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建筑施工行业的迅猛发展,大量新技术被引入到实际施工中,对于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的提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后浇带技术作为近年来逐渐发展成熟的新型建筑施工技术,对于控制建筑中裂缝的产生以及缩短施工周期有着显著的效果。在实际的操作施工中,相关设计施工人员应针对现场实际环境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案,有时还需打破常规,不能完全按照施工图纸进行施工,当然这也需要设计人员有着丰富的设计施工经验。总而言之,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出现对于项目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获得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建筑施工;后浇带;施工技术
引言
后浇带施工技术能够降低温度收缩与膨胀,也能够避免裂缝的出现,与此同时,也可解决基础规划和裙房结构等状况,在建筑施工中占据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在展开后浇带施工的过程中,要遵照具体的施工需求,对施工步骤进行合理的修整,科学规划后浇带,选取恰当的时间和施工材料,展开施工作业,将垂直施工缝妥善处理好,选取最合适的施工温度,有序完成后浇带保护作业,确保后浇带施工的效率,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后浇带在建筑施工中的价值。
1后浇带施工概述和作用
1.1 建筑施工中后浇带施工概述
建筑施工后浇带设计时,需要基于其应用作用进行分析,确定释放应力为主,结合抵抗应力为目的。一般在设计时,基础结构、裙房结构以及整个高层建筑工程连接为一个整体,但是因为建筑工程在后期运营阶段,受重力影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问题,这样为避免因为工程沉降造成结构裂缝,就需要设置后浇带。对后浇带进行设计前,需要精确计算和核对整个裙房结构与基础结构两部分的强度,保证结构内部应力计算结果的精确性。通过设置后浇带的方式,将工程裙房结构和基础结构分开,即便后期工程地基出现沉降问题,也不会造成结构产生裂缝。
1.2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作用
在房建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效防止因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地基沉降以及收缩变形等因素影响而造成质量问题,多数情况下会通过布设后浇带予以处理和应对。同时,设计人员对建筑进行设计时,会将建筑裙房、基础及主体结构设计为一个整体,目的是为了防止不均匀沉降现象的发生。为了防止上述问题的出现,在房建工程施工中,可以利用后浇带将上述几部分结构进行分割,在几部分结构施工完成后,因收缩变形以及建筑地基沉降等因素引起的沉降问题也会逐渐稳定下来,然后再进行后浇带浇筑,将分割开的几个部分再连接成一个整体,可使建筑施工质量得到提高。同时,结束混凝土浇筑后,由于混凝土在凝固过程中,强度不断增加,内部温度应力作用下,混凝土结构极有可能出现裂缝病害,对结构质量产生影响。而后浇带技术在热胀冷缩型裂缝问题的解决中也具有明显的优势,通过后浇带的设置,可为混凝土结构的收缩提供充足的时间,降低了裂缝出现的概率,结构的强度也得以保证。
2建筑施工后浇带施工技术分析
2.1建筑施工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前期准备
后浇带技术解决了以往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受温差应力,沉降张力而引起的施工裂缝及建筑物沉降的问题。建筑施工单位要想高效地完成后浇带技术需要做好充足的前期准备,重点在于施工技术人员的选择、技术性的清理以及专业性施工材料的选择等等。
后浇带浮浆物质的清理。后浇带施工技术过程中前期的后浇带粘浮物质处理能够让其充分发挥工作效能,并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高压水枪是处理后浇带粘附物质的首选,从而增加后浇带上混凝土的粘性。
钢筋除锈工作。钢筋生锈阻碍施工进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在后浇带施工前应该对生锈钢筋进行有效地除锈工作。通常情况下,施工单位会选择运用钢丝网的方式进行除锈,一旦在除锈过程中发现不能使用,要对其进行更换处理。
