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教学实录分析的价值与操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论文,教学实录论文,价值论文,操作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学研究
如果说课程改革在实验阶段的重心是更新观念的话,那么在2005年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施新课程的时候,我们则应该尽快地从提高教学质量的角度,脚踏实地去完成此次课程改革理应达成的目标。
课程改革的第一要义,是使学生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无论是转变课程功能,还是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我们不仅要追究“持续发展”的社会动因,而且还要着力研究支持“持续发展”的教学技术,否则我们所说的“发展”就只能是雾里看花。“教育理想”中作用于学生“持续发展”的各种理念,受特定的社会环境制约,我们已深有感悟。但就如何将“理想”(所谓“可实施的理念”)与“操作”(所谓“可实施的技术”)协调一致,即“指导实践的理论”有其“有效性”,“实践的经验(或总结)”有其“理论性”,我们还需要摸索新的教学研究课题,而这首先是针对教师专业成长和改变教研方式的课题研究。
我们提倡科学的教学研究。就目前我国的教研状况而言,起码应该做到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做相关研究。长期以来,我们比较熟悉做“量”的研究和分析,而对“质”的研究和分析知之不多。尤其是在教研活动中,对一节课的评析主要依赖于评价者的经验和感觉,其重点主要是两个方面:知识教授质量和教学法的运用水平。在20世纪90年代前,这一模式下的“教学评价”,实际上都是以“教科书”和“教授法”为中心的(注:我们可以从20世纪80至90年代出版的各种《历史教学法》《教学案例》《名师授课案例》《历史教育学》等书籍中轻而易举地找到答案。)。这以后,虽说在教研活动中,比较重视渗透教育理论的指导,特别是在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推动下,对历史教学模式、历史思维能力等问题所展开的热烈讨论,使“教学评价”找到了新的支点,但应该说至今我们并没有在这方面有突破性的进展。究其原因,缺乏“技术创新”恐怕是其中最大的原由。所以我们看到,尽管在教研活动中充满着各种新名词、新理念,但都不足以作为研究者的“教学分析”依据——缺少必要的科学数据和科学方法,“理想”和“操作”往往是两层皮,以致我们的教研员(他们被视为专家与教师之间,或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在“实际工作”中,则习惯把“理论”和“实际”拆开来看。
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外的教学研究普遍从“量”的研究转向“质”的研究(其基础性的实践研究,在几十年前就已有了)。尽管如何定义“质”的研究,学术界仍有不同的说法,但从该研究所依据的基本理论和主张看,则有着共同的基础(注:在其基础理论中,都融合了现象学、人类学(或民俗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在基本主张中,都强调学生的发展与其自身经验、学习环境间(这个环境既包括学校、课堂,也包括社会、自然)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ethnomethodology这个词,不仅是学科概念,更是一种教育方法。)。在我国,系统介绍和借鉴“质”的研究方法的是北京大学的陈向明老师,她的《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很有分量;她的另一本书《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更是通俗易懂,可作为我们了解和掌握这种研究方法的入门读物。此次课程改革又从“整体论”方面强调建立新的“学习文化”,其实施背景和价值观与“质”的研究思想是一致的。
历史教学界至今尚没有这方面的直接的成果。不过,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课题可以说间接地触及了一些。我们本该借此从概括性的“论”进到实质性的“做”的阶段,但遗憾的是,我们还未谙晓其中的道理和价值,以致搞了近20年的“学科思维能力”研究,现在还只是部分的基础研究(注: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有:赵恒烈、冯习泽著:《历史学科的创造教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王雄、孙进、张忆育著:《历史地理教学心理学》,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年;叶小兵、姬秉新、李稚勇著:《历史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值得庆幸的是,课程改革不仅极大地增进了教师们自觉投身教育事业的热情,还确实唤醒了他们的教育智慧。近两年来,我们看到了历史教育工作者开始挖掘深层次的学科教育、教学问题,并在切实地去做“理论”指导“实践”的工作(注:比如,沈双一、陈春梅的《“课堂教学生态系统”——新概念刍议》(《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第5期);齐健的《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关于历史课堂生活重建问题的思考》(《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年第10期);杨向阳的《是学习形态还是学习方式——关于历史研究性学习问题》(《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年第3期)等。)。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历史教学界将借助课程改革的东风,与时俱进,呈现它应有的时代风貌。到那个时候,再做“教学评价”,或许不再习惯说些被主观意向强烈控制的“评语”,而是采用客观数据和操作者平等对话,尽可能说出可以作为“研究话题”的话;或许教研员的“权威”不再是靠特殊地位对下边的教师指手画脚,而是作为一名有着教学远见和智慧的指导者:在理论方面有引导意义,在操作方面有指导意义,在教师成长方面有开导意义。总之,教学指导需要有教学研究的功底,需要讲究科学的道理、方法。
二、课堂教学实录的准备工作
所谓“课堂教学实录分析”,就是运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将教学活动全景式地记录下来,并据此对每一环节进行分析研究。这与传统的教学研究不同,就其分析对象言,重点不是教科书或教学法,而是整体的教学实态;主角不是教师的“教学技术”,而是学生的“学习质量”,即使是对“教学处理”所做的分析,也要看该“处理”方式作用于学生“发展性学习”的质量;它回应的不是“教了什么”的问题,而是“学了什么”的问题;不仅是“学会了什么”的问题,而更是“会学了什么”的问题。因此,“质疑”和“反思”才是分析的落脚点。为了什么而做教学分析呢?答案是肯定的,为了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而做有价值的教学分析。
