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生家庭教育中的非理性成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份论文,浅谈论文,家庭教育论文,中小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今我国中小学生家长是从特殊历史时期走来,又处在社会经济变革的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一代家长。他们一方面意识到子女受教育程度是未来前程的“资本”,舍得经济投入,舍得付出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他们又承继着儒家传统伦理文化中家长对子女人身所有权的劣根性,干预子女的人格,控制子女的行为。于是,在家庭教育中夹杂了许多非理性的成份,误导子女,再加上畸型家庭的畸形教育,不仅给学校教育带来许多难题,而且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不利。本文想就现今中小学生家庭教育中非理性成份的表现、恶果、成因及变革思考谈一些自己的看法,或许对家长们有所启示。
一、家庭教育中非理性成份的表现及恶果
1.过高的期望值与过度教育,使孩子心灵扭曲。
“望子成龙”是也,“望女成凤”是也。本来,学校已使孩子肩上的书包超过负荷,家长还要无休止地强制孩子上什么“智力开发班”“学科强化班”“周日补课班”,什么“南方测试卷”“北方复习题”统统塞给孩子,完全剥夺了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天真的青少年失去了自己飞翔的天地。知识的殿堂变得阴森可怕,一次次考试完毕,孩子手捧考卷接受家长的“审判”,孩子考的不好,父亲呵斥打骂,母亲哭闹不止。这种肉体的精神的过度折磨,使多少孩子的学习兴趣被扼杀,多少孩子的思维陷入凝滞,心灵扭曲。过度教育引出了孩子离家出走者有之,引出夏斐那样被亲生母亲活活折磨至死者有之。
2.以家长自己的好恶驱使孩子,孩子的个性受到压抑。
不少父母借助特有的“家长权威”,以社会的时髦为标准,以自己的好恶为好恶,驱使孩子发展并无兴趣的特长与爱好,有些孩子本来缺乏艺术细胞,却被家长强制去学器乐、绘画,引出了“打倒琵琶”的口号,演出了砸坏钢琴的话剧。
3.物质营养的过剩,出现了一个个四肢不勤的虚胖儿。
生活的富裕,家长的偏爱,使相当一部分家长或不懂的或忘记了营养要讲科学,再加上电视广告的诱惑,于是乎“娃哈哈”、“醒神液”、“记康宁”、“蜂王浆”、“中华鳖精”营养品,把孩子们“灌输”成了身高与体重不成比例的肥胖儿,四肢不勤,体质虚弱。
4.过份的关心照顾,孩子们出现了“唯我排他”的意识倾向。
好吃的留给孩子自不必说,孩子已上中学了,仍有的家长为其铺床叠被,换衣服洗手帕,乃至整理书包、削铅笔,等等,总之不让孩子干一点儿家务活。于是不少孩子思想里只有个“我”字,形成潜意识的“唯我独尊”,别人理所当然的应该为自己服务,既没有对家庭的责任心,也没有对学校对社会的义务感。
5.过多的保护,使孩子们滋长了依附与虚伪的心理和习惯。
这里所指的保护,是指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本来应该也能够自治自理的事,家长就是不放心,包办代替。多余的保护,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已是小学高年级甚至上初中了,家长仍然上下学接送,晚上陪读、陪背、陪做作业,学校组织的社会活动家长要跟上,学校和市区召开运动会家长要跟上,孩子们在学校挨了批评或与小同伴吵嘴打架了,家长一股脑儿护短,乃至孩子在教室的座位都要给班主任出难题。
6.不必要的干预和控制,引起孩子的对立与反叛。
有的家长不给孩子一点看电视电影的时间,有的家长不让孩子与小同伴玩,有的家长在孩子上中学后对交异性朋友神经质的过敏,逼问、拷打、私拆信件,等等。于是逃学、离家出走的层出不穷。有的孩子背起书包告家长上学去了,到校告老师说家长病了要请假陪侍,实是上街闲逛或进游艺厅去了。
7.畸型家庭的冷漠,使孩子失去亲情温馨,孤独苦闷。
从家庭教育角度讲,所谓畸型家庭,包括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父母不和长期分居的家庭、复合家庭、父母双亡与祖辈组成的隔代家庭等。这些家庭里的孩子不一定都受不到良好教育,确有教育成功的范例,但就大多数而言,或放纵或溺爱,或冷眼或责骂,孩子享受不到父母双方的完整的甜蜜的亲情天伦乐,产生了一种冷漠、孤独、苦闷感,心理压抑,个性怪僻。这些孩子中不少在下学后不愿早回家,而是找同伴寻乐趣,这就容易引起心理学上所讲的“问题行为”,个别的受坏人引诱教唆,走上歧途。
二、非理性家庭教育的成因
上述种种非理性家庭教育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