混凝土强度的调控。现代技术的发展为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开辟了更多的途径,施工技术人员可以充分利用化学办法增强混凝土的强度,这样的技术处理能够为居民提供安全的空间和舒适的居住环境。
2.2后浇带施工技术
在建筑施工建设中一定要确保后浇带施工时两端混凝土浇筑的质量,严禁发生漏浆和混凝土松懈的现象发生。在后浇带两端应通过钢筋支架钢丝网将其隔开,并要求结构设计人员完成两端断面的形式设计方案。如果地下室需要做防水工程,那么后浇带应避免呈现直槎的现象,在施工完成后应有专业负责清理后浇带施工过程造成的混凝土残留物,避免影响后浇带钢筋被腐蚀、压弯或踩弯等,同时也容易出现杂物堆积或残留积水等。在浇筑后浇带混凝土施工以前,要及时将后浇带中的杂物清理干净,去除钢筋上的锈渍、表面松动的砂石以及软弱混凝土等,后浇带两端的混凝土凿毛也要用水清理干净,混凝土两端要保证湿润,湿润时间要控制在大于 24h,然后在完成界面剂的涂刷工作。在浇筑后浇带混凝土的时候,所使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要高于两端湿润混凝土等级至少一级,防止浇筑后的混凝土发生收缩变形等现象。
2.3后浇带设置技术
(1)断面形式。后浇带断面形式的选择,应尽量保证与工程混凝土结构相同断面形式,常见的有阶梯缝、平直缝、V 形缝等,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为平直缝。对于工程墙体与板结构厚度超过60cm 时,应选择用企口缝方断面形式;厚度小于 30cm 时,应选择用平直缝断面形式;厚度为 30~60cm 的结构,则应选择用阶梯缝断面形式。并且,在设置后浇带时,要尽量避免出现直缝,避免结构受力变形出现裂缝。对于选择垂直缝断面形式浇筑的作业,待混凝土初凝后,需要应用压力水进行冲洗,直到出现骨料方可停止,且要保证钢丝网干净无杂物。(2)浇筑位置。在确定后浇带浇筑位置时,应尽量选择受力最小的构件部位,且要避免选在剪力墙中间位置,一般多设置在梁、板反弯点周围位置,能够最大程度上避免剪力或弯矩太大而增大构件自身所需要承受的压力。(3)间距大小。很多建筑工程在结构设计时未在施工图上设置后浇带,针对此类情况,可以结合实际施工状态,遵循后浇带施工规范来确定设置方法。设置时要重点做好预留间隙的控制,不一定完全按照设计方案来操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一般情况下,应将后浇带间距控制在 40cm 以内,并综合分析工程所在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特征,确定最小间距,基本上不应小于 30cm。
2.4后浇带的保护
在后浇带施工所留的缝隙中,一定要防止积水和杂质的长时间留存。一般情况下,一种方法是将挡水砖设置在后浇带缝隙的两端或两侧,另一种是将防水砂浆涂抹在后浇带的内壁上,此两种措施,都能起到保护后浇带的作用。并且在完成后浇带的缝隙清理后需要用木模板或铁皮封遮盖顶部,并使用砂浆制作好防水带。值得注意的是,施工时四周要设置临时栏杆进行围护,从而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将钢筋污染并积存垃圾。
结束语
总之,建筑工程结构施工中,后浇带施工为主要的施工部分。若施工的过程,产生沉降、后浇带裂缝等问题,需结合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检测,以便结合设计图纸内容找到存在的不足,通过具体的措施进行处理。结合后浇带上的施工技术的概念和功用,对建筑工程中后浇带上的施工技术进行深入探究,希望能够给广大的施工人员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张军锋.分析后浇带施工技术在房建施工过程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6,02:52-54.
[2]朱如盛.分析房建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6,06:18-19.
[3]符新丰.论房建施工中后浇带施工技术[J].江西建材,2016,09:44.
[4]缪彬彬.房建施工中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应用与质量控制[J].江西建材,2016,15:102+104.
[5]姜付根.论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功能作用与施工技术[J].建材与装饰,2016,21:51-52.
论文作者:董红亮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0
标签:混凝土论文; 结构论文; 施工技术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裂缝论文; 断面论文; 两端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