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反胜为败”的现象:一个“Choking”过程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象论文,过程论文,理论论文,Choking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竞赛中“反胜为败”的现象
在现代竞技运动比赛中,既使是高级运动员也难以把握致胜的机会。主要原因在于,比赛中心理因素对运动员的影响远大于技能和体能的因素。竞赛中“反胜为败”的现象就是典型的运动员在关键时刻心理失控问题之一。近年来,这种现象似乎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国运动员中。例如,2002年第14届釜山亚运会,中国队与韩国队争夺篮球冠军。实力占优的中国队一路领先,赛至第四节还有最后30秒时,中国队仍以90比83领先,但是关键时刻,中国队一次传球失误,对方断球后赢得2分。接着中国队发球被阻,韩国队再得3分,将比分追成88比90。胡卫东两次关键的罚分球全不中,给韩国队机会将比分搬平,进入加时赛。在加时赛中,韩国队已有三位球员被罚下场,但中国队仍未能控制局面。最终以100比102令人不可思议的不敌韩国,痛失冠军;2003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第十届世界游泳锦标赛的跳水比赛中,中国选手李娜以半决赛第一的名次进入决赛。决赛中李娜前3轮一直领先。但加拿大选手海曼斯在最后一跳中以一个高难度动作,获得了95.88分。此时的李娜,只要跳出95分以上就能拿下冠军。然而,李娜的最后一跳却大失水准,只得了61.44分,最终将金牌送给了海曼斯;同是这次世界游泳锦标赛男子十米跳台决赛,中国选手胡佳在一路领先的情况下,最后一跳也出现了重大失误,把金牌拱手相让,仅获第四名。再如,2003年第八届羽毛球苏迪曼杯冠军争夺战中,奥运会和世界锦标赛双料冠军张军和高峻本想为中国队来个开门红。不料在第一局领先的情况下,被韩国选手反超,而丢掉了第一局。两人在第二局中竟一分未得;2003年中国羽毛球公开赛十六进八的比赛中,男单头号种子中国选手陈宏被11号种子丹麦的皮特—盖德淘汰。比赛中,陈宏开局相当顺利,先声夺人,发挥了自己速度快优势,连胜10分,此时的对手1分未得。然而,陈宏在以10比0领先的情况下,却未能拿下这场比赛,反而以0比2输掉了比赛;2003年世界乒乓球男子单打锦标赛半决赛中,中国选手王励勤以3比1领先,又在第六局里以10比6先拿到“局点”的情况下,两次“反胜为败”痛失好局。事隔半年,在国际乒联巡回赛总决赛中,王励勤再次以先胜后负的形式,输掉了比赛。
体育竞赛中的这种“反胜为败”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压力下的“Choking”[1,2]。即在比赛关键时刻,或在重大赛事中,运动员出现技术变形、反应变慢,连续失误,或犯一些简单错误,最后输掉了不应该输的比赛。对“Choking”的心理学研究,是解答为什么“反胜为败”的现象会出现在比赛的关键时刻。由于存在的心理学文献还没有从理论上建立关于“Choking”的系统解释,使得有关研究的成果难以应用于实践。为了弥补这一空缺,本文基于笔者多年来有关课题的研究成果,提供并讨论一个“Choking”的过程理论。
2 关于“Choking”的定义
早在1981年,运动心理学家Daniel M就用“Choking”一词来描述“比赛失常”的现象[1,3]。后来,许多运动心理学文献都沿用了这个词,描述运动员在比赛关键时刻出现的失误[4,5]。但是,基于Baumeister R F原始的“Choking”实验[6],Marchant D和Wang J认为以前的“Choking”定义并没有完全解释其真正涵义[7,8]。因为,诸多原因能引起运动员不能表现出原有的运动水平(即比赛失常),而有些原因(如赛前准备、身体状况、或伤病等等)主要与技能或体能因素有关。一些心理学家指出,“比赛失常”也可以由个体主动中断运动过程而引起,如运动员在比赛中由于现实与期望值相差甚远而放弃努力,或由于过度紧张和焦虑而不想比赛。“Choklng”并不包括这些形式的“比赛失常”。