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灿[1]2017年在《万州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于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效率、改善农民收入状况、促进农村消费动力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万州区位于长江中上游,既是三峡库区中部的经济中心,又是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地区。要实现万州区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关键。当前,万州区的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的效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主要体现在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64%左右,而林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比重合计仅为10%左右,农业产业各生产部门发展不协调。因此,本文认为,结合当前的农业发展环境和农业发展目标,科学合理地对万州区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万州区农业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和客观实际,依据2010年至2015年相关数据,首先探究了万州区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应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法剖析了万州区种植业结构、畜牧业结构、渔业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的发展情况,并将万州区农业产业结构变化情况与全国和重庆市的农业产业结构变化情况作对比分析;而后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比较优势分析法深入剖析万州区农业产业结构、种植业结构的相关情况;最后基于万州区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原则,就如何调整与优化万州区农业产业结构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本文的主要观点是:调整粮经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瓜果、蔬菜等优势品种生产,优化种植业结构;畜牧业以无公害、绿色食品为主要生产方向,大力发展草食牲畜,实施适度规模化养殖,林牧结合创新林下产业发展模式;扩大特色农产品种养规模,提升产品质量,创地区特优农产品品牌,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另外,本文还提出要积极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业生产者素质,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以及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建议。
王晓丹[2]2003年在《黑龙江省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优化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这个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正面临产业结构转换的严峻挑战,并步入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农村产业结构作为全国产业结构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步入了战略性调整阶段。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优化是解决当前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现存问题的重要途径。黑龙江省农村为了适应新阶段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化,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导向作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不断提高农业的质量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本论文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优化问题,以期对推进黑龙江省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进程及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主要内容共分为五部分:首先阐述了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并对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与动态做了综述,通过对不同国家的农村产业结构演进过程系统的分析总结,得到其演进的一般规律。本文明确阐述了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概念及其二者的关系,主要采用定性分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等方法,针对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农村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依据农村产业结构层次性的特点,对黑龙江省农村产业整体结构、农业产业结构、种植业内部结构、农村二、三产业内部不合理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作了探索。提出了应以稳定发展第一产业,重点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二、三产业、建立各业内部自我调节功能较强的平衡发展的结构系统作为黑龙江省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优化的主要方向和任务。最后,根据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优化需依照农村地方特色与国家布局相结合,适应科技进步、提高社会效益,扩大农民就业等原则,并进一步提出了通过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培育健全的市场主体、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制定和稳定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优化的政策等措施。
杨钧[3]2016年在《城镇化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相互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处于二元分割状态,城镇化与农业和农村发展严重脱节。新时期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根本要求,就是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并推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同发展。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协调至关重要。城镇化必然引起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也需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来相适应。因此,深入研究城镇化与农村产业结构的关系,探讨农村产业结构与城镇化的协调互动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的研究主要围绕着“城镇化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关键问题展开,重点探讨和解决了三个基本问题:其一,城镇化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相互影响机理是什么?其二,我国城镇化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关系状况是怎样的?其三,如何基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1)城镇化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相互影响机理是什么?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方式和路径是怎样的?本文在对城镇化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进行界定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理论阐释和模型推演分析了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主要理论路径下城镇化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互动机制。揭示了城镇化主要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效应和外部性效应对农村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产生深刻影响,通过要素流动和需求机制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生产组织方式转变和区域间劳动力转移影响着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同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通过要素和产品的供求机制,影响城镇化的发展。在二者关系中,城镇化对农村产业结构的影响更为直接和突出,农村产业结构对城镇化的影响是渐进和长期的。(2)我国城镇化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关系状况是怎样的?