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银行业购并的新特征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银行业论文,启示论文,新特征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国际银行业购并的最新特征
(一)争夺世界金融霸权作为主要购并动机
银行业购并的动机,包括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协同作战、优势互补;拓展市场、加强垄断;救助不良银行、收购低价资产;或投机或避税等多种。 本轮银行业的购并浪潮是从解救危机中的银行开始的, 如1992年太阳神户与三井银行合并成樱花银行、1995年荷兰国际银行与西班牙桑坦德银行对英国巴林银行的共同收购。中期的购并以协同作战、优势互补为主,如1998年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的合并、同年美州银行与费城国民银行的合并。到了近期,购并的主要动机都似乎单纯化了,那就是抢占市场争夺全球金融霸主地位。纵观近期宣布的购并案例,给人的感觉是失去理智,一味追求规模的扩张。花旗与旅行者的合并使美国银行占得先机,德意志银行收购美孚,后来居上。日本瑞穗与德意志德累斯顿的较量,是为了争夺世界银行业的头把交椅。其他银行实力不足以作世界老大,也要做地区龙头,如北欧几家银行的合并即是如此。再退一步,连地区的龙头也无实力,那也得争一个全国第一,如法国、荷兰、西班牙国内银行的大重组。
尽管银行业的适度规模理论及大量实证资料都说明,银行的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但最新银行业购并案例却视理论与实证于不顾,除了资产扩张以外,其它后果到底如何,尚难预料,有待时日的检验。
(二)合并成了银行业购并的最主要形式
银行业购并如同企业购并,有多种类型,以大类来看,可以分为收购与合并两种;按兼并双方所属行业,可以分为横向兼并、纵向兼并及混合兼并;按适应法律及纳税处理的不同,又可分为资产收购、股票交换、388交易及A、B、C三类重组。本轮银行业购并,最新的购并方式还涉及如资产收购、法定兼并、子公司兼并、388 交易及股票收购等多种类型的话,最近的购并案例却似乎只剩下新设合并等很少途径了,如第一劝业、富士及兴业的合并成立瑞穗,德意志、德累斯顿合并成德意志德累斯顿(将来的名称叫作新德意志),其它案例也是如此。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最新的合并全部是强强联合,谁也吞不下谁;二是合并的目的主要是规模扩张,名份问题不是合并考虑的重点;三是这是一种最简单的购并,牵涉的法律问题较少。
(三)购并的重心开始东移
本轮银行业购并追根溯源应是从日本开始的。1992年,日本大量业绩不佳及濒临倒闭的银行纷纷合并重组,大的购并案例有太阳神户与三井合并成樱花银行,协和与琦玉合并成协和琦玉银行。此后多年,虽然也出现了东京与三菱的特大购并案例,但从表面看,日本人更为关心的是日本国内的金融业自由化,在银行业购并方面似乎偃期息鼓,没有大的作为。恰在此段时间,国际银行业购并如火如荼,在欧、美诸国形成高潮,且一浪高过一浪,致使日本银行在国际银行业中的地位一步步沦落。然而,在平静的表象背后,日本银行业却在蓄势待发。近期日本银行业宣布的一系列购并,一旦如期完成,至少在资产规模上将重现往日的辉煌,瑞穗将无疑成为世界第一,其他几桩合并也将跻身世界前列。日本银行业的大购并,肯定会形成扩散效应,带动亚洲其他强国银行业的购并,如韩国、新加坡绝对会不甘落后。至少在近期,国际银行业重心东移已成事实。
(四)国际银行业的购并已引发全球金融业的大购并与大整合
这一轮银行业购并浪潮大多发生在商业银行领域,为经营同类品种的商业银行之间的横向购并或经营异类品种(如批发银行业务与零售银行业务)之间的纵向兼并,尽管也夹杂一批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混合购并,但投资银行及其他非银行金融领域并没有太大的动作。以现在的购并结果来看,商业银行的经营多元化战略通过购并已进入了投资银行业、保险业的市场,对证券、保险诸行业形成了较大威胁。有迹象表明,至少在证券业近期将采取强大的反攻措施:一是内部联合以巩固原有地盘。如北欧几家大证券公司及交易所宣布合并,欧洲本土几家证券交易所宣布合并,这使得欧洲最大的两家交易所即伦敦和法兰克福交易所既感受到来自外部、也感受到来自内部的巨大压力,从而最近也宣布合并意向。二是进入传统的商业银行领域与商业银行开展全方位竞争。证券业巨头高盛、所罗门兄弟及摩根斯坦利都在积极采取这一战略。三是与超大规模商业银行联合,携手共进。近期消息传闻的JP摩根与美林即将合并即是一例。有理由相信,始自商业银行领域的这一轮购并行为将以整个金融业的大整合告终,规模大型化、竞争激烈化、区域国际化,将对世界金融体系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国际银行业购并的几点启示
