业设置数量的发展趋势
标签:中等职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