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鸡西矿业集团总医院急诊科 158100
摘要:目的 探讨双暗示性心理护理干预在治疗癔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0例癔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双暗示性心理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病情缓解时间、护理满意度、疾病相关知识等。结果 试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患者复发住院率降低,病情缓解时间缩短,住院天数减少,满意度、疾病相关知晓率提高,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暗示性心理护理是一种科学的医疗护理模式,是治疗癔症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癔症;双暗示性心理护理
癔症是由精神刺激或不良暗示引起的神经精神障碍。无器质性病变基础,发病多与患者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因素有关,有癔症性格特征(四高征):即高度暗示性、高度情感性、高度自我显示性、高度丰富的幻想性的人易发病。多见于青年女性。因患者有较大的心理压力,导致社会适应性和应急能力下降,而反复发作,因此有效的心理疏导不容忽视。我科于2013年1月~2014年8月收治了60例癔症患者,采用了双暗示性心理护理的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2014年8月,我科收治的癔症患者60例,均符合CCDM-3(2001)《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1]。其中女性45例,男性15例,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30),2组患者年龄分别为(37.8±8.3)岁和(37.0±9.2)岁;住院时间分别为(8.65±4.65)d和(15.87±7.34)d。其中癔症性感觉障碍5例,癔症性痉挛发作25例,癔症性瘫痪10例,癔症性失语8例,精神障碍4例,癔症性木僵8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根据患者病情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治疗,全面检查,按医嘱给予镇静、观察病情变化、住院指导等。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双暗示性心理护理干预,患者从入院开始即进行相应的护理及暗示,接触患者并做全面检查的过程中,态度要热情、沉着,建立彼此的互信是决定暗示治疗成败的关键,在言语暗示的同时,准确执行医嘱。应针对症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给予吸氧、针刺、注射镇静药物、正确对待家属等,方法如下:
1.2.1 建立干预基础:医护人员要有亲和力,与患者建立良好关系是进行有效心理疏导的基础。应不厌其烦的倾听患者的情绪宣泄,使患者得到心理安抚,使其充分表达和发泄自己内心、躯体的痛苦,不要刻意反驳患者,针对患者采取个性化交流手段和方法,解除患者的内心冲突,使其自觉改造性格,帮助患者走出困境。
1.2.2 沟通技巧:医护人员应具备有效沟通的能力,良好、健康的性格。因癔病的情绪变化具有发泄性和戏剧性的特点,所以与患者沟通时,语气要亲切和蔼,避免用刺激性的语言激惹患者,否则患者会做出更加夸张的行为,造成不良后果。要避开敏感话题,交谈时可轻抚患者肩膀,使患者感到亲切,以释放不良情绪,有利于病情的缓解,避免再次发病。
1.2.3 不良情绪疏导:积极主动和患者进行沟通,分析患者不良情绪的来源,进行暗示疗法,转移患者注意力。随着暗示疗法的推进,症状逐步缓解,充分肯定患者的点滴进步,鼓励患者继续加油。承诺其疾病可以治愈,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4 认知干预:多数癔症患者不了解癔症的特性,治疗及预后,因反复发作不见好转而失去治愈信心。入院后向患者和家属科学讲解癔症发作的机制与自身癔症性格特征在发病中的作用,消除错误观念引起的不良情绪,如抑郁等,积极配合诊治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1.2.5 诊疗环境: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采取隔离诊治,避免不良刺激的互相干扰或暗示造成的连锁反应。减少家属与患者的言语、目光的接触,应远离患者,否则家属的过度关注,可能造成不良暗示因素,使患者症状加重,造成治疗困难。
1.2.6 家属的支持作用:指导患者家属的支持和有效配合,家属诱导患者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提高患者不良情绪自控力及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避免生活中的不良刺激,帮助患者正确了解疾病知识及其疾病的真实情况,提高患者抗压力及社会适应能力。
1.3 评价方法 采用自制问卷,在患者出院当日进行。患者满意度内容由患者关心的问题、护理、治疗、健康宣教落实情况等方面相关的10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为很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评价应答选择,很满意10分,满意5分,不满意0分,总分为100分。疾病相关知识认知情况内容包括疾病病因、诱因、疾病的性质、治疗方法、疾病的注意事项、疾病可以治愈、出院指导等。每项10分,掌握为10分,基本掌握为5分,未掌握为0分,总分为100分。两项总评定分数﹥90分为很满意或掌握,80~89分为满意或基本掌握,<79分为不满意或未掌握。出院当日由患者或家属如实填写,共60份调查表均当场收回,有效问卷60份,有效率100﹪。住院天数由统计科提供,再计算平均住院天数。
1.4 评价指标 2组的护理质量、患者复发住院率、住院天数、病情缓解时间、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护理满意度调查。
2 统计学分析
所有实验结果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比较,计量资料用( ±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2组护理质量比较,试验组患者复发住院率、病程低于对照组,而病情缓解时间、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4讨论
双暗示性心理护理是一种对症式护理,指医护人员在采用接触式护理过程中,同时采用语言交流影响患者,在进行生理护理过程中,护士通过言语交谈了解患者发现其心理问题及需要,又是通过语言疏导反馈给患者以解决问题的信息,使患者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得到暗示护理,有益于患者的身心健康的恢复,大大提高治疗的效果[2]。
4.1护士要掌握双暗示心理疏导和暗示的方法 双暗示心理护理是最主要而有效的护理方法。减少了治疗护理的环节,使医护人员有序地、有计划地、有预见性地工作。因此要掌握患者的心态,用善意的表情、良好的语言和行为去影响患者,建立互信、融洽的护患关系。多做细致的开导,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增加患者及家属对护士的信任,减少护理纠纷,提高工作满意度。
4.2鼓励患者积极参加业余活动 观看音乐会、参加朋友聚会、与朋友谈心等,将患者的注意力从对疾病的疑虑引向正常的生活、娱乐,使其症状得以改善。鼓励患者参加适当的社会活动,以培养患者适应家庭生活的能力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以巩固取得的治疗效果。
4.3健康宣教的落实 实施健康宣教,帮助患者获取较完善的人格及周围支持系统的帮助。培养患者健康的行为模式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使患者主动参与到治疗护理中来,促进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提高了护理满意度及护理质量。
5小结
双暗示心理护理消除了诱发和强化症状的不良暗示,制定个体化心理护理,指导家属改善患者的生活环境,起到药物无法达到的效果。治疗效果显著,大大缩短了就诊次数及住院时间,节省了患者治疗费用,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使之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沈渔邨.精神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69~470.
[2]叶瑞连,周燕飞,唐小艳.双暗示性心理护理在治疗癔症性失音的应用[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11):367~368.
论文作者:宗淑荣,董桂红,黄丽,李明明,李和辉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9/16
标签:患者论文; 癔症论文; 暗示论文; 疾病论文; 家属论文; 性心理论文; 病情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