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倡导对话、合作与探究。于是我们的课堂多了师生的对话,合作与探究更是“见缝插针”,成了优质课、观摩课必备的环节。课堂热闹是热闹了,但效果如何?调查发现,过多的不适时的合作探究,不仅不能提高学习效率,反而是一种极大的浪费。课堂教学如同一支韵律和谐的乐曲,是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有规律地活动的特殊形式,是师生合作谱写的交响乐。课改专家崔允漷教授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从自身的实践与探索中,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有语文味的课堂应该是富有感情色彩的、生动有趣的课堂,是可以让学生身心放松地投入其间,产生身临其境体验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学生才会学得主动,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为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并加以挖掘和利用,帮助他们领悟和把握课堂教学内容。
例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讲的是季羡林在德国读书时,发现德国家家户户都把花养在邻街窗户外,他们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多年后,他又回到德国,发现变化很大的德国,“美丽”依旧没有改变。由此作者体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崇高境界。如果照本宣科,小学生很难对陌生的德国有什么想法。为了让学生能够融入文章所写的情境,我让学生编排了一个《图书漂流记》的情景剧,让他们在表演或观看表演的过程中,体会把自己喜爱的图书分享给大家的幸福和快乐,拉近课文描写的生活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感体验理解和感受“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想生活,从而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建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
新课标中谈到教育教学对话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平等地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互教互学”,师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也就是说师生关系应该是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课堂上教师如果没有对话意识,就很难与学生交流互动,课堂也就成了“一言堂”。语文课堂,应该是生命在场的对话,是师生真情流露的对话。
如学习《玲玲的画》一课,如何实现师生间平等地交流对话?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我适时地引导学生走进故事,把自己当成玲玲融入到故事情节中,随着玲玲的情感变化而变化,然后像拉家常一样把问题转换成不经意的聊天的形式输入到对话中,师生间的交流就变得自然而然、轻松愉快,课堂气氛和谐融洽,产生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三、巧用形象直观的媒体资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恰如其分地运用直观、生动、形象的电教媒体, 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一是运用微视频,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猫》一文的重点、难点是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的,并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部分内容如果让学生实地观察不现实,看着文字来理解也有困难。在深入品悟语言文字后, 我运用精心制作的微视频展示小猫的贪玩和捉老鼠时“屏息凝视”的神态,并配以文字说明, 使声像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灵动的画面, 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 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就加快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二是运用媒体, 巧设朗读。如写猫“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怎样能让学生感受理解“丰富多腔地叫唤”,并能读出这变化多端的叫声?我播放了一段录像,猫的叫声一下子就让学生入耳入脑,情绪也瞬间被调动起来了, 朗读自然声情并茂。学生通过反复朗读, 也体会了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使每个学生都能全神贯注地迷恋于一种艰巨而又激动人心的脑力劳动,只有这样的情况下教育工作者才算是完成了自己崇高的使命。如何才能做到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把握了以下操作策略:一是巧设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二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三是引导合作探究,使学生学会学习;四是善用鼓励的策略,评价促进学习。当然,预设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着生成。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而课堂教学的调控是这门艺术的关键。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小学生用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方式问老师一些问题,这时候不能避开问题不谈,也不能无限地“开枝散叶”、无法收场。这就要求我们像写散文一样力求形散神聚,要善于准确捕获来自学生稍纵即逝的、有价值的信息反馈,在面对课堂出现的意外时,积极地化被动为主动,随机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让不期而遇的意外在此生成必然的收获。
总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个长远的常新的课题,尤其是在倡导提高学科核心素养的当下,我们更需要理性地思考,以问题为导向,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不断地总结提升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论文作者:王荣 张玫馨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7月第28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4
标签: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师生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德国论文; 平等论文; 情境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7月第28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