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培养学生论文,创新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即将告别20世纪,跨入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创新是不断进步的灵魂。”(注:江泽民同志考察北京大学时的讲话,见1998年4月30日《中国教育报》。 )他还强调指出:“创新很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靠教育,靠人才。”(注:江泽民同志考察北京大学时的讲话,见1998年4月30日《中国教育报》。 )事实已经明显地摆在我们面前:教育事业将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
什么是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作为资本,以信息技术作为龙头,直接依据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经济。它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又一种经济形态。它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产业结构。它把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应用于生产过程中,使知识成为一种现实生产力推动经济的全面增长。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注重科学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所谓创新能力,是指对事物(包括自然界、社会及人本身等)的现象和本质进行分析、综合、推理、想象,从而激发出新的灵感,发现新的规律,提出新的知识和新方法,创造出新产品、新工艺、新成果。创新能力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灵魂和基础,是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创新能力,有先天性的因素,但主要的是后天的培养。一般来说,创新能力是教育培养和社会实践的结果,是人们后天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能力。创新能力有以下几个特性:
1.及时性。当社会发展和经济环境需要一种新观点、新理论、新产品、新工艺等产生的时候,及时地创新,才能创造出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及时,也体现了一种竞争和时间观念,是抢在别人之前做成了这件事。如果迟缓、懈怠、观望,就会落在别人后边,让他人捷足先登了,你的创新也就很难成立了。
2.突破性。不管是知识的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必须在一定的领域、范围或有关结构上,要有突破性进展,创造性思维,创新性设计和工艺等。没有突破,就称不上创新。恩格斯称赞马克思在经济学和历史学领域里有“两大发现”,一是剩余价值理论,一是历史唯物论。这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取得的突破性进展。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对牛顿宇宙理论体系的一个重大突破,并确立了现代宇宙学。
3.实践性。马克思说过:“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60页,人民出版社,1992。 )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它具有客观性、物质性的特点。创新,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它是在前人实践的基础上的创新,而创新的设计、构想、知识体系,又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有的创新是通过社会实践、生产实践来检验的,并不断丰富和完善。有的创新是通过科学实验来完成的,科学实验也是一种实践。创新的实践性还意味着: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实践,为了改变世界。如果不在一定的领域或范围内改变世界,创新就没有多大意义。
4.综合性。创新,是人们综合运用前人的经验、知识、理论体系,进行一种新的实践,并总结概括出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或生产出新的产品。创造性,要求人们有分析综合的能力,善于把零碎的、不完整、不系统的经验、思维、设计方案等,经过综合与整理,成为系统和完整的理论或设计方案。创造发明者不一定全知全能,但是在他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内,他应当熟悉地把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综合地运用现代科技成果,以拓宽新的领域,取得新的进展。
5.潜在性。人的创新能力并非只存在于政治家、科学家、工程师、作家、艺术家、军事家等一类人身上,事实上,只要是一个健康的人,一个有一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在他的身上都存在创新能力。这种能力潜伏在人们身上,只是由于客观环境或本人主观能动性的差异,这种潜能没有释放出来。在现代社会,创新已成为人的最高需要,是实现人的价值的重要途径。创新是衡量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尺度,也是体现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文明的现代社会应当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机制、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激励、支持个人的创新勇气和主动精神,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类。
近20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确实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级各类学校发展很快,培养了大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成绩是十分突出的。然而,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在面对21世纪,世界高新技术快速发展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新形势下,我们的教育还相对滞后,我们在思想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学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影响了他们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最终不利于人才质量的提高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我们认为,妨碍青少年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体制上的原因。50年代,我们基本上是照搬原苏联的教育体制和模式,体制僵化,教学模式单一,办学体制一元化,比较死板,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社会化程度比较低,处于一种封闭状态,与社会距离较远。我们应当逐步像经济发达国家那样,大力推进教育的社会化程度,实行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比如民办中学、民办高校等),实现多元化办学体制,多样性的办学模式,调动社会上一切积极因素和尽可能多的资金来办教育。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出综合性、复合性人才。
