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课程领导力与学校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领导力论文,校长论文,课程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11)02-0023-03
在现代学校制度下,课程领导力越来越被认为是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而校长课程领导力的真正发挥不但有赖于校长及其团队的教育素养,更有赖于国家教育机制和课程设置对校长课程领导的宽容程度。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和高中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校长的课程领导力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
一、课程领导力的内涵
所谓课程领导力,简单地说,就是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团队在课程的开发、规划、实施、管理和评价过程中实施领导行为的能力。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课程价值领导力
教育在本质上说就是一种价值追求,教育教学根本问题的解决都取决于价值思想与价值理念。校长的课程领导,首先必须理解和把握当前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类型和课程内容,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并且善于把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变成具体的引领、指导和决策。校长的课程价值领导力,包括课程价值的引领能力、课程价值的整合能力和课程价值的实践能力。
2.课程教学领导力
课程教学领导力是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核心要素,包括课程的编制开发能力、课堂教学的组织开展能力和课程实施的评价监督能力。课程教学领导力的作用对象包括教学决策者(教学管理人员)、教学执行者(教学组织人员)和教学作业者(一线教师)。校长要提升自己的课程教学领导力,就必须注意引领并与团队成员一道选择教学策略,追求教学绩效,促进学校团队教学决策力、执行力和作业力的和谐统一。
二、校长课程领导力实践途径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总体方针,集中反映了国家对今后一段时期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整体思考。反思近五年高中新课改的历程,进一步强化课程实施、课程变革和课程融合,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已势在必行。下面结合我校实践谈谈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实施途径。
1.课程实施:行走在课程理想与教学现实之间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为高中教育发展搭建了全方位的基础平台,促进高中学生“共同基础上的差异发展”不仅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也是学校实施新课程的效度指向。在学校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基础性和选择性是校长首先要面对的两难问题。课程的基础性通常反映国家意志,具有较高的规定性和统一性;而课程的选择性则强调适应人的差异,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同时,课程的时代性与现实性、课程的整体性与学科性也是校长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必须思考的两难问题。
课改初期,在课程理想与教学现实之间,我校选择了“认同理念、考虑可能、产生实效”的较为稳妥的实施策略,提出保障学校课改顺利实施的“五项原则”:突出学科教学重点,突破研究性学习难点,积极推进校本课程开发,扩大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的原有优势,整合、优化学校教育教学资源配置。[1]在全面构建学科性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上,集中构建了综合实践课程的校内运行保障和激励机制,开始探究“活动内容课程化”的校本途径。现在看来,这“五项原则”不仅帮助我们理清了思路,突出了主线,还形成了我校的课改特色,保证了我校课改的平稳推进。令人欣慰的是,由于学校在开始时做了大量研究性工作、积极务实的设计和思考,所以我校没有因为过程的波折而给教师带来更多的额外负担,这也为我校课改推进奠定了重要基础。
2.课程变革:学校课程的选择性拓展与个性化重构
选修课和综合实践活动是本次新课改的亮点和难点。我校以此为突破口,着力于学校课程的选择性拓展与个性化重构,为学生“共同基础上的差异发展”拓展空间。
在选修课方面,我们根据浙江省新课程IB选修课的开设要求,设计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实施策略,即IB选修课的“6+N+特长认定”实施方案。在这个方案中,“6”是指根据学生选课情况,首先开出的6门IB课程,其目的有二:一是满足全体学生合格毕业的要求,二是为高考中拟报“一本”的学生提供基础性的选课保证;“N”是满足学生在完成基础性选课后的拓展性选课要求,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而“特长认定”则是为具有艺术、体育、科技等方面特长的学生提供的专门的选课平台,经过符合课程原则和学校培养目标的“技能测试、相关技能的学习经历确认、技能证书审核”三方面考核,为特长学生的学分申请提供专门的通道。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校的“6+N+特长认定”选课方案,为突破IB选课的难点、提高选课质量、有效推进课程改革提供了新平台。
从整体上说,综合实践活动的重点是活动,让学生在“研究、实践、服务”等各具目标指向的活动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与反思,培养科学精神和社会融入能力。但在课程的具体实施中,达成课程目标的基础并不是活动本身,而是对活动内容的“课程化建构”。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同时具备必修课的规定性特征和非学科性的课程特点,因此在校内构建“全覆盖、分领域、可选择、体现学校导向”的课程构架,推进“活动内容课程化”十分必要。在这个方案中,“全覆盖”就是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反映综合实践活动的必修课特征;“分领域、可选择”则强调学校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程修习的选择性,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非学科性的课程特点。虽然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有着不同的目标指向,不可能像学科性课程那样有统一的修习和评价方式,但规定性和选择性相结合,订单式或菜单式的修习方式正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生命力所在。
基于现代教育理念和学校发展愿景的课程变革,不但丰富了学校的课程资源,也实现了学生选择课程的可能,拓展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课程资源拓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不同课程修习行为的重复,导致管理和评价的困难。如果说学校课程的选择性拓展强调了选择性和个性化,那么在课程运行中的有序管理,就要让课程设置与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形成有机的逻辑运行体系。所以,实现学校“个性课程的校本化整合”,实现学校课程选择性拓展基础上的学校课程个性化重构已成必然。
