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改革开放论文,年来论文,思想论文,国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08)08-0089-06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研究,较之以往系统和全面,大致顺着如下两条路径展开: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继承和发展者列宁的新闻思想加以研究;二是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新闻思想加以研究。从历史角度看,国内学者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研究进路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在新的起点上展开较为系统的研究
我国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相对较多地进行研究,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大学新闻系;而当时的《新闻业务》和《新闻战线》等刊物上也刊载过一些介绍马克思新闻活动和对他的新闻作品进行文本分析的文章。1958年,中国人民大学编印了《马克思恩格斯论报刊》的小册子。有学者评价,“由于马克思的著作还没有全部翻译成中文,这些研究成果总的来说还是零星的和不深入的。”① 而在“文革”中,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都编印过关于马克思新闻论著的书,也有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的语录本在社会上流传。但“由于政治生活不正常,这项工作留有极左路线的印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改革开放工程的启动,不仅是整个中国社会的转折点,也是马克思新闻思想研究的一个新的重要起点。1979年底,在复旦大学新闻系一份油印的刊物上第一次出现了研究马克思新闻思想的三篇文章。此后马克思新闻思想研究方面的成果渐多。
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等单位主办了“纪念马克思逝世100周年研讨会”。这是国内关于马克思新闻思想的第一个学术研讨会,开启了科学地、理性地、全面地研究马克思新闻思想的进程。会后出版的《马克思新闻思想研究论文集》为这次会议打上了完满的句号。该集所收论文,有的总结马克思新闻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有的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考察马克思的新闻思想,有的根据对马克思哲学、经济学手稿以及报刊作品、书信的文本分析归纳了马克思报刊思想的若干重要观点,有的着重对马克思的党报思想、新闻真实性原则进行分析,有的从新闻学科建设出发总结了马克思新闻思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与新闻学科之间的关系。②
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研究中,“科学”和“理性”是关键词,“科学”意味着研究的学术性指向和体系性追求,相对于此前零散的、不深入的研究是一种进步;“理性”则意味着体现理智的、客观的研究态度,是对过去极左路线影响下的研究理念和方法的修正。国内的新闻学者抛弃了过去研究只是单纯引证符合需要的语录的方式,开始系统地阐释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在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报刊思想和关于新闻真实性的论述的同时,还对此前很少触及的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关于新闻自由、报刊自主性的思想进行探索。
1983年,中国社科院新闻所和湖南省新闻学会在长沙主办了毛泽东新闻思想研讨会,出版了《毛泽东新闻思想研究》论文集,后又出版了关于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研究著作。这是比较早的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新闻思想的研究,丰富了马克思新闻思想研究的内容。1985年和1987年,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分别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论新闻》和《马列主义新闻学经典论著》。1986年《列宁与新闻事业》一书出版。1989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史稿》③ 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著作,弥补了过去研究中不甚系统、不甚全面的缺陷。该著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报刊活动家、革命家和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新闻思想和实践进行了全面梳理和阐发,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论述,并立足于历史真实和客观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新闻观点和新闻实践进行论析。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及其继承人列宁新闻理论和实践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报刊理论与实践》,④ 也于1991年出版。
二、研究中体现出较前更为开阔的学术视野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之后的10年间,“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国内各个行业变革的核心词汇。新闻媒体也不例外,走上了与市场有着更多联系的发展之路。此时段的中期则出现了媒体集团化的浪潮。
在这一阶段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研究中,研究者的视野更为开阔,注重吸取其他学科,特别是西方传播学的理论成果来拓展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研究;既有采用新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新闻传播思想进行研究的成果,又有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江泽民等的新闻思想加以探讨的著述。1993年出版的《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⑤ 一书,借鉴西方传播学的学术体系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传播思想进行研究,是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研究中有影响的成果。该书跳出了传统的研究框架,从“信息传播”这个角度出发系统考察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理论观念,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传播理论和世界交往的基本理念,提出了传播与法、传播心理、工人政党内部的精神交往、人类传播历经的三个发展形态等观点。
