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中心医院;山东淄博255000)
【摘要】目的 分析血管性痴呆患者采取依达拉奉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对其血液流变学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血管性痴呆患者84例,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取依达拉奉治疗,研究组采取依达拉奉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动学和血管内皮功能相关指标水平。结果 研究组血浆黏度、全血高、低切黏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血管内皮素-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血管性痴呆患者采取依达拉奉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不仅能够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还能改善其血管内皮功能,值得进一步的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依达拉奉;瑞舒伐他汀;血液流变学;血管内皮功能;影响效果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4-0185-01
在临床上,血管性痴呆是由于脑血管疾病引起的一种认知功能障碍病症,患者大多数会出现记忆力减退、步态不稳以及尿失禁等表现,在语言、认知、行为以及情感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1]。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且难以治愈,临床上多以药物治疗为主。因此,本文选取该疾病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患者84例纳入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经过神经影像学检查和头颅CT检查得到确诊,均符合血管性痴呆临床诊断标准,排除严重血液疾病患者、精神异常患者、对本次研究药物过敏患者等[2]。将全部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42例患者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范围介于60~82岁,平均年龄为(69.5±3.2)岁;研究组42例患者中男26例,女16例,年龄范围介于61~80岁,平均年龄为(68.7±3.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差异不大,具有可比性(P>0.05),且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本次研究,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方法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接受基础性治疗,主要有抗血小板聚集、降压以及纠正水电解质等。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和研究组的治疗方案如下:
对照组:采取依达拉奉治疗,用法:取30mg该药物与250ml生理盐水相溶均匀,静脉滴注,每天2次,持续治疗半个月后,间隔1到2周,再继续治疗半个月。
研究组:采取依达拉奉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依达拉奉的用法同对照组,瑞舒伐他汀的用法为口服,每天一次,每次服用20mg,连续服用6周。
1.3观察指标
分别对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进行比较,主要有血浆黏度、全血高、低切黏度;同时对比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水平,主要包含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内皮素-1(ET-1),并将所得到的结果做好详细记录。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0.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t检验,并用()表示,如果P值在0.05以内,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血浆黏度、全血高、低切黏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较()
3.讨论
在临床上,血管性痴呆主要病因为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和脑缺血缺氧等,另外高龄、吸烟、痴呆家族史、复发性卒中史和低血压者也是血管性痴呆高发因素。目前,该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特别是在老年人中,患有血管性痴呆的概率非常高,给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目前,对于该病的治疗,主要是以药物治疗为主,常见的药物有依达拉奉、瑞舒伐他汀等,这两种药物联合使用,能够有效的缓解病情,改善血液流变学和血管内皮功能。
研究结果表明,在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方面,研究组血浆黏度、全血高、低切黏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水平方面,研究组VEG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ET-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对于血管性痴呆患者采取依达拉奉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不仅能够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还能改善其血管内皮功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杨丽英.依达拉奉联合辛伐他汀对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及作用机制[J].西南国防医药,2017,27(12):1326-1327.
[2]刘欣.依达拉奉联合瑞舒伐他汀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OL].河南医学研究,2018(22):1
论文作者:陈璐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8
标签:患者论文; 血管性论文; 内皮论文; 痴呆论文; 血管论文; 对照组论文; 黏度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