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需求结构发展趋势研究_大学论文

当代大学生需要结构发展趋势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当代大学生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前言

八十年代末期,我国高教界一些研究者探索过大学生需要结构及其特点。至今,十年已逝,经济体制改革引起了我国各个社会领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作为青年中文化层次较高、心智更为敏感的一个群体——当代大学生,他们的需要结构是否也受此影响发生了变化?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与八十年代末比较,变化是什么?这些,即是本次研究试图探明的问题。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对象为上海、成都、重庆三市六所高校(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川联合大学、四川工业学院、西南师范大学)的在校大学生。为使样本具代表性,本次取样兼顾了沿海地区与内地城市、综合性大学与专门性高等学校的样本数,包括理工科、文科、师范专业的一至四年级大学本科生(见表1)。共发放问卷640份,回收有效答卷588份,所有数据的效度检验、等级排序和相关性研究使用了教育统计SPSS/PC+软件。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当代大学生需要结构的一般模式和个体差异

对588名大学生的18种需要强烈程度等级排序进行统计,求出平均数值后按18~1等级排序,数值越小表示该需要越强烈,数值越大则排序靠后,表示该需要越弱,以此类推。我们将本次调查结果与八十年代末的数据作比较,列表如下(详见表2)。

以上统计资料表明,九十年代末我国大学生需要结构的一般模式为:

(1)优势需要与非优势需要

调查得知,大学生对问卷所列18种基本需要的强烈程度选择,个体间差异较大,排序不平衡,但从总体范围内来看,却有非常稳定的倾向性。我们沿用八十年代末的提法,将大学生需要强度最靠前的四位需要归为“优势需要”,则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的优势需要依次为:求知、友情(包括爱情)、自尊自立、建树的需要。与八十年代末相比,各类相同,只是后两种需要强度作了对调,自尊自立的需要在当代大学生心目中上升了一位,高于建树的需要。本次调查强度最弱的末四位需要,即“非优势需要”,从最弱到次弱依次为:性、权力、躲避羞辱和躲避伤害的需要。其中,除性的需要和躲避伤害的需要种类与位次跟十年前完全一致外,新的差异表现在:当代大学生对归属的需要明显增强,权力和躲避羞辱的需要相应减弱。

“自尊自立的需要”增强,表明今天的大学生渴望独立,不愿事事受制于父母或他人,但现实生活中,由于经济上尚未自食其力、社会阅历单纯、生活自理能力缺乏等原因,他们中之绝大多数人在大学四年内无法完全地“自立”,正是愿望与现实间矛盾的加深,引得了该项需要强烈度的上升;大学生群体归属需要的增强,从反面暴露了目前我国高教中集体教育的薄弱、团队班集体活动的不力。由于集体活动缺乏,参与积极性无法很好调动。当代大学生比十年前更强烈地感到了“归属的需要”,虽较之“交往需要”中“友谊和求援的需要”,强烈度靠后,但已比87年结果上升了三位;而躲避羞辱的需要减弱,则反应出当代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日益增强,更富有锐意进取精神,面对失败和困境,能更潇洒、勇敢、坦然地面对。

(2)六类需要层次与十八种次级需要种类

按八十年代末对18种需要类别的层次划分和本次统计结果的排序,当代大学生的六类需要层次由强至弱依次为:发展需要、尊重需要、交往需要、贡献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该序列与十年前研究结果完全相同,证明了当代大学生需要结构稳定、健康、积极的一面。但各层次每一大类需要都包含有三种次级需要,大学生答卷时主要是以这些更为具体的次级需要为考虑对象排序的,所以六大类需要层次顺序相对稳定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了每类中次需要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强烈度高低和升降。对此做进一步的分析可帮助我们更全面、深刻地了解大学生的需要结构特点。

例如,在发展需要中,大学生们普遍视知识、能力的发展为第一位,其次是思想修养,最后才关注体格健全(求知、求美、发展体力的需要依次排在第一、第六、第十位);而在贡献需要中,他们首先看中的是个人价值的实现,有了余力再考虑帮助他人,“为祖国、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的需要就更弱些,且后两者远不如个人“建树的需要”强烈(建树、助人和奉献的需要被依次排为第四、第十一和第十三位);同属于尊重需要,而自尊自立、成就、权力的需要分别被列为第三、第五、第十七位,这明显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已普遍具有相当的独立意识,喜欢对自己的事情有发言权和决定权,不愿别人干预,也不会热衷于控制他人。

(3)需要结构中的个体差异

在总体上,588位答卷统计结果表现出极高的一致性(Kendall相关系数W=0.209 P<0.01),但与十年前首次调查结果一样,对表中所列18种需要,当代大学生的选择仍是五花八门、个性十足。除助人的需要在第一位上没人选择外,18种需要都有人在其他各个位次上选中,充分表现出大学生需要结构的个体差异。

