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的负迁移研究_化学论文

化学教学中负迁移现象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象论文,化学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的学习不可能脱离过去经验,这是一个不言而喻的事实。每当学习者面临新的学习任务,都可能会有意或无意地与以前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相联系,而后继的学习也不可避免地对以前的学习结果给予某些影响。因此心理学提出迁移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当这种影响对学习起促进作用时,称为正迁移;反之,则称为负迁移,或称进入迁移波谷区。本文就化学教学中出现的负迁移现象及防止此现象的发生谈一些看法。

一、化学教学中的负迁移现象

1.负迁移的类型

我们对学生化学学习过程中发生的错误进行分析以后,发现负迁移通常有以下几种类型。

(1)记忆型负迁移

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往往因为“搞混了”而发生张冠李戴现象,这就是记忆型的负迁移,它的特点是印象重叠或混淆记忆,即旧知识特别是掌握得牢固、熟练的知识对具有相似性质的新知识干扰。例如在初中化学中,演示了在电流作用下,水电解为氢气和氧气,对学生影响深刻而持久,而以后在学习酸、碱、盐电离时很多学生就把酸、碱、盐的电离过程错误地认为是在电流的作用下酸、碱、盐电离出阴、阳离子。又如学习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之后学习电解池,两者的电极反应很容易混淆。

(2)理解型负迁移

这种类型的负迁移是由于对某些化学知识的理解不全面、有缺陷造成的。如没有掌握化学规律,没有吃透概念建立的前提与层次,从而对和它有联系的后继学习产生干扰。

(3)直感型负迁移

这种负迁移的特点是遇到新的问题时,会不恰当地从旧知识推广而来,这种推广有时是很迅速的,其原因是没有掌握严密的思维方法,对原有知识的规律、定义、本质和适用范围并没有真正掌握,只注意了新、旧问题表面的相似性。例如:增大压强可使处于平衡状态的合成氨反应()的平衡向正方向移动,学生对此掌握得很牢固,当再讨论“若保持密闭容器体积不变,向上述反应的平衡体系中通入氩气后,平衡向哪边移动”时,学生往往立即回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因为他们认为通入氩气后,压强增大,平衡当然向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而并没有真正理解压强对平衡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参加反应气体的浓度而起作用的。

2.负迁移的一般特点分析

知识和知识、技能和技能之间有许多共同因素或彼此类似,而负迁移往往发生在彼此类似的知识或技能之间,当它们的不同因素不占优势,不同因素难精确分开或者当它们有着形式上的共同点而本质上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时,很容易发生相互干扰。一般来说,牢固的知识干扰新学的知识,简单的知识干扰复杂的知识,具体的知识干扰抽象的知识。例如:离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有关概念和特点都是描述相关晶体的性质,前者对分子晶体的学习干扰少,而后者的干扰就要大得多。这是因为后者和分子晶体有相同的化学键,因而容易互相混淆;而离子晶体和分子晶体不仅在组成元素种类上有明显的不同,而且其化学键键型也有根本区别,所以相互干扰就少。

二、跃过负迁移的教学策略

根据以上对化学教学中的负迁移现象的分类及一般特征分析,同时运用教育心理学的普遍原则,我们就可以得到化学教学中跃过负迁移的基本教学策略。

1.寻求教学内容的共同因素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有些不同的教学内容之间在更深的层次上往往具有许多共同因素,对这些共同因素利用得越好,揭示得越深刻,负迁移就越不容易发生。例如: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是不同的教学内容,但它们的共同因素都是可逆的动态平衡,均可以平衡移动原理来解决有关问题。因而在化学平衡教学中,重点应放在化学平衡概念的建立,充分揭示动态平衡的一般特征及在勒沙特列原理的教学上,把有关知识讲透彻,让学生牢固掌握。这无疑将会对以后学习电离平衡、水解平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达到正迁移而防止负迁移。另外还可以帮助学生回忆和解释已学的碳、氯、硫、氮、铁等元素及化合物的某些性质(如水溶液中的溶解与析出,氯水的组成,催化氧化的反应条件,氨的合成,的相互转化等),构成所谓的“逆向迁移”。再如:一般化学概念的学习都要清楚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要引入这个化学概念?这是用来解决或说明哪类问题的?建立此概念的前提是什么?其意义有哪些?它的单位是什么?其适范围是什么?如果我们在教学时从一开始就经常按这些共同因素进行教学,无疑使学生不仅能较快地掌握这些化学概念,轻松跃过负迁移,而且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理解化学问题的能力。

