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希望在于创新_创新论文

教育的希望在于创新_创新论文

教育的希望在于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将是人类依靠知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纪,世界将进入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江泽民同志用三句话精辟概括了21世纪的时代特征: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对于知识和科学技术,最简单的理解在于,它在各种生产要素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知识和智力注入了资本。过去认为白手起家是天方夜谭,但知识经济时代是有白手起家的,象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它通过知识软件,目前年产值超过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总和。在中国,以信息技术、生命工程为主要领域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包括改变了生命的形成方式。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把传统经济学的概念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学就是靠资本、资金、靠劳力,现在主要是靠知识,经济才能增长。

中国的发展在于创新

中国的发展在于创新,中国的希望也在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创新具有深刻的内涵,站在政治和哲学的高度,创新揭示了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从历史上看,如果列宁没有创新精神,就不可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如果毛泽东同志没有创新精神,就不会提出农村包围城市,也不会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如果邓小平同志没有创新精神,也不能推翻“两个凡是”。所以对于“创新”的含义,我们要从政治上、哲学上深刻领会。

世界银行国际贷币基金组织1998─1999年度报告的结论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知识差距,尤其是知识创新能力的差距,大大超过了财富的差距,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发展中国家需要知识更甚于需要资本。世界发达国家从学历社会、文凭社会迈向能力社会,这与市场经济发展是相适应的。现又由能力社会开始向创新力社会迈进,这是知识经济发展决定的。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它对“创新”的要求有其不同于工业经济社会的特点,即要求由“一次性创新”转变为“连续性创新”;由“单个创新”转变为“系列创新”;由“个别专家创新”转变为“全员(集体)创新”。21世纪越来越要求具有创新意识。美国微软公司是连续创新、系列创新、集体创新的典型。微软成功的秘诀:“取决于创新”;微软交战的守则:“淘汰自己的产品”;微软招聘雇员的标准:“能够适应软件技术与行业内差不多每月一次的革命”。

世界近、现代史表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科技创新。企业要发展,产业要升级,关键是企业要创新。世界上有名气的大公司,都在创新上有很大特点,比如都设有研究和发展中心。IBM公司是世界一流的计算机公司,但IBM的意思是国际商用机械公司。这个公司早期是做农业机械的,“康拜因”就是它发明的。美国在开发西部的时候,它抢先研究汽车和军事工业方面的运载机械。但在50年代,它果断决定发展计算机产业。日本新日铁是世界最大的钢铁企业,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光纤企业。

创新的基础在教育

国家创新能力关系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在工业经济时代,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紧密相关;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创新能力,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是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总格局中的地位的重要因素。我国创新能力与国家发展需求和国际先进水平相差较大。我国科技国际竞争力落后于经济国际竞争力。1996年,我国GDP排世界第7位,而我国科技国际竞争力排世界第28位。我国科技国际竞争力连续3年下降,从1994年世界第23位下滑了5位。如果不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大幅度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势必影响我国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

教育是知识创新应用的基地,也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的摇篮。在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之际,许多国家政府都把发展和振兴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和面向21世纪的基本国策。美国克林顿总统要求到本世纪末中小学都能上网,大幅度地提高现在少年儿童的识字能力和运算能力,所有的年青人只要有学习能力都可以进入社区学院等。德国的一些州政府并未明确提出“科教兴州”计划,但在安排财政支出时,首先安排科技和教育。日本最近提出了几次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计划,每次计划都成为法案,强调创新能力和创造人才的培养,而这些法案都有经费加以保障。这些国际动向反映了未来社会与教育关系变动的历史背景,同时也表明了走向21世纪的世界教育正在出现新的变革趋势。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的水平,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在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势必更加注重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特别是培养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放在突出位置,可能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主要模式和整个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我们应当及早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造就创新人才的途径是教育与训练,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科技人才,对提高国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至关重要。高校是人才库、知识库、信息库,是国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是高新技术的辐射源,是知识经济形成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对高校的功能作用要重新审视。古希腊时代的高校是进行哲学思维的场所,中世纪大学是传授人文知识和道德真理的圣殿,只是到了20世纪,大学才成为推动工业化进程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的地位作用将发生重大变化。农业经济时代,高校游离于经济社会之外;工业经济时代,高校处于经济社会边缘;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将被推向经济社会的中心,进入经济运行的过程,成为经济发展的要素,主导经济社会发展。在以高科技为基础的信息时代,如果说知识信息是知识经济的电流,那么高校就是产生这种电流的发电机,高校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被誉为“美国高新技术的摇篮”的硅谷,围绕着斯坦福和伯克利两所大学,分布着3000多家高科技产业和许多研究开发机构。在这个方圆仅几十公里的小小谷地中,1995年的收入高达850亿美元,其中62%的收入是由那些与斯坦福大学有关的人创造的。因此,对高校的功能认识要有新的突破,高校作为知识传授系统,要以新的思想来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系统,要敢于创新,在多学科交叉融合中要有新的发现,成为新学科的温床和孵化器;高校作为知识物化系统,要千方百计将新知识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人类积累创造更多的财富。

