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宁市两次大暴雨对比研究

阜宁市两次大暴雨对比研究

一、富宁两次大暴雨的对比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马涛,胡勇,杨琳晗,张万诚,刘少荣,孙东汉,裴玥[1](2020)在《三个登陆台风造成云南灾害的天气成因研究》文中认为利用FNL 1°×1°再分析资料,云南站点降水实况资料,中国台风天气网资料,气象灾情直报系统数据和中国气象灾害年鉴等资料,分析"威马逊""海鸥"和"天鸽"系统对云南造成的强降水及灾害成因,结果表明:"威马逊"灾情最严重,受灾和伤亡人数最多,"天鸽"直接经济损失低于"威马逊";"海鸥"灾情和直接经济损失均相对最轻。三个台风低压进入云南的位置和强度不同,其西移过程中造成云南大到暴雨的范围、落区分布明显不同,"天鸽"从文山州的富宁进入云南,位置较偏东偏北,向西南-西移动;"海鸥"位置则偏西偏南,从红河州的金平入境云南,向西北-西-西南移动;"威马逊"从文山州的麻栗坡进入云南,逐渐加强西北移。"威马逊"西行影响云南持续时间最长达78 h、影响范围最大,对云南9个州市造成影响,其次是"天鸽"持续影响时间达66 h、对云南7个州市造成影响,"海鸥"持续时间为54 h,影响范围相对较小。从水汽输送的情况来看,"海鸥"的净水汽量最大为20.53×107 kg/s,"天鸽"次之为15.07×107 kg/s,"威马逊"最小为14.03×107 kg/s,并且东向输送到云南的水汽量最大。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和强度对西行台风进入云南有重要影响。"威马逊"影响云南以台风低压降水为主,"天鸽"和"海鸥"影响造成云南东部出现强降水与冷空气活动有关。

王郦,郑芬,董兴欣[2](2020)在《云南省文山州一次罕见的冬季暴雨过程分析》文中指出利用常规气象资料、FNL 1°×1°再分析资料、雷达回波等资料,诊断分析2019年1月7~9日文山州罕见冬季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和特点,结果表明:(1)此次冬季暴雨过程是受南支槽加深东移、配合弱冷空气南下,冷暖空气交汇、促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而产生。(2)具有持续时间长、累积雨量大、降水范围广等特点。(3)副热带高压的稳定维持,致使降雨时间较长。(4)700 hPa存在强烈的水汽辐合;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抽吸效应,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和大气层结不稳定,为此次强降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和热力条件。(5)过程期间,回波强度不强、稳定少动,有明显的风速辐合。

许传阳[3](2019)在《中国南亚热带典型季风区雨季水汽空间分异特征研究》文中提出降水过程是一个地区气候旱涝更替的主要影响因素,而水汽输送是制约降水过程的关键环节,分析影响“干湿”气候状况的水汽来源及输送状况,对于进一步认知区域降水时空分异特征至关重要。本论文以位于典型亚热带季风区的中国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组合地带为研究区域,以稳定同位素示踪、HYSPLIT模式应用及SOFM非线性分类器构建等为研究手段,开展雨季降水过程的时空变化特征、不同季风环流水汽输送过程及其交互影响区域的界定研究。创新性基于多元数据构建SOFM非线性分类器对西南和东南水汽通道交汇区位置作了进一步明确和重新认知,得出分异界线在哀牢山东侧的结论。理论价值主要体现在有助于深入理解我国亚热带季风区域的旱涝灾害形成,实践意义则是能够促进气候区划修订和国家防灾减灾战略制定。论文沿着“降水分异-水汽来源-输送路径-水汽交互影响界定”的总体思路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及研究结论如下:(1)辨识雨季开始期特征,阐明了雨季降水时空格局。应用16个气象台站1971-2016年日降水数据,基于ArcGIS平台,辨析雨季来临时间相位时空格局;探讨雨季降水构成特征(降水量、日数、强度)的年际、月际变化趋势及不同等级降水强度对降水量贡献的分异特征;阐明雨季降水空间关联特征与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971年到2016年间的研究区雨季降水区域分异显着,大体以哀牢山为界,东部地区稍早于西部地区进入雨季,降水量总体趋势是自东西两侧向中部区域逐渐减少,降水强度随时间波动呈现东减西增趋势,降水量年际波动东部地区稳定性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且有自东向西逐步降低之趋势。(2)揭示雨季降水来源分异特征,探讨了其交互影响区域。应用2014年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实测数据,借助稳定性同位素技术,研究雨季全期及一次降水过程δD和δ18O的衰减过程,及水汽输送空间格局,探讨大气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空间突变的降雨量效应和大陆效应,分析西南水汽和东南水汽的交互区域。结果显示,整个雨季及一次典型性暴雨过程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展示出了来自西南方向的孟加拉湾水汽、来自东南方向的南海水汽的大气降水重同位素分别自西向东和自东向西不断递减现象。南海季风向西运移途经研究区东部的过程中,西来的孟加拉湾水汽越过哀牢山后在红河、个旧附近与其相遇,共同造成该区域稳定同位素量值减少较快,即空间分界特征较为清晰。(3)阐明雨季水汽输送路径及来源,揭示了水汽传输的时空演变规律。应用全球资料同化系统GDAS格式的2013-2016年风向数据,基于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从月尺度追踪各站点的雨季水汽输送路径及各方向水汽对降水量贡献的时空演变规律;结合聚类分析,从雨季尺度进一步探讨西南水汽和东南水汽的交互影响区域。结果显示,研究区东、西部分别受南海水汽和孟加拉湾水汽影响且存在差异。影响研究区西部地区雨季的水汽以来自西南方向的孟加拉湾水汽占绝对优势,而东南方向的南海水汽和西南方向的孟加拉湾水汽都是影响东部地区雨季的主要水汽,即哀牢山以东地区的雨季不仅受南海水汽控制,还受到了孟加拉湾水汽明显作用。(4)构建SOFM非线性分类器,定量描述了雨季水汽来源分异特征。建立多元数据的水汽来源分异量化表征体系,利用神经网络技术构建非线性分类器(SOFM),定量描述中国典型亚热带季风区雨季水汽来源分异规律,辨识分异界线。结果显示,基本以哀牢山为界,以西地区雨季主要受孟加拉湾水汽控制;哀牢山以东地区位置靠西的红河、个旧、蒙自除主要受南海水汽影响外,还明显受到孟加拉湾水汽影响,而再往东的砚山以东区域则显着受南海季风控制。得出哀牢山山脉东侧的个旧、蒙自附近是研究区内的南海水汽和孟加拉湾水汽交互影响区域,是西南夏季风和东南夏季风的分界地带。

