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祠堂研究期刊论文综述论文

·建筑业管理与政策研究·

我国祠堂研究期刊论文综述

王小雄 贺一松

(江西农业大学,江西 南昌 330045)

摘 要: 祠堂是我国南方省份重要的文化现象,从作者、机构、期刊、时间、内容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在祠堂研究方面发表的期刊论文501篇,以期从发表的期刊论文角度对祠堂研究有一个总体综述。

关键词: 祠堂,文献分析,期刊论文

祠堂又称宗祠,祠室,家庙,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象征与标志。传统祠堂主要作为祭祀祖先,宗族议事、办理婚、丧、寿、喜等的场所。传统祠堂主要作为祭祀祖先,宗族议事、办理婚、丧、寿、喜等的场所。祠堂是我国农村(特别是南方相关省份)具有典型意义的传统文化载体,是乡村振兴战略可以充分借用的传统资源,是“记得住乡愁”非常重要的场所。同时“盛世修祠”重新焕起也是需要关注和引导的社会现象。村落祠堂文化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更需要放置于新时代背景之下探讨其时代性和实效性。开展对祠堂的研究,尤其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对祠堂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抓住了当前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的关键节点,关注了当前乡村发展的重要社会现象,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探索,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探索,同时将对完善乡村治理发挥有益的作用。期刊论文代表着科技研究的最新前沿,期刊论文的质量与数量是科技产出的一项重要指标,对某一领域学术期刊论文情况进行定量分析与研究,可以从侧面反映出这一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为客观评价学科发展提供依据。为此以祠堂为研究内容,通过文献分析,全面了解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发展与现状。

登子坚持要把甲洛洛送回家。两个人走在空荡荡的街上,月亮只有一小半,远远地挂在宏日山头,月光下有几只野狗饿着肚子无法入睡,茫然地看着他们走过。

1 检索策略

选择中国知网的期刊论文库为数据源,检索时间是2019年3月10日,检索策略以“祠堂”为检索词,为提高检准率,以篇名为检索途径,检索结果选择中文文献,获得文献信息501篇。

笔者认为,该参数的定义初衷受当时硬件性能的限制,随着硬件性能参数的提升,该时间也在缩短。本文中提到的RPT的该时间参数为1.5 μs,因此在试验室环境测试时工作正常。

2 文献分析

2.1 作者分析

论文的第一作者才是论文的主要责任者,所以按第一作者来统计。在检中的501篇文献中,第一作者共有413人。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论文作者数量统计表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祠堂研究大概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60年—2002年,是我国祠堂研究的起步阶段,我国关于祠堂研究的第一篇学术论文是罗福颐1960年在《故宫博物院院刊》上发表的“芗他君石祠堂题字解释”。这一阶段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都是在个位数,仅有几篇,大多数只有1篇~2篇,甚至没有。第二阶段是2003年至今,是我国祠堂研究的发展阶段,这个时期,我国经济飞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大幅上升,经济宽裕后,很多人都开始考虑精神生活,各地纷纷兴建祠堂。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在10篇以上,2017年最高峰达57篇。由于检索时间的原因,2019年论文数偏少。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对于祠堂方面的论文数处于不断增长状态,这也说明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在不断深入发展,尤其是进入2008年以后,这方面的研究更是增长较快,每年发表论文在20篇以上。这与我国经济发展非常相关,盛世修祠在全国各地泛起,对于祠堂的研究和关注也增多。

国内没有关于祠堂研究的专门期刊,其研究论文主要分散在各大学学报、建筑类期刊等方面。在登载了有关祠堂研究方面的论文的期刊有316种,其中建筑与文化(12)、华中建筑(11)、山西建筑(11)三种期刊登载祠堂方面的论文数量居前三位。而仅登载1篇论文的期刊达235种,这说明祠堂研究论文发表比较分散,具体见表3。在501篇论文中,有102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有34篇发表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期刊上。总体来说,关于祠堂方面的研究论文质量不算低,核心期刊比例达到20%。