教育观念创新

教育创新首先是教育观念创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先导和动力。没有教育新观念的萌动,没有普遍的心理氛围,没有变革现实的要求,没有勇于改革的胆略,就谈不上教育改革发展。要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重新审视;对现有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深刻反思。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形成新认识。努力探索教育发展的增长点和深化改革的突破点,以教育思想观念的新突破带动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突破。观念创新是一个复杂和深刻的过程,涉及到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树立以终身教育为信念的教育价值观。改变学校充电、社会放电的传统教育模式。不仅要靠知识存量,更重要靠知识增量。农业经济时代,先干后学,在不断失败和碰壁中前进;工业经济时代,边干边学,摸着石头过河前进;知识经济时代,先学后干,于认识世界中改造世界,在人与环境和谐统一中可持续前进。树立以学会认知、做事、合作和生存四大支柱为核心的教育目标观。学会生存,就是学会做人,应处于主导地位;学会认知,主要从知识层次理解;学会做事,主要指技能和经验;学会合作,主要是高度相互依靠的人格和交流网络的形成。这四大支柱,主要反映了21世纪对教育的需求,反映了教育从原有局限性向跨世纪新目标的转变。树立以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整合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内容观。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人的文化背景越宽厚,融会贯通能力就越强,越容易进入科学前沿。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认为,自然科学最终只能提供知识而不能提供智慧。智慧是知识和判断的综合,为了取得智慧,理工科学生必须要有人文科学的协助。目前世界发达国家都在探讨21世纪人才素质,尽管各国有各自的构想和目标,但都强调应有全球的战略眼光,争一流的意识和站在国家发展前列的精神。哈佛大学明确提出要培养国家的领袖人物,而不只是专业人才。麻省理工学院在50年代初提出要培养具有科学背景的工程师,现在已明确提出,要转向培养全球经济背景下的工程师。信息工程、生物工程、金融工程、环保工程、教育工程是21世纪的战略工程,这五大工程的显著特点,都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高度结合,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从小学就开始重视自然科学教育,也要重视人文科学教育,还要注意他们的结合。北京大学东方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提出21世纪初取消文理科的分野,是颇有远见的。我们处在新的综合时代,西方科学和东方哲学的结合可能是21世纪发展的一个重要驱动力。树立注重学生创造个性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方法观。现在有人对世界教育进行评价,认为教育培养人的成功率较低。有人打了一个比喻,世界上的一些大公司,比如福特汽车公司,为降低产品1%的不合格率,可以花几个亿的代价。如果拿这个来衡量教育,那么所有的教育都应该破产,因为我们的不合格率太高了,培养的人成为成功之才的比例太小。虽言过其实,但要引起深思。教育培养的只是少数精英,而我们恰恰需要大量精英,这就牵扯到培养方法问题。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没有个性发展的全面发展,很难说是全面发展;而没有全面发展的个性发展,则可能是一种畸性发展。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只有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欲望得到充分调动,才能孕育出真正的创造性。