高竞翔[4](2019)在《高原低涡切变影响云南强降水的诊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根据2012-2017年中国气象局MICAPS历史天气图、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ERA-Interim在月平均分析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提供的全球资料同化系统(GDAS)数据、风云2号卫星红外云图和云南地面124个测站实测资料选取了3个高原低涡切变个例,将它们进行分析对比,探讨它们影响云南地区强降水的特征与它们之间的区别,最后使用HYSPLIT模式进行聚类后向轨迹分析和WRF模式进行模拟验证。得到主要结论如下:当高原低涡和切变线位于高原东部时对云南中北部降水影响大,高原低涡和切变线位于高原西部时对云南降水影响小。云南最易受到高原低涡、切变线影响的区域为滇西北、滇中北部、滇东北。(1)环流形势上,南亚高压的加强和高原低涡切变上空200hPa位置处于西风急流内部这两个因素对高原低涡切变的发展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缺少其中一个条件就有可能使得高原低涡切变不会移动发展,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有很大可能高原低涡切变会移动发展,而没有东移发展到青藏高原东部的高原低涡切变对云南强降水影响较小,对于移动发展到青藏高原东部的高原低涡切变则有很大可能会对云南强降水造成影响。在影响云南强降水的过程中,引导北方青藏高原冷平流南下进入云南和正涡度平流向云南传输都是高原低涡切变影响云南强降水的重要手段。并且高原低涡切变影响云南强降水一般有其他天气系统相互配合。(2)影响云南强降水的高原低涡切变动力结构特征:具有强的正涡度中心且相对湿度中心位置与之重合,其涡旋内部层结不稳定的大气高度较高,水平上正涡度分布区域较大。垂直螺旋度在反应高原低涡切变影响云南强降水的雨带分布较好。(3)高原低涡切变影响云南强降水的水汽来源主要有三条路径:1、从孟加拉湾顺着偏西气流进入云南地区。2、南海地区水汽顺着西太平洋副高外围的偏东南气流进入云南地区。3、青藏高原的水汽从青藏高原下来进入云南地区。前面两个路径来的水汽占总水汽的比例较高,第三个路径水汽占比较少。(5)用WRF模式对高原低涡切变影响云南强降水个例进行模拟表明,模式对强降水过程模拟较好。

聂选华[5](2019)在《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灾害在不同时空范围内呈现出普遍性、连续性、积累性和重叠交错的分布特征,灾害的持续性和衍生性造成饥荒蔓延。面对严重的灾荒,清朝政府和云贵地方当局以国家完备的荒政制度为蓝本,积极开展灾荒赈济工作。荒政作为清代国家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国家府库银钱和粮食等救灾物资的调拨,灾荒赈济举措的协调推行,以及云贵地区毗邻省区之间赈灾物资的应急补给,较大程度上拓展了云贵地区被灾民众的生存空间。清代国家荒政的制度化和灾荒赈济实践路径的系统化,为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和灾后重建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朝统治者高度重视对云贵地区灾荒期间的社会治理和经营,清朝中央政权在云贵地区的设治经营及自上而下的“国家化”进程,为云贵地方的灾荒治理提供了制度支撑。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迁,不同程度地加剧了云贵两省自然灾害暴发的频次,并对清政府加强西南边疆地区社会治理的进程造成影响。荒政制度作为清代国家治理西南边疆的重要路径,为清朝中央政权巩固和经营西南边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清代云贵地区与周边乃至中原地区的灾赈资源整合与融通,加强了清政府在西南边疆灾荒治理期间的协调联动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并从根本上加快了清代国家“一体多元”的发展进程。边疆治理是当前学界研究的理论与现实热点议题之一。本文以清代云贵地区作为研究的特定时段和区域,以清代国家灾荒赈济的社会治理及其效应为研究对象,对西南边疆地区灾荒期间社会治理的国家应急响应能力进行分析,以多角度地认识清代云贵地区灾荒赈济的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各个面向。同时,基于清代云贵地区灾荒赈济的历史维度和现实维度,深入分析清代国家的西南边疆治理能力和基本谱系,对清代国家的西南边疆治理体系以及云贵地区的底层认同和国家认同进行探讨,藉此系统阐释清代灾荒赈济在西南边疆地区社会治理过程中得到深入施行的深层机理和积极效应。

