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山东潍坊 262500)
【摘要】“蚁族“,是“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代称。近年来“蚁族”现象逐渐受到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它的形成涉及复杂的社会背景、时代因素,以及群体自身特点,而这种现象和行为的背后,也有值得分析的心理和文化因素,透过“蚁族”现象与其所处文化关系的分析,不仅能够帮我们更好地认识“蚁族”的成因,也能进一步引导我们思考行为与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蚁族”;大学生;文化与行为;心理
【中图分类号】R39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4-0309-02
1.前言
2009年,学者廉思出版了一本名为《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的书,首先提出了“蚁族”这个概念,所谓“蚁族”,就是“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代称,他们有和蚂蚁相似的特征是:高知、弱小、群居,是继三大弱势群体(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之后的第四大弱势群体。他们受过高等教育,主要从事一些临时性工作,平均月收入低[1]。2010年12月,廉思又出版了《蚁族Ⅱ——谁的时代》,报告中的调查结果显示,“蚁族”呈现年龄上升,学历上升,重点大学毕业生数量上升等“悲观”数据,蚁族已逐渐沦为了社会新底层[2]。大学毕业生似乎进入了一个“向下的青春”的发展通道[3],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和社会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当前,已有大量关于“蚁族”的调查报告分析,这些调查报告均来自社会学领域,多大从宏观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和解读。本报告试图从心理学的微观视角出发,以文化与行为的关系为着重点,通过对这个特殊群体文化现象的深入分析,探究大学毕业生“蚁族”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因此,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文献[1,2,4],并联系了目前已工作、状况符合蚁族特征的同学进行了深入访谈。现对研究结果进行整理并做详细的分析。
2.“蚁族”生存现状报告与分析
2.1 受教育程度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目前“蚁族”主要由大专生和本科生构成,研究生占的比例很少,但有扩大的趋势。这说明目前高学历仍有就业、待遇方面的优势,但优势在不断丧失。值得提出的是,学历层次的分布还和城市的繁荣发达程度有关,越是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学历层次较高的蚁族比例越高。
2.2 收入水平
平均月收入基本上低于2000元(2010年“蚁族”们的平均月收入1903.9元),这往往还低于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也低于高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工资,绝大多数没有“三险”和正规的劳动合同[2]。
2.3 年龄和性别结构
年龄集中在22到29岁之间,大部分人是毕业5年内的大学生,他们中95%以上是“80后”,示男性蚁族是女性蚁族数量的2倍多,整体上呈现出男多女少的状况[2]。
2.4 家庭背景
“蚁族”大多来自农村和县级市,家庭收入较低,他们的父母处于社会中下层。
2.5 居住条件
因为城市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绝大多数的成员都没有入籍就业城市,户口基本还都落在家庭原籍所在地,他们呈现出聚居的生活状态,主要聚居于人均月租金四五百元、人均居住面积不足十平方米的城乡结合部或近郊农村、市区地下室空间,他们的住宿条件简陋,狭小杂乱,公共设施缺乏,安全存在隐患,居住舒适度低。
2.6 从业岗位
大部分任职于私营或民营企业,主要从事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广告营销市场营销、餐饮服务物流中心、连锁超市等临时性工作,有的甚至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蚁族”现象背后的心理和文化原因分析
“蚁族”现象的产生主要由社会城市化、劳动力市场转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结构性因素的变化造成,然而大学生这种群体聚居行为背后还存在不容忽视的心理和文化层次原因[5,6],具体来说,有以下多个方面。
3.1 狭隘的择业和就业观念
蚁族们的“精英情结”导致了对白领文化的推崇和种种不合理的职业歧视现象的出现,择业、就业观相对滞后,“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外地一套房”的就业观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在大城市就业。虽然国家、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政策,鼓励、引导大学生到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或农村就业,但是很多学生依然坚持认为大城市的机会多,发展空间大。因此造成了越是人才饱和的发达地区或大城市,前去择业的就越多,反之越是急需人才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或农村越难招到人才。
3.2 盲目自信
蚁族一般都会认为只要付出努力就能获得极高成就,比较倾向于理想主义,所定下的目标也往往高于周围人群。他们忽视客观现实条件的约束和限制,对未来抱有太过乐观的态度,这种想法使得他们不能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对自己的实力和当前形势认识不清导致“蚁族”状况一直持续。
3.3 不合理的自我认知
在蚁族的求职过程中,存在很多自我禁锢的不合理认知,这些不合理的理念进一步造成了他们就业困境。如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我总觉得什么都不能干;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自己的优势在哪儿;一定要找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在没有找到自己合适的职业之前,绝不签约等等。
3.4 群体化认知和群体认同
缺乏社会历练的大学毕业生刚刚步入社会,熟悉的人群能给其较大的安全感和认同感。他们往往在毕业前和同届同学、老乡或者已经毕业的学长联系,希望与他们居住在同一区域。此外“蚁族”话题成为社会热点并受到广泛关注,客观上强化了低收入大学毕业生的群体意识,他们通过网络以贴吧、论坛、俱乐部、老乡会等方式聚居,聚居中强化了对群体的认同。
3.5 社会化归因
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就是人力资本投资的过程,当他们参加工作时,他们期望着能收回自己前期的人力资本投资,一份差强人意的工作意味着他们“知识贬值”和前期“人力资本积累”被剥削,这显然是一种“隐性的不公平”。蚁族们越来越将自己的境遇遭遇归结为非个人因素,认为是社会不公平现象阻碍了他们改善自己经济社会地位,导致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经历着向上流动的“玻璃天花板”。蚁族由于没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因而所能获得的上升机会较少,上升流动的空间和渠道较窄,从蚁族到精英的蜕变变得愈发艰难。也正是因为家庭资源、社会资本的缺失,使得“蚁族”们在大城市寻求好工作概率偏低,薪水自然也低。
3.6 从众与攀比
一部分大学生没有清晰的个人规划和人生方向,没有主见和想法,看见别人都留在大城市当“蚁族”,自己也从众、随大流,成为蚁族大军中的一员,复制别人的模式生存着。还有一部分人眼见别人毕业之后坚持留在城市打拼,最后取得一番成就,内心也产生了羡慕和嫉妒,因而不甘心默默回到家乡,滋生了强烈的攀比心态,梦想自己有一天也可能抓住机会,成就一番事业。
4.结语
当昔日“天之骄子”的光环早已经退去的时候,在这个偌大的世界里,他们向蚂蚁一样生存着,虽然弱小,但却用强大的内心和远大的梦想撑起了自己的青春。蚁族,是我们这个社会不能忽视也不应该忽视的弱势群体,是整个中国转型期间的阵痛,在没有真正转变发展方式与社会治理模式之前,“蚁族”——这一“新生代青年的群体困境”将可能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和文化现象。深入了解该群体的心理状态、人格特点与其背后的文化原因,能够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及帮助。
【参考文献】
[1]廉思.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廉思.蚁族Ⅱ-谁的时代[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3]胡小武.“向下的青春”—之隐忧:兼评廉思《蚁族Ⅱ—谁的时代》[J].中国青年研究,
2011,(5):26-30.
[4]张杨,叶青,等.对南京大学毕业生低收入群体“蚁族”的调查研究[J].高教高职研究,2011.10:222-224.
[5]刘新庚,李炎利.大学生“蚁族”择业从众心理探讨[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0,10(3):1-3.
论文作者:李玉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8
标签:大学毕业生论文; 群体论文; 社会论文; 自己的论文; 现象论文; 文化论文; 心理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