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论文_黄洁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论文_黄洁

四川省德阳市华山路学校 618000

语文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争论历来就存在,语文课到底怎么上,也是语文教学讨论的永远的话题。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还要重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这些要求,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教学自身的规律,上出语文教学的特点来。到底什么是语文的美呢?所谓“语文的美”是说语文教学应该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所决定了的语文课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来,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

具体说来“语文的美”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语文的美”来自于字正腔圆的诵读

“书声琅琅”历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道出了诵读的重要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流转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包含着我国古代语法的精髓。古代私塾中的传统语文教育,主要是通过吟哦、朗咏、诵读、背诵让学生直觉体悟言语规律从而达到语言运用的阶段。中国教育家从孔夫子到陶行知,到当代语文教育界的一批特级教师,他们都非常重视朗读。高一新课改更是明确地指出诵读的重要性以及在语文教学中贯彻诵读教学的必要性。

二、“语文的美”来自于词句的咀嚼

汉语言所特有的表意特征,赋予了文字以缤纷的生命,对词句的咀嚼品味则是鉴赏文本的一把钥匙。如果没有了对词句的锤炼,没有了“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执着探究精神,同样是丧失了“语文的美”的。文学作品也好,应用文字也好,词句之于文本鉴赏,就如同咀嚼橄榄,越是咀嚼得细腻,回味也就越是香甜。所以,抓住关键字词来带动起文本理解的解读方式,在中学课堂上也广泛地使用着。

众多的古典诗词的鉴赏品味需要咀嚼词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穿、拍、卷”写出了波涛的力度气势,为我们描绘了雄伟壮丽的一幕。“推敲”的意境,“红杏枝头春意闹”中“一闹字境界全出”,“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

三、“语文的美”来自于文本的体悟

课本选文的丰富多彩,使得语文学科拥有了丰盛的可供多元鉴赏品味的素材。如何采用科学而妥善的课堂教学形式,组织起师生间最有价值的活动,是落实课堂教学中“语文的美”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四、“语文的美”来自于内核的品味

文学即是人学。以文学作品为主体的语文教材,自然无法撇离“人”的培育的轨道。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这些充满了“人性”、“人情”的文本时,如果长期放弃主题与情感的分析把握品味,而只从考试需要出发,从汉语知识积累的层面出发来组织教学,那么,语文课堂同样是没有语文的美的。要在课堂教学中彰显出文本内核中的人文性因素,语文教学必须同时兼顾人文性与工具性。语文不只是工具,语文教学也不能仅仅服务于考试、服务于考试纲要中的各种知识点。倘若这样,那么优美的语言、精彩的细节、真诚的情感,深沉的道理都被肢解成一个个零碎的得分点。自然、社会、生命的美好与可爱根本无法在学生的灵魂深处安家落户。大江东去的磅礴气势,弱柳扶风的婀娜风姿,后人之鉴的警醒,永志不忘的耻辱,建安文章的风骨,唐诗宋词的意境,全部依靠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水乳交融。只有在这样的融合中,语文所特有的风度气质才能够获得最大限度的呈现。

总之,“语文的美”是一种文化品味,应当是令人心驰神往的,在课堂上对“语文的美”进行探究,应当是一种让人激动和着迷的快乐体验。

论文作者:黄洁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1月总第2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0

标签:;  ;  ;  ;  ;  ;  ;  ;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论文_黄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