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德育途径与方法浅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加坡论文,德育论文,途径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加坡自1965年建国以来,一直非常重视公民道德教育,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学校德育内容、途径与方法,新加坡的道德教育在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抵御西方不良文化思想侵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新加坡的学校德育是富有成效的,其成功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本文仅就新加坡学校德育的途径与方法进行探讨,从中揭示出有利于提高我国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几点启示。
一
新加坡在实施德育过程中,一方面坚持通过设道德课,向学生讲解系统的道德伦理知识;另一方面强调将德育目标贯彻到学校全部课程的教学和各项工作中,并且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形成全方位实施德育的格局。具体来看,新加坡学校实施德育的主要途径有:
1.正规的课堂教学。在新加坡,课堂教学直接承担着向青少年正面传授公民与道德知识、行为规范,提高其道德认知水平的重要任务,是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自建国起,德育课虽然在课程名称与内容上不同时期的侧重情况不同,但一直是新加坡中小学的必修课。如现在的新加坡小学德育课程为“好公民”;其宗旨是培养“能够对自己、家庭、邻居、社会及国家尽自己义务的良好公民”;新加坡中学一、二年级的德育课程为“生活和生长”,偏重个人价值和品德修养;三、四年级的德育课程为“新公民学”,重点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意识。为了加强德育课教学,新加坡要求各学校都应设置道德教育研究室,挑选合格的教师授课,并规定校长必须兼任德育教研室主任。学生升学时,德育课分数要计入升学考试的总成绩中。除德育课外,其他各学科教学中也很强调进行道德教育,尤其是历史、地理、语言文字、宗教知识等科目都规定了德育目标。这种寓道德教育于各科教学的做法,是新加坡学校公民道德教育富有成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2.丰富的课外辅导活动。为了更有效地实现公民与道德教育的目标,新加坡中小学还普遍开展了五项辅导活动:(1)榜样(Example)——以能够把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所提倡的价值观身体力行的人,作为学生学习的楷模;(2)阐释(Explanation)——通过对话,教师向学生解释社会规章制度和道德规则的意义,使他们理解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3)规劝(Exhortation)——通过与学生进行推心置腹的谈话,激励和规劝他们把所学到的价值观付诸实践。(4)环境(Environment)——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道德教育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5)体验(Experiment)——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正面经验和积极的体验,进一步了解道德要求的合理性、正确性。[1]辅导活动对于学生在实践中形成道德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除此之外,新加坡中小学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升降旗仪式、文体活动、尊老敬贤活动、植树活动、清洁活动、文明礼貌月活动等等。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使学生将课堂理论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身体力行结合起来,有利于实现知行统一。
3.规范的社区服务活动。参与社区服务活动是新加坡进行道德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径。1990年新加坡教育部制订和推行了一项学生社区服务计划,旨在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从小养成服务精神。该项计划包括六个方面的活动:(1)“好朋友”计划;(2)关怀与分享计划;(3)负起校内的领导责任;(4)到福利收养所和儿童组织服务;(5)清洁环境计划;(6)临时服务,如春节慰问活动、慈善乐捐活动等。[2]社区服务活动使学生增加了对社会和国情的了解,培养了社会责任感,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4.立体性的德育网络。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纵横联系的立体德育网络是新加坡德育途径的显著特点。首先,新加坡学校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格外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作用,强调学校应与家长建立良好的联系,各学校都要建立家长联谊会。其二,建立广泛的社会教育网、教育监督站,创立融学校和社会机构为一体的互动合作的文明社区。其三,新加坡政府积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予以配合,如常年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等社会性道德教育活动;在社会上推行与学校德育内容相一致的奖励标准,以及借助法律杠杆对各种新闻机构和大众传媒进行严格管理,从而保证各种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正是因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教育三位一体,相得益彰,所以新加坡的德育影响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其效果显著。
二
新加坡地处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处,是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社会。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加坡的学校德育既注重东方文化传统,在课程内容上大量吸收儒家伦理的精华,同时也面向世界,在引进西方较为先进的德育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建构了一套适应本国青少年发展需要的德育方法。这些方法主要有:
1.文化传递法(Cultural Transmission Approach)。所谓文化传递法,就是通过教学,把过去积累下来的某些优良的文化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传递给学生。教师利用实例、生活事件、故事、诗歌等,引导学生进入所呈现的生活情景或历史事件、寓言故事等道德情景中,并通过启发、思考、问答、讨论等活动教学法,使学生辨别正误、知道是非,树立起正确的道德思想。这种方法虽然一定程度上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但已作了较大的变革,更加注重形式的多样性和学生的参与,实践证明这种教育方法对于低年级学生具有较好的效果。
2.设身处地考虑法(Consideration Approach)。此法的特点就是让学生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别人设想,了解别人的感受和需要,而不是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问题做判断。具体到教学实际中,就是由老师呈现道德情景,让学生假设自己身处当时的困境之中,通过问答法、讨论法或角色扮演等,引导学生要有同情心,关怀和爱护他人。
