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诗《小鸭一家》活动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鸭论文,儿童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儿童诗《小鸭一家》
一只鸭,
两只鸭,
三只小鸭想妈妈,
妈妈四天没回家。
五天前,
六只小鸭跑丢啦,
气得妈妈呷呷呷,
扒开篱笆到处喊,
究竟小鸭去了哪儿?
(《幼儿教育》1991年第12期)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初步了解诗的大意,从亲情入手对幼儿进行品德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
1.引题:(出示贴绒教具:绿树环抱着一座小房子,房子四周有篱笆)师:“呀,好漂亮的小房子,里面住着谁呀?”(出示小鸭子)“啊,原来是小鸭子。小朋友看,这是几只小鸭子?”(3只)“咦?3只小鸭怎么啦?”(哭了)“3只小鸭为什么哭呢?小朋友猜猜看。”(幼儿自由回答)“小朋友猜得对不对呢?等你们听完《小鸭一家》这首儿童诗以后,就知道了。”(请幼儿欣赏配乐诗朗诵《小鸭一家》)
2.提问:“诗的名字叫什么?”再次请幼儿欣赏,教师随诗的画面变化,出示具体形象。然后,围绕《小鸭一家》,提问以下问题:
(1)3只小鸭为什么哭啊?请小朋友体验一下想妈妈的心情,说一说、学一学想妈妈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2)3只小鸭为什么想妈妈?妈妈为什么4天没回家?6只小鸭跑丢了,鸭妈妈心情怎么样(“着急”、“生气”,让幼儿理解、体会这两个词的意思)?诗中是用哪两句话来描述鸭妈妈着急的心情的?请小朋友表演一下鸭妈妈的动作。
(3)究竟小鸭去了哪儿呢?请小朋友帮鸭妈妈想一想,小鸭可能去了什么地方(鼓励幼儿的求异思维)?
(4)鸭妈妈非常感谢小朋友的热心帮助,请小朋友猜猜看,按你们提供的线索,鸭妈妈找到6口小鸭了吗(鼓励幼儿按自己猜想的去处预想鸭妈妈是否找到小鸭的结果)?
(5)鸭妈妈找到了6只小鸭(或再也见不到6只小鸭了),可能对小鸭们说些什么话呢?(小结:离开家,一定要和妈妈打招呼,不经妈妈同意,千万不要随便乱跑,否则,是很危险的。)
教师可进一步提问:小朋友离开家时应该怎么做?离开幼儿园时,应该怎么做?如果离开家或幼儿园不向大人打招呼,会怎么样?通过讨论,让幼儿懂得:无论是离开家还是离开幼儿园,都要和大人打招呼,不能随便乱跑。
活动二:进一步了解诗的有关内容及特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1.回忆一下、诗的名字叫什么?诗中的人物都有谁?鸭妈妈有几个孩子?小鸭一家有几口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2.教师边朗诵,边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出示1—9的数字卡片,向幼儿揭示诗中的一个“小秘密”,即每一个分句里都有一个数字,从头到尾正好是1—9的顺数,揭示这个特点后,请幼儿边理解、边记忆这首诗。
活动三:美工活动。
教师为幼儿准备绘画、泥塑等美工创作活动的材料、工具,让幼儿围绕《小鸭一家》的主题,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用美工活动形式,表达出其主要情节。
活动四:表演游戏。
十个小朋友一组,分角色表演《小鸭一家》,其余小朋友可按情节需要扮演相应角色。
自评:
我以《小鸭一家》这首儿童诗为线索,组织了以上活动,教学中体会较深的有两点:
1.在进行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深刻挖掘教材潜在的教育因素,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作品本身独到的教育功能,对幼儿进行多方面的综合教育,使教学活动更丰满、充盈。比如,《小鸭一家》的教学及其延伸活动就具备了集语言、数学、美工、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特点,使幼儿学到的知识是完整的,而不是单纯的、片面的。
2.在教学中,要适当鼓励幼儿的求异思维。
比如,在《小鸭一家》的教学中,幼儿在回答:“小鸭可能去了什么地方”这个问题时,按其思维定势,多数幼儿回答:6只小鸭去池塘(小河)游泳了。这时,教师就要启发幼儿的求异思维,说:“鸭妈妈去池塘找过了,小鸭不在那儿,小朋友再想想,小鸭会去别的什么地方呢?”打破幼儿的思维定势及小鸭活动的局限后,幼儿就不再把小鸭只看做“小鸭”了,而是把它当做“人”一样看待,赋予其人的活动。比如,经过启发后,幼儿纷纷回答:6只小鸭去小白鹅家作客了(看电视去了);6只小鸭到森林里去看动物运动会了;6只小鸭去山后的外婆家了;6只小鸭坐上火车去北戴河游泳了;6只小鸭遇上了大灰狼,让大灰狼吃了……从以上答案可以看出,幼儿思路开阔了,为其回答“鸭妈妈找到6只小鸭了吗”以及后面的美工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另外,对幼儿的回答一方面要给予肯定,另一方面要启发幼儿动脑筋,想出更多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在提出“小鸭一家有几口人”这个问题之后,我又提出:“你是怎么知道的?”这时,幼儿通过思考就说出了几种答案:见下图。
标签:儿童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