为了准确地定义“Choking”,Marchant D和Wang J建议“Choking”所指的运动成绩下降,通常是运动员在比赛的初期发挥正常,甚至有超常表现;比赛的进程激发运动员希望用最佳运动过程完成比赛;个体主观地“试图努力”(Try Hard)完成运动过程,但努力的结果却“事与愿违”[2,6~8]。也就是说,运动员“Choking”时,通常伴随有很高的“夺冠”动机。“Choking”是由于运动员太努力(Trying too hard)的结果[1]。以2004年在希腊雅典举行的第14届世界杯跳水比赛为例,中国选手吴敏霞以排名第二的预赛成绩进入决赛,开局时表现出色,排名一下子跃居头名,“夺冠”的现实已“近在咫尺”。但是,随后的比赛却让人失望。在一次关键的一跳中,吴敏霞仅得了58.95分,列本轮12名参赛选手中的第10位。因为“夺冠”的希望诱发了增加的努力,随之发生的是不可释疑的失误。更有趣的是,当吴敏霞已无望“夺冠”时,她却在最后一跳中跳出了当天决赛的最高分(81.00分)。说明当运动员减少有意识的努力时,运动过程可恢复常态。
定义“Choking”的难度在于不少学者只从运动的结果来描述成绩下降的现象。Weinberg R S和Gould D建议[9],对“Choking”的描述,应反映运动过程的变化,而不是运动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Choking”应定义为在压力条件下,一种习惯的运动执行过程发生衰变的现象[1]。这一定义描述了压力造成习惯的运动方式被破坏,从而引起成绩下降;同时,衰变的运动形式反映了努力的参与[8]。
3 “Choking”理论假说的矛盾
虽然心理学家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有关“Choking”的现象,但笔者认为竞赛中的“Choking”现象是关于注意改变的问题。目前,两种理论假说分别在运动心理学界和社会心理学界广泛承认。一种是运动心理学家建议的“干扰假说”(Distraction Hypothesis)[10~12];另一种是社会心理学家建议的“自动执行假说”(Automatic Execution Hypothesis)[13~15]。
3.1 干扰理论假说
运动心理学家认为,“Choking”是由于注意的改变破坏了运动的过程。1981年,Daniel M首先用干扰的假说解释“Choking”[3]。而Nideffer R是运用干扰假说较为详细解释压力下“Choking”的运动心理学家之一。他认为压力产生的干扰信息不是增加信息过程的负荷,就是转移注意的朝向,结果导致破坏运动的过程。竞赛中认知比赛的重要性引起无关运动的信息不断地打扰运动员,使其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比赛上。当比赛环境要求运动员做出反应时,由于没有正确的信息来应答,最后导致操作失败[10]。1992年,Nideffer R建议“Choking”是由于注意过分地朝向内省(运动无关的信息),以致注意的灵活性被破坏(见图1)。
图1.引自Nideffer(1992)Psyched to Win(p.34).
根据Nideffer R的建议,注意被分为四个方面:注意的内和外,视野的宽和窄[10]。Nideffer R解释,所谓内和外,指注意不是朝向自我,就是朝向任务。正常的运动过程应该是注意朝向任务。这样,当注意的视野在宽窄范围内变化时,运动认知获得整体感知的信息,或是目标变大、速度变慢,使运动员有足够清晰的运动表象。然而,“Choking”表现为注意朝向自我(任务无关信息)。当视野变宽时,增加的信息量使分析发生紊乱;当视野变窄时,不足的信息量使分析发生僵化。
另外,早期有关的理论建议,自我朝向通常会引起认知焦虑[16,17]。基于这一观点,Nideffer R和Sagal M S建议[11],在比赛中,当运动员意识到比赛的重要性后(注意朝向内省),运动焦虑会增加,从而引起生理性紧张反应,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肌肉紧张等,这些生理反应形成一种干扰源,分散了运动员的注意力,最后导致“Choking”(见图2)。
图2.引自Nideffer and Sagal(1998)Concentration and attention control training.In J.M.Williams(Ed.)Applied sport psychology(3rd ed.,pp.296~315).