王宏,王丛梅,高峰,高艳春,王万筠,胡赛安,吴显春[6](2017)在《承德市两次局地性短时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对比分析》文中指出2014年6月17日和7月15日,同样在冷涡系统影响下,河北省承德市区先后出现了两次局地性短时暴雨天气过程(小时雨强分别为39.6和66.1 mm·h-1,最大10 min雨强分别为15和18 mm)。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510 min加密自动站资料、多普勒雷达数据、卫星云图数据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这两次短时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分钟级降水观测显示,"6·17暴雨"过程10 min雨量随时间表现为持续时间分别约为半小时的双峰型分布;"7·15暴雨"过程降水呈单峰型,持续时间不足1 h;两场局地暴雨是在高空冷涡环流背景下产生的,其触发系统均为地面中尺度辐合中心(辐合线),降水峰值与东南风或风速增大相关联,6 m·s-1的东南风有利于强降水的维持。卫星资料显示,"6·17暴雨"过程直接影响系统为β中尺度对流系统,强降水与TBB低值区对应,"7·15暴雨"强降水对流系统则表现为γ中尺度,与TBB大梯度区对应。"6·17暴雨"过程对应水平尺度近20 km,生命史约半小时,回波强度达65 dBz对流单体回波的合并增强。"7·15暴雨"过程则表现为多个水平尺度不足5 km,生命史不到1 h,回波强度达55 dBz的对流单体回波依次经过承德市区,因"列车效应"造成。两次降水过程中逆风区的出现时间都与强降水时段有很好的配合,且逆风区的持续时间越长,产生的降水强度也越大。

张雪洁[7](2016)在《雨天高速公路绿色排水与交通安全研究》文中指出截止2015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里程数已达12.5万公里,居世界第一。随着高速公路里程增加,导致雨天高速公路路面排水污染与交通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开展高速公路排水污染的处置及交通安全改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通过分析降雨强度、大车混入率、道路线性等参数对雨天交通安全的影响,结合高速公路排水状况对摩擦系数、附着系数等因素影响,以及降雨导致能见度和车头时距减小的特点,探讨高速公路事故的主要诱因。通过对高速公路雨天行车特性分析,结合事故发生原因及机理,首次提出“移动水坝”概念,并得出“移动水坝”下水膜厚度计算公式和不同水膜厚度时轮胎受力及车辆滑水速度阈值。其次,通过大量的实地采集高速公路布设点水样及交通流参数,对水样的SS、COD、BOD等指标及交通流参数等数据检测分析,得到不同降雨等级下的污染时变关系,并确定了SS为主要污染指标。通过对水样的污染机理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利用系统聚类法确定径流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影响因素与污染指标进行偏相关分析,构建了多因素影响的非线性公路径流污染指标预测模型。最后,对现行道路横坡及排水形式仿真分析,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优选横坡设计方案。通过对花纹厚度、水膜厚度及速度分析,利用Fluent建立轮胎-水膜-路面模型,仿真计算动水压力随轮胎花纹厚度、水膜厚度及速度的变化规律。结合横坡设计方案,对不同道路形式下雨水收集系统进行设计,分析高速公路不同敏感类型,建立不同敏感区的不同处置方案。针对强敏感处理区危害大的特点采用无人值守新型处理工艺与危化品泄漏应急处置方案相结合的处置技术,实现了高速公路行车安全及污染防治的目的。研究成果中建立的多因素公路径流污染预测模型能够为沿线公路周围水环境保护做出参考依据;横坡设计方案能够减少水膜厚度33.33%;减小轮胎受力11.16%,使滑水速度限值提升10%以上,提升了雨天道路行车安全性;在同等土建规模条件下,无人值守微动力处理工艺与传统工艺比较处理效率提高30%;运行能耗降低33.33%以上体现了节能减排的设计理念。

