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延迟性肌肉酸痛是运动训练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对于运动训练而言,延迟性肌肉酸痛更多的是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降低运动训练的效果,甚至有可能加重运动员的骨骼肌损伤。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部分延迟性肌肉酸痛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整理,结合超量恢复理论,探讨延迟性肌肉酸痛可能存在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延迟性肌肉酸痛 超量恢复 积极意义
1 延迟性肌肉酸痛概述
机体在不习惯的运动强度、运动方式和持续时间下进行离心运动时,健身者或运动员在运动后24h内会感到明显的肌肉酸痛,同时伴随着肌肉僵硬、肌肉力量下降的症状,24~48h达到顶峰,疼痛感觉逐渐下降直至消失需要5~7d,我们把这种疼痛称为延迟性肌肉酸痛(Delayed-onsetmusclesoreness,DOMS)[1],在运动医学上被称为“延迟性肌肉酸痛症”。
2 DOMS的发生机制
近年来关于DOMS发生机制的研究有很多,目前主要有机械损伤学说、肌肉痉挛学说和肌肉炎症反应学说等[2]。当然,也有学者认为DOMS是运动疲劳的一种特殊表现[3]。DOMS的产生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过程,所以有学者提出了一种综合模型来解释DOMS现象[4]。
3 DOMS的积极意义探讨
由于DOMS发生机制的复杂性,在实际的运动训练过程中,很难完全避免DOMS的发生,且目前并无确切有效的方法能消除DOMS[5],因此如何正确的认识并定位DOMS在机体恢复机制中的位置,对更好地指导运动训练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下将结合超量恢复理论对DOMS可能存在的积极意义进行讨论。
3.1 超量恢复概述
超量恢复是指机体在进行适当的运动训练后,肌肉会产生适度的疲劳并伴有形态功能等方面的一定程度的下降,而在机体休息一段时间后,肌肉的力量和形态功能等方面开始逐渐恢复,并在一定时间内继续上升并且超过原有水平,随休息的时间延长,又逐渐下降回原有功能水平的恢复过程。
3.2 DOMS与超量恢复发生条件的相关性
DOMS是在从事短时高强度的运动后所产生的。在机体可接受的范围内,若运动强度越大,肌肉所产生的机械性损伤就越多,被牵拉撕裂的肌节也就越多,导致因撕裂而结构重塑的肌节数量明显增加,从而使得肌肉储备能源物质的能力增强。与此同时,肌肉所需要承受的疼痛也会相应增加,即运动强度越大,DOMS现象越明显。超量恢复也是在从事运动后所产生的,并且与运动强度密切相关。在机体可接受的范围内,若运动强度越大,机体对能源物质的消耗就越大,在运动后所引起的反射性能量补充也就越明显,即运动强度越大,超量恢复程度就越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3 DOMS与超量恢复发生时间的相关性
田野在运动性骨骼肌结构、机能变化的机制研究中提出,骨骼肌在不习惯的运动中离心收缩后,DOMS在运动训练后的24~28h达到顶峰。在此前的其他众多研究也表明,大强度的离心运动后,DOMS现象愈发明显,疼痛逐步加剧,最终于24~48h内达到顶峰,并在运动后的5~7天内疼痛逐步缓解,直至消失。这说明DOMS现象并不意味着纯粹的肌肉损伤,而更多的是意味着肌纤维修复性重塑的信号。
胡尧等人在利用多指标综合超量恢复方法寻找机体的超量恢复点的研究结果显示,大运动量周期训练的综合超量恢复时间点出现在运动训练结束后的72h左右,并指出此时为下一个训练周期开始的最佳时间。
3.4 DOMS与超量恢复对运动的适应性
DOMS与运动强度和运动持续时间长短有关,由于肌肉离心收缩的强度是向心收缩的1.4~2倍,因此DOMS常发生在运动之后一段时间,而不是运动期间或是运动后即刻出现。在DOMS期间,肌肉的功能也会有相应程度的下降,运动强度越大,肌肉功能下降越明显,恢复期也越长。但肌肉对于运动刺激引起的收缩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经过反复多次适当的离心运动后,肌肉能够更好的适应和抵抗DOMS,主要表现为疼痛减轻、致痛物质吸收加快、功能下降程度减轻、恢复时间缩短等。超量恢复对运动的适应性是通过机体防御机制反抗而获得抵抗力来体现的。运动的强度越大,机体所消耗的能源物质越多,则恢复期所“补偿”的量就越大,即超量恢复的程度越大,同时还能加强心肺功能,提高机体运动水平,加大机体对运动强度的耐受力,以此为承受更大的运动强度做准备。
因此,DOMS和超量恢复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机体对运动的“抵抗力”,而适当强度的运动对于DOMS和超量恢复又都有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构成了良性循环。
4 结 论
综上所述,DOMS虽然主要表现为疼痛与肌肉功能下降,但从DOMS和超量恢复发生的条件、时间的相关性和对运动的适应性上看,二者可能存在某种能说明DOMS具有积极意义的客观关系。分析结果显示,在机体可接受的一定范围内,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大,DOMS疼痛更加剧烈,但超量恢复的程度也更大,二者同时也使得机体对运动的“抵抗力”增强。所以,推测DOMS的疼痛程度与超量恢复的恢复程度在一定运动强度下可能呈正相关,且DOMS可能是超量恢复的内在基础条件。如果假设成立,则说明DOMS确实存在客观的积极意义,且不限于此,可能还能与其他恢复机制及运动训练防治措施相结合来指导运动训练,甚至能更为深层地解释DOMS的发生机制。
参考文献
[1]郝春丽,杨 隽,张晓军.延迟性肌肉酸痛的发生机制和防治措施[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3(01):100-101.
[2]HoughT.Ergographicstudiesinmuscularsoreness[J].AmJPhysid,1902(7):76-92.
[3]石 坤,张慧敏.延迟性肌肉酸痛发生机制的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8(3):37-39.
[4]ClarksonPM.Musclefunctionafterexercise-inducedmuscledam-ageandrapidadaptation[J].MedSciSportsExers,1993(24):512-520.
[5]岳冠华.延迟性肌肉疼痛的研究现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5(4):77-79.
论文作者:黄柏玮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2月上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7
标签:肌肉论文; 机体论文; 强度论文; 酸痛论文; 越大论文; 疼痛论文; 机制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2月上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