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是否充满激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是它能不能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的关键。语文教学应结合生活实际,融入更多的文化气息,让语文课堂真正地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扑面而来的人文气息。这样,语文课堂才会魅力四射,大放异彩。
一、加强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不以培养专家为目的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如今,人类的价值观、世界观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许多学生却缺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包括文、史、哲、艺等人文类学科,而语文学科作为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本中包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地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人格。要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二、注重人群交流
记得有位前辈曾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载体。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语文课堂上,教学注入“人情味”,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真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情感教育不容忽视。在21世纪的今天,面对激烈的竞争,我们必须培养具有健康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对待生活积极主动,乐观向上,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不怕困难与和挫折,敢于挑战,具有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的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联系经典作品
目前,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语文课堂成了无硝烟的另类战场。课堂上到处是“拉网式”的知识点专项练习或“查缺补漏式”的专题技巧训练,教材中那些充满诗意、闪耀着作者思想与人格光辉的文本也被大多数教师异化成了传授阅读技巧和答题技巧的例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品味或幽雅或豪迈、或沉郁或飘逸、或讽刺或幽默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丰富他们的诗化语言;给语文课堂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王国,阅读经典,丰富人生,可以让学生的生命在阅读中展现更多的精彩。
四、学以致用
教育必须联系实际才能学以致用,否则教育又有何意义?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可见生活中的教育是何等重要。教师只要在课堂上及时抓住学生心中的每一次感动,引导学生反复咀嚼、仔细玩味,语文课堂就必然会充满激情,绽放出美丽的光彩。想要给语文课堂引入“生活味”,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既有经验为基础,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设各种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通过内引、外联、对比等方法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做、动脑想的实践活动中,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而充满生命活力的能力。
五、关注热点话题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逐渐往社会热点话题上靠拢,可见我们不能学成“书呆子”,还要时时关注时事民生。语文课堂上,教师恰当地导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闻类知识,可以创设新颖独特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激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激活他们的思维。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民心,鼓励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批判精神,让课堂这一小天地成为学生的人生导航标。
构建精彩的高中语文课堂是一个长期的话题,很多老师在这方面有着各种各样的探索和实践,并不断地积累经验。以上几点只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我将沿着这些想法继续前行,为构建精彩的高中语文课堂而努力。
六、感受能力的培养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通过对作品中的人物或景物的形象进行分析,让学生学习感知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例如《荷塘月色》中,描绘了月色下静谧的荷塘和荷塘上朦胧的月色,通过“静静”、“薄薄”、“甜甜”、“淡淡”等特色叠词,让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朦胧和轻柔,通过“峭楞楞”、“阴阴的”等词语,让学生感受到作者苦闷的心情,使学生深入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作为白色恐怖下知识分子的复杂心情,从而理解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
七、审美情感的培养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其中蕴含的美更是多种多样——伟大、平凡、善良、纯真……这些美都是通过语文教材而呈现在学生面前。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了解作者的情感。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认为:“直觉、距离、移情是构成美感经验的要素。”这正适合于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应从体会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着手。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文学作品时品味文章中的语言、体会作品中的情感,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如:诵读李煜的《虞美人》,要体会作者亡国之君沦为阶下囚的愁苦,从今昔场景对比中感受作者的落寞心情,从而理解“恰似一江东水春向东流”的绵绵不断的愁思。从有感情的诵读中加深对审美情感的理解,由此获得了自己的审美感悟。
当然,审美感知、想象、情感与理解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美的情感性格特点,决定了在培养审美能力的时候必须调动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积累去进行想象,以丰富审美对象中包含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美所呈现的意义及美的情感所蕴含的理性。当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这些心理要素结合起来,并达到自由协调的状态时,一个审美感受、领悟、体验系统,即审美心理结构,也就组合而成了。这时愉快的审美体验也就产生了。在这种状态中,不仅学生的认知和审美能力得到了发展,而且学生的人格修养也得到了完善。
总之,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密不可分。道德教化下产生了文明,人类审美情感又帮助我们选择真善美、摒弃假恶丑。
论文作者:张玉晶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12月总第2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4
标签:学生论文; 情感论文; 语文课堂论文; 作者论文; 教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人文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12月总第2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