杜华明[8](2015)在《川滇地区气象灾害时空变化规律及灾害风险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气象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严重威胁,为了应对各类气象灾害,减少灾害损失,气象灾害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与科学界的高度重视。气象灾害分布的区域差异是灾害地理学的基本规律,时空特征是灾害地理学研究的基本视角,气象灾害的时空统计规律是灾害地理学研究的新命题,灾害风险评价是有效进行灾害防御的重要基础。因此,基于灾害统计理论的灾害时空变化规律、灾害趋势判断和灾害风险评价的研究,既有助于为灾害地理的研究开拓新的领域,更有利于化解灾害风险,减少灾害损失,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川滇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气象灾害种类多、灾害频发、影响面广,灾害的发生给川滇地区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加强对川滇地区气象灾害时空规律的统计研究是区域灾害研究的现实需要。本文以川滇地区为研究区域,针对川滇地区的气象灾害,采用灾害趋势判断模型、线性回归、反距离加权空间插值(IDW)、Z指数法、Morlet小波变换、自然灾害风险指数等方法就近53a来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川滇地区气象灾害进行了研究。本研究主要关注的问题及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有:(1)川滇地区气象灾害对区域暖干气候的响应。研究表明,川滇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正经历着增温、少雨、干燥的气候变化特征,气候暖干化趋势明显。在暖干气候背景下,区域气候突变后干旱灾害的发生频率增加了 14.84%,强度加剧4.45%;暴雨灾害发生频率增加了 0.63%,强度增加了 1.60%;雪灾发生频率增加了 0.17%,强度增加9.86%;高温发生频率增加了 26.03%,强度加剧了 0.27%;低温冷害、霜冻频次分别减少了 45.11%和11.97%,其强度均呈减弱状态。(2)建立了灾害趋势判断效果检验模型。本研究通过构建灾害趋势判断效果检验指标,创建灾害趋势判断效果检验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川滇地区前期已发表的相关气象灾害趋势判断案例进行效果检验发现,川滇地区气象灾害趋势判断的准确率达75%,该检验表明川滇地区的气象灾害具有很强的可公度性。(3)发现了多个灾害时间窗口期。本研究通过灾害趋势判断发现,川滇地区春旱的时间窗口期为2015年,川东盆地冬旱的时间窗口期为2018年,滇东地区夏旱的时间窗口期为2016年,丽江夏旱的时间窗口期为2016年和2017年,昆明夏旱的时间窗口期为2015年和2016年。都江堰、宜宾、阆中、成都、绵阳、勐腊六地的主汛期大暴雨时间窗口期分别为2019年、2015年、2015年、2015年、2015年、2015年。川西高原冬半年雪灾的时间窗口期为2019年。绵阳5月重度低温冷害的时间窗口期为2015年,遂宁9月重度低温冷害的时间窗口期为2015年和2016年,大理7~9月重度低温冷害的时间窗口期为2016年和2018年,文山12月~次年4月重度低温冷害的时间窗口期为2017年。(4)进行了气象灾害关联因子分析。本研究发现川滇地区气象灾害与太阳黑子活动和ENSO事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川滇地区分别有50.00%、49.54%、48.65%、57.50%、44.44%的干旱、暴雨、雪灾、低温冷冻、霜冻灾害的灾害年份出现在太阳黑子活动的极值年及其前后1a。通过气象灾害年份与ENSO事件的相关分析发现,分别有 68.75%、58.14%、56.76%、67.90%、66.67%的干旱、暴雨、雪灾、低温冷冻、霜冻灾害年份发生在ENSO事件年。(5)构建了川滇地区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风险评价。在气象灾害趋势判断的基础上,结合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脆弱性、防灾减灾能力,对川滇地区气象灾害风险进行评价。本研究表明,干旱灾害的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川西高原、滇西南地区,暴雨灾害的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川东盆地、云南中东部和云南南部地区,川西高原雪灾重灾区处于北部的石渠、色达、甘孜、红原、若尔盖等地,低温冷害高风险区位于川东盆地及滇东地区,霜冻灾害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川西高原地带。(6)提出了川滇地区气象灾害风险管控对策。针对气象灾害风险评价结果,本研究从成立专业灾害指挥机构,构建气象灾害风险综合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坚持依法防灾,完善气象灾害救助法律法规体系;保障资金投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基础工程建设;强化对气象灾害的研究,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优化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科学有效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机制;增强全社会的灾害风险意识,强化社会参与机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营造良好人居环境等七个方面提出川滇地区气象灾害风险管控措施。通过川滇地区气象灾害的研究发现,川滇地区干旱、暴雨、雪灾等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增加、强度加剧,建立了灾害趋势判断效果检验模型,构建了川滇地区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灾害风险评价。该研究结果有助于认识川滇气象灾害时空规律、了解灾害发展动向、掌握区域灾害风险状况,对化解灾害风险、减少灾害损失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金少华,周泓,李桂华,艾永智[9](2013)在《两次影响低纬高原西行台风降水成因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利用地面观测资料、FY-2卫星TBB资料和NCEP 1°×1°每6 h再分析等资料,对1002号台风"康森"和1003号台风"灿都"进入低纬高原后引发云南强降水天气的成因及其在陆上维持机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西行台风"康森"和"灿都"生成源地不同、登陆地点不同,2个台风登陆后自身均携带水汽,"康森"进入云南之前还有来自孟加拉湾西南急流卷入,水汽强辐合区出现在台风低压西侧和孟加拉湾西南急流区,强降雨落区与水汽通量散度辐合中心一致;2次台风登陆前后低压东侧低空均有较强的南风急流,对台风低压维持有重要作用,孟加拉湾西南急流卷入有利于"康森"台风低压加强和维持;低纬高原的高能环境、地形动力抬升作用和台风低压温湿特征对称结构,是"康森"和"灿都"能深入低纬高原经久而衰的重要原因。