2013年,由同济大学图书馆牵头,上海高校图书馆成立了非正式的馆际合作组织“上海高校展览资源共建共享联盟”,目前成员馆包括复旦大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同济大学图书馆(含博物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等10所机构。该联盟在高校图书馆文化展览中深入合作,及时分享展览信息,互换展览资源,抱团对外谈判,共同制作展览等,有效解决了各高校在独立开展文化展览活动方面所遇到的资源短缺、特色单一等不足,实现了资源共享最大化,丰富了校园文化艺术氛围,收到了良好成效。[3]

表2 论文作者机构统计表

从不同时间发表的论文数量上,可以看出我国对祠堂研究发展的规模与现状,当然这些数字也受数据库建库条件所限,20世纪因为数据库规模不够大,可能会有文献没有收入,以及期刊发展制约了祠堂研究论文的数量,详见图1。

2.2 期刊分析

另外从第一作者的所在机构看,大部分作者都是高校教师,总数占60%。其中黄山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学校发表的论文较多。另外还有少量的政府机构以及研究院所。政府机构里,博物馆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占绝大多数。具体见表2。

表3 论文登载期刊情况

2.3 时间分析

这些论文中,有部分是受各种资金资助。其中以国家社科和国家自科资助最多,各有17篇。另外浙江、江苏、福建等省的基金也有资助。这说明政府对祠堂研究还是比较关注。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中有专门的关于农村传统公共文化空间的条目,传统公共文化空间就是以祠堂为代表。

从表1中可以看出,有关祠堂研究者比较分散,缺少专门从事该研究的专家,写过3篇以上论文的只有11人,其中谭运长虽然发表了5篇文献,但都是作为期刊卷首语,不是专门的学术研究。赣南师范学院林晓平围绕着客家祠堂发表了论文4篇,浙江学者陈凌广围绕着浙西祠堂发表了4篇论文,这二人是这一领域的核心学者。毕忠松、邱耀等8人发表有祠堂方面的论文3篇。另有26人发表论文2篇。这表明,大部分人在该领域都是研究不够深入,发表的论文较少,所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是需要加强的。当前祠堂研究中,研究者分散现象严重。

2.4 学科主题分析

祠堂研究所属的学科较多,涉及的主题也广泛。如果从主题内容来概括祠堂论文的数量,主要包括祠堂建筑、祠堂文化、客家祠堂、古祠堂、宗族祠堂等方面,其中主要主题的论文数量见表5。

表4 祠堂论文学科分类表

祠堂虽然是一种文化现象,但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开展研究,所以关于祠堂的研究论文学科属性较杂。其中主要的研究者都是从建筑科学角度进行研究,将近占了论文数量的1/3。还有从考古、美术、文化等学科角度进行研究。少量论文还进行了跨学科的研究。具体情况见表4。

中低速磁浮轨道不平顺是指在轨道悬浮检测面沿列车运行方向的高低变化[3]。中低速磁浮轨道不平顺将使列车运行过程中悬浮传感器检测的间隙和加速度数值不断波动,从而引起列车垂向振动。由于悬浮间隙范围仅为0~16 mm,垂向振动幅度超过此范围时,将导致悬浮架与轨道之间接触,影响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表5 祠堂研究主要主题论文数量表

2.5 内容分析

关于祠堂研究论文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关祠堂建筑的研究,偏重于从建筑学的角度研究祠堂建筑,这也是文献最多的研究领域。其中华南理工大学赖瑛(2008)等对珠江三角洲广府民系祠堂建筑研究[1],黄续(2010)对徽州祠的建筑风格进行了研究[2],王时原(2013)等对黟县屏山祠堂建筑特色进行了研究[3],肖旻(2012)等对广府祠堂建筑进行了研究[4],等等。二是关于考古方面的研究,从历史角度对祠堂及姓氏的来源、发展、扩散、分布进行研究,如陈瑞(2007)的明清徽州祠研究[5],游彪(2006)的宋代家族祠堂研究[6],等等。三是关于旅游方面的研究,将祠堂作为乡村旅游的景观来对待,如程和平(2018)等对皖苏特色小镇祠堂文化进行调研[7],李凡(2013)等对佛山祠堂文化景观的研究[8]等。四是祠堂文化研究,着重于研究祠堂所蕴含的文化元素,包括楹联、家训、族规等。如欧阳宗书(1993)等以祠联为代表来研究了祠堂文化[9],方春生(2010)对古徽州祠堂文化的解读[10],邱耀[11]、李清[12]等探讨了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祠堂文化。其他还有从教育、文学、历史、方志等角度对祠堂进行研究。