3.2 自动执行理论假说
“自动执行假说”解释"Choking”的机制为,当运动员意识到比赛的重要性时,便试图付出更大的努力来确保运动执行过程的正确性。然而,这种有意识地控制运动过程会引起技能自动化执行受阻,使运动过程的流畅性被破坏。1984年,社会心理学家Baumeister R F首先提出了“自动执行假说”,并用实验证实了“Choking”的存在[6]。“自动执行假说”源引于技术获得理论[18,19]。个体在学习运动技能时,常常需要注意运动的执行过程,一旦运动技能被掌握,并熟练后,其运动技能就会被自动地执行,不再要求注意(既技能自动化)。对于一个已经形成自动化的运动技能,如果操作者试图有意识地再控制执行过程,其自动化过程就会因意识控制而受干扰,从而破坏了运动过程的流畅性。在日常生活中,这种现象经常可见。例如,一个技术熟练的打字员,通常不会注意自己手指在键盘上的落点。流畅的手指运动是不受意识支配的(也就是盲打)。如果要求该打字员注意自己的手指落点,我们将观察到其打字的速度会降低。这是由于注意增加了意识控制,导致运动自动化过程被破坏。后来,一些心理学家发表实验报告支持这一假说[1]。
在竞技比赛中,结果胜负对运动员常常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关键时刻(如冠军只有一步之遥),自我注意会增加运动员的努力来确保运动执行的正确性。一旦运动员试图有意识地控制任务的执行过程时,运动技能的自动化过程就可能会因有意识的控制受阻,引起执行任务失败(既努力的“悖理效应”)[1,19]。
3.3 实践应用的矛盾
关于这两种假说,笔者曾在《心理学报》上发表过“Choking”研究的综述文章[1],指出在理论上它们各自相对独立,分别由不同领域的心理学家提出;主要发表的实验报告是验证自动执行假说的。但是,笔者也指出这些实验所采用的任务是以技能执行控制为主要特征的,对两种假说不存在可比性,所以它们自成体系。然而,从实践应用的角度来讨论,压力下的“Choking”是因为比赛进程或环境引起注意的改变而造成的。问题在于“Choking”的发生是因为运动员不能注意运动执行的过程?还是因为将注意转向了运动的执行过程?显然,以上两种理论假说单独地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干扰假说”建议,运动员“Choking”是因为不能将注意集中在运动的执行过程上[11]。根据“自动执行假说”,“Choking”是因为注意被放在了运动过程上。1986年,Baumeister R F和Showers C J就曾指出理论上的矛盾使得心理学家很难提出有效的治疗方案[2]。19年过去了,这样的状况仍然留存。出现这样的矛盾,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些理论假说过于简单地描述“Choking”机制。虽然“Choking”表现的是成绩下降的现象,但是作为一个过程体系解释,它应该与压力的认知、压力的应付、任务的特征、和技能的水平有关。
4 “Choking”过程理论
本文中“Choking”过程理论的提出是基于笔者在2002年完成的博士研究项目和11个连续心理实验证实的构想,并包括了其它有关实验的研究,同时整合了“干扰假说”、“自动执行假说”、Anshel M的压力应付[20]和Holding DH的技术划分理论[21]。以Woods的认知—执行过程为框架模式[22],描述“Choking”的发生机制。虽然“Choking”给我们印象是成绩下降的现象,但在该过程理论中,根据“Choking”的定义,即习惯的运动执行过程发生衰变的现象,“Choking”被作为一个从认知到执行的过程来讨论,取决于多元成份的影响。两个假说分别描述不同的“Choking”形式。
“Choking”过程理论模式解释如图3所示。初始过程为认知阶段,主要由稳定因素和非稳定因素作用认知的压力[8,23]。一旦运动员感知到压力(如夺取冠军或比赛排位的压力),自我感知和比赛焦虑将相互作用,增加对比赛结果重要性的认知,同时,增加的比赛结果重要性的认知反过来强化自我感知和焦虑状态,形成循环链。在这个阶段中,认知的压力被视为发起始端,而比赛结果重要性的认知被视为终端,主要过程包括摄取和加工信息。在下一个阶段中,比赛结果重要性的认知成为发起始端,之后链群向多维延伸,主要取决于压力应付策略、任务特征和技能水平。该阶段主要过程包括决策和任务执行。整个过程由始到终,形成阶段发展,反映认知—执行的单向发展模式,揭示“Choking”发生机制。以下分别讨论各阶段成分。
4.1 稳定引起因素