我们发现,在新课改推进过程中,无论是“6+N+特长认定”IB选修课的策略设计,还是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内容课程化”,以及实现“个性课程的校本化整合”,课程变革带来的不仅仅是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空间,更是一种全新教育理念指导下课程领导力的提升,一种新的学校课程价值追求。在此背景下,学校管理方式、教学评价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方式的变革,已成为必须认真研究和推进的重大课题。
3.课程融合:学校发展愿景引领下的课程价值追求
在现代教育意义下,学校教育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封闭系统,学校的课程实施、课程变革必然与社会环境有着广泛的联系,走向课程融合已是必然。学校的课程融合应当以科学为基础,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为最高目的,强调人的科学素质与人文修养的辩证统一,让每个学生都接受完整的人文和科学教育。
对于学校而言,不同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课程实施、基于学校发展愿景的课程变革本身已经渗透了学校对国家课程的理解,而促进学科性基础课程与拓展性特色课程相融合,整体化的学校课程与变革的学校管理和评价方式相融合,学生可持续发展与学校发展愿景相融合,才能真正构建起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的学校文化生态。所以,如果说学科性课程的教学特色、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特色构建反映了学校课程变革的需求,那么在实现学校课程的选择性、推进课程与教学特色建设以及学校管理特色建设的基础上的学校课程融合,更是集中反映了学校课程的价值追求。
学校内部的课程融合至多体现了具有某一阶段性教育(如高中段)的有指向的(如普通高中的升学预备教育或职业高中的职业预备教育)课程价值,而国家教育序列中各个教育阶段课程的有序融合,则能够更好地实现国家课程的整体价值。由此,普通高中的课程融合可以具备高中教育阶段的整体特征,如在升学预备教育的基础上开设职业规划课程等;可以在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承上启下,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初高中衔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接受大学预科课程等。
同时,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两大中心任务。但是,学校教育并不能完全地“担当起育人的全部责任”,培养杰出人才更需要“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教育(王义遒语),实现高中学生“共同基础上的差异发展”也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所以,一种真正融合的教育需要有学校内部课程、国家教育序列的整体目标设计以及教育与社会各种教育因素的整体融合。只有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可供选择”的教育环境、“能够选择”的条件保障以及“实现选择”的基础能力,才能更好地实现学校发展愿景下的课程价值追求。
三、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的环境支撑
新课程的全面推进,已为校长的课程领导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但是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提升还需要学校环境、区域环境以及机制环境的有力支撑。
1.学校课程愿景与团队课程素养
学校课程愿景与团队课程素养是校长课程领导的校内基础。其中,学校课程愿景反映了学校成员对未来学校课程的共同期望与描绘,它不仅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学生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更是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内在依据和校长课程领导的路径保障。校长的课程领导是在具体的学校情境中实现的,是面对复杂的课程领导情境作出选择、决定、调整、适应等多重决策的过程。这就要求校长不断完善自身的课程专业素养,关注课程开发和课程推进机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实际效果等,在实践中完善自身的课程领导素养,提升课程领导能力。校长还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自觉融入课程改革实践,关注学校课程目标,推进策略的制定,发挥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由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评价活动,也是校长在引导课程评价方式变革过程中发挥课程领导力的具体形式。
2.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其对教育的多元需求
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还要基于校长的课程发展视野,在学校发展愿景由机构化走向本土化、国际化的过程中,本土化无疑是学校走出机构化的关键环节。当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教育民主和公平意识觉醒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发展方式决定了学校课程愿景不可能不受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普通高中的特色化、个性化发展应当理解为区域内经济社会多元发展需求使然。在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单靠学校自身的特色发展是没有生命力的,要走出普通高中千校一面、同质竞争的困境,必须让学校教育真正融入社会发展的大潮,建立起符合本土发展需求的学校课程体系。
3.教育机制和国家课程设置对校长课程领导的宽容程度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的发展形态越来越走向多元,教育的责任需要社会各个阶层共同承担,政府的责任主要是规划、引导、促进教育发展,公平分配教育资源。但是长期以来,在高度集中的教育管理体制下,学校必须严格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行政命令和规章制度行事,在课程管理上也是如此。虽然这种状况在新课程改革提出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之后有所改善,但在长期积累形成的文化惯性作用下,校长难以有效实施自主的课程领导。简单化的“升学评价”也导致学校教育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其改进与激励的功能,限制了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发挥。所以,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需要教育机制提供一个相对宽容的空间:一是要赋予校长参与课程开发和决策的权利,而不只是简单地让校长执行国家课程方案;二是要改变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质量的唯一标准的做法,将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和课程发展等纳入到学校评价体系中,对学校的整体面貌进行开放、综合、多元的评价;三是要建立教育的多元投入机制,促进多种教育形态的繁荣与发展,全面提升教育的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