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堂政治创新课教学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随风论文,课教学论文,政治论文,潜入夜论文,润物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表演小品——《女学生宿舍来了个“男保姆”》,针对剧情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讨论,使学生在交流参与、合作、辩驳、体会的过程中,领悟小品中折射出的关于观念上、情感上、伦理道德上、价值判断上的种种碰撞,通过自主建构,不断提高自己的觉悟,进一步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生存的技能,学会为人处事的方法,学会与他人和社会和谐共存。
[设计理念]
1.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强调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体验性学习及实践教育。所谓“体验性学习”是指让学生亲历、亲为某件事(心理上的亲历和参与实践的经历或“亲为”),并从中获得真切的感受以提升自己的整体素养。体验性学习能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是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张扬学生个性的学习方式,对于明理、激情、导行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独特作用。要做到这一点,作为教师上课应尽量挖掘知识和生活的结合点,案例听描述的特定情景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即包括生活实际、学习实际和思想实际,这样,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最后做到知行统一。小品《女学生宿舍来了个“男保姆”》,就是在教学中自觉运用这一原理而产生的。
2.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是人文科学的核心问题。政治课是人文学科,但不能因此就认为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会自然发挥人文精神培养的功能。人文精神不是游离于人文知识之外,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机融合人文精神的培养。课堂教学是人文教育的主渠道,抓住哲学(下册)第六、七两课关于人生价值观、个人与社会的内容为切入点,由此又作了关于虚荣心、人格、道德、责任心等人文思想的延伸。真正要把创新教育落到实处,从教师层面来说,课堂上以教材内容为灵魂,又可以突破和跳出教材。从学生层面来说,允许互相质疑,允许保留不同意见,探讨不一定马上有结论,能够受到启示、引发思考就不错了。《女学生宿舍来了个“男保姆”》蕴含的主题思想就体现了这一点。
3.“我们只孜孜不倦地去充塞我们的记性,任我们的悟性和良心空虚。”法国著名作家蒙田在谈及教育时说过的这句充满睿智的话,在400年后的今天,依然使我们获得了许多启示。文科综合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检测,也是对学生个性、品格、德性等方面的综合考查。因此,文综教学既要学生体验德性,又要内化德性,这不是额外的负荷,而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高考内在的要求。教师不仅应该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现象、观点、哲理、规律等,使他们具有丰富的知识积淀,敏锐的思维触角,同时要求学生关注生活、审视自我、了解时代、感悟崇高,激发、唤醒学生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引导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升华为情感态度,并形成稳定的基本品质和素养。这样应对高考,学生知识的激越,能力的喷发,就有了更广泛的背景。
[活动准备]
首先,师生共同酝酿、修改剧本,“父女(或母女)不能相认”的情节在古今中外的作品中并不鲜见,但要编写成有针对性、系统性、艺术性的文学作品却不容易。经过几番的查阅、改编最终才定型。其次,确定演员,齐备道具,课余排练。最后,确定要划分的剧幕,设计可探讨的问题,收集有关讨论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语
时下的中学生生活已远远不同与你们的父兄们,甚至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的校园生活相比,也有了很大的差异。被市场经济的大潮卷裹在其中的中学生,面对中国历史上最繁杂的社会现象,感受着观念上、情感上、伦理道德上、价值判断上的种种碰撞。那么,欣赏了小品《女学生宿舍来了个“男保姆”》之后,我们该作一些什么样的思考呢?
(二)学生画外音独白
冬日的阳光棉絮般松软地铺展开来,某一艺术学校的女生公寓楼里,活泼、任性的黎黎悠闲地做着面膜。黎黎的好友——岚子,一所重点高中的学生,在这个阳光灿烂的假日午后来到某艺校公寓楼。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三)第一幕,表演、讨论
剧情简介:岚子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一到房间里,马上从包里拿出一条围巾让黎黎看,恰巧夹在围巾中的卡片被黎黎发现。卡片上写着:“今天是你的生日,祝你生日快乐!大猪宝贝。”原来,这围巾是岚子的爸爸送给女儿的生日礼物。由于他临时有事不能给女儿过生日了,便在围巾里夹了一张生日贺卡。难怪是好朋友,其实黎黎早已为岚子准备了很大的生日蛋糕和蜡烛。这对一贯节俭的岚子来说,既高兴又觉得有点奢侈。所以,当黎黎提出要去买饮料时,正在插蜡烛的岚子马上站起来制止道:“这里不是有水吗?”黎黎当然不同意,刚走至门口,又突然转身,难为情地对岚子说:我爸在信息公司给我请了一个保姆,你可别笑我,一会儿要是他来了,你让他先把那盆衣服洗了。一脸无奈的岚子点点头(不可思议)。黎黎匆匆地走了出去。
一阵敲门声,岚子放下手中的杂志去开门。(在开门的一刹那,两人都怔住了)
岚子:(下意识地)爸?(男人转身欲走)
岚子:(大声叫住)爸!(男人不知所措)
男保姆:(尴尬地)岚子,你看真巧,爸爸下班刚路过这儿,我……
岚子:(打断)爸,你是不是在给黎黎做保姆?(男人沉默)
男保姆:岚子,其实爸爸早就想告诉你,你在学校宿舍住,不常回家,所以我……
岚子:(激动地)爸爸,你怎么可以给黎黎她……
男保姆:岚子,既然你都知道了,爸爸也不想再瞒你了。其实,爸爸在两个月前就下岗了!不过,这没什么,做保姆也是一份工作、一份职业吗,每个月至少还有500元的收入……
岚子:爸,这么大的事,你为什么不告诉我?
