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特征与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_职教论文

区域经济特征与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_职教论文

区域经济特征与区域职教发展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教论文,区域经济论文,特征论文,区域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0

区域之间因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以及区域在全国分工中条件的差异而形成各自的经济特征。经济特征不仅是划分经济区域和规划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决定和规划经济区域内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层次和类型的主要依据。在我国,区域差异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不仅表现在经济、社会结构和地理位势上,也表现在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选择上。区域职教发展模式的选择既不能脱离区域经济特征及其发展水平,也不能脱离区域职教自身的条件。只有整体规划,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教育资源,发挥区域优势,建立与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职教发展模式,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才能使职业教育走出困境。

一、区域经济特征及其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区域经济特征主要表现在区域差异和区域优势上。从全国看,我国三大经济区域的差异和区域优势十分明显。东部地区具有较为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处于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这些地区大多或者沿海,或者靠近大江大河,或者毗邻铁路网,自然条件好,交通便利。而中部和西部处于内陆腹地和边远地区,地理条件和交通条件远远落后于东部。东部地区经济基础较好,产业结构优化水平较高,技术密集型行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矿山、木材等自然资源丰富,占主导地位的是一些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具有优势的行业。1997年,东部地区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值占全部独立核算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7.9%,而中、西部地区分别只有8.8%和9.9%;东部地区采掘和原料工业所占的产值比重为24.6%,而中、西部地区分别为36.6%和36.5%(注:魏后凯.新世纪我国地区工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管理世界,2000(2).)。

东部地区城镇化速度较快,技术水平较高,人力资源比较丰富,而中西部工业化程度还较低,技术基础亦较差。从工业行业结构看,近年来东部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依靠增长迅速、加工层次较高的新兴产业来推动的,而中西部地区则主要是靠增长速度缓慢、加工层次较低的传统产业来推动的。从地区专业化的角度看,虽然近年来各地区部门内产品分工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但过去长期形成的中西部资源开发、东部加工制造的传统地域分工格局并没有多大改变。1998年,我国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0.7%,其中东部地区为12.2%,中部地区为10.6%,西部地区为8.02%(注:魏后凯.新世纪我国地区工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管理世界,2000(2).)。从工业化进程看,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内地少数中心城市的工业化进程大体处于高度加工化阶段,技术密集型的高新产业正逐步取代传统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中部地区和东部落后地区处于早期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正由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向重化学工业过渡;西部贫困地区处于以农业和畜牧业为特征的传统产业阶段。

从局部看,区域差异也较明显,如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呈阶梯状。1996年,苏南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2303.23亿元,苏中地区为2185.23亿元,苏北地区为1389.55亿元。苏南、苏中地区产业结构为“二、三、一”状态,苏北地区则是“一、二、三”结构(注:严英龙.中国经济现代化.南京出版社,1998.274.)。

区域经济特征对职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区域内职教的规模和发展速度。职教发展状况取决于区域经济为其提供多少社会剩余产品,提供多少受教育的对象和提供多少时间用于智力活动。区域经济总量水平使区域教育投入存在明显的差异,1997年,中、西部的人均教育经费只有165.29元和147.97元,分别占东部地区人均教育经费276.20元的60%和54%。1997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校均学生数为509人,中部为503人,西部为381人(注:赵秋成.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素质与人力资本投资.管理世界,2000(1).)。中西部地区高中阶段职校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之比远远低于东部的60%,其中,青海为41.87%,甘肃为44.01%,宁夏仅为39.5%(注:孙琳.我国职业教育的成就、问题及发展趋势.教育研究,1997(7).)。其次,区域产业结构决定了区域内职业学校的专业结构。不同地区的产业特点对劳动力的类型结构有不同的要求,在农业占有很大比例的地区,劳动力的类型必然以农民为主;在石油生产占有很高比例的地区,劳动力的类型必然以石油工人为多。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和发展趋势及其对劳动力类型的需求结构对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有着直接的影响。劳动力需求结构反映了产业结构对劳动力的需要,而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类型不仅反映了区域内劳动力的构成状况,也反映了区域内劳动力的供给结构。再次,区域技术结构决定了区域内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技术结构是指劳动生产中自动化的程度。区域技术结构的变动和发展及其对劳动力层次的需求直接影响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层次。我国各地、各产业间技术构成水平发展很不平衡,既有接近甚至赶上发达国家的产业和企业,也有技术水平十分落后的地区、产业和企业。沿海发达地区的技术水平较高,发展很快,特别是职业岗位在技术水平上的分化,使岗位技术幅度加大,岗位技术层次高移,导致岗位技术成份的提升和劳动内涵的丰富。从而对劳动者的技术要求明显高移,这也是发达地区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较快的动因。中西部地区和东部落后地区还处于工业化早期,技术水平比较低,生产方式属于原始手工或机械化程度很低的劳动密集型,对劳动者的技术要求不高,因而,职业教育较落后,层次也较低。

