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届世界杯足球赛亚洲区十强赛铲球技术统计与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亚洲区论文,十强赛论文,世界杯足球赛论文,铲球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当今高强度对抗的足球比赛中,铲球技术无论从运用的次数以及技术运用的全面性,灵活性上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铲球技术掌握的好坏可直接影响到战术目的的实现和比赛的胜负,已成为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本文通过对第16届世界杯亚洲区十强赛的铲球技术进行统计,来分析亚洲优秀足球运动员铲球技术的运用特点,以供各级教练员训练时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文以第16届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强赛的12场比赛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录像统计法:通过录像对亚洲十强赛的12场比赛共24队次进行录像统计,对所统计的所有数据进行归纳和整理,并在IBM586上进行处理。
1.2.2 统计概念与尺度:
1.2.2.1 铲球破坏:是指队员合理运用铲球技术来达到破坏,延缓或改变对方进攻方向的铲球。触及球者成功,否则为失败。(犯规视为失败)
1.2.2.2 铲断:就是指在对方传球时,球在被对方同伴接触前,防守队员运用铲球技术将球断下,断下球为成功,否则为失败。
1.2.2.3 铲抢(包括铲控):就是防守队员运用铲球技术将球场从对方脚下抢回。抢到球为成功,否则为失败(犯规视为失败)
1.2.2.4 铲传:队员在比赛中运用铲球技术来达到传球的目的,凡是同伴得到球或可以得到球为成功,否则为失败。
1.2.2.5 铲射:队员在比赛中运用铲球技术来达到射门目的,凡触及球者为成功,否则为失败。
2 结果与分析
2.1 关于进攻性铲球与防守性铲球的比较
从表1可见,防守性铲球共运用514次,进攻性铲球运用131次,对两者的平均数进行T检验(P<0.05),两者呈现显著性的差异。这说明亚洲优秀足球运动员在使用铲球次数上,防守性铲球要明显多于进攻性铲球,也表明防守性铲球技术仍然在铲球技术中占据主导地位。对防守性铲球和进攻性铲球的成功率进行U检验(P<0.05),两者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亚洲优秀足球运动员在完成防守性铲球和进攻性铲球技术动作的质量上是不存在显著差异的。
2.2 关于防守性铲球
铲球技术最初只是后卫在防守时运用的一种方法,往往是后卫在被动的情况下采用的一种破坏性手段,如今铲球技术不紧仅仅只为后卫所掌握,前锋、前卫在防守中也积极采用,出现了有目的的铲断,铲抢,铲控。铲球技术在防守中的作用也日夜增大,所谓的防守性铲球就是指在比赛中为了阻止对方进攻和从对方脚下抢回球以便发动进攻而采用的铲球技术。它在比赛中可分为铲球破坏、铲断和铲抢。
所谓铲球破坏就是队员在防守时为了阻止对方的进攻,在无法用其它方法抢到球,并急于解除危险的情况下将对方的球破坏掉。它通常在延缓对方的进攻或者解除本方危险时运用较多。
铲断是在对方传球时,球在未被对方同伴接触前,运用铲球场技术将球场断下。运用这种方法一般都是在进攻队员传球后,防守队员已经判断出球运行的路线,但由于时间和距离之差,不可能在正常情况下将球抢下,只有靠放弃自己的身体重心,用快速的倒地铲球技术将球场断下。这是一种技术难度较高的铲球场技术,它需要运动员要具有良好的铲球场技术,顽强的品质和准确的判断能力。铲断技术的出现可以说是现代足球运动中一种带有攻击性的积极的防守技术。
铲抢就是运用铲球技术将球从对方脚下抢回(包括铲控)。是一种非常锐利的进攻性防守性技术。