城镇化发展与农村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产业的规模化及专业化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效应、特征及其途径是什么?为回答这一问题,本文在对我国城镇化发展进行测度和时空评价、协调性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实证检验了我国城镇化发展与农村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产业规模化及专业化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城镇化发展与农村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呈现出了非线性的相互影响关系。城镇化发展对农村第一、二产业占比的影响路径是倒u型的,而其对农村第三产业占比的影响路径是u型的。反之,农村第一、二产业占比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路径是u型的,而农村第三产业占比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路径是倒u型的。就区域效应而言,在市场机制更为完善的东部区域,城镇化发展与农村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相互影响关系更为显著,而在中西部地区这一互动影响关系的显著性相对较弱。就结构效应而言,经济发展城镇化与农村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相互影响最为显著,这也是其主导作用的具体体现。(2)适度的城镇化发展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城镇化发展产生了长期的积极影响。一方面,在正向和负向的双重效应的作用下,适度的城镇化发展可以加速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过度的城镇化发展不利于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另一方面,由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个缓慢的长期动态进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城镇化发展的短期效应并不显著,而在供给与需求、生产要素和可持续发展等理论路径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城镇化发展产生了显著的长期影响效应。就区域协调性而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于城镇化发展的省份主要集中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西南等一些经济欠发达省份。(3)我国城镇化发展与农业产业规模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更为显著。在土地集约利用、生产组织方式转变和区域间劳动力转移等理论路径下,我国城镇化发展与农业产业规模化之间呈现出了显著的相互影响关系。然而,由于受到农业产业专业化固有发展路径的影响,我国城镇化发展与农业产业专业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并不显著。(3)如何基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回答这一问题,本文基于已有研究结论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条件下促进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在农村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应当利用城乡经济要素流动效应、发挥城镇经济的外部性效应、借助城镇化发展的规模效应、依托城乡经济发展区域效应,差异化地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应当基于城镇经济的正向促进作用引导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基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合理制定城镇化发展策略,基于农业产业结构的长期效应积极促进农业组织化建设,同时应合理推进城镇化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的互动协作机制。在农业产业规模化及专业化方面,应当完善土地的流转机制保障农业产业的规模化及产业化,发挥城镇经济外溢性促进农业产业的规模化及专业化,优化人力资源的供需保证农业产业的规模化及专业化,制度革新信息化平台加速农业产业的规模化及专业化。
孟梅[4]2014年在《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正处于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时期,需要有更加稳固的农业做支撑,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现阶段战略调整的基础。农用地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且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农用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用地资源配置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动关系。新疆面积广阔,是我国的农业大区。多年来,农业生产方式粗放,土地产出效率低下,且土地生态环境退化严重。因此,开展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有助于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土地产出率,促进农业与土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本论文在深入研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内涵,并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形成了农业产业结构与农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对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用地资源利用的现状分析,探寻了新疆农业产业结构、农用地资源利用变化规律及农地资源配置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及其可能的成因;运用格兰杰因果分析法对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地资源配置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验证,并运用DEA模型评价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农地投入产出效率;考虑到新疆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地资源配置必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举,因而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对农地生态系统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行耦合分析,判别两者之间变化的协调性与合理性;最后以最优化理论为指导,利用线性规划模型确定农地资源的数量优化结构,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思路、方向及保障措施,针对如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地资源配置的双向优化提出了对策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新疆土地资源、光热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近年来,农用地面积缓慢增长,农业结构趋向合理,但由于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农业发展必须以水定地。通过格兰杰因果分析可以看出,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地资源优化配置还未形成双向的因果关系,仅表现为农用地利用结构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并且农用地利用结构变化要快于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通过农用地投入产出效率分析得到如下结论:新疆的农用地投入产出效率在全国排名第13位,在西北五省中排名最高,总体情况较好,但在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和技术投入方面还略显不足;在时间序列上,新疆农用地投入产出效率呈现波动性递增的趋势,但劳动力投入过多,技术的管理与应用不足;从区域内部看,北疆农用地利用效率较高,南疆次之,东疆最低,但14个地州在农用地利用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生产要素不匹配的问题。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地生态系统的耦合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地生态系统的协调关系表现为周期性变化趋势,即协调关系由最初的严重失调,逐渐改善为中度失调,之后协调关系出现波动,演变为重度失调,在此之后协调关系又逐渐改善,其演变过程为低水平协调→协调,期间也经历了一次波动。根据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方案,尝试提出了新疆未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即优化种植业“粮、经、草”三元结构,做大做强做优畜牧业,注重林业生态建设,加快发展现代渔业。
