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产业协调发展研究_农村论文

我国城乡产业协调发展研究_农村论文

中国城乡工业协调发展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协调发展论文,中国论文,城乡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15年来,随着农村工业的迅速崛起,我国的工业化过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城市工业与农村工业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工业化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战略问题,它关系到中国工业对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也直接影响着中国跻身世界工业强国之列的进程。

一、从二元结构走向三元结构

中国在1949年以后40年里为国家工业化所付出的努力和代价都是巨大的。

从建国初到70年代末,我国经济一波三折,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的显著特点是依靠农业积累和劳动力的投入,以城市为中心,超前发展重工业,加上工业化过程中始终进行严格的户籍管理,使工业化与人口的城市化相脱节。这种城乡隔绝的发展战略,使城市和农村两大经济系统产生强烈的利益冲突,其结果是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其弊端一是对工业而言,吸收劳动力较少,不利于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二是对农产品利用较少,对农业产生拉动效应小,从而弱化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联系。

70年代末,主要依靠劳动力的投入促进农业增长的模式变得越来越不见成效,中国的农业要一如既往地支持工业的发展,已遇到了越来越大的困难。城乡隔绝发展工业的模式,使农村沉淀出大量剩余劳动力,农村发展单一经济的道路业已走到了极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给予农村发展工业的机会。城市和农村双工业中心区位的势态逐步明朗。

整个80年代,是我国农村工业蓬勃发展的时代,农村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8%。

进入90年代,农村工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产值增长迅速,1993年全国农村工业总产值达到22100亿元,比1990年增加了两倍,年均增长速度为46%;企业的规模加大,1993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400多家,超千万元的1.9万多家;农村工业部门已从传统的农村部门中逐渐地独立出来,初步形成了与农业部门经济及城市部门经济相互联系、又相互分离的另一支独立的经济力量,构成了农村农业部门经济、农村工业部门经济、城市部门经济的三元结构特征。

从城乡隔绝的重工业超前发展战略,到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共同发展的工业化模式,城市工业在国家工业发展过程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但农村工业,这支相对独立的经济力量,在我国工业化过程中也已逐步占有相当的分量。特别是在东部地区,其在工业产值上与城市工业平分秋色。这种城市工业与农村工业共同发展的势态,与我国的国情是分不开的,在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中也颇具特色。

二、新形势与新问题

由单纯的城市工业扩张变为城市工业与农村工业双重发展,使一些更深层次的体制问题社会问题暴露出来。

1.城乡工业分工已经出现,但在传统产业层面上的过度竞争问题仍然存在。

通过多年的发展,城市工业已基本退出中小农具、传统建筑材料、农村配件、小商品和一部分农副产品加工工业等生产领域,将市场让给了农村工业。农村工业也在占领矿产品、纺织品与服装、造纸、机械、化工等传统产品生产的同时,逐步向电子、新兴建材、精细化工、精密仪器等行业发展。然而,城市工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总量的扩张,而极少部门间的消长;只有新部门的建立,没有传统产业的萎缩,工业结构具有超稳定性,致使产业升级缓慢。传统产业不仅未能很快地退出,并且还在继续向农村寻求市场。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在同一层面上的扩张,导致城乡工业在传统产业上对原料、市场、资金、人才的激烈竞争。

这种竞争,一方面有利于城乡工业优势互补,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和城乡产业结构的调整,但同时也带来一些消极后果。农村工业为了提高竞争能力,势必增加投资,加强企业的资金密度,这样既不利于农村工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也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对于城市传统工业,在原料供应不足、生产能力过剩、技术改造跟不上的状态下,为了提高竞争能力,势必对内、对外寻求投资,这不但影响了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也使原来就有限的市场更加拥挤。

2.农村工业布局分散,工业化过程与城市化过程相脱节;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也遇到空间上的制约。

在“离土不离乡”的发展思路和投资主体的限制下,绝大部分农村工业布局远离城镇,分散在各个自然村,形成了“村村冒烟,处处点火”。据有关资料统计,在1992年2079万个乡镇企业中,92%分布在自然村,7%在建制镇,1%位于县城。随着农村工业的成长,这种分散和无规则的布局状态,有诸多的后遗症,成为农村工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过于分散的农村工业带有很强的自我服务性质,使不同地区的农村工业结构相似,产品雷同,缺乏规模效益,同时用地规模、基础设施投资、行政管理费用、人力资源都有明显增加,而资金和能源利用率却降低了。农村工业没有城镇的依托,一方面,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影响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工业化聚集效应的发挥。

城市工业的发展,却是另一番景象,长期以来,“城市—工业”导向模式,形成了“城市搞工业,乡村搞农业”的格局,导致了大中型城市工业过于集中。城市因工业过度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人口拥挤、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工业布局不合理,相当一部分夕阳产业占据了城市内部黄金地段,在空间区位上影响了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