1.对少年儿童的人身权属问题缺乏正确的理解,以血缘亲情关系取代“人是国家和社会的”本质属性。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专制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为主宰臣民竭力推崇忠、孝、节、义,形成了“国”“家”不分,“国”就是“家”的“国家”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朕即国家”,皇帝是全国民众的家长,七品县官所以称父母官即是一县民众的家长,家庭里的统治者自然是家长。在这个国家观下,形成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一整套不是法律又高于法律的纲常伦理,于是“人”失去了“社会的人”的本质属性,出现了臣对君、仆对主、子对父、妻对夫的人身依附关系,演出了一幕幕愚忠愚孝的悲剧。人身依附关系在家庭中主要表现为家长对子女的私有权,子女在家长面前失去了本来意义上“人”的权利。于是形成了家长对子女任意支配、肆意摆布都不犯法、别人无权过问、国家和社会都不干涉的传统观念。这种传统观念至今还有影响,前述不少表现就是家长对孩子人身私有权意识在家庭教育中的表现。我们所以颁布《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反对封建主义残余,尊重保护少年儿童做为社会的“人”的合法权益。这方面,一些先进的反封建比较彻底的国家的做法还是值得效法的。在西方,少年儿童属于国家和社会。美国法律规定,即使把一个孩子长时间关在家中无人照料,家长也会受到制裁,至少警察要出面干预。
2.“四二一”家庭结构与中国传统亲子关系的结合,使“爱”失去了理智。
我国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逐步过渡到当前小学和初中学生大多属独生子女,家庭成员结构趋向4:2:1。这种趋向,无疑会摆脱沉重的人口负担,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但同时,这种趋向猛烈地撞击着家长们“多子多福”的传统的观念,于是父辈祖辈们昏头昏脑地有时甚至是发疯般地在独生孙独生子身上宣泄亲情的“爱”,怎能不出现上述病态式的过份关心和保护。这种爱失去了理智,变成了宠爱,宠爱无度就造成了当今的“小皇帝现象”。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小皇帝现象”没有因为“小皇帝”年龄的增长而减弱,而是呈强化的趋势。千里迢迢送子上大学,倾家荡产为儿办婚事……,总之,家长们对子女在向着包吃、包穿、包上学、包工作、包结婚、包住房、包带孙子的“七包”方面发展。
3.特定历史时期走来的家长们急于要把自己失去的家庭温馨找回补偿在下一代身上,弥合心灵的创伤。
“文革”前期做父母的现在大多当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了,当时他们之中不少人自身难保,丢失天伦之乐,享受不上“爱”与“被爱”的人间温馨,潜意识的对子女有一种欠债和内疚感,于是以4∶1的优势在第三代身上补偿失去的爱。“文革”时期做子女的现在当了父母,大多是现在中小学生的家长了,当时他们不仅跟着父辈受精神折磨,而且不少上山下乡插队落户,虽磨炼了意志,却延误了文化学业。他们遗憾自己失去了“黄金时代”,于是千方百计要子女不丢失每一个层次上受教育的机会。这样,就使前述“四二一”家庭结构中的非理性教育进一步复杂化,掺和进了特定时期形成的情绪成份。“望子成龙”心更切,“望孙成龙甘为虫”。这就出现了前述拔苗助长、越俎代庖的家庭教育现象。如今还有不少40岁左右的家长,正值干事业为国效劳的大好年华,却开始了本职工作上的混日子,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前途了,一心扑在“望子成龙”上。
4.社会文化中非科学“人才观”的误导,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异步发展,“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家庭教育中不能很好贯彻。
当代家长们“子不教,父之过”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但是对“教不好,谁之过”这个问题的认识还有偏颇。有一项调查资料表明,在社会、家庭、学校三个因素对学生品德影响中,家庭因素占34%。换句话说,从育人角度讲,家庭教育担负着三分之一的任务。通常来说,教师的天职就是按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对全体学生负责,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四有”新人,家长教育的着眼点是按自己的意志塑造个体的孩子。教师的教育是在全体学生中分类实施“因材施教”,家长的教育往往是从个体的高期望值出发,忽视“因材施教”。这里最根本的是社会文化高、精、尖把家长带入了五光十色的人才世界使家长的“人才观”发生扭曲。
