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兴起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职业教育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现代社会生产发展的千呼万唤和广大职教工作者的热切期待中,高等职业教育终于堂堂皇皇地跨进中国高教园地。她的出现给面临困难的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给广大职教工作者带来了美好的憧憬和希望。那么,在短短两年的实践中,高职教育这迟来的脚步走得如何,她能否在未来的日子里不负广大职教工作者和关心职教事业发展的人们的殷切希望?
高职教育的兴起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经济起步时,需要普及义务教育;工业化过程中,需要加强中等职业教育;而当产业结构转型、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后,则需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这是一条已经被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所证明了普遍规律。据了解,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普遍出现了由中级向高级的上移。美国和加拿大的社区学院、日本的高等专门学校、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德国和法国的高等专科学校等,都是以高职教育为主要方向的。这类院校为上述各国的经济发展都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我国虽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自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的发展,在许多行业和地区也出现了对高级技术应用人才的紧迫需求,有些企业甚至出现了工段长层次技术人员的严重短缺。而这类人才是我国传统的单一类型的高等教育所无法培养的。
鉴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和我国社会生产发展的现实需求,1985年发表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以及有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要建立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这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鼓舞下,江苏、广东和上海等省(市)率先开办了高职教育,对完善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培养当地经济建设紧缺人才进行了有益探索。但遗憾的是,由于得不到国家的认可和政策支持,这些地方的作法不但没有得到推广,就连其高职教育的生存也陷入了危机。
1996年是我国职业教育史上最不寻常的一年,也是我国高职教育开始步入规范化发展的第一年。这一年颁行的《职业教育法》和由三部委联合组织召开的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在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高职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及各项具体措施。
目前,国家发展高职教育的有关方针、政策主要有:
1.在办学方向上要突出高职特色。即:面向基础,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特别是面向农村和边远地区培养实用人才;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而不是学校有什么学科带头人就办什么专业;专业教学内容是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不是按学科要求来安排,而是按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基础课按专业学习要求,以必须够用为度;实训比例较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完成上岗前的技能训练,毕业后就基本能顶岗工作;学校与企业联系紧密,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制度。
2.在发展方向上要坚持“三改一补”方针,走内涵发展的道路。要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主要通过现有职业大学、部分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改革办学模式、调整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别要积极鼓励专科办高职的探索与试点。在仍不满足需要时,经批准可利用少数具备条件的国家级重点中专办高职班或转制等方式作为补充。
3.招生对象与招生计划。主要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和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的从业人员,学制为2-3年。其中普通高中毕业生参加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参加对口升学考试,考试科目包括普通文化课和专业课,同时还要加试职业技能。具体办法由各省市自治区提出,报教育部备案;在职人员参加成人高校招生考试。也可以进行少量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为5年的试点。
高职教育招生计划是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在今后一段时间里,高等教育新增招生计划指标主要用于发展高职教育。
4.关于毕业生就业。实行学校推荐、毕业生自主择业,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和农村就业。
光阴荏冉,转眼间两年过去了。两年来,在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广大职教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高职教育事业已经取得了初步进展。
1.通过抓试点、抓改革,使一批特色明显、办学规范的高等职业学校脱颖而出,并以此带动和促进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2.进一步规范了高等职业学校的设置和学校名称。目前已有26所学校通过合并、改组更名为职业技术学院。
3.高职教育投入明显增加。在中央发展职业教育的专款中,有相当部分用在了发展高职上,许多省市自治区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也比以前有了明显增加。
4.成人高校招生计划中将高职教育的招生计划单列,高等教育的招生计划的增量部分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落实,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试点和推广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果。
5.越来越多的普通高等专科学校积极进行高职教育的试点,专科教育的学科本位观念正在逐步被放弃。
6.职业大学、成人高等学校和被批准列为中专办高职试点学校都在进一步端正办学方向,找准办学位置,加大教学改革力度。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在高职教育的发展进程中,也遇到了诸如政策不配套、办学不规范、特色不明显,规模和水平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等问题。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从本质上看,则在于社会上包括教育内部存在着鄙薄和轻视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
1996年,北京联合大学在招生时有意将同一专业分为两个,一个注明是高职专业,另一个则不做任何说明,结果注明高职的第一第二志愿很少有考生报考。北京海淀走读大学招收的新生中,有人宁愿花几万元要将专业改为没有注明高职的相同专业。在一些地方性的政策法规中,鄙薄职业教育的思想和政策也随处可见。如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上,有些地方规定职业大学毕业生不能进入当地的人才市场,有些地方即使可以进入,学生的登记表或派遣证也都与普通专科学校有明显的等级界线。
高职教育既涉及到我国职业教育完整体系的建立,又关系到整个高等教育结构的改革和调整。在未来的日子里,高职教育怎样能一路走好不辱使命,有关专家、学者提出了下面一些颇有价值的建议。
1.建立开放动态的职教体系。高职教育不应该是孤立的,它应该和其他层次与类型的职业教育共同组成一个开放动态的职教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高职教育既可接受职业中学的毕业生,又可接受普通中学的毕业生;同时,它还应在学分和生源等方面,与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实行互动。作为职业教育的高级层次,高职教育并不是到专科就封顶,它可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进一步延伸到本科和研究生层次。
2.突出职业教育的技术应用特色。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熟练掌握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成熟技术和服务规范,在生产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人才。其学历层次虽为专科,但却是一种非学科性教育。因此一定要避免办成学科本科教育的压缩型,要突出职业教育的技术应用特色。
3.因地制宜,防止“一哄而上”和“一个模式”。在发展高职的过程中,要正视各地区各行业发展的不平衡性,以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需要为依据,切忌“一哄而上”。在办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上,也要依据本地区本行业高职人才的实际标准,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办学模式。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是必要的,但要注意其特定的背景和条件,如果盲目地照搬照套,势必会背离高职教育的特色和规律,最终影响和制约高职教育的发展。
4.专业和课程设置要体现未来适应性。目前职教界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以市场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课程要以实训为主,突出岗位能力培养。作为对过去计划经济时代那种忽视市场需要,实践训练过少的职教模式的矫枉过正,注意市场需求和突出实践训练都是必要的。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流动、多变的,而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却需要较长的周期,盲目追随市场的现实需求,让市场牵着鼻子走,不可能满足未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另外,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人们的职业变动会越来越频繁,关于职业的概念也会变得越来越模糊,狭窄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将无法适应未来社会的职业变化。因此,在规划高职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专业的宽泛性和课程的基础性,使所培养的学生具有未来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