吕海天[5]2012年在《黑龙江农垦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的持续发展,伴随着内在结构的变迁。结构的变化不只是农业发展的结果,更是影响农业发展的一个基本因素。钱纳里指出,由于结构不合理,造成可利用资源不能充分利用,是欠发达落后的本质与根源。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是显著的,主要表现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三次历史性跨越;种植业所占整体农业的比例不断缩小,畜牧业所占比例不断增加;人均收入不断增长等方面。但力度还不够,在新一轮国际金融危机过后,农业发展也进入了一个追求高质量、高效益的新时期,要求黑龙江垦区继续优化农业结构调整,为垦区农民增加收入提供良好的保障。本文以黑龙江垦区农业产业结构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结构优化理论,对黑龙江垦区农业产业结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并着重把握黑龙江垦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进而明确应当采取的具体措施。论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绪论。阐明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评述,并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二章: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主要阐述了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概念,农业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以及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基本理论,包括比较优势理论、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等。第三章:黑龙江垦区农业产业发展状况分析。介绍了黑龙江垦区的基本情况和农业发展总体概况;探讨了垦区农业产业结构的发展历程;按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的划分剖析了垦区农业产业结构现状,重点研究了垦区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剖析这些问题的形成过程及影响机制,后续研究提供依据。第四章:黑龙江垦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分析与设计。首先应用相似系数、产业变动指标和灰色关联度等指标对垦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垦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思路、战略方向和政策选择。提出,垦区应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产品的生产,压缩具有相对比较劣势的农产品的生产;应把垦区经济的发展重点放到畜牧业、加工业及流通服务业等方面;继续按照“扩稻玉、稳麦豆、强经作、上品质、突特色、增效益”的原则,优化垦区种植结构,努力保持种植业绝对数量发展的稳定增长,但应降低其占农林牧渔业结构的比重,大力发展经济作物、饲料饲草作物和绿色食品生产,开发土地资源的巨大潜力。第五章:黑龙江垦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针对黑龙江垦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中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创新生产经营理念、强化市场引导作用、开辟融资渠道、改革管理体制、完善信息平台、提高科技水平、发挥农业政策潜能等对策建议。
姚阳[6]2006年在《衡阳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就是解决新时期衡阳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现存问题的主要手段,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发展受制于经济发展、国家制度、科技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自然资源和社会环境等因素,所有这些因素的变更和发展促成了产业结构的变迁。同时,产业结构的形成又反作用于经济,合理的产业结构可以加速农业与农村的发展,不合理的产业结构造成社会和经济资源的浪费,该论文主要探讨分析衡阳市农村产业结构的现状、比较优势、差异性、结构效益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全文讨论的主要内容有:本文首先阐述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概念及其相关理论,然后对衡阳市农村产业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与逻辑推理,发现目前衡阳市农村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是传统农业比重偏大,二、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趋同化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第三产业,建立特色产业带等对策。通过研究试图达到三个主要目的:一是对衡阳市农村产业结构的现状、比较优势、差异性及结构效益进行分析。二是针对衡阳市的实际情况确定衡阳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和思路。三是提出衡阳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笔者在概念、理论和分析方法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其中包括:①利用数学知识和经济学原理对衡阳市农村产业结构的比较优势、差异性、结构效益等进行了实证分析。②以产业经济学为理论依据,确定了衡阳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和思路。③在衡阳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研究中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周艳[7]2012年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支持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村产业发展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优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村产业水平,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国民经济协调发展。若农村产业结构无法改善,将难以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然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支持,而金融支持是解决资金难题的主要力量。如何发挥金融支持的作用,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围绕金融支持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这一主题,运用产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管理学及计量经济学等科学知识展开研究。本文以金融支持为主线,建立了金融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框架。分别分析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支持的内涵,提出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并对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金融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金融支持影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作用渠道、作用机制,并构建了相应的理论模型。通过深入的理论分析发现金融支持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与此同时,本文还对金融支持影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进行阐述,分析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状况,并了解到金融供需中存在不协调的因素,对造成供需不协调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为进一步了解金融支持影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作用,本文利用EVIEWS软件,对1978-2010年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支持作用进行了统计检验,并进行了贡献率的估算。实证结论显示金融支持可通过改变农村金融相关率和农村储蓄率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但其影响作用不理想,而造成这一不理想状况的原因与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不高,农村储蓄水平较低密切相关。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调整,改变金融支持不理想的状态,提高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和农村储蓄水平,本文从构建金融支持环境、拓展金融资源来源、创新金融机构服务功能、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完善金融风险共担机制五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农村金融改革政策建议。