2.应试教育的弊端。由于我国经济比较落后,投入教育的经费不足,中等教育还没有普及,考入高等学校的青年学生还只占少数,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试教育的现象必然发生,中小学教育均围绕着高考“指挥棒”转,以“升学率”高低来评价学校的教育水平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应试教育的片面性和弊端,在短时间内(比如三五年)还不容易觉察出来,但是,时间一长(比如一二十年)就突出地反映在学校教育、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应试教育的弊端主要表现在:(1 )应试教育严重地影响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影响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2)由于以分数高低论“英雄”, 教师和学生则千方百计想办法获取高分数。教材比较陈旧,新知识很难及时地补充进去;老师的教学方法单一、落后,学生的学习方法也以死记硬背为主。学校和教师只着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如何使学生得到高分数,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高分低能”或“低分低能”的“机械人”,成为“知识的奴隶”,只能复述知识,而缺少创新能力。(3 )应试教育的特点与学校的各项工作和整体目标是:让更多的学生升入高一级的学校。这样一来,就给学校,教师、学生,甚至家长造成了极大的精神压力,而对学生压力最大。长期如此,严重地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4)因为考上大学的学生是少数,而大多数学生要走向社会,将充实到各条战线、各种行业劳动力队伍中去。由于他们在学校受到的是片面性的教育,缺少劳动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就不适应职业劳动的需要。更为严重的是,应试教育扭曲了青少年的人格和心理特性,使他们的素质普遍降低,而这直接影响到国民素质的提高。(5 )由于受到国家经济状况的制约,我国还不能做到大规模地发展高等教育,我国的高等教育还处于“精英教育”的水平,离“大众化教育”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应试教育的必然结果是“精英教育”,而高校的“精英教育”又强化了应试教育。这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阻碍了综合性、复合性人才的培养,阻碍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
3.忽视人文素质教育,造成不良后果。中学阶段,学生应是全面发展的阶段,但是为了应付高考,学生在高中阶段过早地文理科分班,使他们学的知识“倚轻倚重”。中国的高等教育存在着“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质”的偏向,有的学校甚至还很严重。长期以来,由于学校(特别是高等工科院校)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已经造成了不良后果。比如,有的学生忽视德育建设,不愿意学习科学理论,缺乏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理念,情感脆弱,经受不住挫折,合作精神差。有些学生缺乏文学艺术修养,写作能力也差。许多事实证明,人文素质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关注人、重视人、尊重人,要重视人的价值,要有自信心和进取心。学校开设并搞好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其目的不单纯是为了写作,而是要让受教育者理解和认识人类文明是怎样发展过来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人的精神和人的价值是什么,等等。同时,学校和老师应明确而着重地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做事,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4.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确实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它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有不少积极的影响。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传统文化在当代教育中存在着负面作用和消极影响,妨碍着人的创造力的发挥,妨碍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文化在人们的思维和精神状态上的消极作用表现在:安于现状,墨守陈规;保守落后,不思进取;平均主义,不愿竞争;“学而优则仕”,官本位思想严重;把封建主义的“君臣关系”引入师生关系,乃至把师生关系演化为“家族关系”,等等。这些现象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就拿教育界、科技界的“近亲繁殖”现象来说,是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这也是我国学术空气不活跃,学术流派比较少的原因之一。
消除培养创新人才的各种障碍,其任务是非常艰巨的,而且需要经过长期努力才能做好这件事。但是,在知识经济到来之际,在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发展的今天,我们不能等待,我们应急起直追,努力培养成千上万的创新型人才。这除了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加快学制和教育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之外,我们在学校教育中还应做好以下工作,以利于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一,重视学生个性和自主性的培养。