1993年,我在日本第一次接触到实录分析的方法,回来后在北京、山东、海南等地做过一些示范性的工作,但由于没有必要的研究基地和设备支持,缺乏基层的具体配合,也就只能是大学课程中的一个点缀了。后来看到柳夕浪老师所做的“教学诊断”研究,颇为认同。就我个人而言,也更接受“诊断”这个词,即诊疗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应该像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诊断”的意义有四层含义;其一,它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其二,诊断是为了健康的目的;其三,能够贴近质的研究,可以在更真实的前提下从事我们的学科教学研究;其四,从中总结的经验,可以辐射到“教研”的创新性工作,更为教师减负提供依据。今天重提这个旧话题,希望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有更多的历史教育工作者认同这种教学研究方式。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开始时可以不必把这项研究复杂化。其准备工作可以包括以下方面: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为什么而做,规划实录与分析的细节,有步骤地开展工作,即使这项研究的程序科学化;准备必要的实录工具,如摄像机、录音机(或录音笔)等,即运用科学的手段;培训记录者,让他们知道记录和观察的要点,了解记录和观察方法,即采用科学的论证方法;不同的课型,可能会有不同的座次和教室环境,应该事先计划好记录和观察的方式,包括把设备安排在最佳的位置。总之,科学的程序、方法是我们得出科学结论和做有价值的教学分析的必要条件。
记录和观察的基本要求是:“实录”必须真实,对过程性的记录内容不能随意做后期加工(现在,一般所发表的“案例”中,“师”“生”后面的话,都是加工过的,教师的语言像播音员,学生的语言则更像是背出来的);记录应该能够反映完整的教学过程,不应该丢掉每个细节;分析的重点是“为什么这样做的”“为什么这样说了”等等,要探究“过程”或某一细节背后存在的“原因”或“理由”。因此,分析本身不仅是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找出适宜的指导方法。如果可以达到以上要求的话,在实录分析中就不会把理论架空,恰恰相反,我们将能从中深刻地体会到“理念”的价值。下面以具体的一次课堂教学实录案例来说明。
三、课堂实录案例(注:考虑到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加上篇幅的限制,这个例子重在“实录”过程,不呈现细致的分析的内容,另外对相关的学校、教师等必要信息也只是列出内容项目。这个例子的意义有二:其一是像教师们介绍科学的教学研究方法以及所需要的科学手段和工具支持;其二,通过这个例子说明该方法的价值。)
授课学校;授课教师;授课时间;教室环境;参评人数;主要报告人。(以上内容略)
1.座次及学生活动状态
b代表男生;g代表女生
○代表个人发言重复次数
⊙代表个人表现次数
‖代表发言或表现位置
☆代表全班总人数
★代表上课发言同学人数
2.总结性的教学分析
(1)教学目标(含时间分配、三维目标运用等)
(2)学习环境(含课程资源等)
(3)教学活动质量(含过程与方法等)
(4)教学反思(含学情分析、学习指导水平等)
(以上内容略)
3.教学过程实录及分析要点
师:现在开始上课(呵)。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今天(呐)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7课的内容: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以前所学的知识。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屏幕:秦汉时期的亚欧形势)秦汉时期(呐)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时期,我们说秦王朝的建立,它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争霸的历史局面。那么,随之而起的汉王朝,再加上当时中国周边各民族的活动范围,其疆域更为辽阔。那么,与此时西方日益兴起的罗马帝国,我们的中国古代把它称之为大秦帝国,就形成了东西称雄的局面。那么在当时这一时期欧亚大陆上几乎同时出现了安定的局面。统一和安定的这种政治形势(呐)为经济的发展应该说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前提(注:文中○表示该处可以生成新问题;●表示该处可以作为思维能力的关注点;◆表示教学思路不畅,或因设计思路的逻辑不清,会干扰学生的正确思考和理解。)。那么,此时,秦汉时期我国的文化发展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看一看。(操作电脑)好!同学们请看这张图片(屏幕:中国科技馆)。同学们知道这是哪里吗?
问题:为什么要如此跨越时空,学生的思路能跟上吗?学生对罗马帝国知道多少呢?如此的导入意义何在?
亮点与不足:试图在一个较宽的历史视野中嵌入中国史的学习内容。在历史教学中,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视角。但是,要做到位,收到成效,就必须符合两个前提:第一,学生有必要的知识储备,教师的点播可以使他们迅速“移情”,形成为透析陈述性知识而准备的因果关系;第二,如果学生不具备足够的知识支持,但其兴趣、能力足以支撑所拓展的学习内容,并形成进一步探究问题的愿望。显然,这两点教师没有顾及,说明这一设计在教学目的和问题意识方面还欠考虑。
值得引申的问题:(一)在开始一个新的学习内容时,导入或叫“预备学习”非常重要。传统教学法重视这一部分,因为它有“激趣”的作用。现在我们不再局限于这一点,而是着眼从问题入手。因此,学习一个新课题,首先是开启一扇探究问题的窗户。初中阶段的“探究问题”可以是很常识性的事实性知识,也可以是略高一级的规范性知识。但无论如何,导入都不能是使“教学设计”变成教师在为自己介绍。(二)教师的语言要肯定、利索、自信,不要拖泥带水,更不要“飘”。(三)从整体设计看,本课的导入以情景或案例设计方式为宜。故以上内容似无必要。
生(齐声):中国科技馆。
师:中国科技馆。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到秦汉科技馆中,让我们领略一下秦汉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秦汉博物馆是一个虚拟博物馆,在我们的博物馆中分为了三个展厅。让我们首先进入四大发明馆。好,哪个同学能给大家说一说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有哪些呢?(学生们一齐举手)呵,有这么多同学,那么请后边一位彭鹏同学你说吧。
男生:有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学生举手)
师:好,你请坐。呵,回答的非常好。那么,在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应该说,造纸术是出现时间比较早的一项,它出现于西汉时期,完成于(停顿)、呵,改进于东汉时期。那么,应该这样讲,造纸术的发明与文字的发明一定有关系。○(学生齐答:是)呵,那么,好,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造纸术出现以前,我们的文字都曾经出现在什么地方呢?●(停顿)我们回忆一下。我们找前面这个组的同学,你来说说。
问题: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学生在小学就学过了(这里不考虑现有课程的不合理因素),如何在初中阶段避免简单的重复,提高教学效率?根据新课程、新标准、新理念,如何处理本课题的重点内容,在学习策略上最需要考虑的问题是什么?
