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市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湖南岳阳 414000
【摘 要】目的:探讨治疗结肠息肉时选择内镜下手术的效果。方法:以2013年1月至2016年9月为期,共挑选114例患者,临床确诊为结肠息肉,为其选择内镜下外科手术治疗,所得数据记研究组。同时在该时间段内选出91例同样疾病患者,为其采用开腹手术治疗,所得数据记对比组。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复发率为8.77%(10/114),明显低于对比组23.08%(21/91);研究组患者二次手术率为5.26%(6/114),明显低于对比组19.78%(18/91),同时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率也明显低于对比组,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内镜下手术切除结肠息肉的复发率更低,且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几率。
【关键词】结肠息肉;内镜手术;复发率;并发症
结肠部位的息肉是消化系统内常见病症之一,其中腺瘤性息肉进一步发展可导致癌变,因此临床上对其重视度较高,大多采用直接切除的方式进行治疗。传统的开腹外科手术方法的应用时间较长,虽然其可以直接将息肉切除,但术后复发率、并发症率等较高,这就需要引入内镜手术治疗技术。本文即是研究内镜下外科手术治疗结肠息肉的体会,如下为具体研究方法和结果: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3年1月至2016年9月为期,共挑选205例患者,经临床确诊均为结肠息肉。对比组中男:53例,女:38例,患者年龄中最大者89岁,最小者27岁,中位年龄为(53.62±3.75)岁,其中单发性息肉共40例、多发性为51例。研究组中男:66例,女:48例,患者年龄中最大者86岁,最小者33岁,中位年龄为(53.72±3.62)岁,其中单发性息肉共50例、多发性为6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采用两种手术方法对比研究的方式,其中114例患者采用内镜下外科手术方法,所得数据记研究组;91例患者则采用经腹腔开腹手术方法,所得数据记对比组,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1.2.1开腹手术方法
采用全身麻醉处理,以平卧仰卧位开展手术,切口选择绕脐部腹部中线处切开。根据手术前影像学检查确定的结肠息肉大致位置将结肠外壁切开,在发现息肉病灶后使用4号缝合线在蒂部进行结扎,切除息肉后使用卵圆钳将其取出。手术完成后使用1号缝合线对肠壁进行纵向缝合,并逐层缝合腹腔皮肤,如切除息肉时发现出血情况,则需及时止血后方可缝合切口[1]。
1.2.2内镜下切除手术
在手术开始前1d仅为患者提供完全流食,并口服导泻药物,并且在手术前2h为患者提供生理盐水口服,手术体位为左侧双腿弯曲卧位。内镜经患者肛门进入盲肠内,通过监视屏幕寻找息肉病灶的具体位置,在使用高频电凝刀切除病灶前需将消化道内的粪水、黏液、气体等吸出,以免高热引发肠腔爆燃。采用4号缝合线对息肉进行绑扎,如息肉蒂直径低于0.5cm,则可以直接利用电凝活检钳剪除,但需注意牵拉息肉时的力度,以免对粘膜造成过度烧伤;如息肉蒂直径超过0.5cm,则使用高频电凝刀切除,且采取分块切除的方式。使用高频电凝刀时不能长时间作用与息肉组织,应采用反复刺激的方法,一般刺激1次到2次后即可切除[2]。术后观察患者粪便颜色情况约7d,并常规使用抗生素等预防感染。
1.3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的是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n(%)来表示计数数据,并利用x2对数据进行检验,以P<0.05代表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将两组患者治疗后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并制成如下表格: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率仅为2.63%,明显低于对比组19.78%。
3、讨论
结肠息肉本身属于肠道内腔黏膜隆起性病变,属于增生性病变的一种,通常多发于中老年人群,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改变,使得结肠息肉的发病率逐年提升。结肠息肉本身属于良性病变,但如果未及时治疗或病变类型为腺瘤性,则会引发癌变,给患者的健康造成巨大的影响。
在临床治疗结肠息肉时通常采用外科手术切除的方式,直接将增生的病灶组织剔除,从而保证健康的肠道内腔黏膜不会发生病变。以开腹外科手术应用时间最长,其采用的是经腹部直接切开皮下组织,同时切开患者肠道壁,对息肉病灶进行结扎和切除。这种治疗方法的优势在于医生可直接观察到病灶位置,并确定切除的范围,但由于其所形成的手术创口较大,因此患者术后并发症率较高,而且其所使用的切除工具并不能完全清除息肉蒂周围的病变组织,残留率较高,因此术后复发率也难以保证[3]。
内镜下的结肠息肉切除手术则属于微创手术技术的一种,其利用内镜直接通过人体肛门进入到结肠当中,确定病灶位置后直接利用配套的高频电凝刀或活检电凝刀对其进行切除,在切割过程中会对息肉蒂周围组织形成烧灼面,从而杀死残留的部分增生组织,因此术后的复发率得以保证。同时,由于内镜下手术属于微创,患者术后并发症率也明显降低[4]。加之现代临床治疗中,对直径超过0.1cm的息肉重视度增加,采用传统手术对这类息肉切除时难度较大,而且造成的残留组织量会大大增加。而内镜下电切手术则可使用分块、分段的切除方式,提升了切除手术的效率。另外,高频电凝刀所使用的是氩离子,其电凝深度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可大大降低手术过程中肠道壁烧穿的几率,进一步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率。在切除息肉病灶时会出现出血的情况,此时传统开腹手术只能通过止血钳或药物进行止血,效果一般,而内镜下手术所使用的工具均具有高频电凝作用,可直接用于凝血、止血,大大提升了手术的效率[5]。
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手术后研究组患者复发率仅为8.77%,明显低于对比组23.08%,同时研究组术后并发症率仅为2.63%,无任何肠道穿孔、迟发性内出血,因此利用内镜治疗结肠息肉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荣萍,唐浩,黄伟平,等.175例结肠息肉的内镜治疗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2,21(02):206.
[2]江振宇,孟宪梅,常志恒,等.内镜下治疗结肠息肉280例体会[J].医药前沿,2013(30):237-238.
[3]杜桂英,陶中原,郭顺红,等.结肠息肉内镜下治疗的体会[J].大理学院学报,2015,14(04):41-43.
[4]王建红.内镜下治疗结肠息肉114例的体会[J].北方药学,2014(02):123.
[5]武胜.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结肠息肉58例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2013(13):145-146.
论文作者:朱歌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2月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0
标签:息肉论文; 结肠论文; 患者论文; 手术论文; 术后论文; 病灶论文; 并发症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7年2月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