陈潇玮[8]2017年在《浙北地区城郊乡村产业与空间一体化模式研究》文中认为近几年,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新政策不断下达,“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茶。基层政府提出的乡建目标往往以产业发展为主,乡建设计师大多只关注空间环境。现实矛盾迫使乡建设计师重新审视和思考乡村建设的模式及规划方法。新常态下的农村发展需要新的内生动力,如果不能预先进行有效的产业规划,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机制,引导资本、劳动力和组织等生产要素回流到农村土地,那么政府为美化空间环境所做的一切努力和投入终将付诸东流。城郊乡村产业与空间一体化模式的研究过程,首先对论题进行背景分析和现状调研,用农业经济学、农村社会学的视角寻找论题的解决原理与实践依据,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论题进行量化分析;其次提出城郊乡村产业重构和空间重组的策略,构建产业与空间一体化模式,用空间形态模型诠释一体化目标空间营建;最后用实例对产业与空间一体化模式进行了验证。本研究形成的主要成果有以下部分:1、提出了城郊乡村产业与空间一体化模式城郊乡村产业与空间一体化模式,是产业与空间“异质同构”,形成乡村空间理想形态的方法体系。提出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规划学科结合的产业重构策略,提出了产业重构在城郊乡村空间载体上引导空间重组的规划策略;界定了产业与空间一体化的目标空间——“活力空间”,建立了“活力空间”的营建原则和目标体系;实现了乡村产业结构调整目标与宜居空间营造目标的同步推进。2、城郊乡村产业与空间一体化的目标空间——“活力空间”“活力空间”是具有经济内生动力,兼具乡村外在美与内在美,产业、社会与生态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郊乡村空间的理想形态。“活力空间”的营建是产业重构策略在城郊乡村空间形态上的实现过程。3、产业与空间一体化模式是城郊乡村规划的新范式产业与空间一体化模式是以乡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的空间规划方法,是营建城郊乡村“活力空间”的方法体系。它在传统乡村规划理论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农业用地在乡村规划中的地位,拓宽了乡村规划涉及的学术范畴,强化了规划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通过乡村产业与空间一体化的理论研究与体系建构,具体应用到实证研究中,为该地区的乡村空间营建提供范式。城郊乡村产业与空间一体化模式的提出,对拓宽乡建设计思路,促进城郊乡村产业与空间转型升级,可能存在一定的借鉴意义。
韦瑞栋[9]2008年在《环江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通过调查大量的资料,研究了环江县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提出了优化调整对策。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认真研究了环江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历史和现状,发现近几年来,环江县农村经济已由单一的种植业转到了种养加、贸工商多种成分并举的轨道,农副产品快速增长,经济效益迅速提高。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农产品加工业等迅速发展,各产业间及内部结构日趋合理.这些成就的取得,为环江县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通过纵向分析和横向比较研究,发现环江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主要存在以下5个方面的问题:(1)生产结构单一,产品结构层次低,农产品的品种、品质不能满足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2)农产品加工程度不高,加工业滞后,农产品增值困难;(3)经营方式落后,难以形成规模经营;(4)缺乏科学的农业区域布局规划,各乡镇发展重点不突出,结构雷同问题比较普遍;(5)政府对农业管理不规范,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造成负面影响;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和原则,结合环江县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环江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可行性对策:(1)加快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2)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3)尽快建立完善利益协调机制;(4)加快推动农民变职工、变民工、变市民的步伐;(5)加速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促进农业向二、三产业拓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6)加快农产品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引导农业结构调整,搞活农村经济。
石子领[10]2009年在《沈阳市东陵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加入WTO后,我国国内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产业结构转型迫在眉捷。加之近年来,国家把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必将步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农村产业结构作为整个产业结构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将进入一个战略调整期。而东陵区的农村产业结构作为作为沈阳市、辽宁省乃至全国农村产业结构的一个子系统,必须顺应大气候,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近年来,沈阳市东陵区为适应新时期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变化的新形势,积极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增加了农民收入。以“沈阳市东陵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为研究课题,选定东陵区农村地区作为研究区域,通过调查研究东陵区的自然情况,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一、二、三次产业所取得的成就,分析东陵区农村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呈现的特点:是农业所占比重极小,二、三产业基本上各占“半壁江山”;二是农村劳动力50%左右从事第一产业,二、三产业吸纳劳动力有很大空间;三是农林牧渔产值始终处于上升趋势,种植业、畜牧业占绝对多数;四是由以种植粮豆为主向高效经济作物转变。采用理论联系实际、比较分析、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通过与其他地区进行横向比较,分析总结出东陵区农村产业结构存在的五个问题:一是与区内优势资源结合松散;二是产品优势不突出;三是农事龙头企业与本地产业关联度小;四是农业结构调整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五是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并从东陵区农村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制约东陵区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优化、制约东陵区农村工业发展、制约东陵区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等四个方面,分析了东陵区农村产业结构存在问题的原因,运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理论,探索提出优化沈阳市东陵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七条建议:一是强调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二是稳定发展农业。三是加快发展工业。四是努力提升服务业。五是适度发展房地产业。六是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七是因地制宜,突出东陵特色。通过这些对策建议,以期对东陵区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进程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万州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研究[D]. 李灿. 重庆三峡学院. 2017
[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优化问题研究[D]. 王晓丹. 东北农业大学. 2003
[3]. 城镇化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相互关系研究[D]. 杨钧. 湖南大学. 2016
[4]. 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 孟梅. 新疆农业大学. 2014
[5]. 黑龙江农垦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 吕海天. 吉林大学. 2012
[6]. 衡阳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D]. 姚阳. 湖南农业大学. 2006
[7].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支持理论与实证研究[D]. 周艳. 湖南科技大学. 2012
[8]. 浙北地区城郊乡村产业与空间一体化模式研究[D]. 陈潇玮. 浙江大学. 2017
[9]. 环江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D]. 韦瑞栋. 广西大学. 2008
[10]. 沈阳市东陵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D]. 石子领.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
标签: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论文; 农用地论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论文; 农村金融论文; 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农村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新疆生活论文; 种植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