亮点与不足:教师通过虚拟博物馆的设计引导进入新课学习,是动了脑筋的。如果这个博物馆的“建立”有学生的参与,又会是什么样呢?学生的学习方式会不会有大的改观呢?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是否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呢?现在的虚拟博物馆是为了“教”准备的,并不是为了“学”准备的,所以它只能引起学生的直觉注意,很少能触动他们深层次的思维活动。说得干脆些,如此的设计仍是在完成教科书内容,为了“教教科书的任务”而服务,所以在以下教学过程中,我们很难看到有理解的教学活动。
值得引申的问题:如果让学生自己表述四大发明的内容的话,教师的预期效果是什么?如四大发明的先后次序、造纸术发明的年代、造纸术与文字的发明关系等提示,现在的处理方法与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何种关系呢?这里不仅牵扯教法的问题,更涉及历史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学习法则问题,值得深思。
男生:出现在兽骨上。
师:他说出现在兽骨上。很好,还有没有。我们接着思考,这个组的吴雅量同学你说说。
男生:竹签上。
师:他说竹签上。那么,有同学给他订正了,是竹简,呵,竹木简。还有没有?来这个,王树同学。
男生:刻在石头上。
师:好,刻在石头上。这个我们也见过。(同学们踊跃举手,并随声答。教师手指学生)他说刻在青铜器上,还有呢。呵,这么多同学,那俞鹏同学。
男生:刻在龟壳上。
师:呵,很好,说得很好。还有没有,余南你说说。
男生:在绢帛上。
师:呵,在绢帛上,就是在丝织品上。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屏幕展示)这个(图片)呢,刚才同学可能没有提到,这个就是陶器。那么,在陶器里面呢,也有文字,再来看一看。(边操作边说)这张图片是刚才那个陶器里面的拓片,文字拓片。(教师指图)好,(演示下一张)这张图片大家比较熟悉,这是刻在什么上的?○◆
生(齐声):牛骨。
师:是牛骨,甲骨文。(屏幕演示)刚才有同学提到了青铜器,这件青铜器叫毛公鼎。那么,同学们是否注意到了在鼎的内壁有密密麻麻的文字。这就是毛公鼎的文字拓片(指图)。刚才有同学提到了竹简,这是什么时期的竹简?(屏幕演示)——秦简。接着看,汉代的竹简。刚才最后一位同学提到了,写在了丝织品上的这个文字,我们把它称之为帛书。好了,那么我们下面思考一下,在以上这些文字载体中,那么,同学们你们认为可以用作书写材料的有哪些呢?我们认真思考一下。在以上的这些——,后面的女同学说一下,呵,吕思雨。(思考时间4秒)◆
女生:有帛和竹简。
师:她说有帛和竹简,很好。那么(屏幕演示)下面我们来看一段文字资料,这是《史记》当中的一段记载。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dan)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史记》○
我把原文的大意和同学们说一下。(边指屏幕边解释)说天下事无论大小都由皇帝一人来裁决,以至于皇上要用称来量这些奏章。那么,皇上批阅这些奏章呢,白天和夜里都是有定额的,不完成这个定额,皇上是不能休息的。那么,我想问问同学,这段材料记述的是哪种书写材料?呵,很好,我们举手的同学很多,后面女同学,高玉凤同学。
女生:我觉得那时候是用帛写的。
师:用帛,她提出来用帛。好,你请坐。还有很多同学举手,好像有不同的意见,再找个同学说一说。好你说。
男生:是竹简。
师:他说是竹简。那你们认为是哪一个。(学生齐答:竹简)应该是竹简。那么大家来思考竹简作为书写材料会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吗?(学生举手)是吗,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好后边那个,那个刘易,呵,你说说。
男生:没法涂改。
师:他说没法涂改。要涂改的话,得用刀子把字刮去。还有没有不足的地方?好,你说。
男生:不便于书写。
师:他说不便于书写。好像也有一定道理呵,我们再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好,赵刚同学。
男生:不便于携带。
师:不便于携带。或我们再具体讲是不是它太笨重了,呵,说它太笨重了。说东方朔上书汉武帝,那么他也写了一份,那么是怎样送给皇帝的呢,是由两个大力士抬进宫里去的。我们可以看到,竹简比较笨重,所以作为书写材料不合适。那么,我再问一下,刚才同学提到了帛,帛很轻呵,它有没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呢?王进海同学你说一下。
男生:不便于推广。
问题:从传统教法的技术看,这段教学过程很热闹,学生动起来了,师生有问有答很是融洽。但如果依据现代历史教育理论和心理学分析,不能不看到这样一些问题:第一,教师始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第二,所有提问,除学生的常识性纰漏外,几乎没有“为什么”的质疑性问题;第三,造纸术的发明和文字的发明关系,不见没有什么回应。第四,不必要的重复。
不足:甲骨、竹简、帛,包括青铜和石鼓等,与造纸术是个什么关系(这一问属于什么层次的问题)?只把问题集中在“不便”上,没有解决教师提出的“二者关系”的问题,而只是勉强完成了教师给出的任务“文字都曾经出现在什么地方”,因此,实际上教师在课堂上给了学生一个“问题误导”,可以“借此答彼”,这恰恰是历史学习或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大忌。
值得引申的问题:(一)做“有理解”的历史教育,是否应该将表面看去“繁”“笨”甚至“昂贵”的问题具体化,是否应该借助学生的经验,使他们的注意点集中在对造纸术“文化”价值的认识上,这是本课的重点!(二)如何帮助学生学会归纳和推演,是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很遗憾,教师用了不少时间,实际上只是一个“叙事流程”,没有找到所讲问题的要害,更没有注意到一个历史教师随时随处都应该培养学生历史学习技能的义务。(三)史料引入课堂是历史教学所必需的,但同时要求教师在解释史料时必须严谨。因为这对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观和治学态度也有一定的潜移默化影响。万不可为求生动性而丢掉了基本的科学性。
