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鹏田乡里修小学 彭冬元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使学生感知丰厚的语言素材,增强语言积累,提高阅读分析能力,为更好地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小学教师的语文学习成绩和写作水平与课外阅读密切相关,因为课外阅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使他们具备了较广阔的知识背景和认知能力,把广泛阅读中积累的大量词汇和写作方法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了学生的读写水平。
一、科学的指导学生选择有益的课外阅读书目
鲁迅先生说:“必须如蜜蜂采蜜,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读什么样的书,是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关键。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课文阅读条件,保证孩子们读好书,有书读。除了读现代的书籍外,还可以为孩子们推荐一些传统经典书籍。课外阅读过程应该是学生能动的、积极参与的过程,是一种开放、自主、和谐的过程,是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共同学习的过程。真正的阅读能够吸引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激起他们对世界和人生的思考,正确认识自己和思考自己的未来。
在孩子的阅读初期,教师一定要顺应孩子的心理特点,选择好孩子“爱看”的第一批书,让孩子对书产生好感。如果教师的指导得当,孩子会比较容易爱上阅读。教师一定要对书刊进行精心的挑选,书刊的内容和外观要尽量迎合孩子的心理,不要以成人的眼光去衡量书刊的内容,不要以为“有用的”就是可以给孩子看的,需要考虑孩子的兴趣。在孩子看来,花花绿绿的昆虫、活泼可爱的大小动物可能要比大人强调的A、B、C、D和1、2、3、4等抽象的事物有趣得多。因此,早期课外阅读应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些篇幅短小、生僻字较少、语言相对口语化、有一定插图的动物画册、童话、儿童诗等,比如金波的《踢拖踢拖小红鞋》、孙幼军的《小猪当保镖》都很适合低年级的孩子看。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学生沉迷在题海、试卷中,无暇顾及古今贤文,视优美的经典为草芥,加之受地方经济的制约,农村95%的家庭无现代著,更不用说古典名著。所有这些,严重制约了学生的读书兴趣,扼杀了学生的读书欲望,阻碍了学生读书能力的形成,这就需要教师补充优秀的传统经典书目,并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2、指导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基本方法
西方一位教育名人曾经说过:阅读是一种终身教育的好方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孩子喜欢读书是父母献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也是学校教育成功的标志。孩子喜欢阅读胜过纯粹的学校教育,胜过一台计算机,胜过最高级的大学文凭。热爱阅读可以改变孩子的一切,使孩子一生受益。
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读书,就要教给他们基本的阅读方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书中知识如同大海中的珍宝,如果不去探索,它里面有几种动物,有几种海藻,就永远不知道。
课外阅读的方法很多,比如“精读法”,也就是细读,把里面蕴含的知识,全部挖掘出来,要弄懂、弄清,更重要的是要记到心中,学会运用;再比如“粗读法”,要求把大意读懂,把里面的字、词的音、形、意,全弄明白,要做到心中有数;还有“略读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目十行”,通过浏览,便可以了解大意,弄懂生字和生词的音、意。 略读虽然简单,但也是需要熟能生巧。
课外阅读要注重读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阅读应特别注意教给学生思考方法,边读边思,把读的过程变成思维加工的过程,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阅读乐趣,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少学生阅读的效果不尽人意,影响阅读兴趣,主要原因是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教师要加强学生阅读指导,鼓励学生读好书、好读书。
要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树立创造性阅读教学观。《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作为新课程所积极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学生以“个体学习”为主的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同时,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人格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3、要把课外阅读与习作练笔结合起来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中的精华。解放学生阅读的时间和空间,目的就是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一读,想一想,问一问,说一说,做一做,写一写。把读写结合起来,让全体学生动起来,使读和写逐步内化为学生良好的阅读行为。
做好读书笔记不但可以进行知识的积累,而且也可以提高学孩子综合运用的能力。做读书笔记的过程,其实就是知识巩固、深化、吸收的过程。要让孩子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笔记就像是一个存储器,把在读书过程中我们认为优美的语句或词语或者是精彩的片断存储下来。
其次,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一要定书。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不能半途而废。二要定时。针对自己的学生生活情况,选择读书时间,不能想读就读,不想读就几天不读。三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制定一个读书计划。保持良好的读书姿势,认真做好读书笔记。
总之,要让孩子们感受到课外阅读的乐趣,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当孩子们找到了阅读的钥匙,打开了课外阅读这扇神奇的大门时,就会爱上读书,并从中吸取到无穷的养分。
论文作者:彭冬元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8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6
标签:学生论文; 课外阅读论文; 孩子论文; 自己的论文; 过程论文; 教师论文; 方法论文; 《创新人才教育》2018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