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论文_唐凤林

谈谈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论文_唐凤林

(江苏常州市罗溪中学,江苏 常州 213136)

摘要: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坚持为生活而教。我们可以运用时事新闻、漫画歌曲等资源创设教学情境,将学生的活动置于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合理设问,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指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融入社会生活,激扬生命价值,提升生活质量,引导学生“过有意义的生活,做负责的公民”。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

生活化教学是指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会生活”,通过创设现实的生活化情境,从而激发作为生活主体的学生分析生活现象,交流生活经验,感悟生活价值,提升生活品质,不断获得生活知识和技能,培育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的指引下,我们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要通过各种途径打通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价值链接,建构生活与知识的内在关系,在生活化的课堂里,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精选时事资源,联结现实生活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增强思想道德教育教学的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可见,与时俱进,与时代脉搏一起舞动,开展时事新闻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那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该如何加强时事政治教育呢?我们认为,教师平时要注意通过阅读报纸、浏览新闻、上网搜素等多途径、多形式地涉猎收集、整理选择时事新闻,也可以定时让学生开展时事播报、新闻竞赛等形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多渠道、多样化地开展时事政治教育。

如在教学“加快科技创新”时,我们运用“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视频资源,学生分组分场景介绍“港珠澳大桥的通车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建桥过程中,中国华为手机解决地下海底网络的通讯问题”“大桥技术引发世界桥梁届的赞叹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大桥建成对我国港珠澳地区经济的推动”等解读科学技术创新的价值意义,在看新闻视频的过程中,同学们一个个扬眉吐气,意气洋洋,爱国情绪高涨,表现出努力学习科学技术,为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具有极大的教育冲击效果。实践证明,针对性和实效性强的时事政治课教学,确实能够帮助学生弘扬正能量,对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行为和道德品质极有助益。

二、创设生活情境,促进生命成长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因为“生命是短暂的,所以弥足珍贵,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自觉地加以使用,寻找并确定意义并把它导入到自己生命活动的全部过程中去,这对人生而言是件生命攸关的大事。”我们要创设调查交流、实际操作、观察记录等学生广泛参与的学习情景,使学生自主体验、探究合作,通过师生教育生活方式的进一步变革,促进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教学的“生活化回归”,提升生命价值。

如教学“自觉服务生活”时,我们结合12月5日是世界志愿者日,同学们刚刚作为志愿者们纷纷走上街头宣传,向路往的行人递送小卡片,参与敬老、植树、助残等公益活动,以自觉的行为宣传爱心、服务社会,呼吁每一个人日行一善便可温暖整个社会。我们设计问题:(1)、请说明志愿者精神的实质是什么?(2)、作为中学生,结合你参与志愿公益活动,阐述志愿活动的重要意义,(3)、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谈谈参与志愿活动要遵循哪些原则?这样,我们引入社会公益活动创设情境,既保证了教师的主导性地位的发挥,又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公民意识,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使课堂教学成为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过程,学生在主动、开放、交互式的学习中,奉献精神得到昂扬,生命情怀得以激荡,自觉融入社会、亲近社会,服务社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运用漫画促学,激荡生活气息

漫画是一种别具生活特色的教学资源,它源于生活、提炼生活、高于生活,以夸张和拟人的表现手法、成幽默诙谐的“画面感”,反映一定社会的敏感性问题,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因此,利用漫画幽默、直观、生动的特点辅助教学,生活气息浓郁,对剖析事理,探究人类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识事物的规律有重要价值,也有利于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和熏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如在“维护消费者权益”教学中,为引导学生落实依法维权行动,我运用漫画:一个未成年人到鞋店购买了一双有质量问题的球鞋,问父母亲怎么办?母亲说,算了吧,商家也不容易,父亲说,找他去,要求赔偿,不行就砸店。要求学生对该未成年人父母的观点进行评析。学生要比较忍气吞声——“算了吧”,没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容易放纵违法犯罪行为、非法报复——“砸店”,侵犯他人合法权利,要受到法律制裁,“找他要求赔偿”——学会依法维权,这样的漫画通过制造“悬念”激趣,给道德与法治教学带来新的生命活力,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和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的学习态度,从而引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穿插歌曲寓教,激发生活情趣

生活需要情趣,教学需要将学生对生活的兴趣转化为高雅的情趣,它体现了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理,而歌曲作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无疑具有这一教育教学功能。一首优美的歌曲本身演绎着一段动人的故事,展现出一幅生动有趣的画卷。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教材的需要巧妙地运用适切教学内容的歌曲作为教学的“调味品”,既可以起到触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之功效,又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高尚情操。

例如教学“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时,我们选用歌曲《爱我中华》来统领整堂课,师生通过共同分析歌词,教师最后进行归纳总结:56个兄弟民族是一家,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56个民族团结互助共同繁荣,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在教学“改革开放”时,我们选用歌曲“春天的故事”,穿越时空展开我国改革开放的关辉历程,渗透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事迹,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使学生在饶有趣味的氛围中了解、掌握了知识,加深对教材结构的逻辑理解,更有助于体验教学内容的情感意境。

五、创新教学方式,提升生活品质

教学创新生生不息,是推进教学生活化的不竭动力和力量之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多媒体的广泛运用,我们在教学方法上也要不断改善和新教学方法,创设新颖艺术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的活动置于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克服传统教学“知识灌输”“生活分离”的弊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善学、乐学,引导学生“过有意义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如在教学“时移礼易”时,我们创设“礼仪之行”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掌握握手的正确方法,如何做到““尊者优先”,我们让学生扮演男生和女生:两人相距约一步,上身稍向前倾;伸出右手,四指并拢,拇指张开,相握3秒钟左右;握手时应该注视对方,微笑致意或简单问候……。创设“礼仪之悟”调查活动:调查现在人们过中秋和古人过中秋节有哪些变化?原因是什么……。这样的教育方式,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品质,提升与人交往的技能。

作者简介:唐凤林(1968.12-),男,江苏常州人,江苏省常州市罗溪中学教师,主要研究方向:道德与法治教学。

论文作者:唐凤林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上《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9/3/5

标签:;  ;  ;  ;  ;  ;  ;  ;  

谈谈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论文_唐凤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