5.家庭教育“资本”的异化,助长了家长非理性教育成份。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状况的改善使家长们舍得子女受教育的投入,无疑是社会的进步,然而家长的高企盼引来的中小学教育中的“选校热”却使部分家庭教育投资在发生异化。这里所说的选校热,固然有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不力和学校办学水平不平衡的原因,但从特定意义上讲也是由家长们炒起来的,至少是家长们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形成一些学校和班容量超饱和,另一些学校吃不饱的恶性循环状态。我讲的部分教育“资本”异化,是指家长们为孩子的选择名校不惜花成千上万的血本,而换取的回报不是“金榜题名”,而是孩子心灵的被污染:钱能买到分买到学籍,买到名校学籍。同时这种“资本”异化,使一些家长不是把精力用在科学教育子女上,而是找熟人托门子,请客送礼,为孩子入学奔波。调查中发现,议价生的父母们把花血本当做教育孩子的“金箍咒”常年唠叨没完,孩子或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中抬不起头来,或躺在父母用金钱铺设的通道上,不求上进。“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悲天下父母心。
6.不健康的西方文化影响是形成畸型家庭和畸形教育的主要根源。
传统的中国家庭观念固然有其保守的一面,但中国家庭成员中的以礼相待、尊老爱幼、夫妻之间忠贞不二、凝聚稳定,又是优良的一面。国门打开之后,西方不健康的家庭观侵入中国家庭,打破传统中国家庭的平静,第三者插足,随意的性生活,草率的离婚,不认真抚养教育子女等等的事增多,自己尽情地享乐,却忘记了对社会对家庭的责任。现在,我国离婚率已突破2%,而且仍呈增长的趋势,与此带来的社会问题、复杂家庭教育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觉。复合家庭由于其血统亲情的不完整性,继父母对子女的施教本来就有离心倾向,如果加上人为的责骂或非难,就更助长了家庭教育的非理性成份。至于双亲外出打工经商影响子女教育问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出现的问题,原因在于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没有适应劳动力的转移,及时做出随迁入学安排,问题比较好解决。
三、对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几点理性思考
1.学习普及“社会学”,提高家长对“人”的社会性的认知水平,在家庭教育领域解决对子女的责任与权力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认为,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人的根本属性是社会属性,教育的本质功能是将自然人培养成为社会的人。父母与子女有双重关系,从人类繁衍的角度讲,是生养与被生养的关系,在这层关系上,孩子是属于自己的;从人类发展的角度讲,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在这层关系上,孩子是属于社会的国家的。所以父母对子女不仅有抚养的义务,而更重要的是履行教育的责任。这种责任不仅是对自己的子女负责,更重要的是对社会对国家负责。既然孩子主要属于社会的人,那么父母在他身上的权力就是有限的,就应受到制约,要在义务和责任上下功夫,把子女培养成社会有用的人才,而不是当成家庭的工具。
2.树立科学的当代“人才观”,把“因材施教”确实引入家庭教育领域。改革开放为人才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行行需要人才,行行能出状元。古语云:“天生我才必有用”。在当今时代,人人都有用武之地。我们的家长们应该树立科学的当代人才观,淡化“读书做官论”,淡化“天才论”,在培养孩子成人的前提下成才。在成长问题上,淡化“全才论”、“通才论”,改造那些主观臆想的、过度强制的、赶时髦的非理性教育观念和方法,把“因材施教”这个教育的基本原则贯彻到家庭教育中去,从孩子的实际出发,配合学校扎扎实实地向打好基础,发挥个性特长上下一番功夫。
3.对“亲”与“爱”做科学分析,淡化“小皇帝”现象。父母对子女的“亲”与“爱”是世界上最甜蜜和最诚实的“亲”与“爱”,但是如何实施和体现这种亲和爱,却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其收获和果实有甘甜和苦涩之别。溺爱、宠爱是非理性的爱,“望子成龙”的愿望再好,可能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家长必定会品尝悔恨的苦果。我们还是从中日中学生“夏令营的较量”思考下去吧,面对日本人“你们这代孩子不是我们的对手”的挑战,我们的家长们该深思,该对宠爱无度做一番深刻反省了,该让“小皇帝”现象降温淡化了。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也为自己家庭的未来,把对子女的“亲”、“爱”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爱得恰到好处,爱在点子上。