1999年10月15日,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前身)召开了“邓小平新闻宣传理论研讨会”,来自于全国新闻教育、科研机构和新闻媒体的近80名专家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与会专家认为,邓小平的新闻宣传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富于时代创新精神,具有鲜明时代性和强烈实践性,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精髓。学者们肯定了邓小平新闻思想的历史地位,论述了邓小平新闻思想对于创造良好舆论环境的指导意义。还有学者从民族、价值等角度广泛深入地探讨了邓小平新闻宣传理论,并探索了该理论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闻工作的关系。⑥
在这个阶段,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新闻思想受到学者更多的关注。有学者研究毛泽东新闻思想指出:毛泽东新闻思想是深深扎根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土壤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既具有马列主义新闻理论的共性,又有鲜明的个性。而这种“中国特色”主要体现在为革命办报,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革命文风,建设又红又专的新闻队伍等特点之上。⑦ 作为对刘少奇百年诞辰和他的《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发表50周年的纪念,有学者重点分析了刘少奇的新闻视角,认为:刘少奇科学地提出新闻事业功能作用的利弊两面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重要发展;刘少奇提出记者要勇于报道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问题,报道群众实践中真实的东西,肯定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意义;刘少奇提出“新华社”要走客观、公正报道的路线,做“老百姓”的代表,走向世界;同时提出的“新华社”可以自己办报以及与《人民日报》竞争的思路也是对传统体制弊端的实事求是的反思。⑧ 有的研究论文则将毛泽东的新闻思想和邓小平的新闻理论做比较,分析了毛泽东和邓小平新闻理论形成的不同时代背景,从舆论监督、党性原则和群众路线三个方面探讨了邓小平对毛泽东新闻理论的继承,并分析了邓小平新闻思想的时代特征和历史意义。⑨ 有学者论析了党的三代领导人的新闻思想特色,指出:毛泽东较早运用马克思主义来阐发新闻问题,其理论研究和实践密切结合,议论风发,举重若轻,长于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述深刻的新闻理论观点;刘少奇关于新闻工作的言论虽不多,但其观点很有建设性和价值,如“桥梁”说、“竞争”说、“客观”说和“风格”说等;邓小平总是站在制高点上,从阐明重大理论入手,把新闻宣传放到思想战线中整体考察,并以其战略眼光,为新闻事业发展开辟道路;江泽民的新闻思想则集中在“舆论引导”、“政治家办报”和新闻队伍建设问题上。⑩ 有学者将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喉舌观、党性观、真实观、效益观、自由观,并特别指出“效益观”并非单纯的经济效益,而是在社会效益得到保证的前提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11)
三、在多个方向上推进研究的深化
党的十六大以后,党中央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这一富于时代色彩的执政理念,并倡导科学发展观。与此相对应,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研究显得相当活跃。
2002年以来,出现了许多总结过去研究成果的论文集和专著。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编著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研究》一书,(12) 选编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开发表的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江泽民等新闻理论的论文,总共25篇。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轨迹,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新闻学和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相结合的过程,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原理和基本观点。同年,《马克思恩格斯报刊活动与新闻思想研究》出版。这本87万字的著作,以作者对马克思恩格斯报刊活动及新闻思想研究的学术成果为主线,对马克思恩格斯一生报刊活动分五个主要阶段作了详细阐述;评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各个时期的新闻观点、关于新闻思想的经典论著,探讨了这些经典论著的写作原因、时代背景及现实意义。此著是作者多年从事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研究的成果总结,也是30年来国内该领域中研究成果的折射。(13)
2002,年和2005年,《江泽民新闻宣传思想研究》(14) 和《邓小平新闻宣传理论研究》(15) 等相关学术专著分别出版。有学者研究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新闻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专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于2006年出版。(16) 这些学术合集和专著的出现,一方面是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研究成果的体现,另一方面也为学术的累积和进步做出了贡献。
在这一时期,学界举办了一系列重要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和清华大学等高校成立了专门的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研究中心。这些会议的举办和研究机构的成立,为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研究的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奠定了坚实基础。2002年2月,“党报党刊研究中心”在中国传媒大学成立。该中心自2004年起连续举办“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4年12月21—22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新闻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国内学术界专家、学者30余人参加会议。此次研讨会梳理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发挥历史性作用的脉络,客观评价了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若干基础理论问题,以及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探讨了我国新闻理论体系的建构问题以及新闻理论体系构建的方法论。此次研讨会为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新闻学教材建设工程献计献策,对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新闻学教材的工程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与会学者总结提出未来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与中国新闻理论,应当解决“过时论”、“有限论”以及“僵化保守论”等方面的认识问题,要“回到马克思”、“走近马克思”、“与马克思同行”。(17)
