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思维导图”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试论论文,思维论文,中学化学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关于“思维导图”的认识
“给你的思维画一幅导图”,这是被誉为“世界记忆之父”托尼·博赞的一句名言。基于图像和联想是大脑语言的“思维导图”,这是一种新的思维模式[1]。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神经是一个由中心向外发散的神经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思维导图”是大脑思维的真实体现。运用“思维导图”,使人的思维方式更贴近大脑自身的思维方式,这样与大脑进行对话、交流就会变得直接、自然和简单。
关于“思维导图”绘制的操作步骤,博赞这样介绍:首先,将“主题”画在纸的中央,成为思考的中心。但“主题”应该是具体的和有意义的,这样更有助于回忆和想像。其次,考虑“次主题”,并由主题向外扩张分支。主要的分支个数最好维持在5—7个。最后,在“次主题”后面列出“关键词”,表达各分支的内容。
在绘制过程中,还需注意:①尽可能使用颜色。因为颜色和图像,能使大脑兴奋,能进行充分联想和发散。②尽可能使用曲线。因为曲线则能吸引人的注意。③在用线条连接主要分支、二级分支以及三级分支时,越接近主题时,分支就越粗。当然,也可使用相关软件,如Inspiration、Mindmanager、Personalbrain、Brainstorm等,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
二、关于“思维导图”的实践
(一)“思维导图”在教师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利用“思维导图”,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全貌。
在学习《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2](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时,笔者利用Mindmanager 5Pro汉化版“思维导图”软件绘制了一幅“思维导图”(如图1)。【注:限于篇幅,每一个节点部分的内容没有张开,下同】
从图1可以看出,一幅“思维导图”的价值,不仅在于“浓缩”了近3.4万字的《课程标准》,更重要的是如果透过主题,向四周看,就犹如是一幅《课程标准》的全景图,让人感觉站在《课程标准》的最高点,对我们整体把握《课程标准》的全貌,是大有裨益的。如果我们再透过“分支”向“中心”看,让人感觉到虽然思维在“分支”。但始终不忘“中心”。真所谓“一幅图胜过千言万语”!
图1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思维导图
2.利用“思维导图”,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校本教研,进行主题教学设计。
利用“思维导图”进行主题教学设计时,我们的做法是:首先,每位教师对将要设计的主题,绘制一幅“思维导图”。其次,备课组长召集小组成员,指定一名成员为记录员,各成员交流自己制作的“思维导图”,同时约定:在交流过程中,不允许批评别人的想法,所有的意见记录下来,任何人不作判断性的结论,集中注意力,不允许私下交流,尽可能地发散、联想。再次,备课组长对交流的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对原有的“思维导图”进行改进、完善和丰富,形成凝聚集体智慧的主题教学设计。最后,将最终的主题教学设计,复制给小组成员。图2是在一次校本教研活动中,我们高一化学备课组讨论“酸雨与二氧化硫”教学设计时,最终绘制的“思维导图”。
图2 《主题:酸雨与二氧化硫》思维导图
3.利用“思维导图”,有助于我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
“思维导图”的绘制,需要宽松的氛围。在宽松的氛围中,能促进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有效交流。有效的交流,能进一步提高师生思维的“含金量”,让思维更加活跃,让思维更加流畅。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思维导图”带来的宽松氛围,有助于我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样,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必将有助于营造宽松的氛围。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组织教学,这种对话式、互动式的课型,使课堂将更好地围绕“主题”展开,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种教学方式的变革,有助于探究式和发现式教学的开展,更有效地落实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
4.利用“思维导图”,有助于我们达成教学的三维目标,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利用“思维导图”进行主题教学时,可以更好地“调动”存储在学生大脑中相对应的化学知识,激活学生对该主题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过程更加流畅、条理更加清晰。同时,促进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如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对主题以及与主题相关联的知识进行加工和处理。当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该主题时,学生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也能感受到探究化学的艰辛和坎坷。这样的主题教学,不仅促进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领悟到“知识”背后蕴含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科学素养。
(二)“思维导图”在学生化学学习中的应用
1.利用“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巩固和记忆,提高核心概念的理解度。