严直慧,冯德花,孙瑞,龙春华[10](2013)在《两次西行台风对文山降水影响比较》文中认为利用MICAPS气象资料、雷达资料、中央气象台台风路径数据,以1208台风韦森特和1213台风启德2个西行热带气旋影响文山降水为例,通过对其路径、降水量、移动速度、环流场和物理量场的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台风生成地、移动路径、最大降水落区相同,其东北侧均有强大的副热带高压,但"韦森特"影响前,文山州本地动力和能量条件较为有利,且其移动速度慢,对文山州影响的时间更长,范围更大,造成的灾害程度强于"启德"。2个热带气旋登陆后副高外侧没有偏南风急流配置,无水汽和能量输入,所以2个西行热带低压仅给文山州局部地区带来强降水。多普勒雷达回波显示,台风低压有明显较大尺度的气旋式螺旋带状回波结构,并伴有多条强回波短带的出现及合并;在多普勒雷达速度图上,持续的大风区和暖平流是造成此次暴雨过程的直接中小尺度天气系统。

二、富宁两次大暴雨的对比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富宁两次大暴雨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三个登陆台风造成云南灾害的天气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登陆台风造成暴雨灾害的分布特征
    1.1 影响云南的台风路径
    1.2 台风降水分布特征
    1.3 灾害情况
2 三次台风降水环境场异同分析
3 水汽分析
    3.1 水汽通量
    3.2 水汽通量散度
    3.3 水汽收支情况
    3.4 北界水汽量分析
4 结论

(2)云南省文山州一次罕见的冬季暴雨过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天气过程概况
2 环流形势分析
3 物理量分析
    3.1 水汽条件
    3.2 动力条件
    3.3 热力条件
4 雷达资料应用分析
    4.1 回波强度特征
    4.2 回波径向速度特征
5 结论与讨论