3.东、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东部地区的政策倾斜,促使东部地区经济调整发展。原有的地区经济结构和现存的发展速度双重差异,使东部地区与内陆地区社会、经济差距进一步加大。而中、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增长缓慢,成为产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如果说沿海地区农村工业部门经济已与城市部门经济、农村部门经济成三足鼎立之势,那么,西部地区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劳动力素质低下、资金短缺、产业结构原始的农村工业,还未能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柱。据统计,1991年全国农村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29.3%,而西部只有18.3%。1993年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工业产值占全国农村工业产值的比例分别为7∶3∶1。中、西部农业人口和劳动力均占全国的三分之二,但农村工业总产值及利税只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三、城乡工业协调发展对策

所谓城乡工业协调发展,主要是指城市工业和农村工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分工与协作统一,合理布局并保持适当比例,在发展机会平等的前提下,保持国家工业经济的有效增长。

对策之一:促进城市工业的高级化,加快传统产业向农村的转移,因势利导,解决好城市工业与农村工业在传统产业层面上的过度竞争问题,减少摩擦,走向融合,以求共同发展。

城市,作为区域经济中心,其功能在不断地扩展,城市内部劳动力成本、地租都在上升,一部分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城市内部发展余地有限,寻找高附加值的产业,开辟新的增长领域,成为城市工业向高级化方向发展的内在动因,城市工业在集中力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在垂直分工中让出一部分传统产业领域和在水平分工中转出一部分零部件加工产业,向劳动力成本以及地租较低的农村转移,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走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从初级工业化走向成熟。

伴随着城市工业的升级,是农村工业的立即跟进,接受从城市剥离的传统产业。城市传统产业向农村转移,并不是单纯的换位过程,要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限制产品结构在低层次上的重复,在高起点上发展传统产业,具体可以通过企业搬迁、老企业资本转换、易地重组、城乡企业专业协作、联合开发等方式完成。

对策之二:鼓励农村工业进一步集中,使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同步进行,实现城乡一体化。

随着农村工业的发展,交通、信息、市场的重要性日益明显,对城市的依赖程度加大,这成为农村工业集中布局的客观要求;农村工业投资主体多元化,以及劳动力的跨区域供给,也为农村工业进一步集中提供了条件;大中城市的工业升级,转移出来的传统产业也需要在其周围的中小城镇寻找新的落脚点。因此,合理的工业布局,是农村工业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中小城镇的成长原本就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社会经济联系,它带有城市和农村双重性,它位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村”,但却具有很强的城市区域活动特点,可以作为城市工业向农村转移的第一站。国家应利用政策调整农村工业的土地利用,引导农村工业新增资本集中投资,通过统一规划,减少对土地资源和基建投资浪费;放开中小城镇的户口限制,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农村人口,同时也可以吸引一部分城市人口向中小城镇转移,使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形成新兴的工业区位。农村工业集中布局,也有利于促进农村工业本身素质的提高。

对策之三:增强中西部地区大、中城市的辐射能力,带动农村工业的发展。

与东部地区比较,我国中、西部地区二元结构更为明显,因此也就更需要城市工业对农村工业发展的引导和支持。首先,城市工业发展为农村工业的发展提供产品市场。国家在政策和投资上对中西部地区长期扶持,通过对中西部地区进行“诱导性投资”,吸引东部资金、国外资金和社会资金,发展区域工业,增强经济实力,使中西部地区大中城市的辐射面扩大。其次,城市工业发展要注重产业链条向农村的延伸,使农村工业加入城市大工业不同层次的纵向与水平协作。中西部地区有丰富的矿产和农副产品资源,具备发展以资源深度加工为主的农村工业的条件。同时,要广辟财源,解决中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发展中资金缺乏问题;多渠道发现人才;增加智力投资。

对策之四:加快企业改革,强化市场竞争。

城乡工业结构调整要与产业组织结构调整相结合。促进集中化生产,发展和完善企业集团,淘汰非经济规模,维护合理竞争秩序。加快产权交易市场的建立,完善企业产权交易的法律、法规;对那些资不抵债的企业要依法破产,并在产权交易中消除产业结构不合理带来的存量资产刚性,使一部分国有存量资产得以调整和转移。农村工业的经营机制,要克服只停留在初级层面上的竞争,即生产资料采购和产品销售由市场调节,生产要素的其它方面还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在竞争中提高农村工业企业的素质。发展集贸经济,进一步搞活流通,促进城乡交流,克服城乡之间经济文化差异、人力资本差异、综合技术差异、结构差异、体制差异造成的限制工业发展的因素,使城乡工业发展更为协调、有序。

标签:;  ;  ;  ;  ;  

我国城乡产业协调发展研究_农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