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图书馆业务机构重组现状及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状及论文,中国高校论文,图书馆论文,机构论文,业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世界“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我国已于1994年和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信息网络Internet完成对接,尤其1996年底建成开通的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已经连接进入211工程的58所全国重点大学及各省重点高校共100多所。现代信息及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也对图书馆传统的业务机构设置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高校图书馆纷纷把业务机构重组提上了工作日程。
1、推动高校图书馆进行业务机构重组的几大因素
1.1、数字图书馆建设热潮的兴起。数字图书馆建设是图书馆在信息化社会新形势下面临的新任务。在数字图书馆建设和图书馆数字化的过程中,需要配备相应的设备、场地和人员等,换句话说,就是需要设置相应的业务部门来完成建设数字图书馆的任务。
1.2、高校的合并。为使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近几年来,国内不少高校纷纷合并,合并办校必然要求合并办馆,建立配套的组织机构确保各项工作和部门职能得以充分发挥和运作,因此可以说高校合并为图书馆优化资源配置和业务机构重组带来了契机。
1.3、资源共享的实现,尤其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的立项和实施。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的建设是我国当前最有成效、最有活力的文献资源共享活动之一。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在中外文书刊联合目录数据库建设,高校特色文献数据库,重点学科专题数据库的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此外还有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作的中关村地区书目文献信息共享系统、珠江三角洲地区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系统、广东地区高校图书馆自动化网络系统、上海高校网络图书馆系统和江苏JALIS(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等,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高校图书馆馆际协作、资源共享。成为庞大协作网上的一个节点,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从单纯的拥有转化为拥有和获取并存,具有较大共性的信息加工整序工作变为一馆加工,多馆享用的联机加工模式,大大减少各馆之间的重复劳动,就每个微观图书馆而言,书刊编目和数字信息加工的工作量将大大减少。这势必要求图书馆将工作重心前移,把以采、编、典藏为核心的业务过程转变为以开发利用信息服务为主导的业务体系,重组业务机构,把一部分长期深居二线的精兵强将从采访和编目等部门解放出来,投入到读者服务的一线部门,实现图书馆资源配置的优化。
1.4、用户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数字时代的用户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微观的、传统的印刷型文献为主的信息需求转向宏观的多元化的信息需求,任何一个图书馆都无法以一己之力满足用户的需求:个性化时代的读者需求呈现个性化的趋势,不仅需要图书馆“提供文献服务”,而且要满足其对某一问题、某一知识领域的特殊要求。网络环境下个性化的用户信息咨询、信息导航、信息深层开发等一线服务将大大加强。加强读者服务功能,势必要改变传统的图书馆业务部门的结构,扩大图书馆的信息服务部门,加强图书馆服务部门的力量,向读者提供深层次、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2、高校图书馆业务机构重组的现状
最近十年来,高校图书馆进行机构重组的尝试从来没有间断过。譬如,北大图书馆于1999年7月—2001年1月,分三步换了旧有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同时也调整了业务部门,现设业务部门有采编部、自动化部、期刊部、流通阅览部、信息咨询部、古籍特藏部、视听资科室、文献服务部和数字图书馆研究所。清华大学图书馆经过多次调整,业务部门有流通阅览部、参考咨询部、采编部、自动化部、技术服务部、数字图书馆研究室以及科技及古文献研究所等。复旦大学图书馆除设立采访部、编目部、期刊部、古籍部、参考咨询部、视听技术服务部外,数字化部负责图书馆自动化方面的工作,将流通阅览服务按学科分为文科读者工作部、理科读者工作部,还根据国际交换的发展形势增设了国际交换部,专门负责组织和开展国际图书资料的交换,并推动人员互访、业务合作和学术交流。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把原来的流通部、阅览部、期刊部合并为流通阅览部,把声像部与复印中心合并为技术服务部,保留了办公室、自动化室、情报部、采访部、编目部。把原有期刊的采编分流到了采访部、编目部,另外专门成立了资源共享部。达到了机构重组、减员增效的目的。近几年来,各大中型高校图书馆都对本馆的业务机构作了或大或小的调整。
