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不单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的实质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我国杰出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明确指出:“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在于教会学生学。”“教会学生学习”的核心问题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如果教师能够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使之逐渐具有自学的能力,不但能学好数学,而且会终身受益。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谈谈自己的认识。
小学数学自学能力兴趣自学能力不仅是学生今天学习的需要,更是将来工作、生活和学习的需要。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长远的意义。有教师认为,现在减负把教学时间都减掉了,课堂讲授时间紧,练习时间少,哪里有时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其实这些教师还未真正认识到自学的意义,不理解其中蕴含的哲理:“磨刀不误砍柴工。”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1 创设情境,激励学会学习新教材已经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课本的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交流情况不失时机、准确又简练的就学生的发言质量进行引导评价。评价时,应重于肯定、鼓励、引导。这样,学生对知识理解就会更深入,就能成功接纳新知识,并起到内化知识的作用。在教学加法算式:5+5+5+5+4 相加时,要求把它改写成乘法算式,结果大部分学生作出:5×4+4;5×5-1,出乎意料的是有一个同学却是做6x4。我高兴地表扬他的大胆创新,同学们却马上反对。这样,同学们就在不知不觉中参与辩论。此时全班同学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热烈活跃。我适时引导学生评价这几个算式,哪个算式是正确的?哪个最简便?这样,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心理压力得到减轻,自尊心得到充分尊重,个性特长得到有效地发展,创造性思维得到较全面的开拓,从而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知识,还能善于应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解题,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而且富有创造性。
2 动手操作,激发参与兴趣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在教学中,要提供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亲身参与的机会,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成功。动手操作在儿童的思维活动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创设了让学生动手,动脑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边操作边表述,边动脑筋思考边讲算理,使思维由具体到抽象,从表化到内化,从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移多补少使两部分同样多”的应用题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摆三角形,摆两行,每行lO 个,从第一行移动1 个到第二行,这时学生通过操作发现第二行比第一行多2 个,从第一行移动2 个到第二行,这时第二行就比第一行多4 个……从动手操作中,学生发现了一个规律:每次移动的个数是相差个数的一半,相差个数是移动个数的2 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这个基础上,接着又让学生按题目要求连续动手操作几次,这样教学例题时,学生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就很清楚了,题目也就迎刃而解了。
3 小组合作,学会共同生活现代人必须具备相容性,而一年级刚入学的新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保护意识比较强,使得许多孩子没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交流,缺乏合作的经验,但多数孩子乐于交流,因而为了帮助孩子形成与人合作的能力,从入学第一天起,就要让学生树立合作学习的意识,首先从与同桌合作开始。如,第一课《数一数》就让同桌小朋友合作一起完成,让他们感受到合作成功在带来的喜悦。而在《认物体》等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把桌椅改成马蹄形,全班分成几大组,便于学生间的交流,为合作学习创造环境和氛围。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在交往互动过程中,能使学生多思考,多实践,多表达,能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相信这对他们今后与人交往,学会共同生活也是有很大帮助的。例如,在教学“分类”时,充分利用主题图启发学生:“来到商店,你们发现这些商品是怎样摆放的?”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毛巾是生活用品,不应放在卖文具的地方。”另一个学生马上发现:“皮鞋也应放在卖鞋的地方,放在这里不方便卖也不方便买。”……通过创设这样的空间,学生不仅懂得了分类的实用性、多样性,还体验到了探索者发现奥秘的乐趣。
4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一个人逐步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学习能力,而且对其将来工作学习都大有帮助。在一年级教学中,我开始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比如,认真听讲、独立思考;仔细观察、用心记忆;书写工整、计算准确;及时检查、理清思路,到中高年级,更应重视验算检查等习惯的养成。此外,在教行程应用题时,我和同学们列出了多种算式,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形成一个人的性格也有密切关系。老师在课堂上要严格培养、帮助、指导,久而久之,才能形成学生好的行为习惯。
5 练习质疑,学会生存发展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为今后的生存发展打好基础,而这就要从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开始,在练习质疑这一环节中,教材中的许多练习就是实际生活情境的再现。学生用他们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以他们的视角来解答问题。我们通过讲故事将学生带入一个熟悉的套圈游戏之中:套中小狗29 分,小兔子26 分,小鸭子37 分,小猪24分,小猴子28 分,小鹿39 分。小华说:“我两次一共套了63 分。猜猜她套中的可能是哪两只动物?”小明说:“我两次套中的比63 分多。可能是哪两只动物?哪一只根本不可能套上?”对于这样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很乐于思考并自觉地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在众多的数据中做出判断和选择。每个学生都能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现在的数学课堂,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场所,教师带领学生探索各种模式与数学结构,解决各类问题、发现各种规律,提供种种机会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欣喜、获取发现的欢乐、欣赏数学的美,从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必不可少,如果我们坚持不懈地训练与培养,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论文作者:钟常梅
论文发表刊物:《新疆教育》2013年第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3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算式论文; 操作论文; 知识论文; 自学能力论文; 《新疆教育》2013年第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