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图像时代绘画创作社会价值的历时性思考论文_史志军

泛图像时代绘画创作社会价值的历时性思考论文_史志军

湖南省武冈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武冈市文化馆馆员 422400

摘要:从供过于求价格下跌的价值规律来看,图像泛化是绘画创作的死敌。图像泛化的根源是图像技术的发展,这实际上是个技术问题。从历时性的角度来看,新技术取代旧技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技术不仅决定着艺术,也决定着人类的一切。

关键词:图像时代 绘画创作 价值关系 技术决定

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

泛图像时代[[[] (斯洛文尼亚)阿莱斯?艾尔雅维获茨. 胡菊兰等译. 图像时代[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2-8.]]是指图像随处可见,图像的携取、加工和再现极其方便简单,到处都充斥着我们不愿意见到的琳琅满目的各式各样的图像的图像优先的当今时代。泛图像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直接来源则是来源于物像的技术再现和生产产品的造型设计。可以说泛图像现象就是物像再现技术作品和产品造型设计作品在未来的人类社会中没有终止的永恒的大展览。

生产产品的造型设计只是作为生产产品的内容的存在形式而存在,它的产生依赖于内容的产生而产生,它的存在也依赖于内容的存在而存在。尽管造型设计本身也具备一定的形式美感,但是人们还是倾向于把它当做产品内容的存在形式看待。哪怕造型设计的形式并不那么十分满意,消费者还是愿意因为它的内容本身为它买单。这里造型设计外形图像的形式和它所依附的内容是不可分的。生产产品造型艺术和泛图像现象矛盾的斗争性远远小于同一性,它们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

但是造型艺术中不依赖于其他物质产品内容而单独以欣赏图像形式存在的绘画创作情况就不一样了。在这里,图像形式本身就已经上升成为内容了。绘画创作和泛图像现象矛盾的斗争性就远远大于同一性了。从物以稀为贵,供过于求,价格下跌的价值规律来看,泛图像现象是绘画创作的死敌。虽然从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的劳动价值论的观点出发,手绘作品中凝结的人类劳动量要远远大于机制作品,但是任何尺度的劳动价值必须要通过交换才能实现,否则就只是一种价值可能性而没有价值现实性。

从最高层次的价值概念来讲,价值在本质上是一个关系概念,即:价值是价值客体对价值主体的有用性,价值大小的衡量取决于价值客体对价值主体有用性的满足程度。[[[] 肖前. 主编.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十六章,真理和价值[Z].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58.]] 我们不能够抛开价值主体孤立地谈某一事物的价值问题。

2007年,《华盛顿邮报》在美国华盛顿特区一个繁忙的地铁站里做了一个实验:让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约夏·贝尔,用一把价值350万美元的小提琴演奏了6首世上难度最大最复杂的音乐作品,共演奏了45分钟左右。那段时间内,大约有2000人从这个地铁站经过,他们中大部分人是赶着去上班的。只有6个人停下来听了一会儿,大约有20人给了钱就继续以平常的步伐离开。约夏·贝尔总共收到了32美元。当他结束演奏,地铁站里又恢复了寂静。没有人给他鼓掌,根本就没有人表示认可他。

要知道前些日子,约夏·贝尔在波士顿一家剧院演出,所有门票售罄,而要坐在剧院里聆听他演奏同样的那些乐曲,平均得花200美元。

这实际上就是一个价值关系问题。急着赶车上班的人根本就没有时间来需要欣赏音乐演奏,大多数经过者也认识不到这6首曲子在音乐界里的难度和价值。也就是没有需要就没有价值,而且价值需要的有用性还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

残酷的现实是,在当今图像泛化时代,绝大多数人根本不需要用传统古老的缺乏精确度和效率性的绘画形式来获取和保存图像信息作再现对象和表现情感之用。那么在当今泛图像现象时代,人们真的不再需要或者很少需要,这种传统的纯图像形式的用于再现和表现的绘画创作造型艺术了吗?

