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仍然不匹配_居民收入论文

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仍然不匹配_居民收入论文

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仍不匹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仍不论文,居民收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多年来,人们主要重视投资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近一个时期来,消费对经济的推动力也日益凸现出来而成为关注焦点。从经济发展的循环角度看,收入对投资与消费的影响巨大,如果收入没有与经济增长形成一个良性的同步增长关系,那么投资与消费的“双拉动”作用将大打折扣。而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并未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同步提高,尤其是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已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已由单纯的GDP增长的发展观向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转变,重视并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应摆到更为重要的位置。

2004年是中国经济自1996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投资、消费和出口与上年相比均有大幅上升,物价水平也完全摆脱了过去通货紧缩的阴影,价格指数的节节攀升甚至引发了人们对通货膨胀的担心。但是,在经济总量实现了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收入分配差距不断加大,就业压力增大,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进展缓慢。能否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关系到中国改革能否继续深入,并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当前,收入差距急剧扩大已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从宏观层面上讲,收入差距本身是整个让会经济运行的一种结果,但是它又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互动的作用。也就是说,收入差距本身不仅和经济效率相关,过度的平均主义和过大的收入差距还会影响到经济效率。更重要的是,过大的收入差距还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大量的发展中国家的例子都表明,收入差距的扩大是导致社会和政治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不稳定反过来又影响到整个经济的循环发展。

中国经济目前正处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时期,这为增加居民收入,平抑收入差距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因此,一定要抓住这个历史赋予不可多得的机遇,廓清发展思路,树立新的发展观念,努力使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相匹配。

一、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四大表现

1.居民收入长时期低于经济增长速度。统计资料显示,1990-2003年,GDP年均增长9.3%,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仅增长7.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幅4.3%,经济增长速度比城乡居民收入分别高1.6和5个百分点。2003年,GDP比上年增长9.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9%和4.3%,分别比GDP增长率低0.3和5个百分点。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统计,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7%。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实际增长6.8%,城乡居民收入分别比GDP增速低1.8和2.7个百分点。

2.消费与投资增长不协调。收入增长低于经济增速的后果之一是导致我国居民消费率长期偏低。2000年以来,我国投资率连年提高,消费率逐年下降。2000-2003年我国投资率分别为36.4%、38%、39.2%和42.3%,消费率分别为61.1%、59.8%、58.2%和55.5%。而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大国的投资率一般为20%-30%左右,消费率一般为70%-80%左右。由于消费与投资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投资率提高,消费率必然走低。收入水平低、消费率偏低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容易造成部分行业产能过量、供求失衡,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居民消费增速明显慢于经济增长。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居民消费增速长期慢于GDP增速。按照当年价格计算,1990-2003年GDP年均增长15.3%,而居民消费总量年均增长13.8%,居民消费增长比GDP增长慢1.5个百分点。特别是2000年以后,居民消费连续4年慢于GDP的增长,年平均增速差距多达2-3个百分点。不仅居民消费总量增速缓慢,人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速度慢于经济增长的情况更加明显。按不变价格计算,1990-2003年我国人均GDP年均增长8.2%,而同期城镇居民消费年均增长6.6%,农村居民消费年均增长5.6%,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比GDP增长分别低1.6个和2.6个百分点。

4.居民消费差距依然较大。经济学中衡量收入分配差距基本指标有基尼系数和五等分法。

基尼系数是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程度的综合性指标。基尼系数值越小,表明收入分配差距越小(收入分配越平等);基尼系数值越大,表明收入分配差距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国际上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小于0.2为高度平均,0.3~0.4之间为收入差距比较合理,0.5以上为收入差距悬殊过大,国际上通常把0.6定为两极分化的警戒线。

五等分法就是将所要分析的人口总体接收入多少五等份分组,用20%的最高收入家庭与20%的最低收入家庭之比的倍数来说明总体收入差距程度。无论是用基尼系数还是用五等分法来衡量,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居民整体的贫富差距尚属比较合理,但近几年我国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阶层收入差距逐渐拉大。

城镇居民:调查结果显示,高低收入组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2004年1-3季度,城镇居民户中,最高10%收入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210元,最低10%收入组为2116元,高低收入组的收入之比超过9;最高10%收入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16.8%,而最低10%收入组仅增长了10.9%,高低收入组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这种现象使得大量社会成员的消费能力极为有限,内需拉动力被严重削弱,进而造成消费率低谷徘徊。

另据《2005年社会蓝皮书》中的报告显示,2004年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最富有的10%家庭与最贫穷的10%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将超过8倍,将有6成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不到平均水平。收入最高的10%的家庭财产总额占城镇居民全部财产的比重将接近50%,收入最低的10%家庭财产总额占城镇居民全部财产的比重仅会维持在1%上下,80%的中等收入的家庭仅占有财产总额的一半。

