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数学整理与复习课占教学时间的五分之一,上好这些课至关重要。我觉得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打造有效的课堂教学。那么,如何开展好整理与复习课的教学,使整理有序、复习有效,达到及时反馈、巩固提升呢?
关键词:小学数学;整理与复习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8-140-01
目前,学校数学教学内容的确定主要依据数学教材,这些教材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人教版)在每个单元的后面都安排了“整理和复习”这一内容。然而发现多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它上成单纯的练习课或复习课。有的甚至只把它当作家庭作业来解决,认为只是教学内容的简单“复制”或“粘贴”。如何来进行“整理和复习”课的教学呢?我想,这应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研究的一个新课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和研究。
一、了解学生,因“才”施教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本身的智力水平、理解接受能力、记忆能力、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差异,存在着单元知识的活动水平层次的不同。因此在进行“整理和复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揣摩学生的认知水平,顾及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基础,积极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掌握,进一步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理清知识的脉络。例如(1)在这单元里你学习了哪些内容?你认为哪些方面还没有掌握?(指名发言,教师板书)(2)小组讨论,梳理知识网络(人人参与,补充完整)(3)辨析并说明理由:因为4.8÷0.6=8,所以4.8能被0.6整除。通过学生的发言、讨论和说理,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程度,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使学困生巩固基础知识,中等生强化基本技能,优秀生优化知识结构。使每个学生都达到最佳发展水平。
二、引导参与,建立科学的教学方法
教学就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的过程。由于当前“整理和复习”的教学方法可借鉴的经验很少,多数教师感叹难上,学生埋怨学的没劲。如何来进行“整理和复习”的教学呢?我认为其教学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的任务。第一、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做到“横成行、竖成线”,从而构建知识体系。第二、针对教学重难点安排相应的练习,对学生进行查漏补缺。第三、延伸拓展知识,以求温故而知新。第四、着眼发展,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基于以上认识,现以“数的整除”为例,谈一谈“整理和复习”的基本教学结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提出问题,激发再学习的兴趣
为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化,应紧扣单元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激起学生再学习的兴趣。但是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哪类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哪类问题需要在教师启发下在思考。提出问题后让学生积极去“想”、去“探索”、去“发现”。例如(1)整除需要那些必要的条件?整除与除尽有什么关系?(2)约数和倍数是在什么前提下产生的,它们的关系是怎样?(3)怎样寻找能同时被2、3、5整除的数?
(二)梳理沟通,构建知识网络
梳理就是将单元知识按一定的标准分类整理,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沟通就是引导学生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把单元知识按一定顺序串连起来。这是“整理和复习”课教学的核心环节。这里从整除概念开始,逐一展开。因为整除是这部分知识的基础,在整除的前提下产生了约数和倍数,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此的基础上引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并由公约数引出互质数的概念;接着由自然数所含约数的个数引出质数与合数。再由此引出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的概念;最后在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基础上引出奇数和偶数。
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多发言,互相补充,共同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同时,引导学生观察知识之间的联系,理清思路。这样不仅使学生取得了对知识深度和广度的认识,而且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三)讨论质疑,帮助学生补缺补漏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容易混淆的问题或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时让学生把疑问提出来或教师提出问题,交给全班或小组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化。教师设疑应设在知识的关键处,如什么叫整除、约数和倍数;设在知识易混淆处,如“质数与质因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设在知识的难点处,如求两个数的最大的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在计算时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在讨论疑点时再次指导学生审读教材,从定义、方法、结果上进行讨论,然后小结,并举例加以说明,让学生在讨论中更好地掌握知识,达到帮助学生弥补知识的缺陷。
(四)练习设计,巩固学生的知识
实践证明,练习是学生获取、巩固和应用知识的手段之一。教师要根据学情,有针对性的设计练习,让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去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整理与复习”的前期教学,学生对单元知识的掌握有了进一步系统化,认知结构更加完善。但这些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是否能被学生灵活运用,取决于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体现。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发挥课本习题的效能,拓宽练习空间,适当设计综合性、发展性的练习,如:五年级学生30—50人之间,假如按3人一组,4人一组,6人一组或8人一组,都恰好分完,请问五年级有多少人?教师通过练习形式,让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得到巩固和扩展。需要注意的是,练习设计充分重视学生发展的不同程度,使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练习重点,体现分层教学的思想,做到“下不保底,上不封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总之,教师要 “读懂”学生,“读透”教材,创造性地“用”好教材,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环境,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创造出更科学、更高效的教学方法。
论文作者:李·其木格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8月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2
标签:学生论文; 知识论文; 教师论文; 约数论文; 教材论文; 单元论文; 质因数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8月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