4.把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家庭教育的重要位置上。“健康”一词当代有新的界定,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界定是:“不仅没有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长知识长身体的重要阶段,一般地说家长们对孩子的学习和身体健康重视,对思想品德特别是行为举止方面的惹事生非操心不少,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却往往忽视,这也是形成非理性家庭教育的重要原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以专门提要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是有强烈的针对性的。实践也已证明,单有身体的健康是不完全的健康,中小学生中的许多问题来自不良心理的驱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家长担负的任务更重。建议我们的家长们要学一点心理学,以足够的注意力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地发现和校正孩子的胆怯、消沉、偏见、妒忌、撒谎、孤独、恐惧等不良心理疾病。同时,家长要努力创设健康的家庭气氛,以自己的乐观开朗、热情诚恳、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感染子女,以自己思想品德上的楷模作用、业务学习中的表率作用、尊老爱幼的榜样作用、勤劳俭朴示范作用影响孩子。
5.与“法不责家长”的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国家和社会要依法为少年儿童争得在家庭中接受良好教育的权益。当今,“法不责家长”传统观念还相当浓厚,所以,在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时,一涉及到家长,往往苍白无力,不依法办事,任违法的家长逍遥法外。看来理论宣传很有必要引导人们与顽固的“法不责家长”的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执法部门很有必要彻底改变以“情”代法的陋习,新闻舆论很有必要充分发挥社会褒贬力量的作用。针对畸型家庭增多和打骂责罚的畸形家庭教育的问题,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要以强有力的措施对侵犯少年儿童人身权益、剥夺少年儿童受教育权利的家长依法惩处,保护每一个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6.“家长学”的诞生是摆在教育理论工作者面前的紧迫任务,家长培训势在必行。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在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我们常常看到家庭教育中的对立现象:家长甲认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要孩子仿效古人“头悬梁、锥刺骨”;家长乙特别心疼孩子苦学,很欣赏学校“愉快乐教”改革;爷爷主张“树大自然直”,采取放纵态度;爸爸说“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尽是害”,使用严加管教的办法;父亲引导孩子要学好理化外语,为将来出国留学奋斗,母亲嘱托孩子要偏爱文科,为仕途发展,等等。孩子们在家长不一致的导向面前无所适从。看来,“家长学”的问世已成为家庭教育的紧迫任务。建议我们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审时度势,群策群力,建构家庭教育理论,能够尽快写出一部有中国特色的有建树的“家长学”。与此同时,各级各类的教育机构,举办各种类型的家长学校或培养班,大力开展家长培训,开拓家长的视野,把当代家长的素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使家庭与学校和社会和教育步调一致,为培养新世纪的人才尽到家长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