2.当代大学生需要结构的年级差异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一至四年级大学生的优势需要比较集中,首位皆为求知的需要,其次三位在友情、建树、自尊自立、成就这四种需要中,排序略有波动,但不出其间。而四种非优势需要中只有性和权力的需要强烈度相对稳定。这一方面与八十年代末“两个最重要的需要相当一致,而四个最不重要的需要则稍有差异”的结论大致吻合,但与当时相对稳定的非优势需要为“归属和权力的需要”存在差异。

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法算出各年级大学生对18种基本需要的强烈度等级排序的相关系数r(见表3),可以看出各年级r值经验存在显著性相关,说明随年级变化,大学生需要结构具有稳定性和一致性。但毕竟四年大学生活对他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影响,各年级学生的需要结构在部分种类上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如随年级升高,需要程度增强的有:维持生存、物质享受、性、躲避伤害、归属和成就的需要,其中前四项与八十年代末调查结果相同;需要程度减弱的有:躲避羞辱、求援、奉献、秩序和权力的需要,其中前三项与上次调查结果一致。而一、四年级学生需要结构的差异主要反映在:维持生存、物质享受、求援、自尊自立、奉献五种需要上,一年级依次排为:第十二、第十一、第七、第四、第十位,四年级则为:第六、第七、第十五、第八、第十四位。与八十年代末相比,差异项增多了两项,即四年级学生对求援和自尊自立的需要明显低于一年级学生,显示出四年大学生活使四年级同学更为成熟、独立。此外,对性的需要一、四年级差异明显减弱(87年结果分别为第十八和第八位;本次结果为第十八和第十七位),这似乎表明十年社会变革中大学生对性的认识、态度有了转变,性压抑得到缓解,性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合理替代和满足。同时,这也与我们近十年来在大学校园内广泛开展各种青春期辅导讲座、心理咨询和与此相关的选修课程等教育上的努力不无关系。此外,经过了十年左右时间,四年级学生比一年级学生更追求物质享受,缺乏奉献精神的特点没变,且从比较中看出,这一特点目前有低年级化的趋势。具体表现在:四年级大学生在以上两项需要的等级排序上与十年前数据变化不大,与此同时,一、四年级间的差异却在减小。

3.当代大学生需要结构的性别差异

本次调查就需要结构整体而言,男女生之间的等级相关系数r=0.83,与上次结果r=0.76相近,经检验P<0.01,证明两性间需要结构有显著相关。在优势需要上,男女生等级排序完全一致,但非优势需要差异较大,这一特点与八十年代末调查结果基本相同。具体来看,男女大学生主要在:维持生存、性、躲避伤害、躲避羞辱、求援和奉献的需要上排序有别,以上各项,女生依次列为:第十四、第十八、第十一、第十五、第九和第十六位;而男生将其列为:第六.五、第十五、第十七、第十八、第十三和第十一位。其中,男生比女生强烈的需要有:维持生存的需要、性的需要、奉献的需要,其余三项则相反,女生强于男生。

这些需要项的强弱之别,部分地反映出当代大学生思想态度、行为方式上的男女性别角色差异。与八十年代末研究相比(上次结果,差异显著项为:躲避羞辱、维持生存、性、求援、发展体力的需要),男生在维持生存和性的需要上偏强的特点带有稳定性;男女生对发展体力的需要趋于一致(上次为第七比第十三位,本次同处第十位);对求援和躲避羞辱的需要强度等级差距减少(上次分别为第十六.五比第七位、第十六.五比第十位,本次为十三比第九位、第十八比第十一位),表现出当代女大学生已正视现实,朝着不畏困境、自立自强的时代要求努力的风采。但这两种需要强烈度的性别差异仍然存在,也反映出现代知识女性仍普遍认同了传统的女性角色,依赖性强、心智敏感,这与她们优势需要中与男生并驾齐驱的“自尊自立”形成了矛盾,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势必仍是困扰着女大学生们的两难选择;在奉献的需要上,男生的需要强度明显强于女生,这是本次调查反映出的新问题(87年该需要男女生分列为第十二、第十一位,无明显差异;本次分列为第十一、第十六位)。

4.当代大学生需要结构的地域、专业差异

本次调查的样本来源具有沿海地区、内地城市的差异,且覆盖了理工、文科、师范三大类专业的一至四年级学生,使笔者得以有条件对大学生需要结构因地域、专业的不同而产生的特点作进一步了解和探索。按地域、专业维度统计,详细数据(需要等级排序)见表4。

从地域差异来看,沿海地区大学生对物质享受、友情的需要较明显地强于内地大学生。究其原因,沿海地区经济水平较为发达,这一方面提高了社会物质文明程度,刺激了该地区大学生的消费需求;同时,也对大学生以往“安道乐贫”的校园生活带来了观念上的冲击,使他们较内地学生更为认同追求物质享受的合理性。需要强度在此基础上产生差异则是“意料之中”。另外,友情(包括爱情)需要的相对强烈,也与“经济发展”有部分相关。在经济发达地区的社会大环境中,原本淳朴的人际交往普遍日渐奉行“经济法则”,人与人之间缺乏交流与信任,不少大学生一面惯于自我保护、怯于敞开心扉,一面感叹“真情难觅”,这种情况下,自然引发并加强了年轻人对“友谊”和“爱情”的渴望。与此同时,两地学生在性、躲避羞辱、求美、权力的需要上基本一致,反映出经济发展水平并非对大学生所有需要都存在巨大影响。从专业差异来看,师范类大学生比文理科大学生归属的需要明显偏强,而师范生维持生存的需要和奉献的需要,依数据显示较其它两专业弱,原因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四、讨论