农村居民: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经历了由逐渐扩大到逐渐缩小,再由逐渐缩小到逐渐扩大的过程。1978年开始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逐年扩大,1995年达到第一个顶峰,基尼系数由0.21扩大到0.34,扩大1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扩大0.8个百分点。1996年基尼系数下降为0.32,比1995年下降2个百分点,恢复到90年代初期水平。随后差距开始逐年扩大,1999年的基尼系数为0.34,恢复到1995年的水平,2000年的基尼系数达到0.35,2003年的基尼系数进一步扩大到0.37,比1995年的最高点扩大3个百分点。

按农户人均收入水平进行5等分分组(每组各占总户数的20%),2001年高低收入组农户的收入比为6.8:1(以低收入组农户的收入为1),2002年扩大为6.9:1,2003年进一步扩大为7.3:1。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20多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由迅速缩小到逐渐扩大,由逐渐扩大到逐渐缩小,再由逐渐缩小到加速扩大的发展过程。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7:1(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1985年达到历史最低点,为1.8:1,1994年达到顶峰,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86:1,超过了改革开放前的水平。1997年达到新的谷底,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7:1,小于改革开放前的水平。1997年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加速扩大,2001年突破历史最高点,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2.90:1,2002年继续扩大到3.11:1,2003年扩大到3.23:1。

(3)区域之间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从城镇居民看,西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接近或略高于中部。1980年,西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于中部的98%,1990年则超过了中部,相当于中部的109%,2002年相当于中部的102%。西部农村,由于土地贫瘠,耕作的方法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下,收入水平仍较低。1980-2002年,西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相当于中部的87%。

据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0366元、7036元和7096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0.8%、10.5%和8.4%;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47:1:1.01(中部为1),与上年相比,变化不大。

从农村居民看,地区间收入差距扩大主要是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逐年扩大。1997年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农民收入比为1:1.42(以中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为1),1998年为1:1.44,1999年为1:1.46,2000年为1:1.47,2001年为1:1.49,2002年为1:1.50,2003年为1:1.52。

二、形成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的主要因素

第一,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收入与消费重视不够的问题。经济工作中重投资、轻消费,重生产、轻生活的偏向由来已久。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快工业化步伐,在当时的苏联发展模式和“生产资料部类优先发展”理论的影响下,我国实行高积累、低工资、低消费政策,以各种政策手段最大限度地动员国内资源发展工业特别是加快重工业建设,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需求增长都受到了抑制。至今,一些部门和地方在经济工作中仍存在片面追求生产速度,轻视收入与生活消费的倾向。

第二,收入分配政策不完善。收入分配政策不完善主要体现在:现行的个人收入所得税制度存在起征点低、档次多、税率级距小等问题,加重了中低收入阶层的税收负担,对高收入者缺乏有效调节;对居民收入缺乏全面有效的统计,工资外的各种收入如灰色收入、金融性收入、经营性收入等缺乏系统的统计数据,无法纳入所得税调节的范围;由于收入差距较大,使人口占绝大比重的农民和城市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难以扩大,出现了“有钱的不想买,想买的没有钱”的消费断层现象。

一是现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实施存在问题。我们所实行的以按劳分配为主、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等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所有制关系决定的。而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后,人们的收入差距就开始扩大了。这是因为:人们对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存在很大差异,在创造社会财富方面的贡献也有很大不同。在这一新的收入分配制度下,劳动者的收入不仅来自于劳动的质和量,而且来自于他们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质和量,因而收入差距不可避免地会进一步拉大。

二是地域差别、行业差别、城乡差别的存在。由于全国各区域之间、行业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生产条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经营方式、经济效益存在很大差别,所以必然出现发展快慢不同、富裕程度不同的问题。这决定了区域、行业、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存在是难以避免的。

第三,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这支劳动后备大军长期存在,压低了劳动力价格,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平衡,造成我国工资水平尤其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工资水平增长缓慢。据测算,20世纪80年代,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按城乡人口比重加权平均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3%、4.5%、8.4%和7.5%;90年代,这四项增长率分别为10.1%、6.8%、4.5%和5.2%。居民收入增长明显低于经济增长,且二者差距呈扩大趋势。因此,低工资和廉价劳动力虽然使我国产品具备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但低工资也成为国内消费需求扩大的阻碍。

第四,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还不够完善。这主要表现在:①不平等竞争的存在。比如,一些行业的垄断性经营导致超额利润;城乡二元结构制约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②市场监管不力。一些企业和个人通过走私贩私、制假造假等违规违法经营行为,牟取巨额利润。③税收政策对高收入者的调控尚不完善、不到位等。

第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使人们的收入差距在更多的领域里拉大。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伴随着科技竞争的加剧和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增长,高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的收入势必大幅度提高,从而与一般企业职工的收入拉开距离。

标签:;  ;  ;  ;  ;  ;  ;  ;  ;  

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仍然不匹配_居民收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