男保姆:爸怕你分心……
岚子:(拿出围巾)爸,这条围巾也是你用在黎黎这儿挣的钱买的吗?(爸爸不语)
岚子:爸爸,我可以不穿新衣服,可以不买新鞋子,也可以不读书甚至不吃饭……可是,我就不能接受,我的爸爸去给人家拖地、洗衣服、做佣人,尤其是给我的好朋友作保姆。(岚子将手中的围巾扔在地上)
男保姆:(伤心地)你!(慢慢地走上前,捡起围巾)爸爸是不是没本事?爸爸让你丢脸了?(敲门声——黎黎回来了——男保姆慌忙中去开门)
男保姆:(低声地)别说认识我。(岚子摇摇头)
男保姆:(稍大声地)别说认识我,更不要说我是你爸爸。
岚子:不,爸爸,这不可能!
男保姆:(大声地)别说认识我!(开门)
[问题设计]
1.谈谈岚子的爸爸对于下岗的理解以及与女儿对话的矛盾心理?
2.岚子面临这一事实,她当时的所作所为是什么心理在驱使的?你应做怎样的理解?
3.如果当事人是你,你能否作到坦然地接受这个事实?为什么?
回音壁:同学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呈现出政治课较少有的热情和真诚。没有一位同学指出孰是孰非,而是从不同的角度表示自己的看法。同学们的讨论,涉及到了就业观、换位情感体验、中学生的虚荣心、人生价值等问题。从总体上看,同学们认为岚子的爸爸做得没错,已经担负起了作为一位父亲的责任。他虽然对女儿的表现有点失望,但还是努力地顾及女儿的“面子”。中学生有虚荣心很正常,关键是要把握好一个度。岚子的表现,实质上就是虚荣心在作怪。教师也由此涉及到今后应如何引导学生克服不正常的虚荣心理和如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等内容的渗透。
(四)第二幕,表演、讨论
剧情简介:在三个人的场景中,应该说黎黎是“局外人”,所以,她起先也是很任性,有点指手画脚,甚至有点盛气凌人的感觉。当时的岚子应该是既痛苦又矛盾。开始,她还没有勇气坦白,只是遮遮掩掩、含含糊糊地劝说黎黎不必这样。当黎黎嫌男保姆碍手碍脚,支使他到门外去洗衣服的时候,岚子终于忍不住了,伦理道德彻底战胜了虚荣心。这一瞬间,岚子都明白了:这世界上的爸爸有千千万万,但并不是所有的爸爸都能拿着手机、坐着小轿车上班或下班,也并不是所有的爸爸都能花上几万块钱出国旅游……但只要他们有一颗疼爱女儿的心,这就足够了呀!(苏芮音乐《牵手》响起……)
岚子的生日最终还是有爸爸的陪伴,有好友的深切理解,她也得到了今生最可贵的生日礼物。(全场寂静一片,一部分同学两眼湿润,此时有声胜无声)
[问题设计]
1.整个剧情中,对黎黎的表现(包括中学生要不要请保姆等)你有何看法?
2.故事讲到这里,你认为黎黎要不要辞退岚子的爸爸呢?
回音壁:相对于第一幕殊途同归的讨论,第二幕的讨论对比度增大。例如,对中学生要不要请保姆这个问题,支持者说:“学习太累,有人能帮助打水、打饭、洗衣服,这样会省去我们不少事,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上自习或图书馆了!”反对者则说:“虽说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读书、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学生就不需要掌握任何生活常识和技能,中学生不能只作读书的机器。”还有人认为,如果什么事都要请保姆做,自己只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将来怎能在纷繁复杂、变幻莫测的社会中立足?据调查数据显示,有55.4%的上海家长将子女生活能力培养放在家庭教育的第二位。(当时的气氛颇有点辩论的味道)
教师:家务劳动社会化已经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此次有非议无非是因为对象是中学生。坦率地说,中学生这个群体在中国受到了太多的关注。人们习惯将中学生孤置于象牙塔内,有时候对他们要求太高,有时候又对他们太宽容。今天的中学生不可能也不愿意与社会隔离太深,有些学生如有能力,可以成为家务劳动社会化的消费者。当然,一种服务项目进入学校,我们要注意它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相互攀比,家境比较差的同学容易产生自卑感,像岚子就是遇到这种自卑和尴尬的其中之一。所以,中学生要多关注自己心理的健康,而对不断变化了的社会和生活,始终要能找到自己人生的平衡点。
同学们从主、客观方面分析了黎黎的言行举止,涉及到了关于消费观、同情心、道德素质、生存的基本能力等问题,尤其对于要不要辞退岚子的爸爸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普遍认为,我们对黎黎、岚子还是应该给予宽容,虽然结果我们都能预料到,但她们毕竟是这样一步步从矛盾和痛苦中走过来,最后成长起来的。当然,我们也相信她们会处理好要不要辞退岚子的爸爸这个难题。
[课后小结]
讨论无止境,体会也无止境。也许人人不一定都能够碰到生与死的抉择,但是我们生活中也会面临一些与触动心灵有关的选择。这种选择的过程,恰恰就是我们重新关注行为、审视人生的时候,时常是这一瞬间,我们突然意识到了某种责任,懂得了一些简单而深刻的道理,从而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一生。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指出:“从学校走出来的不应该只是一个专家,而应该首先是一个和谐的人。”其中的“和谐”,应做何理解,我相信同学们能慢慢地内化,且能践行。
标签:中学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