师:好,他说得很好,很完整。也就是说,无论竹简,还是帛,都不便于推广开来。所以人们还要不断探索。下面我们看看西汉前期,人们又发现了怎样的书写材料,请同学们把书翻开到第86页,86页小字的最后一段,让我们带着问题阅读一下课文。哪位同学来带着读读?带着大家读一读,李玉新同学。
(女生自己读,用时28秒)
师:好,你请坐。我问问大家,西汉前期人们发现的书写材料是什么?呵。
问题:教师要求学生带着读,结果是自个在念书。
值得引申的问题:读书或阅读是历史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教师的指导技巧是什么?教师已经要求由一个学生带着阅读,怎样带?带了吗?这不是一个小的纰漏,而是我们在教学中常遇到的问题。我是提倡从历史教育的高度去研究历史教学问题的,也主张在实际中区分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这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按照过去教法的视野看上面的问题,可以从标准化的目标方面说是“教学过失”,而从人格教育论的视野看上面的问题,就是培养学生的态度问题,不能小看。所以,教师交代了任务,就一定要让学生按照要求完成。不能自己连自己的话都不当真——如果学生敏感到这一点——这不仅是学生对你的敷衍了事,还有你作为教师的信誉问题。所以,在新课程的新理念指导下,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既在教学技术上是统一的,也在教学态度上是统一的。
生(齐声):纸。
师:再具体一点。
生(齐声):麻纸。
师:(屏幕演示:西汉的麻纸)很好。我们来看看,这就是西汉前期的麻纸,西汉早期的麻纸。那么,接着我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结合刚才阅读,从麻纸的制作过程和同学们观察这张图片,你认为麻纸作为书写材料它能够广泛的推广吗?我们请谭续同学你来回答。
男生:纸粗糙,书写不方便,而且王公贵族求体面,这个纸也太难看。(学生说话声小,不很确信)
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时,像是自己在跟自己说话,教师没有有效指导。
值得引申的问题:教师如何鼓励和指导学生回答问题,从“教法”层次看是教学技能问题,但从教育层次看是帮助学生发展的问题,类似的课题还有很多。就这个具体问题来说,表层的结果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能够表达自己的看法,深层的意义则是唤起学生对自己表达能力的认识,进而能够主动地改善自己的表达能力。当然,对历史教师而言,指导学生周详、准确地回答问题,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是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一项任务,因而要进行及时且具有连贯性的指导。
师:好。这纸太粗糙了,他说的很好,理由也很充分。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呢?是吧,后边的冯蒙你说说。
男生:这纸发黄,有点看不清。
师:好。他说了色泽也不是很光亮。还有没有其他不足的地方。后边的女同学。
女生:我觉得那纸造出来特别的脆,不便于携带,而且特别厚。
师:呵,比较厚。那么,我们从它的制作过程再去思考一下,它有没有不利于推广的地方?吴雅量同学。
男生:做工太麻烦,产量也低。
师:很好。通过阅读刚才的这段材料,他发现了可贵的信息。对吧。这个做工,麻纸的制作过程是很复杂的,而且产量特别低,这就制约了它大规模的推广。所以,人们还在继续探索看看能不能再找出来更为廉价的、质量更好的、制作起来比较方便的纸。接着来看图片,(屏幕:蔡伦像)这张图片同学们非常熟悉了,他是——◆
生(齐声):蔡伦。
师:蔡伦,东汉时期的一名宦官,他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又经过自己的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改进,改进了造纸术。那么,蔡伦改进以后的造纸术这个过程,同学们已在课外小组活动当中我们已经做了一些尝试。(教师指左手处黑板,上面事先贴好了学生们的作品)同学们看到黑板上,同学们做出来的许多的作品。下面请大家一起来看大屏幕,在大屏幕上,只不过我把这些步骤打乱了(屏幕演示的是10项内容),同学们看看这些步骤,回忆一下,哪个小组,各小组推举一位同学,通过操作这个课件,把你们组造纸的步骤重新组合一下,并且给大家展示一下哪张纸是你们组造出来的。你们可以把这个顺序调出来。先讨论一下,再选一位同学到前边来。◆
(学生在讨论,但不活跃。讨论时间16秒。)
师:好。看你们已经回忆起来了。哪一个小组愿意到前边来展示一下你们组的造纸过程。好,很好,我们先请张晨同学。
(男学生对着录像说他们组的造纸过程)
陈述者:第一个是原料,第二个是浸泡。●
师:接着是什么呢?
陈述者:然后,切丝切碎;然后是捣烂;再后是洗涤;然后是打槽;然后是抄纸,就是先过水;抄纸完了是晒纸;最后是揭纸。
值得引申的问题:陈述者像是没有信心,教师应该实施有效指导。
师:好,这是他们组制造纸的过程。给大家指一下,哪张纸是你们组造的?(该生到黑板前:我们组的是这个。)
师:我们看到他们组造的(纸)的确不错,我们先给他们组一点鼓励。(鼓掌)王敬海同学还要到前边来讲,好,还有同学要展示一下。
男生:我们组和其他同学做的有点不一样,我们先是选原料,然后是洗涤,接着切碎,剪碎后洗一遍,然后再用石灰水洗一遍,拿出来以后放在锅里煮,然后再抄两遍纸,第一遍是用宽的纱蓬抄,第二遍是用细的纱布抄,这样纸比较平整,然后放在太阳底下晒,我们夹上夹子,然后随时转动一下,这张是我们组造的纸。
师:不错。王敬海同学把他们组造纸过程说了一下,而且在这期间他们还加上了自己的发明创造,他们组造的纸质量还是不错的。我觉得在活动过程中同学们都可以加上一些自己的发明与创造。当然,同学们的造纸一定不是很完美,但同学们在造纸的过程中一定体会到创造的艰辛。好。我们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那么,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他造的纸称为“蔡伦纸”。公元3到4世纪这种纸开始由我国传到了国外。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它的传播过程。同学们请看这张图。(屏幕演示:造纸术的传播。屏幕内容随教师点到的内容,突出重点)首先,同学们看一下,公元4世纪,造纸术首先传到了——
问题:花费时间展示学生们课外小组活动成果,意义何在?