“Choking”过程理论组合稳定和非稳定的引起因素,决定认知压力的水平。稳定引起因素界定为人格因素,如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和焦虑特征(Trait Anxiety)。这些因素通常是诱发“Choking”的重要因素。笔者及其他有关的研究表明,自我意识和焦虑特征的个体特别敏感外界对自己的作用[24,25]。对于一个外界刺激,自我意识强的个体首先会分析这个刺激对自己的意义,并倾向于解释刺激与自我的关系[26]。所以,很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从而作用情绪和行为。另外,焦虑特征的个体反映出对外界压力特别敏感,当环境压力增加时,这类个体通常会受负面影响[27]。我们的“Choking”研究建议,作为稳定引起因素,自我意识和焦虑特征是压力条件下影响注意改变的重要因素[1,23,24]。
4.2 非稳定引起因素
诱发“Choking”的非稳定引起因素种类繁多,主要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28]。内部因素主要有生理方面的、认知方面的和自我方面的。外部因素主要有观众、教练、竞争对手和比赛进程。例如,有的运动员“Choking”可能是由于怕输比赛;有的运动员“Choking”则可能是由于观众的态度。
4.2.1 比赛关键时刻 “Choking”发生率最高的是在比赛的关键时刻[29]。比赛关键时刻主要作用运动员的自我认知。例如,比赛处于相持阶段、略显优势,或略显劣势阶段;运动员面临即将得到的冠军,一个小的失误可能影响到整体大局。在这些情景中,比赛结果的重要性会被放大,自我认知的结果改变注意的朝向,从而导致“Choking”的可能性增加。
4.2.2 自我威胁和害怕评估 自我威胁指运动员在比赛中认知他人对自我肯定或否定的评估[4]。外界事物对自我的威胁通常会增加自我意识。例如,运动员害怕自己的错误会招来他人的批评,就加倍注意运动过程,以此来减少错误率。然而,过于的控制则可能诱发“Choking”。
4.2.3 成绩期望 Marchant D B等的调查研究建议,成绩期望值越高,“Choking”的机率就越高[30]。这是由于高成绩期望值通常会放大比赛的重要性,增加额外努力,引起有意识地控制运动过程。
4.2.4 观众效应 观众效应分为主场效应和客场效应。主场比赛通常以支持观众为主,对主场运动员通常是优势效应。然而,Bauneister R F的研究建议,主场优势效应主要表现在比赛的初始阶段[31]。而在比赛后期或关键时刻,当观众希望主场运动员赢取比赛时,比赛的结果会变得更为重要,使压力增加,“Choking”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
4.2.5 比赛的排位 比赛的排位越高,比赛的难度就越大。当比赛难度增大时,失误的机会就变大[30]。所以,运动员通常会增加额外努力,控制运动过程,“Choking”的机会也随之增加。
图3 “Choking”过程综合理论模式
4.2.6 不能预测比赛的结果 Marchant D B等研究发现,当运动员不能预测比赛的结局时,认知的焦虑就增加。运动员希望寻找出答案,通常会增加额外努力,控制运动过程。这样,就增加了“Choking”的可能性[30]。
4.3 认知压力和比赛结果的重要性
引起压力的认知主要决定于外部和内部的因素。比赛中,外界情况随时都在变化,如对手的变更,名次排列的变更,观众和教练员态度的变更等等,这些变化作用运动员内部心理活动,引起对压力的认知。压力认知主要反射到对自我的认知,同时,会增加运动焦虑。最后,自我认知和运动焦虑的相互作用引起对比赛结果重要性的认知[32]。例如,有的运动员在比赛一开始就想“夺金牌”,压力认知的结果使运动员意识到这次比赛的重要性。这种情况下的“Choking”通常出现在那些参加一般比赛或训练很好,而重大比赛不好的运动员中[1];有的运动员在比赛中本不想“夺金牌”,但比赛的进程使其看到“夺魁”的希望,压力认知的结果使运动员意识到后继比赛的重要性。2004年温布利台球大师赛上,丁俊晖在局分5比2的绝对优势领先的情况下“Choking”就是这样一个实例。靠外卡才得以参赛的丁俊晖赛后回顾,面对三次获得职业巡回赛冠军的英格兰名将斯蒂芬—李时,他没想过还有获胜的可能。可当比赛出现5比2领先时,他想或许可以拿下比赛。以他自己的话:“也许正是这种想法导致了我最终的失利”[33]。在压力下,运动员通常会对输赢有肯定或否定的评估。Tanner S和Sands R的“Choking”研究发现[34],对于高级运动员,虽然比赛压力也会增加焦虑,但他(她)们通常视输赢压力为挑战(肯定的评估),丰富的比赛经验和自信心,加之有一套处理运动焦虑的策略和训练有素的方法,使得运动焦虑很少引起注意失控。而对于中、初级运动员,由于缺乏比赛经验和自信心,在比赛中常常不能合理地处理比赛压力,运动焦虑通常是干扰注意的主要因素。