二、区域职教的基本概念

区域职教简单地说是指一定经济区域内的职业教育,它是建立在区域经济基础上,随着职业教育发展而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并以密切联系为基础的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适用人才或劳动者为目标的区域职业教育的综合体。区域职教是介于宏观职业教育与微观职业教育实体之间的职业教育。它的处延包括区域职教系统及其子系统(省、市、县职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办学实体);它的内涵包括系统的目标、组织、结构、运行等,以及系统与外部的各种联系。区域职教有以下特点:首先,区域职教是根据经济区域来划分的,由于经济区与行政区有密切的联系,因而也可以把区域职教看作是职业教育在空间范围上的划分,其范围可大可小。从大范围来说,可根据我国三大经济区域分为东部职教、中部职教和西部职教;从小范围来说,我国的国民经济由各省、市、县经济组成。因此,区域职教可以是小范围经济区域内的职业教育综合体。第二,区域职教具有综合性。区域职教不是一定经济区域内职业教育机构的简单联合体,而是经过整体规划,具有明确目标、组织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职业教育综合体。一定经济区域内的职教可以组成职教集团,整体规划,科学分工,资源共享。区域职教不论其包括的空间范围大小,都可以按产业、行业、部门进行分解。这样,区域职教不仅反映了区域劳动力构成结构,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区域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第三,经济区域与行政区划基本吻合,且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产力系统,地区之间具有独立性,区域职教是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规划培养人才的。因而,属于同一经济区域内的区域职教在目标、层次、类型、运行等方面也具有独立性。

划分区域职教的目的是根据社会生产区域分工的客观规律,揭示各区域发展职教的条件和特点,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教育资源出发,合理规划区域之间在职业教育上的分工协作,为生产力的区域优化组合创造条件,以达到发挥各个区域职教的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职业教育的目的。区域职教的功能是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不同层次的技术人员和合格劳动者,提高劳动力素质,优化劳动力结构,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优化调整。因而,区域职教作为区域经济的组成部分,划分的依据主要有:一是自然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和矿产、森林、土壤、动力、水力等自然资源。自然条件既是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区域职教专业方向的决定性因素。二是资产因素,包括区域拥有的固定资产与流动资金量。资产因素是区域职教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区域职教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三是技术因素,技术水平是体现劳动区域分工类型的主要特征,它既影响了区域的产业结构,也决定了区域劳动力的层次结构。四是人口和劳动力因素,人口和劳动力资源的区域差异是决定区域分工的主要因素,人口分布和劳动力水平是形成产品专业化经济区域的重要条件,也是决定区域职教培养人才方向、层次和数量的主要依据。五是职教资源,包括物质资产、师资、管理水平、教育信誉等,它是区域职教发展的内在条件。

区域职教实体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认识其形式的差异是规划和管理区域职教的前提。一般来说,区域职教实体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城市职教实体。城市是指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在一定区域内逐步形成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中心,也是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金融、科技、教育、文化、信息的中心。城市职教作为区域职教的具体形式,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周围地区的资源条件有密切的联系。不同区域和不同资源条件所形成的城市,其经济结构各不相同,它们有各自的特点和各自不同的主导产业。因而,不同区域的城市职教与区域经济应具有相应的特点。二是农村职教实体。农村职教是指为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培养人才的职业教育实体,农村经济是一种重要的区域经济组织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农村职教在提高劳动者素质、优化劳动力结构、科技推广、转移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三是学校职教实体,学校作为区域职教实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学校职教实体是指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某个职业学校;广义的学校职教实体包括各级各类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企业和行业培训等。学校是区域职教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区域经济的“晴雨表”,它的发展速度和办学效益不仅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区域职教的发展速度以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反映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为此,在发展区域职教的过程中,要加快职教办学体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改革,重组职教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建立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现代职教办学模式。

区域职教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涵盖范围广,牵涉部门多。区域职教管理必须打破传统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盲目投资的管理体制,要充分利用区域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盘活职教资源。要建立由政府牵头,经济部门以及教育、财政、组织人事、劳动、计划、科技等部门参与的委员会管理体制。由区域职教管理委员会通过全面分析预测区域经济总量的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调整幅度、劳动力总量与结构分布变化态势等进行人才需求预测,包括对人才需求的总体规模与发展速度的预测和对人才需求行业分布的预测等。然后,根据预测结果制定区域职教发展规划,从而建立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有利于区域职教健康、有序、稳步发展的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