亮点与不足:教师让学生亲身经历造纸过程,试图通过感受达到对造纸的认识,这是值得提倡的。遗憾的是,此设计从历史教学的角度看没有达到目标。第一,了解造纸过程为何?第二,《课程标准》“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出,“感知的学习过程”是为了“理解历史的过程”,显然这里没有做到,且情感目标没有蕴涵其中。
值得引申的问题:类似的课题如何与相关课程的相同内容有所区分,如科学课讲到的造纸术。既然学生已经在下面的小组活动中,有了如此充分的体验,那么这里用去的近12分钟怎样处理才更有效?同学的体验到了怎样的层次,只是知道了造纸流程,“玩”了一次造纸就达到教学目标了吗?课外作业与课堂教学内容如何呼应,它们之间是个什么关系?在这一内容中如何渗透和运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生(齐声):朝鲜。(生齐答,师边指图)
师:接着是——
生(齐声):日本。
师:公元7世纪传到了日本。下一步,公元8世纪传到了阿拉伯,公元12世纪,分别传到了欧洲和非洲。公元16世纪,又传到了美洲19世纪,传到了大洋洲。后来,人们对造纸进行了改进,就形成了今天现代化的造纸工业。好,下面我们一起看一段音像资料。(屏幕演示:一乡镇造纸场,其中人物着傣家衣;展示过程:捣碎、制浆、抄纸、烘干;时间:1分32秒)。◆
问题:录像显然不能代表“现代造纸工业”。我国普遍存在的造纸厂多数不具备“现代化”的设备和生产流程。本片选择不当,存在着“想当然”的错误导向,以致下面所引出的问题,貌似“现代”和“超前”,但实际上不仅把问题扯远了,而且与本教学理应遵循的教育宗旨和产生的教育效果相背离。
师:好了,当纸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的时候,我们想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一下,纸在我们生活当中有什么作用呢?(学生沉默)纸对改进我们现代的生活有什么作用?好,我们请后面的女同学,呵,那个谁(手指),你来说说。
值得引申的问题:为什么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能及时反应?此时学生们已经摸不到教师要他们回答什么问题了。
女生:订成书本,然后订成一起,就成了课本,然后。(学生在嘴里嘟啷)
师:呵,好,非常好。这非常利于我们的教育,普及教育。
问题:教师只好越俎代庖,告诉学生,有就是普及了教育啊!可学生意识到了这一点了吗?
男生:它是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可以用它写信。
师:说得很好。用它写信,说得很好。刚才两位同学的回答,我想,这正可以说明造纸术给世界带来的伟大意义,我们可以这样讲,造纸术它深刻的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有一段评价,呵。(屏幕演示)一位美国学者这样评价造纸术:(屏幕内容)“纸对于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么估计都不为过分。”那么我们在认识到造纸术的伟大意义这个时候,也请同学们冷静地思考一下,造纸术发展到今天,是不是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是否有不利的影响?
值得引申的问题:为什么教师总要强调不利影响?暂且,不说这个问题。这里该不该加入“反思”的内容,仅从初中历史教育的目的看,这节课下来究竟要让学生得到什么呢?
男生:造纸过程要排废纸,然后是废水、废气,乱扔造成污染,有些人……。
师:很好。我觉得回答的非常好。还有没有?来后边。
女生:还有树木会减少。
师:为什么呢?
女生:因为造纸的原料之一就是木材。
师:它的原料之一是木材。好,也非常好。下面我们来看一组数字。(屏幕演示)首先,纸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刚才有同学提到了。这里有具体的数字:“每生产1吨办公用纸,需用的木材相当于26棵大树!”好,我们接着来看,造纸还会带来污染:“造纸行业是水污染大户,北京造纸七厂曾经因生产麦草纸浆年排放1万吨工业废水,占全市工业排放总量的十分之一,成为北京市水污染大户,从而被迫停止草浆生产。”所以,这是造纸术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吗,我们请同学们接着进一步思考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减少这种污染呢?或解决这些呢?我们能不能尝试一下。那个女同学,最后一位,你说说。
女生:造再生纸。
师:她说了可以使用再生纸。呵,我们看看再生纸有什么好处?好,坐在前面的同学能不能给大家读一读。(屏幕资料)好,俞鹏同学你来。
男生:“每回收1吨废纸,可造再生纸850公斤,节省木材3立方米,相当于17棵大树,节水100立方米,节省化工原料300公斤,节煤1.2吨,节电600度。”
师:很好,还有没有?那个赵刚同学。
男生:还应该节约用纸。
师:我觉得这一点他说得很好,我们同学们可能发现了在我们周围浪费纸的现象很严重啊。举一个例子,呵,我们刚刚过完了两个节日,一个是圣诞节,一个是新年。那么,现在我想统计一下,节日里我们班同学平均每人收到了几张贺卡?这个有关你们数学的一个问题,谁能帮我来设计一个方案,我怎么能够解决、算出来,才能算出平均每个同学收到多少张贺年卡?
男生:把全班同学收到的贺年卡加起来,再除以31。
师:很好!他用了这样一个方案,那么我们来算一下,小组先统计一下你们组收到了多少张贺年卡?把数字报上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好,哪个组先统计出来了?你说,赶快把你们的数报上来。
生:41张。
师:好,41张。帮我记一下。
生:91张。
师:你们91张。
生:56张。
师:56张。
生:82张。
师:你们组。
生:31张。
师:好,俞鹏帮我加一下,这是个什么数字?快,你们帮帮他。
男生:301张。(用时8秒)
师:我们班有31位同学,平均每位同学将近10张贺年卡。这个数字,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全年级同学、全校同学、是吧,全海淀区、全北京市、全国的同学将会收到多少张贺年卡?这个数字是非常惊人的。这个数字背后它的代价是上百万森林遭到砍伐,更多的水源受到污染。那么在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后,同学们肯定有所考虑,在一些节日中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来互致问候,表达同学间的友情呢?有同学有想法——那个谭续。
男生:上网。
师:上网的方法。高玉凤同学,后边。
女生:打电话。
师:好,打电话。赵序。
男生:发短信。
师:好,同学们已经提到了许许多多的方法,我想同学们可以自觉地,自觉地成为一名环保卫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吧。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对吧。带着问题和思考,应该说,我们离开四大发明馆,下面我们看看医学馆又有哪些成就?