这一时期,许多学者致力于探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主体内容。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观点为喉舌观、党性观、功能观、真实观、自由观。(18) 有学者则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最富有经典性的六个观点:报刊是意识形态的机构;真实是新闻与报刊的本质;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不是空洞的议论;新闻自由是人民的基本权利;人民和党的耳目喉舌的统一;科学性是党报党刊原则的灵魂。他认为这六个观点蕴涵着唯物主义、自由精神和忠于真理三个菁华,都建立在严密的逻辑之上,有着雄厚的实践根基,由若干原理构成开放的、相互渗透的规则集合。因此无论历史和实践发生何种变化,经典理论都不会改变,始终具有指导实践的生命力。(19)。有学者提出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体系中,喉舌论、党性论、导向论和艺术论是四个最基本的观点。(20) 有学者在研究江泽民关于新闻出版工作重要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七个重大命题,即:新闻观、政治论、党性论、导向论、大局论、服务论、根底论。(21)
研究者就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基本观点中的喉舌观、党性观进行了比较充分的讨论。有学者指出,新闻媒体作为“喉舌”应当是党和人民喉舌的统一。马克思提出了报刊要做人民耳目喉舌的观点,而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党报应当是党的喉舌,而刘少奇则指出两者是统一的。(22) 有学者指出:党性来源于人民性、人民性高于党性的说法是不合理的;党性就包含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性的内涵是包含在党性之中的,将它和党性并列为不同概念,是对党性的片面认识。(23)
有学者从提高媒体公信力的角度探讨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维护新闻公信力的重要意义,并基于实践操作的考虑,提出要兼顾个体真实和整体真实;加强报道流程的动态控制,通过新闻滚动实现客观真实。(24) 有学者从整体入手梳理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多级命题及其理论体系。在他看来,马克思新闻观的命题体系包括五个一级命题:新闻本体观、新闻功能观、新闻事业观、新闻传播观和新闻艺术观。(25)
有学者从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角度考察马克思主义关于新闻和传播的经典观点,指出:(1)马克思关于“报纸基本生活资料”的精神交往观点也是马克思新闻理论的基本观点。这一思想和当前“知识经济”的思潮是统一的。(2)马克思关于新技术的论述对分析现代信息社会和传播技术革命具有指导意义。马克思富有前瞻性的“用时间消灭空间”的观点,即指出了媒介技术上发生了延伸人的手脚、视觉、听觉的突破性“交往革命”,受到了现代传播学的肯定,但却长期被主流研究者忽略。(3)不应当忽略列宁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报刊思想的无商品交换共产主义实验的背景。在借鉴列宁这部分新闻思想时,必须用辩证的眼光来考察。(26) 有学者从方法论的角度,提出马克思新闻理论的三种具有不同特点、又相互关联的研究视角:首先,在基础层面,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在新闻理论实践领域是具有相当的“民间”基础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其次,在中间层面,作为文本符号系统,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它蕴含“知识分子”的学术立场和特征,因此具备独特的学术批评价值和科学理性特征。最后,在高级层面,作为意识形态体系,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国家上层建筑与思想的观念,因此对新闻传播事业等意识形态领域具有指导作用。(27)
在这一时期,学者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新闻思想时已不再简单地从作品文本分析入手,而是有机地结合了经典作家个人经历和所处的时空背景进行科学分析。这也是方法论上的进步。有学者探析列宁的党报思想成因时指出:列宁思想的成熟期是在西方国家度过的,西方国家的政治自由与俄国的极端专制,不同的环境参照系对他的思想有较大影响。列宁长期主持具体的党内事务和主编一系列的党报报刊,没有在面向社会的一般报刊工作过,因而他的新闻和宣传思想主要表现为党报思想。列宁是在其生命的最后几年闻名世界的,他不像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世时便对自己的思想有所概括。因而,研究列宁的党报思想,需要更多的独立思考,着重从他生活的环境和个性特征来理解他的党报思想。(28)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依然是这一时期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有研究者撰文探讨评价邓小平新闻理论的要点,并指出其主要贡献在于:从党和国家建设的大局考察新闻传媒的地位与作用;着眼于“多做少说”、“沟通开放”,引导新闻改革不断深化;有独到的新闻思想方法论,对一些新闻论题的分析,着墨不多,含意深刻,论证入木三分,解决问题实在可行。(29) 有学者认为任何思想都有它特别的历史方位,并对邓小平新闻思想做出新的阐释和解读,指出:(1)党性原则要以宣传四项基本原则为主线。邓小平要求党报党刊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同时又认为可以在一定范围、用一定形式讨论和批评党在工作中出现的缺点和错误,但这种批评应是建设性的和积极的。(2)党的报刊要成为维护安定团结的思想中心。党报既要成为正确舆论的引导者,也要成为安定团结的促进者。宣传安定团结是邓小平新闻思想中最重要也是最珍贵的观点,它的指导意义是长远的。(3)精神产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这是邓小平新闻思想的又一亮点。强调和突出社会效益,就是要求新闻宣传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党性原则不动摇,都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30)
