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下这个科技发达、物质条件丰富的社会中,人们普遍习惯于快节奏的生活,以致精神世界十分浮躁,而这种情况也在逐渐向低龄化发展。小学生的认知处于萌发阶段,对于世界上的人和事物还不能很好地区分和认识,这就容易使他们产生一些如生命安全意识淡薄、不能很好的尊重和珍视生命等问题。因此,作为小学生启蒙的第一站,学校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探索生命的奥秘、学习生命安全知识,让生命安全教育在小学校园内生根普及。
关键词:生命安全教育;健全人格;实施模式;小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2019)12-119-01
引言:生命安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可谓十分重要,它能够帮助小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拓展对生命的认知,还能够帮助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而推动生命安全教育实践的第一难题便是小学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模式,根据生命安全教育的性质与理念,小学应该立足于现有教育资源,从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入手,建构指向健全人格的小学校园生命安全教育实施模式。
一、生命安全教育的性质与理念
1、性质
生命安全教育课程在小学校园内的实施集生活性、体验性和实践性等各种性质于一体,是一门综合类必修课程。它通过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意识、促使他们了解安全隐患、引导他们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和技能从而在一定方面实现人格的塑造,并把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作为最终目的。
2、理念
本课程以“合理针对对象、过程循序渐进、内容层次分明”为基本原则,坚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引导学生探索生命的奥秘、指导学生过安全的生活、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基本理念,致力于让学生在小学校园掌握必备的生命安全知识与技能。
二、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模式
1、课堂教学植入式
课堂作为小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地方,是首要的可以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地方。而“植入”,顾名思义便是将生命安全教育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二者相辅相成,在对学生的教育上做到双管齐下。但要达到最优效果,在进行课堂植入的时候也要注意几个方面。
第一对课堂教学的植入要体现出专业性。具体表现在“因材施教”。即根据不同的课程设计不同的切入点,根据课程的不同内容设计不同的切入内容。比如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把重点放在精神层面上,植入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对生命哲学的思考和对人生价值的探讨等;而在体育课程中就可以把重点放在实践层面上,可以在体育专业内容讲授之余以游戏或奖励等方式植入生存技能、急救技能等教育。
第二对课堂教学的植入要注意适度性。即生命安全教育的植入要适度适量,不能影响主课程教育。否则不仅没能锦上添花,反而适得其反。比如在一些课堂上,教师可以将这部分植入以课外延展的形式给同学们简单阐述一下,一带而过,不着重渲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校园文化渗透式
文化作为一种温和却有力的力量,适合以渗透的方式缓缓留在学生的心里。而校园文化作为学生普遍接触的文化,是最适合结合生命安全教育来向学生普及的。因此生命安全教育可通过结合校园文化的方式来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种模式可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第一是环境方面。古有孟母三迁择邻处的典故,充分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极大。因此,学校可在校园内张贴有关生命安全的标语,让学生随处可见;也可发布生命安全类的板报、文化墙内容,让学生在与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的氛围中学习。长期以往,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培养出正确的生命安全意识,潜移默化地受其熏陶。
第二是精神方面。环境毕竟只是存在于外部,要想真正让学生把生命安全教育记到心里,那就必须要在内部的精神层面进行引导。比如学校可以把注重生命安全作为校园精神建设的一部分,从上至下的展开引导。并且在设计各类校园活动时,可以将其作为各个活动不可缺少的设计理念,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生命安全的重要性,自发地去学习和强化。
3、实践感悟体验式
推行生命安全教育,让学生内化于心还不足够,也必须要外化于行。俗话说:“实践才能出真知”,只有让学生亲自进行体验,才能让他们内心得到最真切的感悟和最深刻的印象,从而使生命安全教育得到最好的效果。并且只有通过切身体验,才能够将课本学到的空泛的知识转化为具象,让学生在得到感悟之余还能掌握真正的技能,增强自护自救等能力的锻炼。
让学生进行体验的活动可以在校园内开展,也可主动开发资源到本地的专业机构由专业人员指导开展。在校园内开展的活动应当是一些结合当地具体情况的自然灾害应对演练,一边培养学生的逃生避险能力。比如我所在的武汉市武昌区回民小学,每学期进行防震减灾、防恐防暴、应急疏散等演练,还请来附近专业消防队进校对师生进行消防演练和指导,让我们孩子有更多的关于生命意义的体验。又如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医院参观重症病房、普及医疗知识等活动让他们感受健康之于生命的价值;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孤儿院献爱心等活动让他们体会个体生命之于社会的意义等。
通过这些体验,学生可以将生命和安全联系起来并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产生一定的思考,从而对其人格的培养产生一定的正面影响,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安全观和价值观。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命安全教育即是“以生为本”,其价值在于对学生初期人格的塑造。虽然我国生命安全教育理论已经发展到了一个足够的高度,但其实践活动却还远远达不到要求。生命安全教育实践体现了教育的生命化原则以及新课改背景下注重学生德、智、体、美等核心素养的要求,其最终目标是指向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因此,指向健全人格的小学校园生命安全教育实施模式,符合当下小学生生活现状和我国教育现状,是一种富有创造性可操作的实施模式。
参考文献
[1]刘颖,郑泳娜.其实我好爱你——小学中年级生命教育[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16):37-39.
[2]刘西梓. 小学生命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天水师范学院,2019.
[3]何珊.小学生命教育新路径——基于李普曼儿童哲学观[J].学周刊,2019(16):115-116.
[4]高超杰.指向健全人格的中小学校生命教育实施模式[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05):4-7.
论文作者:王莉红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9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1
标签:生命论文; 安全教育论文; 学生论文; 小学论文; 人格论文; 生命安全论文; 模式论文; 《教学与研究》2019年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