问题:造纸术如果是这节课的主干教学任务,显然现在是偏离主题在“做课”了。
亮点与不足:我们承认教师把质疑能力的培养引入课堂,并鼓励这种做法。但是,这节课显然是把这个问题用错位了。以上活动虽说很充分,不过以下问题教师必须有清醒的认识:造纸术无疑是这节课的重点(从已定的时间安排上如此),可是前半段着重讲的是为了“方便使用”造了纸,后半段则着重说的是“不利影响”,最后在学生头脑中会形成怎样的概念纠葛呢?教师的教学目的可能定在了“需要反省”上,而非传统历史教学的“一味接受”。但是,历史课都这样反省的话,最可能削弱的就是价值知识。这又回到了“历史教育到底要学什么”的老问题上了。
值得引申的问题:(一)在初中历史中,一节课的头绪肯定不能搞得太多,但多少合适需要实证性研究。(二)历史教学要遵循学科教育的原则,其中一条就是不能随意把过去的历史现代化,这节课的内容与“环保卫士”根本扯不上关系。(三)此类课例现在较多而且流行,特别是一些以“研究性学习”为标榜的课例,充斥着假问题和伪研究。对此我们必须冷静对待,否则,历史教学将会在轰轰烈烈的游戏中死亡。
师:同学们一定看过中医吧?生病的时候,那么你们见过中医所开的药方吗?(学生:看过)那么可能有些同学是不是吃过中药?(学生:吃过)这应该和四大发明(停顿)、这应该与我们医学馆的一位人物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就是——(屏幕演示)
生(齐声):张仲景。
师:好了,他就是张仲景。张仲景是我国东汉时期的一位著名的医学家,他的主要成就在于他完成了一部医学专著叫《伤寒杂病论》。(学生已经跟着在说)在这本书中,他详细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疗原则,而且还收录了300多个经典药方,被后人,称为“中方之祖”。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就是他的《伤寒杂病论》一书的书影。(屏幕演示)我们来看这样一组图片,这是一种什么方法?(指屏幕问学生)
生(齐声):急救。
师:急救,有人说是人工呼吸。这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还是常用的,比较方便。这种急救方法最早就出现在《伤寒杂病论》这本书中。那么,鉴于张仲景在医学上的这些伟大贡献,后人把他尊为“医圣”。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屏幕演示),在他的家乡,医圣的家乡——河南南阳,人们就修建了“医圣祠”来纪念张仲景。下面我们来一起看,(指屏幕)这一位人物是(学生齐答:华佗)。这个人物同学们都比较熟悉,关于华佗在民间流传着许多故事和一些传说,那我们同学把这些故事和传说编成了历史剧,下面我们看看他们自编自演的一组历史剧,下面我们来看看这组历史剧是怎样的过程,我们用掌声来欢迎他们来表演——
(一组5人上台,3个男生,2个女生)
男生甲:新编历史剧《神医华佗》现在开始。下边让我们来介绍一下人物,该剧中由我来扮演病人甲。
女生甲:我来扮演病人乙。
女生乙:我来扮演华佗。
男生乙:我来扮演关羽。
男生丙:我来扮演曹操。
剧一:
(男生甲旁白)华佗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非常有名的医生,华佗是沛国曹县人。因为他医术高明,所以人们称他为神医。话说关羽中了曹军的毒箭,他拔出毒箭后,疼痛无比,这时就见一个人从江边而来,请大家看第一幕,“华佗刮骨疗伤”。
——啊,您就是华佗,华神医吧,久仰大名。
——您就是关将军,久仰久仰。
——你快请坐。
——请坐。
——从你的表情来看,将军中了毒箭后,毒素淤积于体内,伤势好严重,如果再不治,可要完了。
——用什么药治呢?
——这个吗,我自有办法,但请将军不要害怕。
——哈哈,我关云长视死如归,这有什么怕的?
——办法就是在一个安静的地方,放上一根柱子,在柱子上钉上铁环。请将军把胳膊伸在铁环里,再用被子蒙上头,请将军——我先用尖刀割开骨头,刮去骨头上的毒,再敷上药,缝上伤口,这样就可以了,不过请将军……
——哼哼,这容易,何用什么柱子、铁环啊。来啊,上酒菜。
(男生甲旁白)华佗开始为关羽治病,他先用尖刀割开皮肉,露出骨头,再刮去骨头上的病毒,然后再缝好。这样关羽的病就治好了。
——好了。
——啊,神医啊,太感谢你了。
——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
——将军,恕不远送,咱们后会有期。
——送神医。
——再见。
(用时2分半)
剧二:
(女生乙旁白)曹操素来患有头痛,这时他的头又疼了。请看第二部《华佗与曹操》。
——哎吆,哎吆,我都头痛死了,快,叫医生来。
——大王,听说你头痛的厉害,我便来给你治病。
——谢谢你特地赶来,请坐。
——你的病,病根在脑袋里,头不能说,吃药喝汤是不管用的,我倒有一个好办法。
——快快讲来。
——我的办法先是请大王喝下我配的麻沸散,然后用利斧劈开脑袋,这样就可以去掉病根了。
——你想杀了我吧?
——不,不。大王也曾听说过关公右臂中箭,我为他刮骨疗伤,他连一点惧色都没有,为何大王今天这样恼火?这样多疑呢?