本次调查研究为与八十年代末结果作比较,问卷设计参照了前辈研究者们已拟定的现成表格,将当代大学生对他们所能意识到的需要的选择仍集中在十年前研究所得的18种基本需要范围之中。由于大学生的需要在十年时间跨度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故定下如此研究起点,无疑为我们的调查、统计、分析工作带来了便利;但我们也注意到,在收发问卷的过程中,有不少大学生朋友对表中所列需要结构提出了异议,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如:认为18种需要中个别需要间区分度不高(如成就、建树的需要);某些需要密不可分,难于分别排序(如友情、求援、归属的需要);个别同学提出增设“亲情的需要”、“探索人生目的、终极关怀的需要”等。的确,将全体抽样学生的需要“每类尽量穷举,而又不过于繁琐”,这是早在十年前研究时研究者们便已客观而勇敢地承认过的“大难题”,在此再次提出讨论,旨在为进一步完善对大学生需要结构的研究抛砖引玉。

本次调查所得数据,经统计分析,各校之间、年级之间、男女生之间、不同专业之间均呈显著相关。这不仅证实了我国当代大学生需要结构具有整体一致性,也表明本次研究得出的当代大学生需要结构一般模式有可靠性,效度检验合格。但同时,大学生个体学习环境不一。教育条件、生活经历有别,又加上年级、性别差异等因素影响,从微观层面观察,大学生需要结构应存在个体差异。而本次研究中,18种需要强烈程度广泛分布的事实,即证实了这一推断。

在需要结构的年级差异上,表3中数据显示,三、四年级间的一致性低于一、二年级和二、三年级(r依次为:0.90、0.91、0.95)。这与十年前统计结果的变化趋势相符合(r依次为:0.87、0.92、0.97)。由此笔者推断,大学生需要结构变化为较为明显时期是高年级阶段,其次为低年级,较平稳时期为二、三年级,该现象是否存在及其存在原因,值得进一步探究。

男女生性别差异引起需要结构的不同,本在情理之中,可调查暴露出当代女大学生奉献的需要明显低于男生,让我们看到了现代社会发展对女大学生的理想、抱负产生的某种负面影响。俗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大学生们势必在个人事业有成、前途有望的情况下才能更进一步激发起“为祖国、为全人类贡献自己的力量”的雄心。可整个社会“重男轻女”观念的转变不能一蹴而就,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后,在劳动力市场中因性别差异而存在的“不平等竞争”,给女大学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一个感到“自顾不暇”的群体又怎能激发起奉献的激情?除此,面对外界环境的无奈,使得当代女大学生变得冷静、务实外,也有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推崇女子“相夫教子”的社会角色,部分女生受此文化、思想观念影响的原因。在此思想下,女大学生也会不自觉地将自我“奉献”于一个狭小的家庭、亲友圈内,降低了整个女生群体对社会奉献的需要强度。

此外,本次调查研究利用样本优势,补充了八十年代末研究的内容,增加了从地域、专业差异两维度观察、分析大学生需要结构特点。此番尝试,所得有关结论是否带有普遍规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证实。

五、小结

1、九十年代末的大学生需要结构虽然存在更为明显的个别差异、团体特征,但总体范围内其需要结构仍是稳定的。本次研究显示,在所给定的18种需要中,当代大学生的优势需要(即前四位需要)由强至弱依次为:求知、友情、自尊自立和建树的需要,与八十年代末情况基本一致,均属高层次的需要;非优势需要(即末四位需要)由弱至强依次为:性、权力、躲避羞辱和躲避伤害的需要,均属低层次的需要,其中性和躲避伤害的需要与八十年代末非优势需要一致,起变化的是:归属的需要明显增强,权力和躲避羞辱的需要相应减弱。反应出当代大学生总体上更独立自主、不畏失败、锐意进取,但精神上渴望有所寄托、有所依附的要求日益强烈。故大学生需要结构的总体变化是稳定中有符合时代特点的发展,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整体面貌仍是健康生动、积极向上的。

2、大学生需要结构中的18种基本需要按旧例分为六大层次。九十年代末大学生需要结构的基本模式与八十年代末调查结果一致,六层次需要强度由强到弱依次为:发展需要、尊重需要、交往需要、贡献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在每一层次中包括的三种具体需要强度仍与过去一样,存在明显强弱差异,值得进一步探索。

3、当代大学生的需要结构虽具共同特征,但不同年级、性别和地域,甚至专业群体间仍存在着一些团体差异,且这些差异与十年前的调查结果相比较,出现了顺应时代特点的新变化,其中也暴露出一些高等教育中现存的不足之处,值得教育管理者和有关人士参考、三思。

标签:;  ;  

当代大学生需求结构发展趋势研究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