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性别差异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语文论文,现状及论文,差异论文,性别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基本出发点,而“以人为本”也正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教育理念。语文的本质就是以人为对象,以人的塑造、发展、建构为最终目标。新课程改革正是以此为价值取向,要让每一位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成为他们陶冶人性、促进生命成长、进行完整性建构的过程[1]。而由于性别的差异,男女生在语文学习中,语言应用和表达、审美角度,探究特点方面都是有所区别的,如果在语文教学中忽视这些差异的客观存在,进行“无性别”教育,则会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完整性建构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性别差异并进行研究是必要的。
一、性别差异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生物学的解释
1、性激素的差异
男女雌雄性激素的分泌是不同的,但最终要受中枢神经系统层的调节,同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起反馈性影响,因此性激素不但能引起生理形态上的变化,也能通过对大脑的影响引起心理上、智力上的变化。
2、遗传基因的差异
男女之间遗传基因的差异主要存在于第23对性染色体中,这对性染色体产生了男女基本生理特征。它的遗传特性也对男女两性心理发展产生影响,例如性染色体遗传特性对空间能力的影响等,从而使男女两性的心理发展产生性别差异。
3、神经生理结构的差异
由于男女两性大脑半球的偏侧性功能专门化发展、神经活动和感觉器官的机能特点具有性别差异,因此,在言语功能、思考过程、适应能力、兴奋过程上都存在着相应的性别差异表现。
因此可见,生物学因素对形成男女两性心理发展上的性别差异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但不能将其夸大。
(二)心理学的解释
男女两性不仅存在着生理方面的差异,而且在心理上也同样客观地存在着性别差异。
1、智力因素的性别差异
男女两性的智力虽总体上是平衡的,但在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方面,却都有各自的特点,也由于性别差异,而具有不同的优劣势。
2、非智力因素的性别差异
非智力因素的变化和发展影响到智力因素的发展。在情感方面,女性的情感要比男性更敏感、深刻、隐含。而男女的兴趣差异则在于倾向性、广阔性和持久性的不同。性格方面,男性开朗、果断、不拘泥于小节,但容易出现盲目乐观、逞强好胜。女性文静、细致、耐心,但却表现出一定的依赖性,情感较为脆弱。而女性的自觉性、自制性高于男生,但意志力则较为薄弱[2]。
总之,教育工作者应根据男女两性心理发展的差异,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使其得到全面发展。
(三)社会学的解释
性别差异除了与生俱来的遗传、生理方面的差异外,主要还是后天环境、社会文化的影响造成的。学生不断地接受感染和暗示,并对其进行模仿,从而形成自我的社会性别意识。
1、家庭教育因素
社会所提供的性别角色模式决定了父母对不同性别的后代的教育方式及发展期望。父母会根据孩子的性别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并会以各种教育方式加以强化,使孩子将这种印象加以巩固深化。
2、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性别心理差异扩展和加深的场所。而教师的性别角色期待对学生性别心理差异的发展更是起到关键作用。[3]教师以各种方式将性别角色信息传递给学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行为的性别差异发展。
3、社会环境因素
在现代社会仍然存在的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对男女两性的心理差异的形成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些社会文化背景所形成的有关性别角色的规范和标准,传递作用于男女儿童,使他们进行自我的性别角色归类,并以此来约束要求自己,从而形成鲜明的两性心理差异。
男女两性的性别心理差异是客观存在,这种差异与先天遗传的某些因素有关,更与后天两性所处的环境相联,最关键的还是教育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在教育活动中,进行正确的性别差异研究与教学是极为必要的。
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性别差异教育是否已经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
二、语文性别差异教学的现状
(一)语文教材中的性别刻板印象
在一定程度上,教材能够集中反映社会的主流文化对性别以及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认识,同时它又是学生们认识世界、体验生活的重要手段,是将学校生活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的桥梁。学生们正是从教材的性别形象中获得自己学习和模仿的样板的。因此,研究教材中的性别形象和性别意识,是我们从事性别差异教育的第一步。但现行的语文教材,缺乏足够的性别意识。
