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人学理念及其价值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学论文,理念论文,价值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理论博大精深。我们深入地研究邓小平理论就不难发现,邓小平理论所蕴涵的、影响和决定着邓小平理论价值取向的,则是邓小平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绳”的人学理念。他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问题的探索,都是围绕着怎样建设好社会主义,归根到底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此,我们可以把它归结为以“人民为本”。如果说“怎样建设好中国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问题,那么“人民为本”的人学理念则是邓小平理论的灵魂。不了解邓小平理论中的人学底蕴,就不能深刻地理解和评价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在新的世纪里,我们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不懈努力的同时,积极探讨邓小平“人民为本”的人学理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邓小平的人学理念
“人民为本”是邓小平人学理念的基石、人学思想的根本。“人民为本”不同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说,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儒家思想中的所谓“君轻民贵”,“民为邦本”,以及“水与舟”的比喻的“民本”说,其实质并不是为人民,给人民以主人翁的地位,最终的目的是让统治者更为有效地治理和驾驭“民”。邓小平“人民为本”的人学理念其实质一是给予人民以主人翁的地位,二是共产党人的工作要一切为了人民。他认为中国共产党员的含义或任务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这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1]。
为人民谋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邓小平一生不懈努力为之奋斗的目标。他的一生,时时处处都闪耀着“人民为本”思想的光辉。
“人民为本”的个人价值取向。邓小平在赴法国勤工俭学时就开始被马克思列宁主义所吸引,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一批党员和社会活动家。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邓小平为了推翻旧社会的黑暗统治,建立起由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不再受剥削受压迫,他便立下壮志,要为人民的翻身解放贡献青春。他在莫斯科留学时曾说:“我来莫的时候,便已打定主意,更坚定地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的党,交给本阶级。”[2]他在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中,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为人民翻身解放和人民共和国的创建不懈地奋斗着,虽几经挫折,仍矢志不移。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解放,使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人的历史使命已完成了重要的一件,但要彻底确立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共产党人则必须继续努力,首先要通过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实际行动,使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他认为“我们前一个阶段做的事情是干革命”,是救民于水火,使人民当家作主人,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起,革命的任务也就基本完成了,“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搞建设”[3],使人民群众尽快地富起来。
可以说,“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搞建设”是他后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的萌芽,也是他“人民为本”人学理念的必然反映。革命为人民政治上翻身,建设是为使翻了身的人民经济上富有。
从20世纪50年代提出“工作重点转移”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邓小平几十年如一日,对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应当把经济建设放在一切工作首位的方针政策矢志不移。这是他对社会主义正确理解和认识的结果,归根到底则是他“人民为本”人学理念发展的必然逻辑。
维护人的尊严,重视人的价值。邓小平十分爱护人,注意维护人的尊严。他1975年复出,在大刀阔斧地对各行各业进行整顿的同时,他关心对各类冤假错案的纠正。十年内乱时期,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制造了大量的冤假错案;“文革”以前,在“左”的指导思想影响下,也造成了不少冤假错案。这些冤假错案践踏了人的尊严,给人们身心健康带来极大伤害。邓小平认为我们必须认真落实政策,“不仅要解决戴上帽子的那些人的问题,而且要解决他们周围受到牵连的人的问题”[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我们党先后为一大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平反,为一大批科学、教育、文化界的知名人士平反等等,这一系列维护人的尊严的重大措施,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动员全国人民同心同德进行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邓小平关心人,重视人才,旗帜鲜明地指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5]的空气。他以陈景润为例,指出对这类人应当关心、爱护和赞扬。他指出我们党“要把那些比较好的、有培养前途的科技人员记下来,建立科技人员档案,帮助他们创造条件,……关心他们,支持他们”[6]。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价值观。邓小平强调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认为只有对人民有利有益的事情,才是最有价值的,才是我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当中所追求和应当为之奋斗的。评价我们所作所为是否有意义和有价值,就看我们的所作所为是否为人民谋得了利益。人民利益的获得又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上,建立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兴旺发达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上,因此,为人民谋利益,在实践中就要把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衡量工作成败得失的客观尺度。为此,邓小平提出了著名的“三个有助于”和“三个有利于”的价值评判标准。1983年他在同国家计委、经委和农业部门负责同志谈话时说,“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7]。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中又提出,判断我们工作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8]。从“三个有助于”到“三个有利于”,反映了邓小平总是时刻心系国家和人民,时刻为着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他的理念中,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人民为本。
二、邓小平人学理念与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人民为本”的人学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剖析资本主义、批判资本主义,创立“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其根本是为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最终是为了人民的利益。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共产党人与人民在利益上的一致性。共产党人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人民的利益就是共产党人的利益。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公开申明自己的观点,认为共产党人没有特殊的利益,“没有任务同整个无产阶级利益不同的利益”[9]。他们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共产党人为代表人民利益而诞生,他们将为了人民利益而奋斗。正因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共产党员的含义或任务才可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这两句话来概括。
无产阶级革命就是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消灭剥削,建立人民民主专政,使人民当家作主人。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重要内容。这个理论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政党的斗争理论,其一是关于革命或运动是为少数人谋利益,还是为多数人即人民群众谋利益的问题。“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或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10]。运动的范围小,参加的人数少,为的也是少部分人的利益。而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1]。其二是关于运动的性质问题。少数人的或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并不具有彻底的革命性,往往是为了满足某些经济的或政治的利益。共产党人所领导的无产阶级运动则不同,它不满足于某些经济的或政治的利益的获得,它的“最近目的”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12],以期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利益的获得问题。这一理想和理论,实质正是强调了“人民为本”。
无产阶级的运动不仅是为了人民翻身求解放,还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首先,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通过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促进财富迅速积累,以达到“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13],使人民从中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其次是随着阶级差别的消灭,使由此差别而产生的“社会的和政治的不平等也就自行消失”[14],使人民获得政治上的平等权利。可见,马克思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的重要目标,看作人的自身利益的全面实现,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又需要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做基础,因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刻心系人民利益是无产阶级运动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为本”的人学理念一直贯穿在各个方面,革命为了人民,建设也是为了人民,人民是目的,人民利益也就自然成为衡量我们的一切政策、方针和行动的价值标准。马克思、恩格斯这一人学理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从列宁到毛泽东、邓小平也毫不例外地深刻领会到了马克思、恩格斯这一既具革命性又具现实性的理念精髓。
三、邓小平人学理念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邓小平人学理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建形成的指南。