——这胳膊可以刮,这脑袋怎么可以砍呢?你一定和关羽有联系,想趁此机会来报往日之仇。来啊,把这个奸细拿下。
——冤枉啊,冤枉。
(女生乙旁白)华佗的原意是让曹操服用麻沸散后,为他进行开颅手术,但当时的医疗手术还不完善,我想问问大家,在当时的情况下,华佗手术能成功吗?
生(大家):能;不能;能。
生:能。
(女生乙旁白)华佗在当时确实做过开颅手术,但成功率极低。所以据史料记载,华佗最擅长的是开胸手术。华佗还发明了麻沸散,就是在病人需要开刀的时候,先用麻沸散进行麻痹,在他失去知觉后,再用尖刀割开伤者的胸背部,再缝好伤口,敷上药膏,过不了十几天,伤人就痊愈了。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麻药的人,欧洲人在1000年后才发明了麻药。
(男生甲旁白)以上故事,被加上了许多神话色彩,但我想同学们一定对华佗的医术有很深刻的印象。就是现在,当我们称赞某个医生医术高明时,我们常说或在锦旗、牌匾上写着“华佗再世”的颂词。新编历史剧《神医华佗》到此结束。○●
(鼓掌)
问题:学生只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自己没有进入角色。因此,他们所表演的内容,不是基于体验和用自己的方式诠释历史故事。
亮点:教师敢于运用角色扮演的学习方式,这一学习方式与该学习内容也较为贴切;教师注意到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意义。
值得引申的问题:角色扮演的学习方式很好,但要做到位和有成效,则需要一定的教学指导技能和认真的设计。在这里学生演是演了,可是没有起码的生气,更不要说这等学习方式所要求的“神入”效果了。要知道,这不是学生不会演,关键是教师缺乏有效指导,或者说,教师还没有意识到自己要指导他们和指导什么的问题。这种缺少明确目的性的教学活动,要么是表演者个人的活动,要么是大家都在应付差事,只是无效占用时间而已。所以要达到应有的效果,还需要教师和同学们共同设计和完成,感悟表演对象,领会表演内容,积极参与,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才可以分析能力和效果方面的问题。
师:好,我想呢,同学们已经用掌声肯定了你们演出的效果,那么在我们学习了秦汉时期的医学成就后,下一步呵,我们再来到数学馆。好,我们有一个同学要讲一则有关数学的小故事,非常有趣,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
男生:古时候有个富人,他家有个粮仓。(指模型)这就是他家的粮仓。他家的粮仓里有许多粮食,就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家到底有多少粮食。于是他贴出了一张告示,来寻找能算出他家粮仓有多少粮食的人。下面请同学们来帮帮忙,算一算这个粮仓里有多少粮食?会算的,请举手。张晨你来说。
男生:先测量这个房子的长、宽、高,相乘就可算出这个粮仓有多少粮食了。
男生:非常好,他说得非常正确。当时有一个聪明人,用和咱们同学相类似的办法算出了粮仓里的粮食,但是,当富人卖粮时却发现实际的粮食要比咱们同学算的要少,这是为什么呢?我想问一下同学们,这是一个脑筋急转弯。你来说。
男生:他自己给吃了,吃了一部分。
男生:错了。彭鹏。
男生:他自己进粮的时候没占面积。徐放。
男生:不对。
男生:他把多出来的那部分没算上。
男生:还是不对。我来告诉大家吧,因为当时粮仓里有一个硕大无比的耗子,所以富人所卖粮数量要比咱(们)同学算的少。◆
问题:轻松的方式有很多,这个插曲没有意义。严格地讲,教师是没有权利随便占用课堂教学时间的,这也是以学生为本的体现。所以教师的教学准备活动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师:非常好!呵,我们同学刚才轻松了一下。我们说计算仓储容积的方法出现在我国东汉时期的一部数学专著中,这就是呢——《九章算术》。(出示《九章算术》书影图)在《九章算术》里还记载了一些当时比较先进的计算方法,比如说我们同学都知道的负数运算,再比如说一元二次方程。《九章算术》里还有什么样的内容呢?我们一起来阅读一段资料。好,请同学们打开第89页,好,让我们带着问题来看一看书中最下面,有一小段材料阅读,看看,在《九章算术》中还有什么样的内容?○
(学生阅读,33秒)
问题:阅读缺乏有效性。
不足:33秒能够阅读什么?让学生带着什么问题阅读,是什么问题呢?看看《九章算术》还有什么样的内容,指什么而言?在如此短的阅读时间里,教师既要学生发现问题,又要学生解决问题,而且还是在没有具体问题指引的情况下,显然学生是做不到的。
值得引申的问题:指导学生读书是历史教师重要的教学任务,我们理应在这方面提高自己的指导技能。
师:有发现答案的吗?谁能解决这个问题?谁来说说?好,后面,吕思雨同学。
女生:土地丈量、谷仓容积、堤坝修建、税收等。
师:很好,她回答得非常准确。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下,她刚才说的丈量土地、谷仓容积、堤坝河渠修建等,这些方面都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些问题是否有共同特点呢?徐放同学你说说。
问题:照着教科书念出来的答案一定“非常准确”。在课堂上做这样的评价,显然是廉价而无效的,因此也就没有激励作用。
男生:它们都运用了数学。
师:都运用了数学,很好,都跟数学有关系,是吧,还有没有?后面,刘师远同学。
女生:都与实际生活连接非常紧。
师:她回答得非常好,都与我们实际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讲,《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着我们古代数学以计算为主的数学体系的形成。请我们同学深入思考一下,深入思考一下,这些与我们实际密切相关的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体系有哪些优势呢?我们反过来想想,这种数学体系对我国古代人们的实际生活有什么优势?请,张征同学。
男生:有这本书,人们遇到问题、解决的问题可以在书中找。
师:他回答的实际是便于人们解决实际的问题,这就是《九章算术》的一大优势。但我希望同学们站在另一个角度来考虑,这种数学体系对我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历程有什么负面的影响?刘师远你说说。
女生:它只局限于生活中的事,还远远没有解决更深的、没有理解数学。○
师:说得非常好。它使得人们缺乏更深层的研究,缺少更抽象的、更理论的研究,成为数学发展的一大缺憾。那好,这是《九章算术》,除了《九章算术》,秦汉时期还有一些领先于世界的数学成就。我们下面来看看,这是(出示图)一部西汉时期的数学专著,它叫《周髀算经》。在这本书中提到了勾股定理的一个特例,勾三股四弦五。那么,这个问题的提出,在世界上是第一次,它要早于西方将近500年的时间。下面我们来看(出示图片),它叫游珠算板。同学们想想它是做什么用的?◆