3 研究述评

综观国内关于祠堂的研究,大多数都是基于历史的研究,将祠堂视为一个传统符号和文化遗产,缺乏对新时代新形态的关注。目前的研究也都属于实践层面,缺乏从理论上进行总结,特别是缺乏将村落祠堂置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深入探索,缺乏从乡村文化振兴视角对祠堂的职能定位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开展了农村文化建设实践,对农村祠堂如何发挥其文化传承与创新作用,各地进行了一些探索。江苏无锡尝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祠堂文化建设[13],江西赣州将祠堂改造为课堂[14],江西兴国将旧祠堂改造成“乡村剧院”“信息中心”“乡村学校”[15],丰城将祠堂改造为村民文化活动中心[16],吉安将祠堂改造为农村文化室[17],这些尝试使古老的祠堂焕发了新的生命,为新时代下的祠堂文化赋予了新的内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乡村振兴提出了许多新论断,提出了促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要求,这为祠堂研究的深入和发展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参考文献:

[1] 赖 瑛,杨星星.珠三角广客民系祠堂建筑特色比较分析[J].华中建筑,2008(8):162-165.

[2] 黄 续.徽州祠堂的建筑风格与保护策略[J].中国摄影家,2010(7):90-91.

[3] 王时原,丁 娜,刘九菊.黟县屏山祠堂建筑特色研究[J].中外建筑,2013(7):38-41.

[4] 肖 旻,杨 扬.广府祠堂建筑尺度模型研究[J].华中建筑,2012,30(6):147-151.

[5] 陈 瑞.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祠堂的控制功能[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7(1):54-63.

[6] 游 彪.宋代的宗族祠堂、祭祀及其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322-327.

[7] 程和平,任国亮.皖苏特色小镇祠堂文化调研——基于文化对比视角[J].住宅与房地产,2018(5):218-219.

[8] 李 凡,杨俭波,何伟财.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佛山传统祠堂文化景观变化以及地方认同的建构[J].人文地理,2013,28(6):9-16.

[9] 欧阳宗书,符永莉.祠联与中国古代祠堂文化[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2):69-73.

[10] 方春生.徽州古祠堂的文化解读[J].黄山学院学报,2010,12(1):10-13.

[11] 邱 耀,王华阳.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祠堂文化功能的演变[J].科技信息,2012(29):15-16.

[12] 李 清,胡俊秋.关于祠堂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思考——以从化市祠堂为例[J].前沿,2012(10):108-109.

[13] 常 青,商波涛,刘晓龙.新时代祠堂文化建设呈现新气象——江苏无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祠堂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1):39-42.

[14] 李禾丰.祠堂变课堂 牌桌变书桌 神坛变讲坛 赣州祠堂“蝶变”[J].当代江西,2014(12):51-52.

[15] 江西兴国数百旧祠堂发挥新功能[J].城市规划通讯,2008(5):13.

[16] 甘辉华,李 远.让民俗文化奏响和谐的乐章——丰城市在新农村建设中把“祠堂”改建成“文化活动中心”的探索[J].当代江西,2006(9):40-41.

[17] 张卫文.“旧祠堂 新阵地”——吉安市将旧祠堂打造成农村文化室的典型做法及经验启示[J].老区建设,2010(14):26-27.

A review on Chinese ancestral temple

Wang Xiaoxiong He Yisong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45,China )

Abstract: Ancestral temples are important cultural phenomena in southern provinces of China. 501 journal papers on ancestral temple research from the aspects of author, institution, journal, time and content have been analyzed in this paper, so as to make an overall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ancestral tem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shed journal papers.

Key words: ancestral temple, literature analysis, journal paper

文章编号: 1009-6825(2019)13-0183-03

收稿日期: 2019-02-25

★:《村落祠堂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项目资助(2018B001)

作者简介: 王小雄(1971- ),男,副研究馆员; 贺一松(1972- ),男,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 TU242

文献标识码: A

标签:;  ;  ;  ;  

我国祠堂研究期刊论文综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