4.4 压力应付策略对“Choking”的影响
比赛中,几乎所有的运动员都会感到压力,但并不是每个运动员“Choking”。压力下的“Choking”通常是由于运动员不能应付压力。所以,运动员是否正确地运用应付压力的策略至关重要。Anshel M H把运动员所运用的应付压力策略分为两类,即回避型应付和积极型应付[20]。当认知的压力增加时,回避型应付策略要求运动员应避免思考压力有关的情景和运动中出现的错误,尽量保持原有的比赛节奏;积极型应付策略反映运动员分析比赛中出现的问题,找出最佳办法来减少压力,或解决问题。根据Anshel M的压力应付策略的划分,我们用于实验调查,发现“Choking”大多发生在运用积极型应付策略的运动员中[35]。“Choking”过程理论解释,比赛中,虽然积极型应付压力的策略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但由于比赛中时间的限制,不允许运动员多想,此方法极易改变注意的朝向,破坏运动的节奏性。另外,积极型应付压力的策略会引起增加额外的努力,使运动员不是被干扰,就是过于控制运动过程。
4.5 任务特征
在压力下,运动员为了赢得比赛,付出更大的努力,研究发现努力通常对技术含量高运动会产生负作用。根据过程理论,对于一些技术含量相对低,主要要求努力的任务(如100米短跑),“Choking”几乎不会发生。而“Choking”容易发生在技术含量较高的任务中。我们的“Choking”研究曾对短跑和篮球投篮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运动员在压力下,短跑成绩有提高,而篮球投篮的成绩却下降[8]。Pargman D建议技术实际上是运动和行为的综合体,表现为经过学习的运动,通过反复练习是可以提高的[36]。“Choking”过程理论解释,对于技术的任务,格外的努力相当于一种外来干扰破坏技术执行的流畅性。而要求努力的任务通常是不需要学习的,努力对这类任务则如同增添了新能源。所以,压力下努力通常只有助于要求努力的任务(如短跑),而不利于要求技术的任务(如篮球罚分)。
另外,“Choking”过程理论解释,任务的技术特征也会决定“Choking”的形式。Holding D H对技术的分级不仅综合了Shiffrin R M和Schneider W建议的“控制—自动”描述,而且也包含了Poulton E C建议的“开放—闭锁”区别[20,37,38]。Holding D H还进一步指出技术在“认知—运动技术”(perceptual-motor skills)方面的区别。包含运动技术的任务通常要求机体和不同的肌群协调配合完成运动过程,运动的效果取决于执行过程的节律程度。而包含认知技术的任务则要求获得信息,技术反映在对信息的综合分析上(见图4)。从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Woods B把技术分成三类,即感觉技术、知觉技术和运动技术[21]。感觉技术用于对进入大脑的信息理解,知觉技术用于任务的计划和决策,而运动技术用于最后的任务执行,任何一个运动过程都包涵这三部分。但是,不同的运动,这三部分的含量是不同的。例如,要求信息反应的任务,其感觉技术和知觉技术含量大于运动技术,而要求运动执行的任务则以知觉技术和运动技术为主。
要求信息反应的任务通常是在环境变动的情况下进行的,注意要求集中在变化的目标上,运动过程以认知控制为主,运动执行要求随目标的变化而变化(如:球类接发球、防守型运动等等)。为了提高完成任务的效率,运动员通常是发展对特定信息捕捉的能力。所以,感觉技术和知觉技术显得尤其重要。对于这类任务,获得足够的任务有关信息是成功操作执行的基础,如果运动员不能捕捉到正确的信息,将无法完成任务。“Choking”的机制倾向于被解释为,由于无关信息干扰了注意的朝向,减少对任务有关信息的获取,致使运动员缺乏足够的信息执行任务。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这类任务,有研究表明,通过训练,运动员可建立习惯性的朝向,使信息的获取量增大,获取信息的时间缩短[39]。所以,运动员“Choking”时,通常是指这种习惯的朝向被破坏。
对于以运动技术为主的任务,其运动过程通常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注意要求集中在相对固定的目标上,以一个相对一致的形式完成(如:射击、射箭、篮球罚分、球类发球等等)。技能的执行通常以程序释放为主,运动自动化是保证成功完成任务的基础。为了提高完成任务的效率,要求运动员发展调整运动节律的能力,使运动执行达到自动化。“Choking”的机制解释为,压力下由于运动员试图有意识地控制运动执行的过程,从而引起已经形成自动化的执行过程被破坏。
