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为了尽可能的进行地质开发,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十分重要。因此本文简单分析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思路,并提出了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有效方法
根据世界地质组织调查的数据显示,我国属于地质灾害多发国家之一,我国复杂地区过多,自然条件的外力影响力较大,地质开发水平有限,直接导致了地质问题的突出,进而导致地质情况的进一步恶劣。近些年来逐渐频繁的地质灾害日益引起大家的注意,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灾害,为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稳定我国的地质情况,我国政府在地质灾害的预防方面投入了更大的力度。
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思路
1.1评估的基本要求
为了保障评估结果的完整性,在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之前,首先要明确此项工作的基本要求,即地质灾害的作用性质、承灾对象的经济变化、社会影响等,同时要针对灾害隐患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综合评估三项工作。
1.2评估级别设定
为了明确开采工作的危险性,需要通过评估级别设定区分不同影响力的灾害,一般情况下根据现行的规范,评估级别设定不可少于3级,例如非常危险、危险、安全。同时针对各风险等级,需要进行分值计算,例如非常危险5~4分、危险3~2分、安全1分,而分值的计算需要围绕造成风险的因素权重、地质环境的复杂性划分进行计算,下文将对此两项计算基础因素进行阐述。
(1)造成风险的因素权重。造成风险的因素主要可以分为两种,即直接因素与间接因素,其中直接因素因为其与风险之间的联系是没有阻隔的,所以其权重相对较高,而间隔因素与风险之间的联系是存在阻隔的,所以权重相对较轻。但为了保障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在对权重进行计算时,除了初步区分直接因素与间接因素以外,还需要针对两者之间的重要性进行区分,例如在直接因素方面,某施工行为挖穿了地下河道防护壁,那么就会直接导致地下水流喷涌;因为地质环境松软,直接导致地下水流喷涌,将这两项因素对比之下可见,前者的原因在于人工行为,而后者属于自然环境缺陷,那么在开展工作的角度上,显然前者的权重会更高,所以前者的风险等级得分偏高,因此可以将其归纳在非常危险或者危险等级当中,具体需要依照计算分值而定。
(2)地质环境的复杂性。地质环境复杂性的划分,主要可以围绕地质岩土体类型、结构以及地质水文条件来进行。在地质岩土体类型方面,应当针对地质环境中各类岩土体的类型进行勘察,并结合其分布规模、结构,进行应力实验了解其强度以及运动方向,之后再结合勘察结果,参照相关现行规程将其定义为Ⅰ、Ⅱ、Ⅲ等等级。此外,对不符合开采要求的地质环境进行处理,降低此类地质环境的危险性;在地质水文条件方面,在现行规程之下,地质水文条件主要可以分为复杂、中等和简单三种类型,其主要是指范围内水体的径流、排水条件,所以在对地质水文条件进行划分时,要针对此三点进行勘察。
2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方法
2.1地质灾害危险性的水文地质与岩土力学试验法评估
水文地质与岩土力学试验法是目前我国地质灾害评估手段中较为常见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的作用和结果大部分通过多种类型的水文地质与岩土力学试验体现出来,水文地质试验主要是水质监测、浸泡试验等试验,岩土力试验主要是岩土物理力学和原位力学的试验。两者相互结合后可以较大程度收集地质有关的基础数据和信息资料,分析得出环境的污染变化和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等信息,这些资料是地质灾害评估的重要内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地质灾害危险性的地球物理勘查法评估
所谓的地球物理勘查法本质上来说是高密度电阻率法,这一方法通过岩土体的导电性来收集多装置数据信息,进而可以分析得出深度方向的电性变化和水平方向的电性变化规律。高密度电阻率法能够有效地勘查地下水系、岩石风化层和采空区等地区,这是由于这一方法中得出的测量数据通过参数换算可以得出有效的比值参数,进而可以看得出深部的闭合圈的情况,与钻探资料结合来看,可以分析出目标地区的平面分布,因此这一方法具有判断分析潜在地质灾害的特性。
2.3地质灾害危险性的数字信息技术综合法评估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科技手段逐渐运用在各个领域当中,在地质灾害评估过程中也引进了许多科技信息方法,其中最常见的信息技术就是GPS技术、RS技术和GIS技术。GPS技术具备定位能力,可以精准定位地质灾害发生的地区;RS技术主要是实时分析处理遥感图像,可以获取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和生态环境的情况;GIS技术具备分析处理空间数据的能力,可以让工作人员及时掌握地质情况。三项技术结合使用可以准确掌握地质灾害的分布和发展规律,对于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有重要作用。
3地质灾害的危险性预防
3.1以了解地质灾害前兆为基础的地质灾害危险性预防
所有地质灾害发生前都会出现一些自然现象预示,因此想要预防地质灾害,了解地质灾害的前兆是基础。具体来说,在我国的山区经常会出现滑坡、泥石流灾害。在滑坡发生前,滑坡的前端会出现横纵向裂缝和隆起,滑坡的后端会出现很宽很长的裂缝呈快速增多趋势,并且四周的岩体出现下座、松动现象,伴随着岩体摩擦的响声。在泥石流发生前,附近河流主干道水位突然上涨,支流可能会突然断流,同时附近地区的动物表现异常,老鼠会到处乱窜、猫狗会不安乱叫,所有动物陷入惊恐不能安静入睡,植物生长也出现异常,树木快速枯萎落叶等。
3.2以加强地质管理为基础的地质灾害危险性预防
对于地质灾害来说,预防远比救治更为重要,因此加强对于地质的管理对于地质灾害的预防有重要意义。加强地质管理指的是加大对于环境的监管与治理,增加地质灾害研究的投入,最大限度避免产生新的地质隐患。我国要严格控制地质资源的开发,规范地质资源的开采,注重岩体的救治防治,兼顾眼前的经济利益和长久的持续发展,创造安全高效的地质发展新模式。举例来说,目前我国很过开发过的矿产地下成为了空区,将这些地下空区改建成尾矿库,既可以降低矿产开发成本,稳定矿区的环境,又可以消除很多安全隐患。
3.3以加强科技手段为基础的地质灾害危险性预防
近年来科技的力量日益显著,通过加强科技手段来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防工作效果较为明显。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高新技术层出不穷,在科技的基础上可以更好地建立地质灾害的预防机制,健全地质情况监测和评估系统。同时,要建立起数字化指标机制,我国地质灾害具有类型众多的特点,但也具有共性一致的特点,许多地质灾害具有一样的发展规律,在地质灾害预防的过程中,发现这样的一致规律,注重地质灾害的差异性,科学合理地作出分析可以更好地进行预防工作。此外,合理利用GPS技术、RS技术和GIS技术可以精准定位目标地区,确定目标遥感图像,最终分析出地质灾害的分布和发展,进而提前做好预防工作。
结束语
随着我国对于地质灾害认识的加强,灾害预防意识宣传愈发广泛。本研究针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水文地质与岩土力学试验方法、地球物理勘查方法和数字信息技术综合方法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增强对于多种多样的地质灾害的前兆,特别加强地质复杂地区的地质监管和治理,严格控制地质资源的开发利用,结合目标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治理和修复,改善被破坏的地质环境,稳定地质环境的发展,降低危险发生的概率。
参考文献:
[1]吴伟高.浅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重要性[J].浙江国土资源,2017(08):32-33.
[2]张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相关技术问题评述[J].世界有色金属,2016(18):62-63.
论文作者:陈童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6
标签:地质灾害论文; 地质论文; 危险性论文; 岩土论文; 因素论文; 环境论文; 方法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