“人民为本”的人学理念,引发了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思考,为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特别是关于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整个理论体系就是围绕着这一核心问题发展构建起来的。邓小平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发源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现实思考,没有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重新思考与认识,就不可能就“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形成科学的理论,因此,社会主义本质论就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而邓小平之所以把“社会主义本质”作为首要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论证与剖析,正是他的“人民为本”的人学理念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行了30年后,“什么是社会主义”仍成为我们在进行四个现代化的建设中一个重要的、有待讨论的理论问题,这恰恰证明牢固树立“人民为本”的人学理念的重大意义。面对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曲折历程,面对林彪、“四人帮”对社会主义的歪曲和破坏,邓小平高举“人民为本”的大旗,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对中国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道路认真反思,提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样一个我们实践了许多年并没有搞清的问题,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研究。他首先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指出“四人帮”“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也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的论调是极其荒谬的。他提出,把社会主义和贫穷联系在一起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15]。“社会主义总要使人民生活逐步改善,人民群众的收入不断增加。”[16]可以看到,邓小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论断,源于他“人民为本”人学理念的理性思考。正因为邓小平时刻想着人民利益,把人民富裕看作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所以才断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经济长期停滞不是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处于很低水平不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本质的揭示,是邓小平人学理念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人民为本”,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人民利益应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的人学理念指导下,邓小平进一步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科学的阐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7]。认为发展生产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两大原则,根据这个原则,“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18],并且要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消除两级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因此,我们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要进行工作重心转移,要改革开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且他还以此为基础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战略步骤等一系列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社会主义有哪些本质特征,是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前提,也是建设好社会主义的首要认识论问题。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是在其“人民为本”的人学理念指导下,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因此,邓小平的人学理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建形成的指南。
四、邓小平人学理念与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
邓小平人学理念是对人类社会运动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必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强大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依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但社会历史却从来不是脱离人的活动的无主体的过程,社会历史活动也不是人的无目的活动。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历史也“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9]。这就是说人创造了历史,但人创造历史活动的目的又是为了人本身,这是人类历史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人的利益需求是人类历史活动的最初动因,一切人类历史活动的最终目的又不外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利益需求。人类社会正是在人的利益需要不断产生又不断获得满足,不断满足又不断产生新的需要这样一个往复循环中向前发展的。邓小平的人学理念正是人类社会运动发展状况的正确反映,他把人民看作是历史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认为人类社会一切活动都要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使人民收入增加,生活逐步改善,“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大”,“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这样一个“人民为本”的正确反映人类社会运动发展规律的人学理念,必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强大动力,有力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邓小平的人学理念,对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有着重大影响,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邓小平人学理念对于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也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没有树立起“人民为本”,“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人学理念,就很难突破把单纯的“精神崇高”理解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认识局限,也很难对以“精神崇高”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出质疑。邓小平从人民利益出发,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并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形成了科学的理论体系,成功地指导着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推动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化和发展。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他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面临的新问题和新任务,以及我们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党的自身建设的实际,在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这个科学论断是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伟大的理论创新,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行动指南、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这个科学思想又正是以人民利益为根本。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目的和归宿。
邓小平人学理念赋予了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在哪里,在于社会主义本质所体现出来的优越性的实现上。正因为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合理、优越,所以社会主义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主义的合理性、优越性又表现在哪里,表现在社会主义消灭了压迫和剥削,人民群众当家做了主人,表现在人们能够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如果社会主义忽略了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这个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目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无从体现,社会主义也就没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什么那样的曲折,以致于有的人对社会主义失去信心,问题就在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没有能够充分地反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首先就表现为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单纯地理解为“精神崇高”,把物质利益看作是与社会主义不相容的东西,忽略了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物质利益的获得是人类一切活动的首要目标,追求物质利益是人类社会活动永恒的主题,社会主义只有把人民利益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时时强调人民利益,处处注意人民利益的获得,社会主义才有强大的生命力。邓小平人学理念正是着眼于人民利益,以人民利益为标准驳斥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对社会主义的种种误解和歪曲,由此提出“工作重心转移”、“大力发展生产力”等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动力、目标等问题,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方向,因而也使得社会主义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总之,邓小平人学理念是邓小平理论的立论基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本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自己理念体系并为之奋斗的根本,人民为本的人学理念正确地反映了社会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它必将赋予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邓小平论文; 社会主义本质论文; 无产阶级政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