图4 引自Holding(1989)建议的技术含量的分级图(见D.H.Holding,Human skills,2nd ed.,p.6)
4.6 高级运动员“Choking”
“Choking”可能发生在任何水平的运动员中。但是,不同水平的运动员,其“Choking”的形式是不同的。Tanner S和Sands R曾调查了有关“Choking”的体验[32]。参加问卷调查的是101名不同水平的网球运动员。该定性研究发现,只有中、初级球员回答“Choking”时与运动焦虑有关,而高级运动员则很少回答与运动焦虑有关。如前讨论的,高级运动员面对比赛压力时,不同于初、中级运动员,他(她)们通常并不十分紧张,视压力为挑战,丰富的比赛经验和积极挑战的态度,使高级运动员有足够的信心来控制注意。另外,高级运动员在技术和技能方面已发展得相当完善,其运动技能的执行大多是以自动方式进行的。这样,高级运动员在压力下通常不会由于运动焦虑而失去对注意的控制,相反压力会引起增加努力和对注意的控制。而且,为了夺取冠军,高级运动员通常会增加额外努力,把注意放在运动的过程上,以此来确保比赛过程不出差错。所以,高级运动员“Choking”通常是因为额外的“努力”引起技能的自动化过程受阻。而对于初、中级运动员,由于缺乏比赛经验,信心不足。在重大比赛中,通常显得紧张和焦虑。另外,初、中级运动员的技术和技能正处在发展过程中,注意对学习过程通常是有利的。所以,初、中级运动员在比赛中通常需要把注意放在运动的过程中。“Choking”主要是由于无关任务信息干扰,使他(她)们不能很好地控制注意力。
5 “Choking”的预防
对于“Choking”的研究,在于为运动员提供一些预防措施,然而19年来未曾解决这个问题。过程理论为预防“Choking”提供了一个的可行性。对于传统的心理训练应给予重新认识。在比赛中,许多运动心理学家和教练员通常是以调整运动焦虑为主,为减少心理压力,鼓励运动员注意技术的动作。如果一味地这样要求,在一些场合可能会增加“Choking”的可能性。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任务的特征和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及比赛经验,运用适宜的压力应付策略。在平时的训练中,应培养运动员在压力下比赛的习惯,适当选用完整比赛的训练,建立稳定的比赛节律;对于自我意识强的高级运动员应主要加强对高压适应能力的训练;在技术性比赛的项目中,应提倡运动员运用回避型应付压力的策略,减少额外努力的付出,在比赛的关键时刻,应指导高级运动员应用对运动整体节律的注意,避免注意运动的具体过程;对于技术含量高运动,比赛中应强调运动节奏,低调鼓励努力;对于不同技术水平的运动员,应运用不同的临场指导策略。心理减压方法应用于初、中级运动员,而对于高级运动员应以注意调整的方法为主。
另外,竞赛中的“Choking”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影响的现象。对于它的防治还有待于研究的深入。例如,心理因素有关的自我评估、自我效益、自我展示、自信心都可能对不同运动技术产生不同影响。这些因素在压力下,也有不同的效应。对于它们的研究,能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运动竞赛中的“Choking”现象,提出更为具体有效的防治措施。
6 结束语
体育竞赛中“反胜为败”的现象经常困扰着高级运动员夺取金牌,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Choking”现象。基于当前“Choking”理论研究中的缺陷,本文提供并讨论了一个“Choking”过程理论。该理论综合了19年来有关“Choking”的实验研究,并包含了“干扰假说”和“自动执行假说”的原理,将“Choking”作为一个过程来讨论。“Choking”的诱发因素包括稳定的和非稳定的因素。这些因素作用压力的认知,引起个体对比赛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压力应付策略影响“Choking”的发生。另外,任务的特征和运动员技能的水平决定“Choking”的形式。为预防“Choking”的发生,过程理论建议应根据压力应付策略、运动技术的含量、运动员技能的水平、及个体因素应用不同的心理调节方法。
标签:认知过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