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泛在电力物联网;大数据
1泛在电力物联网的特点
1.1信息感知全面、组网快速灵活
泛在电力物联网中的传感器可以十分方便地根据电力行业的具体应用需求部署在电力系统的各个角落或直接封装于电力设备内部,实现无处不在的全面感知。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无线传感设备甚至无须架设固定的网络基础设施即可进行灵活部署,并通过自组织协作的方式迅速建立通信连接、快速组网,从而实现对电力系统中各个关键环节、部件及周围环境状态信息的实时感知、采集和处理。
1.2信息融合度高、通信方式灵活
电力系统的运行调度和运行监控要求信息实时、准确、快速地传递,这需要通过有效的数据融合技术及灵活的通信方式才能实现。泛在电力物联网中的传感器在进行信息传递之前,可以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初步压缩,以避免冗余数据传递带来的信道拥塞和数据包丢失等问题,然后再将信息传递给网络中的汇聚中心(也可称网关或基站)进行进一步处理与融合,最后通过专用网络等传递给用户终端。同时,传感与通信设备能够以多跳的方式进行无线通信,通信网络中包含多条通信链路。多跳的方式缩短了物联网设备之间的通信距离,多条通信链路也增加了网络通信的灵活性和容错性。
1.3拓扑变化频繁、具有自愈能力
泛在电力物联网网络拓扑变化频繁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为了满足实际需要,追加部署新的传感设备或调整传感器的位置;二是为了节约传感设备的能量,各个传感设备在工作状态和休眠状态之间切换;三是有些传感设备因环境影响或硬件损坏等原因失效而退出网络拓扑连接。泛在电力物联网网络拓扑结构的频繁变化要求所部署的传感设备具有较强的自愈能力,即能够实时获得周围传感设备状态变化的信息(如新的传感设备加入、转为休眠状态或失效等信息),以便及时调整自身的信息感知范围消除覆盖盲区或调整通信距离重新建立通信链路
2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2.1新型物联网设备的设计与研发
实现信息感知是构建泛在电力物联网的首要任务,这需要将各种传感设备部署于各个目标区域以对不同的人或物进行实时感知。由于电力系统的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因此需要部署成千上万个传感设备。这就要求进一步实现传感设备的简单化、低成本、低功耗和高度集成化,同时应当封装无线通信功能以减少布线等网络基础架构的部署,以大幅度降低电力物联网构建的成本和难度,便于实现众多的物联网设备与电力系统的无缝集成。由于有些传感器甚至直接置于电力设备内部,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实现传感设备的小型化、微型化,以及需要考虑电磁兼容技术等。目前,一些新型传感器的设计和研发可为电力物联网的发展提供很多有益的参考,如:仿生学传感器、纳米材料传感器、生物芯片等。同时,通常情况下物联网的应用是以具体事件、任务和目标为驱动的,即传感设备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进行信息的感知和获取。因此,物联网应用于电力系统中,也必然要针对特定的应用环境设计具有特定功能的新型传感设备。由于数量多、应用环境复杂,传感器设备的电池不便频繁更换,因此高效的电源管理技术也必须纳入到未来的物联网设备设计和研发中来。为了有效地管理电源,目前已经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例如使用低精度传感器模块阵列和后续的数据融合来生成高精度信息,使用数字电路来设计低功率传感器节点等。
2.2物联网平台
随着电力系统海量数据接入一体化数据平台,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合理分析、深层挖掘,进而实现电力信息的有效利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体化数据平台应当具备大数据处理和云端计算,以及实现风光预测、电力系统故障诊断等的人工智能能力。目前百度的“天工”智能物联网平台,移动OneNET物联网平台,阿里link物联网平台等一体化数据平台相继在生产实践中展开应用。移动OneNET与“Hi”电展开合作,协助其解决“设备状态检测”、“设备位置监管”、“设备信息管理”、“反向控制设备”等问题;阿里云于无锡鸿山打造首个物联网小镇,实现小镇交通、环境、水务、能源等多个城市管理项目的在线运营。对于实现泛在电力物联网数据一体化平台的搭建,必须结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物联网平台。
2.35G与LPWA
海量电力数据的传递需要一体化的通信网络。电力系统地域分布广泛,往往涉及高山、森林、冰原等复杂环境,致使通信网络难以覆盖全部,现场数据难以传输。现在物联网有2类主流技术:一类是工业以太网和电力载波为主的有线网络技术,另一类是以5G和低功耗广域网(LPMA)为主的无线网络技术。泛在电力物联网中数据分布广,分散性强,部分不易供电,连接难,采集频次低,传统的有线网络通信技术难以适用,因此以无线网络为主的现代通信技术是实现泛在电力物联网网络通信的主要手段。
3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应用前景
3.1提高电网安全经济运行水平
目前我国电网存在能源分布不均,网架结构不合理,电网调节能力不足等问题。泛在电力物联网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促进电力系统“发–输–变–配”各个环节的安全稳定运行。结合物联网技术,研发风能、太阳能、负荷实时监测和功率预测系统,建立以火电机组为底层支撑的能源统一调控系统。结合物联网技术提高输电环节可靠性、设备状态自动诊断技术,利用智能传感及智能终端提升保护、通信等二次设备的感知能力和终端智能,实现联合处理、数据传输、综合判断等功能,提高电网的智能化水平和可靠性程度。结合电力物联网技术,建立智能配电管理系统(IDMS),实现配网状态监测、智能巡检、快速故障诊断恢复、优化运行控制与管理全部在线;对于难以线上工作的现场作业环节,通过电子身份认证、电子工作票,在线监督,可以降低人员冗余,提高工作效率。
3.2促进清洁能源消纳
目前我国电网中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占比低,且三北地区弃风、弃光现象严重,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建设将极大促进清洁能源消纳。结合物联网的全息感知,可以实现源、网、荷、储的灵活互动;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对风电、光伏进行超短期发电预测,结合负荷情况,通过市场激励用户主动参与清洁能源消纳;将分布式新能源聚合成实体,形成虚拟电厂,以多能互补的形式提高分布式新能源的友好并网水平和电网可调控容量占比,并且优化调度实现跨区域协调控制,促进集中式新能源省间交易和分布式新能源省内交易。
4结语
能源供应压力不断增大和大量多种类型分布式能源不断接入给电力系统的经济运行、安全管理和应用服务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提出了打造泛在电力物联网的构想,拟通过物联网技术赋予电力系统灵活感知、实时通信、智能控制和可靠的信息安全等能力,不断提升电网运行控制和调度的智能化水平,持续深入提高各种类型能源之间的互动能力,将现有的电力系统转变为更高效、更安全、更可靠、更具弹性和可持续性的智能网络化电力能源系统。
参考文献:
[1]林静,林柏.电力物联网建设中的关键技术研究[J].通讯世界,2017(24):185-186.
[2]秦晓敏.电力物联网通信规约的设计与实现[A]..卫星导航定位与北斗系统应用2017--深化北斗應用开创中国导航新局面[C].: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2017:5.
论文作者:吕龙彪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电业》2019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8
标签:电力论文; 设备论文; 电力系统论文; 数据论文; 传感器论文; 通信论文; 技术论文; 《中国电业》2019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