从第16届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强赛防守性铲球的统计表中可见(见表2),防守性铲球总数为514次,成功率为62.6%,其中铲球场破坏360次,成功率64.5%;铲抢144次,成功率56.8%;铲断10次,成功率78.6%。从数量运用上,铲球破坏的运用次数最多,其次为铲抢,而铲断运用次数最少,本文对铲球破坏,铲抢和铲断的平均运用次数进行了T检验(P<0.01)。发现铲球破坏与铲抢和铲断这两项防守性技术在使用次数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这说明亚洲优秀的足球运动员在运用防守性铲球技术中,铲球破坏技术掌握最为熟练,使用也最多。分析其原因,这是因为从技术完成的难度上看,在防守性铲球技术中,完成铲抢和铲断的技术难度较大,而完成铲球破坏技术的难度相对较小,此外从防守的稳健性以及解除危险的急迫性角度出发,运动员在选择防守性铲球技术时也肯定是采用最为简单实效的技术形式。
从完成技术动作的质量上看,铲球破坏,铲断,铲抢这三种铲球技术不存在任何明显的差异。(P<0.05)。这表明虽然这三种防守性铲球技术在掌握的难度上有所不同,但是亚洲优秀的足球运动员在完成这三种防守性铲球技术的质量上是没有明显差异的。
2.3 关于进攻性铲球
随着现代足球全攻全守型打法的不断完善,比赛在更加高速对抗的情况下进行,铲球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提高,也由过去单纯的防守性铲球技术向进攻性的铲球技术发展和完善,在美国举行的第十五届世界杯上,各队使用进攻性的铲传和铲射就十分频繁,显示出进攻性铲球的巨大威力。进攻性铲球在比赛中可分为铲传和铲射。
铲传就是在比赛中运用铲球技术来达到传球的目的。它具有突然性,能争取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并具有在高速中避开对手的猛烈冲撞而将球场传给同伴的优点。
铲射就是在比赛中运用铲球技术达到射门的目的。这是一种技术难度比较高的铲球技术。这种技术具有突然,快速和控制范围大以及能优于对手抢点的优越性,因而成为一个优秀的射手所必须具备的射门技术。
从表3可看到,进攻性铲球总数为131次,成功率达到74%。其中,铲传96次,成功率71.8%;铲射35次,成功率80.3%。本文对铲传和铲射在使用次数上以及完成技术动作的质量上进行了T检验(P<0.05),结果发现两者无论在使用次数上,还是在完成技术动作的质量上,均无明显的差异。这表明亚洲优秀足球运动员在运用进攻性铲球技术铲传和铲射时是不存在差异的。
2.4 关于铲球技术区域运用的特点
从表4可见,前场铲球91次,占总数14.1%;中场铲球354次,占总数的54.9%;后场铲球200次,占总数的31%。这说明在次亚洲十强赛上,铲球技术在中场的使用率最高,其次是后场和前场。铲球技术在中场的使用率高,这表明亚洲十强赛上各队都力争控制中场,因而对中场的争夺就十分激烈,从各区域铲球技术运用的成功率来分析,中场和后场的成功率比前场的成功率相对要高些,这是因为作为铲球技术来说,防守性铲球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而在中场和后场,参与防守和围抢的队员比较多,铲球的成功率也应相对要高些,而在前场,参与防守的队员比较少,防守队员一般都是在由攻转守对对方的进攻进行干扰,起延缓对方进攻的目的,故而成功率要相对小些。
4 结论
4.1 本届亚洲区十强赛防守性铲球技术在铲球技术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亚洲优秀足球运动员在完成防守性铲球和进攻性铲球技术的质量上不在显著性差异。
4.2 铲球破坏在防守性铲球技术中仍然占据主流,而亚洲优秀足球运动员在完成铲断,铲抢和铲球破坏技术质量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4.3 本届亚洲区十强赛进攻性铲球运用广泛,成功率较高,而亚洲优秀足球运动员无论在使用铲传和铲射的次数上,还是在完成技术动作的质量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4.4 本届亚洲区十强赛,铲球技术在中场的使用率最高,其次是后场和前场。这表明亚洲各强队都力拚中场,因而对中场的争夺更加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