1、角色性别比例失衡
语文教材中有着无形的“重男轻女”的倾向,男主角以及男性出现的比例远远高于女性。以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为例,全套1-5册书中,共有必读文本43篇,选读文本41篇。其中出现女性形象的分别为9篇和4篇,比例明显偏低。而在教材插图中描绘男性形象的共28幅,男女共同出现的计5幅,而单独描绘女性的插图仅有8幅。这种现象的出现也与作者的性别有关,由于一部分插图绘制的是作者形象,而全套书中只选用了4位女作家的文章,以女性角度出发的文章极少。由此可见,在语文教材中,女性形象存在着缺失。
2、对男女形象认识的偏颇
通过以上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语文教材中男女角色的性别比例失衡,而这些角色又是以什么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的呢?在教材中,男性形象被塑造得丰富立体,多以文学家、政治家、革命家、艺术家、权力所有者的形象出现。而女性角色虽然也有居里夫人、乔治·桑以杰出女性的形象出现,但是大部分还是属于单纯、柔弱的家庭型和传统型形象,甚至有负面角色的出现。不可否认的是,语文教材中男女形象的塑造是应特定的文本选用标准而产生的,但同时对男女形象的性格、职业、能力方面无形产生的刻板的性别差异,也是不能忽视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能够适当的对这些偏颇失衡的内容作以处理,从正面引导学生对女性形象加以理解。
(二)语文教师的性别意识偏失
1、教学活动和教育行为的偏失
教育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交往与互动,但是内容并不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教师自身的性别观念也会在此过程中,对学生产生影响。在现实教学中,一些语文教师由于忽视学生的性别差异或者存在性别刻板印象,在教学活动中对男女学生的信任、鼓励、任务安排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性别定型和性别偏见行为。例如教师常常会鼓励男生在阅读、写作方面积极发挥创造性,而对女生则略有忽视。
2、教师对男女学生期望的偏失
语文教师对男女学生的角色期望是不同的,而且常常会因为男女生的性别差异而产生固定的且与客观事实不符的期望。这不仅会影响教师自身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而且会对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成绩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教师对男生普遍抱有较高的期望,对女生的期望则较低。男生学习成绩优秀,教师则将其归因于聪明伶俐、能力较高,而女生若成绩优秀,教师则会归因于勤奋刻苦、死记硬背。这样会大大减弱女生在学习上的成就感,使得男女生的学习成绩产生差距。
3、教师队伍性别构成的失衡
从事教学业务的语文教师中,女性比例大大高于男性,呈现“女性化”的趋势。而少数的男性却往往担任学校的各级领导。男教师的缺乏,会使得教学中缺少男性角度的分析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减少男生与教师的沟通交流。而男女教师实际的地位差异,会无形中对学生产生“男强女弱”的暗示。所以应合理的搭配业务教师及学校领导层的性别比例,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和正确的性别角色观。
(三)语文教学活动中性别差异意识的缺失
1、表达与交流活动中的性别模糊化
由于女性具有言语功能的左脑半球的成熟,要早于男性,因此,女性在言语能力上占有一定优势。在语文课堂上,女生回答问题和表达自己想法时,往往表现出口齿伶俐、能言善辩。男生则需要一段思考过程,组织自己的思路;在作文写作中,女生的语言带有鲜明而丰富的个人情感,男生则更具有条理和系统性;女生的表达更具形象性,男生则更具深刻性。不难看出,男女生在语文课上的表达与交流活动中是存在性别差异的,但是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常常忽略、无视学生的性别差异,以同一标准来要求、评判学生。不对男女学生各自的优势加以培养提高,也不积极运用教学手段使得优势互补,进行“无性别”教学,有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阅读与鉴赏活动中的性别模糊化
在传统的阅读与鉴赏活动中,男女学生的性别差异未能够引起语文教师的必要注意。由于女生情感更丰富细腻,在感知觉方面更为敏感并侧重于形象思维,所以她们对于能够唤起情感,产生共鸣的材料的更感兴趣。在阅读鉴赏文章时,更关注细节及作者情绪的表达,偏向主观化。而男生侧重于抽象的逻辑思维,对于政治、历史等能够反映社会生活的重大题材感兴趣,善于从整体的角度审视把握文章,鉴赏更偏向于理性、客观。但是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并未能根据男女学生各自的特点,有意识有区别的进行阅读鉴赏训练,为学生提供感兴趣的材料,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从而未能增加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喜爱程度。同时也没有适时地增加男女学生交流的机会,使他们自觉意识到不是与偏差,做到互补互助,共同提高。