(3)中国南亚热带典型季风区雨季水汽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雨季划分及降水变化特征
        1.2.2 季风区水汽来源及输送过程
        1.2.3 水汽输送研究方法应用
        1.2.4 水汽交互影响区域分异研究
        1.2.5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结构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位置
        2.1.2 观测站点空间分布
        2.1.3 研究区地形气候植被
    2.2 研究方法
        2.2.1 线性倾向估计
        2.2.2 降水稳定性
        2.2.3 同位素示踪法
        2.2.4 HYSPLIT模式
        2.2.5 SOFM网络模式
3 雨季开始期及降水时空变化
    3.1 数据来源及处理
        3.1.1 数据来源与获取
        3.1.2 数据突变检验
        3.1.3 数据处理
    3.2 雨季开始期及其变化趋势
        3.2.1 多年雨季开始期及其变化趋势
        3.2.2 雨季开始期年际变化特征
    3.3 雨季降水特征
        3.3.1 降水变化与格局
        3.3.2 降水日数时空分异
        3.3.3 降水强度年际变化特征
        3.3.4 降水的构成与稳定性分析
    3.4 基于CMFD的雨季降水特征协同分析
        3.4.1 降水变化与格局
        3.4.2 降水日数时空分异
        3.4.3 降水强度年际变化特征
        3.4.4 降水量稳定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降水水汽源地研究
    4.1 样品采集
    4.2 数据处理
        4.2.1 同位素站点数据处理
        4.2.2 同位素空间插值
        4.2.3 空间数据表达
    4.3 同位素空间分布格局
        4.3.1 氢氧稳定同位素空间分布格局
        4.3.2 过量氘空间分布格局
        4.3.3 一次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空间分布格局
        4.3.4 一次降水过量氘空间分布
    4.4 影响因素分析
        4.4.1 氢氧稳定同位素影响因素
        4.4.2 过量氘影响因素
    4.5 本章小结
5 水汽来源及输送路径研究
    5.1 数据来源与处理
        5.1.1 数据获取
        5.1.2 数据处理
        5.1.3 数据分析
    5.2 水汽源地及输送路径
        5.2.1 雨季水汽来源及贡献率定量分析
        5.2.2 各月份水汽输送路径分析
        5.2.3 雨季δ~(18)O极值事件水汽追踪
    5.3 本章小结
6 水汽交互影响区域界定
    6.1 水汽来源划分数据体系的构建原则
    6.2 研究区水汽来源划分多元数据体系
    6.3 SOFM非线性分类器构建
    6.4 结果与分析
        6.4.1 SOFM分类结果分析
        6.4.2 SOFM分类结果与同位素证据
        6.4.3 SOFM分类结果与HYSPLIT模拟
        6.4.4 区域分界结果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高原低涡切变影响云南强降水的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影响高原低涡切变生成发展因素的研究进展
        1.2.2 高原低涡切变的结构特征
        1.2.3 高原低涡切变东移对下游地区的影响研究进展
        1.2.4 高原低涡切变的其他研究进展
    1.3 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
    2.2 主要方法
第三章 高原低涡切变对云南造成强降水个例环流场分析研究
    3.1 2016年7月5日-7日的一次高原低涡切变过程
    3.2 2017年6月29日-7月4日的一次高原低涡切变过程
    3.3 2017年7月10日-14日的一次高原低涡切变过程
    3.4 三个高原低涡切变个例的对比分析
第四章 高原低涡切变对云南造成强降水个例的动力场特征
    4.1 2016年7月5日-7日高原低涡切变过程诊断分析
    4.2 2017年6月29日-7月4日高原低涡切变过程诊断分析
    4.3 2017年7月10日-14日高原低涡切变过程诊断分析
    4.4 三次高原低涡切变过程的物理量的对比分析
第五章 水汽源地分析
    5.1 2016年7月5日-7日高原低涡切变过程后向轨迹分析
    5.2 2017年6月29日-7月4日高原低涡切变过程后向轨迹分析
    5.3 2017年7月10日-14日高原低涡切变过程后向轨迹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WRF模式对高原涡影响云南降水的预报检验
第七章 结论分析与展望
    7.1 结论分析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5)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灾荒史研究的问题导向及既有研究成果
    三、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四、研究重点和难点
    五、创新与写作基本思路
第一章 清代云贵地区灾荒发生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灾荒发生的自然因素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
        二、气候变迁的驱动
        三、生态环境变迁的负面效应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灾荒发生的社会因素
        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化
        二、云贵地区民族起义的扰动
        三、西方近代化势力的入侵
第二章 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差异
        一、气象灾害
        二、地震灾害
        三、地质灾害
        四、疫疾灾害
        五、农作物病虫害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灾害产生的后果及影响
        一、灾害对云贵地区农业生产的冲击
        二、灾害对云贵地区财政经济的损耗
        三、灾害对云贵地区民众生活的扰动
        四、灾荒对云贵地区社会文化的影响
第三章 清代云贵地区荒政制度的施行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荒政的基本程序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报灾
        二、清代云贵地区的勘灾
        三、清代云贵地区的审户
        四、清代云贵地区的发赈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救灾的基本措施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蠲免
        二、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
        三、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借贷
        四、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抚恤
第四章 清代云贵地区的备荒仓储制度建设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常平仓建设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常平仓设置
        二、云贵地区常平仓的功能
        三、云贵地区常平仓的管理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社仓建设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社仓设置
        二、清代云贵地区社仓的功能
        三、云贵地区社仓的管理
    第三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义仓建设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义仓建设
        二、清代云贵地区义仓的功能
        三、清代云贵地区义仓的管理
    第四节 清末西南边疆地区积谷备荒制度建设
        一、清末西南边疆地区积谷备荒制度推行的原因
        二、清末西南边疆地区积谷备荒制度的建设
        三、清末西南边疆地区积谷备荒制度的实践成效
第五章 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赈实践路径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官方救灾实践路径
        一、减免额赋以纾民困
        二、平粜米谷以平市价
        三、赈给银米以裕口食
        四、鼓励垦殖以补种杂粮
        五、捐给养廉银两以资赈济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民间救灾实践路径
        一、地方官宦倾力捐输
        二、民间绅商慷慨捐赀助赈
        三、民众祭拜神灵以禳弥消灾
    第三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灾后恢复重建实践
        一、修缮城墙以资扞卫
        二、疏挖河道以广“东作”
        三、修复桥梁设施以利行旅
        四、修复盐井以利税课征收
第六章 清代云贵地区灾荒赈济案例探讨
    第一节 危机与应对:清道光十三年云南地震灾害救济
        一、清道光十三年云南地震灾情
        二、道光十三年云南地震灾害赈济
        三、道光十三年云南地震灾后重建
    第二节 清光绪朝云南昭通以工代赈的实践路径及成效研究
        一、清朝“以工代赈”在西南边疆实施的原因
        二、光绪十八年昭通府“以工代赈”实践的主导措施
        三、光绪十八年昭通府“以工代赈”实践的辅助举措
        四、光绪十八年昭通府“以工代赈”实践的社会成效
    第三节 清代贵州“新疆”地区自然灾害应急响应
        一、清代贵州“新疆”的开辟
        二、清代贵州“新疆”地区自然灾害发生的背景
        三、清代贵州“新疆”地区自然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四、清代贵州“新疆”地区的自然灾害应急响应
第七章 清代云贵地区灾赈实践的区域联动效应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灾赈实践的区域协调联动
        一、云贵地区灾赈物资的应急调运和供给
        二、云贵地区灾荒赈济的“国家干预”
        三、云贵地区灾赈期间的乡村秩序维系
    第二节 清光宣时期云南灾赈近代化转型的联动效应
        一、清光宣时期云南灾赈近代化转型的困境
        二、清光宣时期云南的灾赈近代化转型路径
        三、清光宣时期云南灾赈近代化转型的社会效应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及荣获奖励情况
致谢

(6)承德市两次局地性短时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降水实况
2 天气背景与局地对流环境条件分析
    2.1 天气背景
    2.2 局地对流环境条件分析
3 中尺度特征
    3.1 地面中尺度系统
    3.2 中尺度对流云团分析
    3.3 雷达回波分析
4 结论