当前,尤其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构筑人才高地。人往高处走,年轻人往哪里去,哪里就是人才高地。教育的振兴靠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于年轻英才的大量涌现。必须摒弃论资排辈、求全责备、忌贤妒能、门户之见等陈旧观念,创造一个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大环境。我们要满腔热情地选拔年轻英才,在他们风华正茂、思维敏捷,处于创造力和进取心高峰时大胆使用。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这是客观规律。我们要在尊重老科学家、老知识分子、老专家的同时,多开辟点让年轻人能够施展才华的舞台。只有这样,教育才有可能创新。如果不能年轻人才辈出,只是尊老而不爱幼,就没有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讲,衡量学校人事政策是否优越,关键要看是否有利于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出拔尖人才。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一个拔尖人才,可以带起一支学术梯队,形成一门优势学科,创出一个名牌专业;一个高素质的拔尖人才可以决定一个人才群体一路不败的命运。我们要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阔视野和博大胸怀,广开才路,不拘门户,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要制订特殊政策措施,完善培养和吸引人才的激励机制,大幅度提高高层次有突出贡献人才的工作生活待遇,打破平均主义,敢于拉开差距,形成人才高地。教育部推出“长江学者计划”,是以每人每年10万元特聘教授岗位津贴的力度,为引进和稳定杰出年轻人才提供了良好条件。但是“长江计划”选的是向世界一流冲击的突击队长,还需要有一批在若干年内与队长一起艰苦奋斗的突击队员。如果队长与队员之间长期存在很大的待遇差别,那么这个团队的合力肯定会受到影响。或是出现拔尖人才来了因配套不力而未能实现其奋斗的目标,或是内部不平衡,影响特聘教授作用的发挥,导致团队的松散,甚至可能造成人才的流失。因此,要解放思想,跳出常规思考,以扶优扶重的措施建立向我国和世界一流冲击的“特区”,使最具潜力和希望的领域率先走向我国和世界一流,使最具实力和希望的中青年拔尖人才尽快成长为我国和世界一流学者。

教育方法创新

创新能力不是一种智力特征,而是一种性格素质,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一个人成才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往往起主导作用。美国哈佛大学提出情商教育观念,它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巨大冲击。哈佛研究结果表明,人生成就至多只有20%归诸智商,80%则受其他因素影响,例如意志力、自信心、控制情绪、人际关系、团队精神、自我激励、思考方法等。一个人的素质象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容易被人看到的学历和专业知识只是一小部分,而真正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是责任感、价值观、毅力、协作能力等。成小事主要靠业务本领,成大事主要靠德行和综合素质。对品德、合作精神、敬业精神的基本素养的要求,中外并无多大差别。美国多家公司招聘条件显示,尽管每个公司对职位都提出了不同岗位要求,但几乎每个公司都必备的两条要求是:自我激励精神和团队精神。情商较高的人在各领域都占优势,成功的机会也大。情商其实就是一种为人的涵养,一种人格特征。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把世界上一切事物看作是一种流动、一种运动、一种过程,而不是静止不变的;这种人不会是执守过去,而总是展望未来;不是用过去来规定今天,而是善于用未来规划当今;他们总是不满足已经做过的,而是努力开拓未知;他们满怀信心地面对明天,相信自己能使明天变得更好。哈佛大学曾培养了6位美国总统,33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32位普利策奖获得者,数十家跨国公司总裁,哈佛教育上的成就,在于教育方法的创新。思考方法作为思维方式,本身蕴含着巨大的智力价值。科学思维方式,比某种专业知识技能更为重要。爱迪生发明蓄电池失败了1万次,他不说失败,而讲发现了1万种不可行的方法。这就是创造性思维。

德育创新

德育创新是教育创新的首要问题。德育创新的真谛在于,德育的出发点不是禁锢人,不是采取约束人、束缚人的方法来谋求一时一地的效果,而是创造条件发展人,增强学生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德育创新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创造个性,挖掘学生创新潜能。

改革开放20年,前10年高校德育主要解决理想信念问题,后10年主要解决价值观念问题。在以知识创新为标志的21世纪,德育作为诸育之首,应充分发挥其对人才成长的动力、方向和保证作用,主动承担起培养、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任务。1996年世界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21世纪人才素质的七条标准:第一,积极进取开拓的精神;第二,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第三,在急剧变化的竞争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第四,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有广泛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五,有终身学习的本领,适应科学技术综合化的发展趋势;第六,有丰富多彩的健康个性;第七,具有和他人协调和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要达到上述素质标准,唯靠德育创新才能实现。

培养创新能力,德育大有可为,大有用武之地。诚然,德育不能代替智育,但德育能够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正确的思想能够产生持久的精神动力,促进智力活动。德育在开发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包括:

做人的教育。核心问题是教育学生正确处理自己和他人、个体和集体的关系。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出,人格发展要经历以人的依赖关系为特征的“依附人格”,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独立人格”,个性全面发展的“自由人格”三个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的德育对策只能是,发展独立人格,超越独立人格,向自由人格方向发展,使学生具有适应现代社会的健全人格。21世纪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知识,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最近结束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发表的《世界21世纪高等教育宣言》指出,能否进入大学应取决于本人的品行,而不是优越的社会地位。美国品德教育联合会主席麦克唐纳说,光有品行没有知识是脆弱的,但没有品行光有知识是危险的,是对社会的潜在威胁。我国著名文学家讲过,一切彻底的成功都是做人的成功,一切彻底的失败都是做人的失败。我们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一致提出,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人是做事的基础。他们讲,人都做不了,还做什么事,只能做坏事,只能害人。去年高考作文题目是《战胜脆弱》,但是没有让考生战胜“虚假”。某省某地二成考生在作文中开了自己父母的玩笑。许多考生则以高考之前父母双亡来写自己如何战胜脆弱,面带微笑,走进考场,令阅卷教师目瞪口呆。这是重智轻德教育的失败。办学以人为本,做人以德为本。有德无才要误事,有才无德要坏事。意大利诗人但丁有句名言: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能力不足,责任可补;责任不够,能力不能补。能力有限,责任无限。中国历史上强调做君子,德胜才是君子,才胜德是小人,德才兼备才是圣人。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有志、有为,德才兼备的“圣人”。国际上许多教育专家认为,现代教育思想核心,70年代是学会生存,90年代乃至21世纪初,不但要学会生存,而且还要学会关心,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人类。价值观教育思想内涵包括: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共事,正确处理各种矛盾,正确辨别各种是非,明确历史使命,坚定理想信念,以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构筑精神支柱。

合作精神的教育。知识经济呼唤人的相容与合作。如果说,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人们崇尚的是个人奋斗的“单打”式的发展策略的话,那知识经济则应鼓励合作与交换的“网络”式的发展策略。我们处在竞争与合作共生共存的时代,更加强调与人相容,合作共处。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单枪匹马、孤军奋战很难有大作为。重大科技成果的获得者,往往是团体冠军。自己在科学上有成果是一种享受,但同时也要学会如何从别人的成就中获得乐趣。近年一些很有学术潜质,在学术和技术方面才华出众的年轻学者,由于素质缺陷,缺乏与他人合作精神,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美国贝尔实验室取得很多举世瞩目成就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该实验室的科学家有特别高的智商,而是这些一流学者之间的友好、愉快和有效的合作。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认为,在国际化社会里,每一点新鲜见识的增长均得益于全球知识渊博的学者之间的合作。今天的事业是集体的事业,今天的竞争是集体的竞争,与他人相容,善于合作的人成功机会更大。

奋斗精神的教育。主要指好强的个性,竞争的意识,不服输的精神和不断进取的追求。平地的山羊,放牧在田边路旁,颈上一条绳子,活动天地限制在一个桩头的周围,只有足履平地的憨态,从未有攀登山崖的绝技。而三峡绝壁上的山羊,正是有了这山如斧削的活动天地,才使它们练就了在山崖间蹦跳自如的特长。所以要给学生提供一方锻炼天地,注重培养进取性精神品质,如:勇敢、果断、坚持性、自制力、竞争性、冒险精神、挫折耐力等。

人文素质的教育。人文素质,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养。文化基础和文化修养较专业知识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人才质量。中西文化的碰撞和古今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特别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要求有新的中国文化精神和理念来推动人的现代化。中国正在跨世纪,21世纪中国有没有希望,关键是一种新的人文精神的再造。5000年中华文明史是一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动教科书,对学生将产生博大的精神力量,深刻的道德力量,巨大的感召力量。人文素质教育是解决人的精神世界的问题,是如何做人的问题,是基础的基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德育和智育的关系问题,都要由人文社会科学来解决。居里夫人逝世时,爱因斯坦的纪念文章没有评述她两次荣获诺贝尔奖的成就,而是高度赞扬她追求科学真理的高尚品德,认为这种品德要高于具体的科学成就。这实际上是一种人文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跨;而如果没有优秀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需要从人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文化进步的高度,把知识的传授与道德精神的熏陶结合起来,获得整体全面发展,在高雅的人文教育中,形成高品位的文化素养品格。

心理素质教育。心理素质对于人的思想道德、智力开发、身体发育,都是一种基础性因素。当代人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是,自高不能得志,自卑不能自拔,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缺乏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常因自我否定和自我拒绝而失去生活愿望和信心,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出现轻生和自毁的行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行为放荡。据调查,20%的在校学生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因此,要加强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健全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抵御挫折的能力。

标签:;  ;  ;  ;  ;  ;  

教育的希望在于创新_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