2.重视基本概念,突出方法教育

化学基本概念是整个化学知识体系的核心与基础。没有基本概念就不可能形成任何判断、推理和结论,也就不可能解决实际问题。负迁移的产生,在很多情况下也正是由于概念没有掌握好。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概念的教学,尽量挖掘教材中的科学因素,突出方法教育。多应用实验法、对比法和现代电化教学等手段揭示出概念的本质特征。使学生建立起清晰、明确的化学概念。要分清楚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化学概念,从而能正确地运用它们。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通过对确立概念的条件、概念范围的讲解,明确概念的含义及抓住概念中的关键字、词等方式,抓概念掌握的落实,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概念;另一方面对一些相似或相近的概念,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找出概念间的相互联系与本质区别,防止因概念混淆造成知识的负迁移。如原电池与电解池,都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装置。在对比分析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反应原理相反。原电池的反应是自发的,电流的产生是化学反应决定的;而电解池的反应是电流引起的,是在电流的作用下被迫发生的。只有紧紧抓住这一本质差别,学生在确定原电池的正、负极以及电解池的阴、阳极和写电极反应式时,才不会混淆。

对比分析是使学生掌握概念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一种重要思维方法。教学中教师如能经常引导学生辨析一些貌似相同实有差异,貌似不同实有联系的问题,会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并掌握有关概念,从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促进知识的正迁移,轻松跨过负迁移。

3.加强科学练习和化学实验

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实现迁移的重要因素,而这种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实践的锻炼,就化学学科来说,较为有效的途径是加强科学练习与化学实验。一般说来,练习量大些,迁移的可能性也大,但不能因此而大搞题海战术。大量增加练习的结果会使学生负担过重,学习效率降低,把学习视为负担,从而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练习的安排必须科学合理。教师要精选习题,加强解题方法的指导,及时反馈,及时让学生改正。选题时题型要多样化,也要有层次,既要有一定量的基础题,又要有一定量的综合题,特别是要提供一些信息给予题,以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教学中还要围绕若干重点、难点、疑点内容,从不同角度构造问题,通过演练促使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如在学习溶解度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浓溶液”和“稀溶液”这些概念,后继的学习中对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少学生仍分辨不清。认为“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可把问题具体化,巧妙地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分析判断。如教师可让学生计算20℃时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启发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这时溶液是否饱和?

(2)这时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这时溶液是浓溶液还是稀溶液?

(4)那么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浓溶液?

这种及时捕捉概念的模糊点,课上设计提问,课下精选相关练习题或编制思考题,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演练,既有利于强化概念,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使正迁移得到强化,避开了负迁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尤其适合求知欲、好奇心都十分强烈的中学生,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思维判断能力,提高思维的灵活性,防止静止孤立的思考问题而带来的负迁移。如在《盐类水解》的教学中,学生会根据以前学过的分解反应的知识判断:的还原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把上述问题设计成探索性实验,让学生自己做实验解决问题。在学生实验时,教师不做任何提示,只做必要的、技术上的指导,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学生兴趣浓厚,思维积极,最后大多数学生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再因势利导,与学生一起分析,归纳出盐溶液之间反应的类型与反应规律,这既深化了学生对盐与盐反应的认识,也有效地跃过负迁移。

化学教学中如何跃过负迁移,除上述若干基本教学策略外,在平时的教学中,还应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给学生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引导学生“发散式”的思考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用“探索、研究、总结、改进”的方法主动学习。教学中还应指导学生认识并运用学习的迁移规律,抓好知识间的相互渗透,注意新旧知识间的相互影响,既要温故知新,又要防旧扰新。在理论学习、化学实验、化学计算中准确地应用学过的概念或知识解决问题,使他们成功跃过负迁移。

标签:;  ;  ;  

化学教学中的负迁移研究_化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