(7)雨天高速公路绿色排水与交通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数据采集与分析
    2.1 数据采集与实验设计
        2.1.1 实验目的
        2.1.2 实验地点与采样点
        2.1.3 实验仪器
        2.1.4 检测指标与试验方法
    2.2 数据初步处理
        2.2.1 径流污染数据
        2.2.2 径流污染数据分析
        2.2.3 雨天事故数据统计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速公路雨天安全特性分析
    3.1 雨天事故分析
        3.1.1 不同降雨类型事故分析
        3.1.2 事故的时空特性分析
        3.1.3 事故类型分析
        3.1.4 事故车型比例分布
    3.2 雨天事故成因分析
        3.2.1 高速公路排水状况
        3.2.2 行车稳定性分析
        3.2.3 其他因素分析
    3.3 “移动水坝”机理分析
        3.3.1 “移动水坝”概念提出
        3.3.2 形成原因分析
        3.3.3 形成机理分析
    3.4 “移动水坝”下安全特性分析
        3.4.1 水膜厚度分析
        3.4.2 轮胎受力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速公路排水横断面优化设计
    4.1 现行路面排水形态分析
        4.1.1 排水仿真模型建立
        4.1.2 计算条件设定
        4.1.3 仿真结果分析
    4.2 高速公路横断面方案初步确定
        4.2.1 高速公路横断面设计
        4.2.2 临界车头间距确定
    4.3 横断面方案优选
        4.3.1 方案仿真分析
        4.3.2 排水量分析
        4.3.3 安全性分析
        4.3.4 施工工艺分析
        4.3.5 方案优选
    4.4 安全性验证
        4.4.1 安全仿真模型建立
        4.4.2 仿真结果分析
        4.4.3 安全限速建议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速公路排水污染分析
    5.1 雨水径流污染特性分析
        5.1.1 径流污染特征
        5.1.2 污染指标时变关系
        5.1.3 指标相关性分析
    5.2 污染指标机理分析
        5.2.1 非重金属污染指标机理分析
        5.2.2 重金属污染机理分析
    5.3 径流污染主要影响因素确定
        5.3.1 影响因素定性分析
        5.3.2 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5.3.3 主要影响因素选取
    5.4 雨天污染预测模型研究
        5.4.1 最大降雨强度
        5.4.2 晴天累积天数
        5.4.3 交通量
        5.4.4 交通密度
        5.4.5 污染预测模型的建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速公路雨水排放及处置技术
    6.1 路面雨水收集系统设计
        6.1.1 一般路堤排水设计
        6.1.2 超高段排水设计
        6.1.3 挡土墙路段排水设计
        6.1.4 提升排水导沟路段设计
        6.1.5 挖方路段排水设计
        6.1.6 管道收集排水设计
        6.1.7 中央分隔带排水设计
    6.2 高速公路敏感等级划分及处置方案
        6.2.1 高速公路敏感性等级确定
        6.2.2 不同敏感等级排水处置方案
    6.3 水处理工艺设计
        6.3.1 常见高速公路径流处理工艺分析
        6.3.2 不同高速公路敏感等级工艺设计
    6.4 排水应急预案与综合处置技术
        6.4.1 危化品运输事故特征
        6.4.2 排水应急预案建立
        6.4.3 综合处置技术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论文结论及前景展望
    7.1 论文结论
    7.2 创新点
    7.3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8)川滇地区气象灾害时空变化规律及灾害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区域概况
        1.1.3 研究意义
    1.2 气象灾害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川滇地区气候变化背景分析
    2.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1 数据来源
        2.1.2 研究方法
    2.2 川滇地区气温时空特征分析
        2.2.1 气温时间变化趋势
        2.2.2 气温空间分布特征
    2.3 川滇地区降水量时空特征分析
        2.3.1 降水量时间变化趋势
        2.3.2 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
    2.4 川滇地区其他气象要素时空特征分析
        2.4.1 相对湿度时空特征分析
        2.4.2 日照时数时空特征分析
    2.5 极端气候事件分析
        2.5.1 高温日时空特征分析
        2.5.2 暴雨日时空特征分析
    2.6 小结
第3章 川滇地区气象灾害时空规律
    3.1 川滇地区气象灾害指标
        3.1.1 干旱
        3.1.2 暴雨
        3.1.3 雪灾
        3.1.4 低温冷害
        3.1.5 霜冻
    3.2 川滇地区干旱灾害时空规律
        3.2.1 干旱灾害时间变化趋势
        3.2.2 干旱灾害空间分布特征
    3.3 川滇地区主汛期暴雨灾害时空规律
        3.3.1 主汛期暴雨日时空规律
        3.3.2 主汛期暴雨量时空规律
        3.3.3 主汛期暴雨集中率时空规律
        3.3.4 主汛期暴雨强度时空规律
        3.3.5 主汛期暴雨贡献率时空规律
    3.4 川西高原雪灾时空规律
        3.4.1 雪灾时间变化趋势
        3.4.2 雪灾空间分布特征
    3.5 川滇地区低温冷害时空规律
        3.5.1 四川省低温冷害时空规律
        3.5.2 云南省低温冷害时空规律
    3.6 川滇地区霜冻灾害时空规律
        3.6.1 霜冻灾害时间变化趋势
        3.6.2 霜冻灾害空间分布特征
    3.7 小结
第4章 川滇地区气象灾害趋势判断
    4.1 灾害趋势判断模型与灾害趋势判断效果检验
        4.1.1 灾害趋势判断模型
        4.1.2 灾害趋势判断效果检验
    4.2 川滇地区旱灾趋势判断
        4.2.1 川滇全区旱灾趋势判断
        4.2.2 分区旱灾趋势判断
        4.2.3 典型城市旱灾趋势判断
    4.3 川滇地区暴雨灾害趋势判断
        4.3.1 都江堰市主汛期大暴雨趋势判断
        4.3.2 宜宾市主汛期大暴雨趋势判断
        4.3.3 阆中市主汛期大暴雨趋势判断
        4.3.4 成都市主汛期大暴雨趋势判断
        4.3.5 绵阳市主汛期大暴雨趋势判断
        4.3.6 勐腊县主汛期大暴雨趋势判断
    4.4 川西高原雪灾趋势判断
        4.4.1 秋季中雪灾趋势判断
        4.4.2 冬季大雪灾趋势判断
        4.4.3 春季中雪灾趋势判断
        4.4.4 冬半年大雪灾趋势判断
    4.5 川滇地区低温冷害趋势判断
        4.5.1 四川省低温冷害趋势判断
        4.5.2 云南省低温冷害趋势判断
    4.6 川滇地区少霜冻灾害趋势判断
        4.6.1 川西高原少霜冻灾害趋势判断
        4.6.2 川东盆地少霜冻灾害趋势判断
        4.6.3 甘孜少霜冻灾害趋势判断
        4.6.4 香格里拉少霜冻灾害趋势判断
    4.7 小结
第5章 川滇地区气象灾害关联因子分析
    5.1 川滇地区气象灾害与太阳黑子的相关性
        5.1.1 旱灾与太阳黑子的相关性
        5.1.2 暴雨灾害与太阳黑子的相关性
        5.1.3 雪灾与太阳黑子的相关性
        5.1.4 低温冷害与太阳黑子的相关性
        5.1.5 霜冻灾害与太阳黑子的相关性
    5.2 川滇地区气象灾害与ENSO事件的相关性
        5.2.1 旱灾与ENSO事件的相关性
        5.2.2 暴雨灾害与ENSO事件的相关性
        5.2.3 雪灾与ENSO事件的相关性
        5.2.4 低温冷害与ENSO事件的相关性
        5.2.5 霜冻灾害与ENSO事件的相关性
    5.3 小结
第6章 川滇地区气象灾害风险评价与管控
    6.1 气象灾害形成因素分析
        6.1.1 灾害趋势分析
        6.1.2 灾害源及其危险性分析
        6.1.3 孕灾环境分析
        6.1.4 承灾体分析
        6.1.5 防灾减灾能力分析
    6.2 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构建
        6.2.1 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6.2.2 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模型
    6.3 基于行政区尺度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价
        6.3.1 旱灾风险评价
        6.3.2 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价
        6.3.3 雪灾风险评价
        6.3.4 低温冷害风险评价
        6.3.5 霜冻灾害风险评价
    6.4 基于GIS格网技术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价
        6.4.1 旱灾风险评价
        6.4.2 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价
        6.4.3 雪灾风险评价
        6.4.4 低温冷害风险评价
        6.4.5 霜冻灾害风险评价
    6.5 川滇地区气象灾害风险管控
    6.6 小结
第7章 结论、创新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9)两次影响低纬高原西行台风降水成因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台风路径与降水实况
    1.1“康森”
    1.2“灿都”
2 强降水成因对比分析
    2.1 中高纬环流调整和副热带高压作用
        2.1.1“康森”。
        2.1.2“灿都”。
    2.2 水汽辐合与强降水落区对比分析
        2.2.1“康森”。
        2.2.2“灿都”。
    2.3 卫星云图特征对比分析
        2.3.1“康森”。
        2.3.2“灿都”。
3 台风在陆上的维持机制
    3.1 低空急流的作用
        3.1.1“康森”。
        3.1.2“灿都”。
    3.2 热力和动力抬升作用
4 结论与讨论