长期以来,中国的学校教育往往不大注意学生个性和自主性的教育,有的地方不容忍学生的自主性,甚至还压制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个性和自主能力的人,会有创新精神。学校教育应创造一种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和氛围,发现和挖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潜能。心理学告诉我们,个性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特征上的差异性。个性反映着一个人的自我观念和价值观念。教师培养学生的个性和自主精神的方法是很多的,比如,在讲授科学文化知识时,给学生出一些思考题、讨论题,启发学生去讨论,自己去寻找答案;让学生动手做一些科学实验;开展一些辩论会,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口才;开展集体文体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组织学生郊游,预先给他们设定一些困难和问题,由学生想办法,自己去解决;当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时,由学生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和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和方法,等等。在社会生活和学校生活中,教师应善于出一些题目,让学生去思考,去创造,去寻求正确的答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一项报告中指出:“个性的多样性、自主性和首创精神,甚至是爱好挑战,这一切都是进行创造和革新的保证。”(注:转引自《中国高教研究》,1998(4)。)
第二,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和认知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新的“文盲”将是不会学习的人,不懂得知识更新的人。因为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量剧增,人们永远面对着学习时间有限与知识无限的矛盾。面对新世纪的学生应当在学校里学会认知本领和自学的方法,以便将来走向社会懂得如何抓住机遇,如何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不断变革的时代。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经倡议,从小学到大学,教育应围绕着培养学生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这四种学习能力是:(1 )学会认知,即学会学习,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2)学会做事, 即学会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3)学会共同生活, 即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 4)学会生存,以便更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注:转引自《中国高教研究》,1998(4)。)懂得学习方法,有了自学本领, 比单纯掌握知识重要得多。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应当逐步学会阅读的方法,学会做笔记,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分析问题,学会撰写实验报告、调研报告,学会比较研究和逻辑分析的方法等。当然还要学会使用电脑,并能自己编写程序。
第三,培养学生参与和合作精神,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
现代市场经济和科学文化事业,都分别是一个大系统,是一个整体,需要许多人合作和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功。仅仅靠单个人的聪明才智是很难成就大事业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不能不培养他们的参与和合作精神,让他们懂得,一个人要想干一番事业,实现个人的价值,就必须有积极参与、开拓进取的精神,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有实干的精神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也要让他们懂得,在群体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要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的矛盾,要有合作精神,要善于爱护人、团结人,善待别人的选择。要有集体主义的精神,在群体中,要有团队精神。要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使学生净化个人的心灵,陶冶个人的情操,培养个人的善良美德,既要懂得自尊,又要学会尊重别人,这是为人处世的基础。这些优良品德和行为的培养,不单纯是通过老师的说教,更重要的方式是在学生开展的集体活动、社会实践和各种类型的文体活动中来锻炼他们,培养他们,要让学生自觉地感知和领会,甚至在某些失败中让他们总结一些教训。
第四,开展创造性思维教育,提高思维的批判性。
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让他们如何解释世界,而更重要的是如何改变世界。这就要求人才的知识结构应包括四个方面:(1 )基础知识(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2 )专业知识(从事某一方面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3 )管理科学知识(包括宏观、中观、微观的管理知识);(4)社会学和人际关系知识。 创新事业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决不是知识的“传声筒”,也不是知识的“奴隶”,他们应当学会创造性思维。在学校里,教师不仅仅只传受知识,而且应当教会学生开展创造性思维,在领会知识的同时,提高思维的批判性。要告诉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就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培养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要知道,青少年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正是提高思维批判性的重要途径。漠视、压制学生的好奇心是不对的。
最后,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关键在教师。邓小平同志指出过教师的作用:“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108页,人民出版社,1994。)“我们的科学家、教师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本身就是一种成就,就是对国家的贡献。”(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96页,人民出版社,1994。)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就必须有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这类教师,不但要有良好的师德,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而且应懂得教育规律,尊重教育对象,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方法和手段,启发学生们的心智,激活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时刻牢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教育的重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