有学者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历史和新闻思想发展历史结合起来思考,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阐明了中共新闻思想在不同阶段主要的内容、鲜明的特色、发展的轨迹和调整的动因,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共新闻思想既有对马克思主义及其新闻思想和中共原有新闻思想的继承,又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31)
注释:
① 戴邦:《马克思新闻思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载《马克思新闻思想研究论文集》,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年版,第9页。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马克思新闻思想研究论文集》,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年版,第1页-7页、第53页-76页、第77页-106页、第107页-131页、第132页-145页、第40页-52页。
③ 童兵:《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史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参见前言第2页-3页。
④ 夏鼎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报刊理论与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⑤ 陈力丹:《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开明出版社,1993年版,参见前言第1页-2页。
⑥ 姚向葵、丰純高:“邓小平新闻宣传理论研讨会在我院召开”,现代传播,1999年第6期,第121页。
⑦ 邓长荪:“试论毛泽东新闻思想的中国特色”,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第138页-143页。
⑧ 童兵:“论刘少奇的新闻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第90页-94页。
⑨ 郎劲松、童兵:“毛泽东新闻思想与邓小平新闻理论比较”,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6期,第90页-93页。
(10)丁柏铨:“论党的三代领导人新闻思想的特色”,新闻界,2001年第3期,第17页-23页。
(11) 文有仁:“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内涵(上、下)”,报林求索,2001年第6期,第8页-11页;2002年第2期,第13页-15页。
(12) 郑保卫主编:《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 郝保卫:《马克思恩格斯报刊活动与新闻思想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8页。
(14) 王传寿等:《江泽民新闻宣传思想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5) 雷跃捷、哈艳秋主编:《邓小平新闻宣传理论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2页。
(16) 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 刘小燕、董锦瑞:“传承、融合、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新闻学’学术研讨会综述”,国际新闻界,2005年第1期,第76页-80页。
(18) 盛沛林:“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若干思考”,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第93页-97页。
(19) 刘建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经典性与实践性”,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1期,第5页-10页。
(20) 李凌沙:“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四个基本观点”,求索,2004年第6期,第59页-62页。
(21) 李焱:“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大命题”,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第7页-9页。
(22) 刘建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经典性与实践性”,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1期,第5页-10页。
(23) 文有仁:“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内涵(上)”,报林求索,2001年第6期,第9页。
(24) 丁士:“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维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新闻战线,2005年第9期,第10页-12页、第24页。
(25) 彭菊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多级命题及其理论体系”,新闻记者,2004年第5期,第6页-7页。
(26) 陈力丹:“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地考察经典马列主义新闻和传播观点”,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72页-77页。
(27) 刘卫东:“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三个视角”,新闻与写作,2005年第5期,第16页。
(28) 陈力丹:“列宁党报思想成因探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第135页-140页。
(29) 童兵:“邓小平新闻思想的理论要点及其评价”,新闻记者,2004年第8期,第3页-6页。
(30) 尹韵公:“论邓小平新闻思想的历史方位”,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第8期,参见http://www.bjpopss.gov.cn/bjpssweb/n3378c48.aspx
(31) 丁柏铨:“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共新闻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现代传播,2004年第5期,第36页-41页;丁柏铨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研究》,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第93页-99页。
标签:恩格斯论文;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党性原则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邓小平论文; 刘少奇论文; 毛泽东论文; 时政论文; 喉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