为了客观、公正、正确地认识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先对绘画创作价值客体及其价值主体做一番历时性的梳理。

远古时期

绘画不是时间艺术,是空间艺术。所以它不受时间限制,只要到了它的展现空间,任何时代的人都可以一睹它的芳容。我们可以欣赏到上万年以前的洞穴壁画和岩画。在人类社会的婴幼儿时期,绘画技术的社会价值应当首先体现在再现对象,和表现涂抹图像的美感的娱乐方面,然后才会有记录、美化、祭祀和魔法等实用功能的图像运用。这一切都是人类社会在这一时期首创的精神类工具产品,而绘画技法在这里起到了关键的基础性作用。这种往平面上涂抹颜料的基本造型方法一直沿用的现在。现在很多人还习惯性地只把这种在平面上涂颜料的绘画看作是美术,而把工艺造型看作是设计,建筑、摄影和摄像就完全被排除在美术的概念之外了。至少美术概念的内含和外延在事实上还存在着狭义和广义之分。可见远古时期绘画技法的社会价值,不仅是当时社会进步的基础,而且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一直沿用到现在。

中古时期

漫长的中古时期,人类再现对象和表现图形美感的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这一时期人类在美化生活的工艺美术的表现创造和应用普及上面要远远大于再现对象的绘画创作。其实上述远古时期的记录、美化、祭祀和魔法中的绘画技术也是属于工艺美术的图形表现。中古时期绘画创作的价值除了基本的记录和保存图像的作用外,主要体现在宗教宣传上面。教堂、寺庙和洞窟中遗存了大量的这一时期的宗教宣传画。中古时期的绘画创作并不是不重要,缺少需求,而是再现技术这一价值客体本身还不完善,社会再现能力远远满足不了如饥似渴的庞大的社会价值主体的需求。任何一幅画得好的绘画作品都可以卖出不菲的价钱。

近现代时期

这是人类社会突飞猛进的时期。自从培根提出要用自己的头脑重新认识人类的一切知识以来,人类新掌握的知识超过人类过去几十万年以来掌握的知识的总和。除了汽车、飞机、互联网这些改变人类命运的响当当的生产技术,绘画领域的飞跃也是激动人心的。

透视和明暗规律的发现和掌握让绘画技法通过二维平面再现三维空间的能力达到了完美无缺的程度。这确实是一项伟大的创造,震惊了全世界,极大地满足了人类社会上千年以来真实地再现物像的梦想。这类画家被社会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步。至今还有许多人崇拜着这类画家,做着这样的画家梦。要知道,这些画家是在没有逼真二维图像的世界中创造了再现世界物像的逼真的二维图像,极大地满足了当时的社会价值主体对逼真二维图像的强烈需求,所以才创造了巨大的社会价值。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

但是到了现代时期,随着照相机的发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物质生活资料的极度丰富,那种对逼真地再现物像的绘画作品的社会需求就开始大打折扣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潜意识、相对论的科学根据和人本主义、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出现后,人们对世界的关注焦点开始从外部世界转向内心深处、从单维度的线性逻辑通道转向多维度逻辑通道。立体主义、抽象主义、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等新的顺应二十世纪新技术新观念的美术流派层出不穷,它们为二十世纪绘画创作的平面图像打上了“现代派”的时代印记。[[[] 邵牧君. 西方电影史概论[M].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100-105.]]

虽然这种所谓“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的现代派美术流派几乎否定了近代时期出现的完美地再现对象的再现绘画,但是它们的出现,在本质上还是为了满足二十世纪的社会价值主体在新时代的价值需要。价值主体发生了变化,价值客体必须跟上步伐。价值还是价值主体的价值,价值客体永远处于从属地位。

后现代时期

随着奠定了现代派艺术科学根据的爱因斯坦和哥本哈根学派关于复杂性科学的论争失败,复杂性科学在二十世纪下半叶和互联网、信息技术一起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林德宏. 科学思想史[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28.]] 后现代美术应运而生。虽然由于“集体无意识”[[[] 彭吉象. 艺术学概论[M]. 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04-305]] 的惯性作用,诞生达百年的现代派美术还不能被社会大众广为接受,更不要说最新的后现代美术的被接受程度了。但是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进入了后现代时期,泛图像现象就是后现代社会的视觉表象之一,我们必须正面面对。

不可否认,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以复杂性科学为最新科学理论、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技术基础的后现代社会。不要认为这是个科技问题,不是我们艺术研究的范围。这是一种亚里士多德创立的把复杂事物简单化统一化,分门别类地进行分析的传统的简单性思维方法。虽然便于认清局部,但却失去了整体。从复杂性的思维方法来看,整个人类社会就是一个互相关联互相制约的大系统。在这个大系统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技术。技术决定论[[[] (加)芬伯格. 韩连庆,曹观法译. 技术批判理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14.]]认为,虽然技术是人类创造,但是为了充分发挥技术的使用效率,人类就必须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来适应技术的使用规律,其结果是人类最终被自己创造的技术所改变所决定。既然人类的身体和思维本身的进化方向都能够被技术所决定,人类社会中还有什么东西是不能够被技术所决定的呢?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印刷术的发明,哪来的小说家?没有照相机的发明哪来的摄影家?涂抹颜料的绘画首先还是一种技术,然后才是艺术。只不过是这种技术太古老,起源于遥远的远古时期,文艺复兴后才完善了逼真的再现技术。其实人们对文艺复兴巨匠的崇拜还在于他们创造或者运用了逼真的再现技术,而非难以界定清楚的艺术。

