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城镇一体化这一历史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乡村建设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时机。在巨大的经济动力的推动下,乡村区域的建筑从根本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对于乡村内生活的人们而言,建筑的变化往往抹杀了原有居住条件带来的归属感,因此,民俗博物馆才成为了最不可替代的存在之一。在本文中笔者将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对当下我国乡村民俗博物馆的发展现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提出自己一些相应的观点,以期为同行的工作人员提供相关借鉴。
关键词:乡村民俗;博物馆;发展
前言:
自我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与居住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为人们带来的除了优越的生活物质条件外,也为人们带来的建筑统一化的焦虑以及对乡愁建筑的缅怀。基于弘扬区域内的核心文化,乡愁建筑往往以一种博物馆公共建筑的形式存在,通过这样的建筑形式,表达了区域内核心文化的价值趋向与人们的品格。
1 乡村民俗建筑文化的发展与民俗博物馆建设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使不计其数的乡村民俗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并受到文化标准化、武力冲突、旅游业、工业化、农业区缩减、移民和环境恶化的影响。《乡土建筑遗产宪章》强调“应该尊重建筑的结构、性格和形式的完整性。在乡土形式不间断地连续使用的地方,存在于社会中的道德准则可以作为干预的手段”,显然这是一种人性化的保护观念。“农村无论怎样现代化也不应异化为城市,农村就是农村。”① 陈志华先生认为,农村生活是在村落中进行的,乡土建筑主要存在方式是形成聚落,聚落是一个有机体,它的内部结构和周围环境的关系都是系统性的,只有完整的村落和周边环境才能包容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的各个方面。因此,说到乡土建筑,应该是以完整的乡土聚落和周边环境为单位,而完整的乡土聚落,则是乡土文化研究的容器。② 所有建筑的功能,都在文化中演绎,文化的信息附着在建筑之上,定义建筑的功能必须与社会历史、乡村民俗文化相关联。
过去,囿于各种原因,对深藏于乡村民间的乡村民俗文化遗产采取轻视或蔑视的态度,或视它们为一种粗俗的、幼稚的、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化,或认为是一种小农经济的思想文化,一种浸透着封建主义的迷信文化。直到今天,还有人认为它们是落后思想形态的产物,是老祖宗留下的失去活力的遗物。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新的文化产品层出不穷,一些古老的民间艺术不再被人欣赏,有的传统习俗在慢慢消失,乡村民俗文化遗产处于不断消失中,仅靠人们的发现和收藏而存世。
在当下文化发展的大潮流中,民俗文化面临着的是经济发展关系一次又一次的冲击。这样的态势不禁引发我们的思考:民俗文化作为传统生产关系下的文化体系,在新经济体系不断发展的当下,是否还具有保留的意义?答案是肯定的,笔者认为,即便在当下经济体系的迅速转变下,民俗文化仍然会成为未来城市文化内容中的核心观点。理由如下:
1)经济快速发展的模式下,生产关系虽然与传统的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出入,但生产的关系仍然没有改变。因此,民俗文化中“勤劳致富”“多做多得”之类的核心价值观仍然是未来城市文化发展中的重点内容。
2)市场经济体系下社会制度具有相对传统经济模式下的社会制度要更灵活一些。从阶级的流动性来看,资源的流动往往能够固化一代人的社会地位,在这样的价值观追求下,基层社会容易出现一定的和谐风险,因此,保留民俗文化中的质朴的文化内核,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3)从文化的存活特异性上看,文化的生成过程中越多元化的文化便越能集合成为具有生命力的文化体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当下,我国的需要的是更加稳固的发展环境与经济体系,文化作为区域内人们的主要价值观方向,对区域内的整体经济系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因此,保留区域民俗文化,提高文化的多元性,增强我国当下国民文化体系的生命力,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
4)对于区域内经济体系而言,民俗文化的保留与发展史支撑区域经济不断发展的重要前提。不仅如此,强调区域文化的重要性,减少区域内流动人口的数量,是将资源从城市向农村转移,消除城镇二元结构的重要手段。因此,对于当下日渐萎靡的民俗文化而言,迅速找到保留文化的途径是期经济发展的第一步。
2 乡村民俗博物馆发展现况
在我国当下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当下,民俗博物馆的建立可以有效地保留乡村民俗文化,为将来乡村经济的发展打下走狗强硬的文化基础。下文中,笔者将借助自身的工作经历,对当下我国民俗文化博物馆的发展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与阐述。
2.1乡村民俗博物馆建设的理念推广情况
在我国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进军的当代社会,人们对乡村民俗文化的认知程度相对较低。大部分农名工在进入到城市体系,接触到先进的城市文化之后,对原有的乡村的文化的体系进行了迅速的洗清。比较明显的是在90后这一代人,在进入到大学生活,体验到城市文化带来的成就感之后,迅速对原有乡村文化进行清洗,许多大学生开始探索从原有阶级开始流动向上一阶级的具体途径,并在城市中不断奋斗。但这样的现象越是频繁,则意味着传统乡村文化的消亡的速度越来越快。从上文中,笔者分析了传统文化对于当下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建立乡村民俗博物馆,提升乡村民俗文化的地位,是当下乡村区域经济建设的重要途径。但在当下的乡村环境中,大部分人对博物馆中文化的精神消费难以接受,因此在建设博物馆的理念推广过程中,遭遇了许多来自农村区域内的阻力。笔者认为,这股阻力的最大动力源自有教育的缺失与对当下经济发展缺失一定的大局观,因此,在建设乡村民俗博物馆的过程中,应当牢牢把控决策阶层对于乡村民俗博物馆的理解与观念。
2.2乡村民俗博物馆建设的具体状态
在我国当下的项目建设过程中,乡村民俗博物馆的建设程序与一般的博物馆建设程序无二。但在设计阶段,要求建设单位对方案设计单位有足够明确的控制。民俗博物馆作为当地民俗文化的集合体,不仅需要针对民俗文化进行很好的保留,在建筑的表达形式上更要注重建筑的整体风格与民俗文化的契合程度。因此,在方案设计阶段,建设单位需要对建筑方案主创师的设计理念进行详细的校对核查。但在当下的建筑设计行业中,来自于乡村区域的决策层在面对来自一线城市建筑设计师,在概念与决策进程中往往容易受到建筑设计方的影响,迷失了民俗文化原有的设计理念。在这样的决策环境下,最终呈现的往往是一个与乡村民俗文化相背离的建筑体系,这不仅仅加重的乡村区域中人们对于乡村文化的自卑心,更浪费了国家在民俗文化建设上投入的资金。
2.3乡村民俗文化发展的瓶颈与建议
从我国当下乡村民俗文化博物馆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在社会资源倾斜到城市建设一方的大环境下,仅靠少部分人对乡村民俗文化博物馆建设的热情是没有办法切实地发展这个建筑体系的。在笔者看来,要想让民俗文化更好地保留,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其文化的核心传播在乡村区域的外部,只有这样,才能在互利共生的关系下保持乡村民俗文化的活力与生命力。
参考文献
[1]Redfield Robert: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an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to Civilizati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Press,1956,pp.70-79.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4页。
[3]孟悦、罗钢主编:《物质文化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7页。
论文作者:范欣伦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3
标签:乡村论文; 文化论文; 民俗论文; 博物馆论文; 民俗文化论文; 建筑论文; 体系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