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序列理论”的误区_精神文明论文

走出“序列理论”的误区_精神文明论文

走出“先后论”的误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误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为什么会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带着这一问题,笔者在参加中共四川省委组织的精神文明建设调研活动中,与德阳、绵阳、广元等地的同志进行了座谈和研讨。大家一致认为,存在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一些干部在思想上对两个文明的辩证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一段时期以来,“放弃论”(只抓物质文明,不抓精神文明),“先后论”(先抓物质文明,后抓精神文明)、“牺牲论”(以削弱甚至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等错误观点,影响和支配着一些干部的思想认识,以至造成工作中的失误。上述三个观点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其实质都在于割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尤其是“先后论”,混淆不同概念,错误地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等同起来,为割裂两个文明的关系寻找理论依据,更具隐蔽性。本文着重针对“先后论”的错误观点,就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两个文明的辩证关系谈谈我们的看法。

第一,正确认识和处理两个文明的关系要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关系的原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构成人类文明的总和。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基础,它为精神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前提和条件;而精神文明又对物质文明有巨大的反作用,成为物质文明得以巩固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并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程度地规定和影响物质文明建设的方向。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一定的物质文明同时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明总是互为条件的。中共中央在制定九五计划和 2010年远景规划的《建议》中指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没有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就没有物质基础;没有社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进步,物质文明建设就没有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经济发展目标就难以实现。”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也指出:“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无疑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把物质文明建设搞好。同时,必须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这就科学地阐明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文明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对立统一体,两个文明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共同为社会主义文明的进步发挥各自的作用。坚持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就是坚持两点论。而“先后论”割裂矛盾统一体的有机联系,歪曲两个文明的辩证关系,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对立面的统一,是典型的一点论。并导致在两个文明的建设中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其结果,就会象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

第二,要正确区分不同概念、把握不同关系的内涵。如果说“放弃论”、“牺牲论”在认识上无理论支撑而不值一驳,那么“先后论”确能迷惑一些缺乏马列主义常识的同志。“先后论”的理论依据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所以先抓物质文明,后抓精神文明是顺理成章的事。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它混淆了物质和物质文明,意识和精神文明的概念;并错误地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等同起来。

首先,物质文明和物质,精神文明和意识的内涵是不同的,不能混为一谈。所谓物质文明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它表现为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所谓物质,是离开意识而独立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唯物辩证法在理解物质这个哲学范畴时,还把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区别开来,更何况物质文明只是指与人类的存在和发展相联系的一种物质现实,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社会物质财产的总和,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进步状态和发展。物质文明不仅与物质的内涵不同,与社会存在这个概念也是有区别的,两者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是完全重合的。所谓精神文明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精神生产的发展水平及其积极成果的体现。它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展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也包括与此有关的物质设施。这些因素的综合成果,才是一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的总和。所谓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结果,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而社会意识是反映社会存在的思想观点和学说,是人们对自己周围的环境、社会关系、社会过程的认识。可见,精神文明、意识、社会意识的内涵是不同的。当然,社会意识和精神文明,作为观念形态,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但社会意识包括精华和糟粕两个部分。而精神文明则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积极精神成果及其附属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因此,它们在外延上也是不同的。

其次,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不是等同的,两者不能混为一谈。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回答的是世界本源问题。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源。除了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它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前就是客观存在的。至于意识,不过是物质现象在人脑中的反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回答的是,人类社会在改造客观世界获得物质成果的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取得精神成果;两个文明如何协调发展,共同推进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问题。两者的关系是互为条件,互为目的,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

第三,要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中,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所制约,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最根本的原理。我国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文明还很不发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把物质文明建设好。物质文明的极端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不承认这一点是唯心主义。但是,在物质和意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中,只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而不承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作用,精神文明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物质文明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在认识上同样有害。“先后论”和“放弃论”、“牺牲论”一样,也是这样的观点。

精神文明不是消极停留在物质文明基础上的精神王国,而是积极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的“精神能源”。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推动作用,实质上是先进的思想意识对经济基础,对物质生产力反作用的特殊表现。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它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先进的思想、理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见社会发展的趋势,对革命进步的社会实践起指导和推动作用。甚至在某些时候,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在意识形态上的某些方面却高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这种不平衡现象也是由经济和其它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决定的。精神文明的反作用,进一步说明两个文明绝不能脱节,是社会文明发展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史上达到的最高精神境界。它不仅继承了先前一切社会所创造的精神文明中的有价值的成果,而且又以崭新面貌和根本特征,与以往社会的精神文明有着本质的区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仅为物质文明的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而且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因此,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时,努力使精神文明建设上水平不动摇。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坚持精神文明不动摇,在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时,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力度不动摇。

总之,“先后论”的实质和“放弃论”、“牺牲论”一样,主张放弃忽视、甚至牺牲精神文明建设,使人们没有对社会主义前途的坚定信念,没有高尚的思想和道德情操,没有科学文化知识和为保证现代化建设的成功所必需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其后果就会导致我们的社会失去理想和目标,失去精神的动力和战斗的意志,就不能抵制各种腐化因素的侵袭,甚至会走上畸形发展和变质的邪路。

标签:;  ;  ;  ;  ;  

走出“序列理论”的误区_精神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