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何不实行“摘牌”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股市论文,摘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年好,二年亏,三年变成垃圾股,这眼看着已成了中国股市上市公司的经营规律。上套了的股民提起这种现象无不切齿,许多人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过去各省总是将经营业绩不怎么样的企业上市,或者,为了“圈钱”,搞包装上市。“反正,从股市上借来的钱,是不用还的”,一些人的这种心理更使得上市公司毫不心疼这得来全不费功夫的钱(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并未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质上仍是负责人说了算)。
最近,有学者疾呼,中国股市应该实行“摘牌”制度,对长期经营亏损的企业,可采取摘牌、清理资产、破产关闭等强硬手段,以尽可能归还股民资金,并且警诫其他上市公司。
这一说法的针对性是很强的。中国股市自设立以来,从来没有对一定上市公司作过这样的处置,那些长期亏损的企业,依然在股市里“招摇过市”,只不过在其名字前加了个“ST”、“PT”的字样。不久前,有股民在《中国证券报》上发表文章,质疑“ST”、“PT”的用意何在,是真的想保持护资者利益呢,还是为了保护上市公司原属利益集团的利益?更有人直言,中国股市对上市公司采取的是完完全全的“慈母主义”。
话虽如此说,中国股市的监管者们的想法似乎更现实。本来,根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亏损3年的, 证监会有权暂停其上市交易,但中国股市中出现如此问题的上市公司已不少见,为何一直不见证监会有动作呢(近年仅有琼民源因重大违法及巨额亏损而被停牌)?有关方面对此的解释是,一家上市公司往往涉及到数万名股民,停牌后,这几万股民怎么办?比如琼民源,停了两年,一直有股民追问何时能恢复上市交易,直到有关单位实施资产重组,股民才安心。他们认为,不摘牌并不是为了“保护上市公司”,而是有现实的难处。而在上市公司亏损两年之际发布公告、警告股民慎买其股票,三年亏损后,挂上“ST”的头衔,警告股民这是垃圾股,一方面可以防止更多股民上套,另一方面,又可以给上市公司以喘息之机,改变经营业绩,将危机自然消除掉。
有关方面指出的“现实的难处”,大概不仅仅是指已上套的股民不甘于该股被彻底清算以致自己血本无归。其实,问题还出在上市公司上市前绝大多数是国有公司,一旦清算,依有关精神,剩余资产首先应赔付给持股的中小股民,首次才是大股东。这样一来,中小股民难以得到满足,这是十分可能的;另一方面,国有资产也将完全亏空,这是有关方面不愿看到的。而若采取拖延的办法,寻机通过资产重组注入新的活力,则该上市公司恢复活力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针对这些股票沦为垃圾类的上市公司,中国证监会近期提出搞好上市公司质量的对策,力图通过资产重组,采取合并、收购等手段,增强一些公司经营能力,尤其是严格要求其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此同时,通过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把住入市关口,避免公司采取欺骗手法上市,以保证上市公司的原始质量。
这些做法,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不实行“摘牌”制,也确实是委曲求全,颇费苦心,也的确给了上套的股民一个解套的期待。不过,有人以为,这还是体现了一点旧思想,即还是将企业抱在怀里,没有让它真正领略到在市场上杀伐征讨的滋味。如果考虑到中国股市过去一直不够规范,现在应被允许有一个缓和时期,那么,从长远看,完全体现市场规则实行摘牌制则是必然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上市公司清除错误观念、保持高度警惕,刺激其提高质量、提升经营业绩,才能保证股民的投资有一个切实保障,才能让股市走入良性循环,从而不断扩大规模。当然,搞“摘牌”制也不应贸然行事,也应允许公司寻找资产重组的机会,毕竟,其他国家的股市上,摘牌也是作为“杀手锏”不得已而用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