三、区域职教发展模式

根据区域职教在促进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我们把区域职教分为三种发展模式:

1.“技术导向型”发展模式。我国发达地区在区域分工上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即以加工工业为主,是原材料、燃料大量输入,制成品大量输出的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技术进步以及科技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由突出工业化转向现代化,从突出经济总量的发展转向注重经济发展的“质”和“效”,经济结构趋向合理和优化,以高、精、尖、新产品为主导的产业逐步代替技术含量低的传统产业。发达地区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不仅使原有的职业岗位不断分化而产生许多新的职业岗位,而且对人才的需求也明显高移。在经济发达地区实施“技术导向型”职教发展模式,旨在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着重培养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技术导向型”区域职教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是:①“技术导向型”发展模式的目标不仅仅在适应上下功夫,而且要超前培养技术人才,主动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带动区域技术水平的提高,推动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区域职教成为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摇篮,成为区域技术推广、辐射和示范的中心。②在办学层次上以全日制职业教育为主体,重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继续办好中等职业教育,加强对在岗和待岗人员的培训。在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拓宽区域职教的发展空间。③全国各地都采取了科教兴省、科教兴市的产业发展战略,加速技术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努力提高结构档次,推进技术产业化。因此,在专业结构上要切合区域产业结构,在培养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同时必然在第三产业上下功夫。④以加强职教现代化建设,充分利用区域教育资源,走内涵发展之路为主,不断提高区域职教的办学质量和效益。⑤农村职教围绕服务都市做文章,按都市农业的内涵和要求拓宽传统农业类专业的范围,开辟精品农业、观赏农业、休闲农业、园林都市建设等新的专业和方向,把种子工程、温室工程、生物工程等一系列高科技兴农项目作为农村职教科技推广和示范的重点,为实现农工贸一体化、农业多功能化和高智能化而努力。

2.“技术开发型”发展模式。这个模式是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提出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也有其区域优势,如中部地区,许多省份处于河流、铁路的交通枢纽地带,交通便利,土肥水足,气候宜人,矿产、水力、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潜力很大。欠发达地区由于区位受城市工业化的辐射小,丰富的资源得不到深度挖掘和开发,资源优势远远没有转变为经济优势。经济欠发达地区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最多的地区。因而,欠发达地区的区域职教要根据所处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经济基础、技术条件和社会环境,以促进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标,以培养大量的能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产品的实施型技术人员和技能型操作人员为重点,大力办好中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努力移植和推广发达地区先进、熟练的技术和工艺,加速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进程。城市职教要大量培养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合格劳动者,以便接受发达地区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而农村职教则以中等职业学校为龙头,以乡镇成人教育中心和农校为主体,与区域内的科协、经委、计委、农技站建立广泛的联系,建立农技示范区,开发农业实验田,兴办农产品加工厂,把自然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源开发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农村青年的文化素质,大力推广农村实用技术,把欠发达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专业结构上,欠发达地区以传统产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但不同的地区都有各自的行业特色,专业设置既要考虑到为区域服务,又要注意向发达地区转移富余劳动力。欠发达地区要加强对乡镇企业中的普通劳动者和从事农业生产的从业人员的培训,以提高劳动效率和生产效益。

3.“技术扶困型”发展模式。这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模式。我国中西部地区和东部的少数地区经济发展缓慢,还处于贫困线上,在国家划定的592个贫困县中,有487个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占贫困县总数的82.2%。导致贫困地区经济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劳动者文化素质低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由于文化教育过于贫乏,这一地区文盲半文盲量大、面广,技术水平较低。人们的精神也处于贫困状态,主要表现在听天由命的人生观,安贫乐道的幸福观,重农轻商的生产观,懒散怠惰的劳动观,只求温饱的消费观,老守田园的乡土观,多子多福的生育观等等(注:黄龙威.中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教育与职业,1998(10).)。因而,区域职教首先要融合到“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志”的区域发展战略中去,大力发展初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尽快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和技术素质,努力消除贫困人员的文化和精神贫困,使区域职教成为治贫扶困的重要力量。其次,根据区域开发自然资源的需求,引进和推广本地区急需、实用的专业技术,在专业设置上以区域传统产业为主,要逐步培植区域主导产业,尤其要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扩大加工业的比例,促进区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发展。第三,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要以短期项目教育为主体,以创业教育为主线,开展学制灵活的低重心教育。在自然条件差的地区,树立开放的职教观念,要面对经济发达地区办职业教育,依靠劳务市场脱贫致富奔小康,使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由体力型劳务输出变为技术型、智力型劳务输出。

标签:;  ;  ;  ;  ;  ;  

区域经济特征与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_职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