仔细研究一下我们现在所处的后现代技术时期,泛图像现象只是社会技术系统一个技术支端的外部表象而已,其实我们正处在一个人类社会改头换面、伤筋动骨的巨大的变革之中。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技术决定的。某组织开发了网络技术用于组织自身的目的,但是网络技术却迅速地被越来越多的人类个体用于各自的个人目的,于是就产生出了一个人类和网络融为一体的新的网络世界。这个新的网络世界的产生并不是原组织设计的目的,而是在被越来越多的个人的使用过程中不断地创造、不断地更新发展生成的。原组织已经失去了对计算机网络的控制。计算机网络实实在在地变成了千千万万网民交流和互动的技术工具。其特点是个体的主体地位被明显地加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中心,整个计算机网络呈现出一种去中心,去主题,去权威,去等级,无规律,随机性,无序性,自组织的生成性的状态。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脱去自己沉重的社会等级地位的外衣和他人平等地交往,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有人把这种和讲规律、讲主题、讲中心、重理性、重权威的现代性相对立的社会现象称做后现代现象。后现代派的艺术家们就直言不讳地指出他们的后现代派艺术的科学根据就是复杂性科学。他们认为事物的存在方式是多样的,不确定的,复杂的。线性的逻辑思维只是一种思维推理过程,但并不是事物本身的存在状态。意识对外界的认识和理解以及意识本身的存在状态才应当是当今艺术家们反思人类存在的真实性的核心, 而不是去表达某些假想的预在的规律和主题。很多著名的观念艺术家就创作了很多无主题无意义、随机而无形式规律的、没有结果的作品。[[[] 史志军. 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的思维方法研究[D]. 长沙:中南大学,2008.]] 这就是因新技术而生成的新艺术。

互联网数据库技术中最新被运用的区块链技术,解决了困扰人类多年的互联网中的支付信用问题。马云就通过支付宝率先在互联网中为买卖双方提供第三方担保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区块链技术则不需要第三方担保,买卖双方可以不需要考虑信用问题就直接进行交易。这种交易记录公开透明、不可更改、可追溯的去中心、去权威、去信用、自组织的区块链技术是未来最有可能取代商业银行体系的新技术。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部分传统行业的工作岗位将会被效率更高的机器剥夺。虽然会产生出一些新兴岗位,但是数量庞大的无用阶级[[[] (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 林俊宏译. 未来简史[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288.]] 的出现将是不可避免的。过去的无产阶级虽然被剥削,但他们是生产的主力军。未来的无用阶级还需不需要存在的理由,将是个巨大的社会问题。

由于后现代时期,图像使用技术简化,社会价值主体自己获取、制作图像和视频,及其简便快捷,人人都是摄影师,人人都是艺术家,对图像产品价值客体的商业需求已经大大减少,传统图像行业的工作人员也已经大大减少或者转行。

立足现在面向未来

面对日新月异,变化如此之快,如此之大的后现代技术社会,我们绘画界同行必须要解放思想,不能把自己捆绑在上万年历史的陈旧的涂抹技术的战车上,大喊现代化的图像技术不是美术,现代化的宇宙飞船不正宗,不是战车。新技术取代旧技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否则人类社会还有什么进步可言。当然在美术专业学生的基础课中保留传统绘画技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还是有必要的,但决不能以此取代图像技术时代先进的生产力。在网络技术起决定作用的二十一世纪,去中心、去权威、自组织、非线性已经成为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垄断已经被打破,人们不再需要通过出版商就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作品,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实际上精英时期的那种艺术家再也不可能出现了。精英垄断时期的作家、画家、诗人都已经成为了历史名词,再也没有谁能够拥有那样的垄断地位,被社会广为崇拜了。当然,喜欢传统再现绘画技法的从业者依然可以我行我素;在上世纪70年代已经走到了绝境的现代派抽象主义也可以以新的面貌存在。后现代时期的美术就是这种去中心、去权威、各种各样的美术流派多元共存的状态。[[[] 蔡光洁. 后现代主义在绘画方面的表现及分析.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2(6):198-199

论文作者:史志军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新时代》2018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9

标签:;  ;  ;  ;  ;  ;  ;  ;  

泛图像时代绘画创作社会价值的历时性思考论文_史志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