3.价值澄清法(Modified Values Clarification Approach)。此法为美国拉斯·哈明所创,分选择、珍视和行动三阶段和七个步骤。新加坡教育界把它引进后加以改造,简化为五个步骤:(1)认清问题,找出各种可能的选择;(2)衡量各种选择的利弊;(3)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然后做出选择;(4)珍惜并愿意公开所做的选择;(5)根据自己的选择采取行动。显然,价值澄清法所强调的是道德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重在学生道德判断力和道德决策力的培养。新加坡是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学生经常遇到各种道德问题和价值冲突需要做出抉择,则传统的教育方法往往偏重教条的灌输和道德习惯的型铸,结果导致学生在步出校门后,面对新的道德冲突不知所措。价值澄清法的运用,弥补了传统德育方法的不足,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
4.道德认知发展法(Cognitive Development Approach)。这是引进美国德育学家科尔伯格提出的德育教学法,主要是通过讨论道德两难问题,了解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并将学生的道德认知提高到一个新层次。根据科尔伯格的理论,人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由低层次循序渐进,每个阶段都以不同的观点做出道德判断。因此,教师在使用该方法时,要预估班上学生的道德发展阶段,然后提出比学生现阶段更高一阶段的价值判断的取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采用道德两难问题进行讨论,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提出解决办法、说明原因,并倾听及参考其他同学的意见,然后做出选择。该方法不仅可以刺激学生认知结构的改变,提高道德认知层次,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四种方法的普遍使用,体现了新加坡在德育方法上的重大变革,其指导思想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新加坡的中小学还广泛地运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形式多样、画面活泼、重点鲜明的PowerPoint的制作,Visualizer的使用和多媒体技术恰到好处的运用,使其教学方式呈现出多样性、先进性、活泼性的特点,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
新加坡学校德育是颇具特色和富有成效的,这与它不断拓展新的德育途径、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是分不开的。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和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的时代,新加坡教育界清醒地认识到:过去道德教育的实施具有明显的缺陷:“偏重道德习惯的型铸,而忽略了道德认知的启发”;“以教师为中心,以直接的说教和典范仿习法,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这种“缺乏主动思考性的教学法,往往不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其结果是“当他们一旦步出校门,踏入以功利挂帅的社会,失去老师的依靠时,往往会无所适从。”[3](p.240)因此,需要从课程内容到德育方法进行全面的改革。20世纪90年代新加坡在推行新的一套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时,在德育途径和方法方面也作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从而适应了时代发展对德育的要求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新加坡的德育实践为我国学校德育的改革主要提供了以下几点启示。
1.加强德育实践研究,探求德育途径的多样化。实践表明,单纯的德目主义(注:“德目主义”,亦称直接教学,即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以直接教授道德价值。德目,“是正直、亲切、勇气之类的用语所表现的带有道德价值的名词。”通过课堂讲授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并熟记,试图以此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教育形式往往会导致学生主体性的丧失和知行分离现象的出现。鉴于此,新加坡学校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开始实施德目主义与全面主义(注:“全面主义”即实施间接教学,主要是通过以社会实践为主的所有课程和一切活动如生活指导、课外活动、社区教育等来进行道德教育。)结合的德育形式,即一方面坚持开设德育课,讲解系统的道德伦理知识;另一方面将德育目标贯彻到全部教学和校内工作中乃至社会的各个领域,全面推行(1)学校德育与家庭、社会相结合;(2)德育与生活相结合;(3)正面教育与反面警示相结合;(4)共性教育与特殊教育相结合;(5)无形教育与有形教育相结合;(6)大小结合,在进行国家归属感(认同感)教育时,也重视从培养班级、社区的归属感做起;(7)物质奖励与荣誉感教育相结合。[3](pp.235~236)“七结合”的实行,有效地拓宽了新加坡学校的德育途径,其做法对于我国探求学校德育途径多样化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2.注重东西方德育经验的综合利用,改进德育方法。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网络化,已把世界各国连成一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谋求学校德育的发展就需要从东西方互鉴融合的角度进行审视和思考。在这方面新加坡也为我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就目前的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来看,其课程内容吸收了大量儒家伦理的精华,渗透了东方文化中的优良传统;而在教学方法上,则把东方注重系统道德规范教学和西方注重培养道德思维判断能力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引进西方的一些较为先进的教育方法,如设身处地考虑法、价值澄清法、道德认知发展法,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决策能力,已获得较好的德育效果。这就启示我们,在社会日益开放、文化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时代,学校德育不能只是沿用传统的教育方法,而应在借鉴和汲取国外德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不断探索出更为有效的德育方法。
3.强化道德实践,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从新加坡学校德育的实践来看,他们非常重视道德实践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新加坡教育界认为,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道德知识还必须在现实生活中身体力行,做到知行统一才能达到德育的效果。因此,他们一方面注重教育,加强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训练和指导;另一方面重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如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政府或民间团体开展的礼貌月、孝顺周、国民意识周等活动;同时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工作以及清洁城市、种草植树、慰问老人等活动。相形之下,我国学校在实施德育过程中,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对于学生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养成以及社会实践重视得不够,故造成一部分学生知行分离、言行不一。因此,我国学校德育的改革应当在强化道德实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方面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校德育效果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