值得引申的问题:这段内容的宗旨要说什么?我们都知道,中国是数学的故乡,怎样一反思就有了大问题了呢?第一,数学是怎样产生的,难道不是古代先民因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吗?学生依着教师的思路得出“局限于生活中的事”和“没有理解数学”的结论,教师就马上说“非常好”,如果所有同学都因“非常好”而认同了“中国人没有数学”,该是个怎样的教育结果呢?其实,有关这样的问题,教师只要事先看点数学史,至少应该知道陈省身、吴文俊等先生是怎么说的。我们要历史地分析问题,学习历史更应该学会历史地看问题,更何况我们还要求用历史唯物主义作指导。不能有了反思,我们就在不自觉中把自己的历史搞成了“从古至今都落后”,或者说,我们的落后是2000多年前就已经注定的。那样的话,我们还讲中国历史干什么?任何国家的学校历史教育,都要培养国民的自信心。今天我们用“课程的概念”代替“教学的概念”,我看这一转变的要点之一,就是要平衡好国家意志与个性发展的关系,不是一看重后者,就轻视前者。在历史教育中,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养成是第一位的。
生(齐声):计算。
师:再看看它有点像什么?
生(齐声):算盘。●
问题:这种蜻蜓点水的处理,有什么必要?
师:应该说它是我们今天算盘的一个雏形,它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计算工具。好了,通过前面的学习,我想同学们已经对秦汉时期领先世界的这些数学的成就有所了解了。那么,在面对如此众多的令世人所瞩目的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那么我想在我们今天即将离开虚拟的秦汉博物馆的时候,我想,每个小组能否为我们留下一句你们最想说的话呢?我们每个组的同学可以交流一下。你们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好,我们来听一听。(交流了20秒)张伸同学你说说。
问题:20秒的交流是不是过于形式化了?
男生:我希望同学们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技术,以后能展示我们自己的发明创造。
师:好,非常好,还有没有?这是他们组的同学的,好,我们请俞鹏同学说说。
男生:努力学习,多创造一些对未来儿女所骄傲的成绩。
值得引申的问题:为什么学生的感言都是指向别人,像是大人教育小孩,我们的教师注意到这样的问题了吗?应该怎样处理呢?我们的教学是否只盯在本学科的教学任务上,这类现象可以熟视无睹吗?应该如何指导呢?
师:很好。他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我想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希望同学们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去尝试,我相信你们也一定会有所创造。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我们一定要为祖国、我们中国屹立于世界强林做出自己的贡献。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好,同学们再见!◆
问题:这样的总结是不是太老套了?其实,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若定得准确、教学策略运用得恰当的话,这话完全不必说,学生们是可以通过学习内容自己悟到的。但应该指出的是,本课对此目标的铺陈是十分欠缺的。
亮点与不足:综观本课的全过程,教师力图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确实有设计得比较好的地方,如电子地图等。但是,这节课的失误之处也是非常突出的。其一,整体的教学目标不清,观点在“正面”和“负面”之间来回游离,缺乏主导思想;其二,过于追求教学形式,一节课运用的“新手段”过多,且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其三,对学生的学习实态和在教学中反映出来的思维发展水平、学习能力,缺乏基本的把握和引导,致使学生的学习水准普遍偏低;其四,对学生的评价过于随意、流于形式,没有抓住师生问答之间的思考差异,更没有注意到学生回答问题时所显现的经验和学识基础,未能抓住问题引发有价值的思考;其五,没有关注所有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动态和参与程度,一些主要的教学活动设计,基本上是围绕个别学生展开的。
生(齐声):老师再见!
四、结语
这是一节“优质课”,所以对它的分析应该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对其进行上升分析,还需要注意这样一个重要内容,即运用心理学理论,分析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具体的行为表现,包括口头的语言表达所反映的学习信息,如知识理解水平方面的分析,以及身体状态所反映的学习信息,如积极的学习倾向和不耐烦的学习倾向等。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领会这一教学研究方法的丰富性。比如,该课例所反映出的教学设计程序并不是开放性的,因此尽管活动形式很多,但学生的思维是限定着的;教学的整个过程几乎没有生成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问题(本可以有的);虽然换了教学方式,将传统的横向定位思维转变为现在的跳跃性思维,但因为缺乏基本的问题意识和教学高度,反而使该课流于形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没有到位。
客观地说,这类历史课无论是哪位老师做的,都不是他的责任;无论是哪些老师做的,同样也不能把棒子打在老师身上。当然,更不是说新课程的不是。但是,我们必须认真地对待两件事:第一,《历史课程标准》还有待完善,因为在把历史教学上升到这样的高度去研究学生的历史学习质量的话,《标准》几乎是没有用的,你在那里找不到依据。《标准》对教学如果没有规定,教学研究的依据就只好找到教科书上去,教科书的传统地位依然不可动摇。第二,要讲理论、学理论,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否则我们不知道该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这是科学态度问题,有科学态度,才能够从事科学研究,才会自觉地去运用科学的方法,否则经验主义将把历史教学溺死在“实际”的作业中,或被浪漫主义把无格调的、疲软的和“稚化”的历史教学扼杀在“追趣”的形式中。
历史教育要有趣味,更要有智识;历史教育要有生活,更要有生命。这里所介绍的教学研究,应该可以作为一种实验工具去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