调整后的各高校图书馆在普遍保留传统的采编部、流通阅览部(或称读者服务部)、参考咨询部(或称信息咨询部)、自动化部(或称系统部、技术部)的基础进行业务部门的增删、合并以及业务部门功能的扩展等,其中令人欣喜的是数字化建设部门的普遍设置,如北京大学的数字图书馆研究所、清华大学的数字图书馆研究室、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和南京大学图书馆的数字化部、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小组、浙江大学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开发中心等。有些馆虽然没有专门的数字化部门,但却也在相关部门开始了数字化工作。资源共享的观念在高校图书馆已深入人心,不少馆已成立资源共享与协调部门,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成立了专门的资源共享部,南京大学图书馆设立CALIS/JALIS办公室,吉林大学图书馆设立CALIS东北地区中心办公室,等等。这些探索和实践对高校图书馆业务机构改革是十分有益的,而且在不少高校图书馆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不可讳言,与实质意义上的业务机构重组相比,我国高校图书馆业务机构重组尚任重道远。
3、关于我国高校图书馆业务机构重组的几点思考:
3.1、关于重组的目标。高校图书馆业务机构重组的总目标应该是建立一个充满生机的、动态的、复合型的管理体系,使图书馆合理高效地组织使用现有的人力、财力、物力,发挥出最大的办馆效益。具体说来就是要实现图书馆运行的高效率;实现信息流和物质流的有机结合,以信息流为核心更好地控制好物质流;重组模式具有开放性,能满足资源共建与共享的要求;图书馆机构与现代技术的更好“耦合”;能满足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手段的多元化的要求。
3.2、关于重组的程序。
高校图书馆业务机构的重组都需要有科学的程序。机构重组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从国外高校图书馆业务机构重组的经验来看,图书馆业务机构重组主要有四步:确立和评估重组目标——制订计划——完成计划——评估重组结果。首先要明确重组的目标;然后根据目标制定重组的计划,在计划中提出图书馆业务机构重组的模式;完成计划是理论付诸实践的过程,根据计划制订阶段提出的图书馆业务机构重组模式来设置图书馆的业务部门;最后根据重组目标对重组后的业务机构进行结果评估,这一环节十分重要,它直接决定新的业务机构设置模式是否可行,这种评估需要图书馆用户、图书馆馆员等人的共同参与。
3.3、关于重组的模式。
图书馆的机构重组既涉及馆内结构重组,也涉及馆际资源重组。馆内资源与结构重组可以增强本馆的活力,馆际资源重组可以打破条块分割,减少重复建设,从而提高文献保障率和利用率。CALIS在中国高校图书馆馆际重组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至于馆内结构重组,笔者认为,对于在高等院校中与专业性极强的教学研究活动严重脱节的传统的按文献加工与使用的流程来组合的机构管理模式,应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可以按照学科专业分部门对读者开展集成化综合服务。在这种模式中,每一个部门(分馆)都承担采、藏、借、阅、咨询等业务,在每个专业服务部门内,融各种载体的中外文图书、期刊和报纸为一体,集藏、借、阅、参等多种服务为一身。这种凝聚式的专科知识集藏与服务为一体的结构带有浓厚的学术性。总馆可设资源建设部、自动化部、临时工作组和若干个学科专业服务部或分馆。在这种模式下图书馆业务流程是:自动化部为总馆和各学科专业服务部或分馆提供网络系统等技术支持;各学科专业服务部或称分馆根据读者需要确定订购书目并提交资源建设部,经资源建设部整合各学科专业服务部或分馆提交的书目和读者信息需求,并参照本馆参加协作网的资源发展计划,由资源建设部确定全馆订购文献书目、电子出版物和网络数据库等,并向相关机构发出订购清单和提出文献传递请求,同时根据读者信息需求,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整序,并整合馆藏书目资源、电子出版物、网络数据库和组织好的网络信息资源,为读者提供跨库检索服务,使读者对整个图书馆的资源检索一次到位。这种模式中图书馆往往可以直接利用全国性的或地区性的编目中心、书商、协作机构和商业公司等提供的MARC记录,所以图书馆的编目功能逐步萎缩,书刊到馆后由资源建设部登到典藏分配至各学科专业服务部或分馆,进行分散管理,提供给读者借、阅、咨询等。这样读者在学科专业服务部可以得到包括专业馆员在内的各种载体信息的集成化综合服务,这样的模式下可省却读者身份的多次确认,在方便读者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除了按学科专业提供集成化综合服务外,还可以根据需要按主题设置部门提供集成化综合服务。临时工作组能弥补固定部门设置之不足,一些跨部门任务和非常规工作任务由临时工作组来承担往往效果更好。在这种模式中,应是综合型总馆/专业型分馆制。国际上不少知名大学图书馆就是采用这种管理机制,如New York University Library、Cornell University Library、 Princeton University Library、Stanford University Library等等,在中国,实际上也有高校图书馆开始向这种模式靠拢,如北京大学图书馆为加强学校文献资源建设的整体规划,把全校的文献资源纳入一个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文献资源的最佳利用,北大图书馆正在全面实施“北京大学图书馆系统”建设,到2002年9月为止,已经有9个院系图书馆成为专业分馆。预计到2005年,将有20个院系图书馆成为分馆,初步建成“北京大学图书馆多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