(四)语文教学评价中性别差异意识的缺失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只是根据学生的表现作单纯的评价,标准单一,评语较为刻板,只是单纯为了区分学生学习的好与不好,极少赋予个人情感,也很少顾及学生的感受。其实渗透关爱,饱含情感的多层次评价对学生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由于男女生在情感、性格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对于教师评价的反应是不同的。女生情感细腻、敏感,性格较为脆弱,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但一部分语文教师缺乏性别差异教学观念,没有运用贴切的方式方法对女生进行评价,不但没有做到及时鼓励表扬,培养女生的自信心,甚至批评用词严厉,严重伤害了女生的自尊心。而对于男生,语文教师未能依据他们性格开朗、意志坚强的特点,较少地考虑情感、心理承受能力方面的问题,对男生多进行冷静理智的分析。而男生也因为缺点没有得到教师正面直接的指出与批评,产生盲目乐观。
其次,由于男女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优势是不同的,教师应该根据他们的侧重点,着重指出各自存在的劣势,进行多层次的评价。例如在评价学生的作文写作时,对于女生,就应对整体的布局谋篇作重点的评价,因为女生在遣词造句、表达技巧方面较为擅长,而对文章整体规划的能力不强。而男生则侧重于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轮廓,但不够精细。所以教师的评价应从小入手,重点解决男生文章中局部存在的技巧问题。[4]而在现实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却是较为单一的评价标准。
可见,语文性别差异教学还未引起语文教育者的足够重视,而进行“无性别”教育,会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完整性建构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我们要实施积极的教学策略,因性施教。
三、“因性施教”的语文教学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性别差异观
作为语文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到学生性别差异存在的客观性,但需要明确差异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是在发展特色上存在不同。语文教师要自觉地消除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偏见,对学生的性别差异特点进行深层的认识、分析,研究差异存在的原因,以及在实际教学中的影响。树立“因性施教”的新型教学观念。
(二)课程编制上融入性别差异视角
应将男女学生的性别差异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性别的视角,丰富教育目标,完善课程规划,合理安排教学师资从而自主开发校本课程。例如开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计划的组织男女生共同参与,使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同时又能吸收对方的优点,做到优势互补,有效地促进男女生共同完善和优化。
(三)教材开发上引入女性主义视角
语文教材中应该提供正面的角色典范。教材开发者应适当地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传统教材中女性形象的定型以及偏见进行改革。增加女性作家的文章,使得进步的女性意识能够在语文教材中得到体现,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建立正确的性别角色意识。
(四)尊重学生对教师的性别期待
男女教师在教学风格和教学优势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男教师个性化因素比较突出,女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扎实。而在师生的交流过程中,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性教师的教导。这些都影响着学生对语文教师的性别接受和性别期待。所以教学者应适当尊重学生的选择,充分发挥男女教师的优势,提高教学效果。
(五)引导性别差异间的优势互补
男女之间虽然存在着客观性的差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传统的两性差异会越来越小,甚至出现性别“互化”现象,即两性同时都具有男性和女性气质的心理特征。而教师则应实施扬长补短的策略,充分发挥两性各自的优势,弥补各自缺陷,培养男女学生共同的优秀品质,使他们得到完善而良好的发展。
总之,语文教育者应将学生性别差异的教育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更好的指导语文教学实践,从学生的本体实际与需求出发,正视学生之间的性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因性施教。
收稿日期:2006-10-30
标签:女性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