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引入了“思维导图”指导学生学习化学。在学完一个化学章节或单元后,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然后,在全班学生中,展示学生的“思维导图”作品,并由学生投票评选“思维导图”优秀作品。对评选出的优秀作品,给学生积极的激励与评价,同时进行适当的奖励,如一本书、一本笔记本等,提高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因此,“学习化学并不再是一件难事,关键是我们运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下面一段叙述,是一位获奖学生的感言。
“起先,我觉得这与平时的知识整理没多大区别,但做着做着,我便发现以前混沌一片的化学性质、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好像顿时清晰起来。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就好像把所有学过的内容都详细地梳理了一遍,层次分明,条理清楚。以前,觉得又乱又繁的知识似乎简单了许多。我再次翻开练习,竟发现我已不用翻看笔记本,每道题要用的知识,就像电脑菜单一样,一级级呈现出来时,不仅复习了当前知识,还对相关联的知识进行了加深和巩固。利用‘思维导图’学习化学,真使我受益匪浅。”
2.利用“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对知识注入更多的自我思考,提高化学学习的兴趣。
对同一个主题的“思维导图”而言,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习惯、认知程度以及学习喜好的不同,其制作的“思维导图”也不同[3]。但这样的“思维导图”,使学生对知识注入更多的自我思考,并以图像的形式呈现出来。因此,这种个性化的“思维导图”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思维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但学生不能为了“思维导图”而“思维导图”,应该带着一种主动的、积极的学习心态,去完成属于自己的“思维导图”。
3.利用“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能力。
利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预习功课、做课堂笔记以及复习功课等工作,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益。同时,利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将有更大的发挥自我的空间,有助于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成为可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对《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这一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学生们利用“思维导图”设计了如下课题(图3)。同时,还可种用“思维导图”指导各项课题正常开展,进一步提高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图3《主题: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思维导图
4.利用“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思维导图”,学生可以更好地围绕主题,进行充分地联想、发散性的思考,将与主题相关联的知识分层分类进行管理,使“思维导图”真正成为我们的“学习地图”。同时,当置身于一个新的问题情境时,学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对其所面对的核心问题,进行较为系统地分析与判断,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性因素或关键环节,利用存储在头脑中与核心问题相关联的“知识群”,而不是单一的“知识点”,加以分析、判断和解决。
三、关于“思维导图”的思考
(一)“思维导图”,不仅要循序渐进、积极使用,而且还要广泛交流、创造性使用
对于初学者来说,在了解“思维导图”的制作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坚持绘制属于自己的“思维导图”,直到熟练为止。对于同一个主题可以多次制作“思维导图”,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挖掘对主题的理解,发展自己的思维水平。同时经常与有制作“思维导图”经验的人进行交流和探讨,不断吸收别人的经验,提高自己绘制“思维导图”的水平。
(二)“思维导图”,不仅是关于思维的一种工具,而且还是基于思维的一种思想方法
它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关于思维的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蕴含在工具其中的思想方法。这种思想方法,使其应用的领域成为无限可能。
(三)“思维导图”,不仅能加深我们对化学学科的理解,而且还能促进化学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间的整合
“思维导图”成为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整合的有效途径之一。现在有许多软件可以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为“思维导图”的美观、修改和增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4]。
(四)“思维导图”,不仅能促进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而且还能促进学习型团队的建设
“思维导图”倡导与追求的,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智慧,更重要的是一种团队的智慧。在一种宽松的氛围中,大家围绕主题,进行坦诚交流、深度对话和思维碰撞。这样,更容易打破学科内部之间的“知识壁垒”,还容易使学科知识间融会贯通。另外,教师之间的“知识壁垒”也被打破,最终大家对讨论的主题一定会形成更全面、更深刻、更系统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