(10)两次西行台风对文山降水影响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2个TC路径及影响活动对比
    2.1 路径分析
    2.2 影响分析
3 高空环流场特征
4 物理量场分析
    4.1 涡度场分析
    4.2 垂直速度
    4.3 水汽通量散度
5 雷达回波演变特征
6 小结

四、富宁两次大暴雨的对比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三个登陆台风造成云南灾害的天气成因研究[J]. 马涛,胡勇,杨琳晗,张万诚,刘少荣,孙东汉,裴玥. 灾害学, 2020(04)
  • [2]云南省文山州一次罕见的冬季暴雨过程分析[J]. 王郦,郑芬,董兴欣.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20(04)
  • [3]中国南亚热带典型季风区雨季水汽空间分异特征研究[D]. 许传阳. 河南理工大学, 2019(07)
  • [4]高原低涡切变影响云南强降水的诊断研究[D]. 高竞翔. 云南大学, 2019(03)
  • [5]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研究[D]. 聂选华. 云南大学, 2019(09)
  • [6]承德市两次局地性短时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对比分析[J]. 王宏,王丛梅,高峰,高艳春,王万筠,胡赛安,吴显春. 气象, 2017(12)
  • [7]雨天高速公路绿色排水与交通安全研究[D]. 张雪洁. 河北工业大学, 2016(02)
  • [8]川滇地区气象灾害时空变化规律及灾害风险评价[D]. 杜华明. 陕西师范大学, 2015(03)
  • [9]两次影响低纬高原西行台风降水成因对比分析[J]. 金少华,周泓,李桂华,艾永智. 安徽农业科学, 2013(35)
  • [10]两次西行台风对文山降水影响比较[J]. 严直慧,冯德花,孙瑞,龙春华. 贵州气象, 2013(S1)

标签:;  ;  ;  ;  

阜宁市两次大暴雨对比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