(一)对我国银行在世界排位现状的分析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中国的银行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按资产规模计算,中国的各大商业银行在世界的排位都完成了“三级跳”的过程。按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调查结果,1999年中国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全部进入世界100强, 中国工商银行世界排名第6,中国银行世界排名第18, 中国建设银行世界排名第65,中国农业银行世界排名第88,连中国交通银行、中国招商银行也进入世界300强。这当然是一个可喜的成绩,但决不能沾沾自喜。因为, 我国银行排位的大踏步前进与世界银行业的购并密切相关。本轮国际银行业购并的一大特点是强强联合,是两家甚至多家大银行的合并,挪出了大量靠前的位置,中国的银行正是填补了这些空位,位次才大幅度靠前的。中国银行的位次在不断靠前,相对劣势却越来越明显。用银行的资产与世界最大银行资产的比例来衡量,中国最大的工商银行1999年还相当于花旗和德意志的三分之一,到2000年只能相当于瑞穗或新德意志的四分之一。
(二)积极推动我国银行业购并,确保我国银行的世界市场占有率
争夺世界银行业的霸主地位成为国际银行业购并的主要动机,市场占有率的竞争已达到白热化程度。面对这一现实,中国的银行业应怎样图生存、求发展,笔者认为,银行业的合并重组是一条最有效途径。
中国商业银行迄今为止,具有较高的国内金融市场占有率,主要依赖于我国金融政策的保护,即依赖于严格的准入限制。入世后中国银行将怎样应付国外大银行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当然只有以大对大,以强对强。要有大而强的中国银行业,靠政府注资是一条途径,但政府财力是有限的,以市场角度寻求应对之策则更为有效,那就是开展国内金融机构的合并重组。
中国的银行业在研究怎样保护国内市场的同时,也应积极地采取有效措施入主国外市场,不外乎两条渠道,一是在国外建立新银行或设立国外分支机构;二是兼并收购外国银行。前者,要受到国外法律及原有银行国际商誉等诸多限制,而采用第二种方法,相对较为容易进入。现正是全球银行为进行大规模重组之时,我国的银行应该采取类似国际购并行动,积极主动加入到这次大整合中来,不要坐失良机!如果说欧美市场难以进入,那么东南亚市场应是相对较容易的,连新加坡的银行都在利用这次机会大肆扩充实力,我国的商业银行决不能畏首畏尾,毫无动作。
(三)加速中国银行业强强联合,造就中国金融业的航空母舰
国际银行业购并的最新案例,主要采用方式是新设合并,最终就是强强联合。长久以来人们似乎存在一种偏见,即银行业的购并只应发生在“好”银行与“坏”银行之间,或大银行与小银行之间,“好”银行收购“坏”银行,大银行合并小银行。还有人认为:一旦涉及购并,肯定有一家受益而另一家受损,但现实的案例告诉我们,银行购并可以做到“双赢”,使双方均获益。因此,笔者有下列建议:(1 )在国内各家商业银行的合并时机尚未成熟条件下,各家银行联手进入国际市场,在国际银行业购并市场上做出一两笔大买卖,对提高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地位及国际竞争力,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有能力的。(2 )应积极推进我国证券公司之间的合并重组,创建中国的大型投资银行。因为,面临世界竞争的不止是我国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领域的竞争也许会更加激烈,而兼并联合是增强竞争实力的最有效途径。(3)中国的资产管理公司,很多专家建议定位于投资银行业务。不知出于何种原因,一下就成立四家,造成机构重叠、实力分散、资源浪费、效率低下。既然同为国有资产,合并成一家应是良策,至少从规模上看,合并后有1000多亿的资产,能确立自己在国际投资领域的一席之地。
(四)逐步放松专门银行制,推行全能银行制,顺应国际银行业发展的潮流
专业银行制是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的产物,到80年代,欧、日、美诸国拆除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壁垒,逐步过渡到全能银行制。而我国从改革开放初期重建金融体系至今,走的却是一条相反的道路,实行的是愈来愈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体制。短期内,这一体制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长远看,这不应是中国金融业发展的根本方向。
专业银行制与全能银行制的争论由来已久,但近期各国的金融自由化及银行业的购并都说明全能银行制已占据上风。全能银行到底有什么好处?其一是潜在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其二是通过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以吸收更多的客户,获得竞争优势;其三是使信息成本和监督成本最小化;其四是银行可以充分挖掘银行营销网络、信息网络资源的潜力;其五是分散风险增加效益。由专业银行向全能银行发展,是本轮银行业购并的基本要求和必然结果。
经过此轮兼并重组的国际银行业,已是业务多元化、全球化的全能银行占主导地位,将给相对僵化的中国的专业银行制带来极大的冲击。我国政府应及时调整当前的金融法律体系,拆除行业限制壁垒,推动银行业的联合兼并,彻底改造中国银行,以适应国际银行业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