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的边界及其功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边界论文,功能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要经济实体,企业的存在当然有其边界的存在,对企业边界的认识当然离不开对企业本质特性的认识。这是因为在社会生产力不断地深入发展、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今天,企业的边界对于促进企业自身的存在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又能使企业在自身运行时达到难以达到的目的或目标。因此,通过对企业本质特性的认识来完成对企业边界的界定,通过企业与市场经济的相互作用来探讨企业边界的作用与功能,对于现代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从企业的本质特性出发来对企业的边界进行界定
我们知道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总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壮大和发展。因此,企业的本质特性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总是体现不同的历史特性和内容。正因为如此,有关企业本质特性的定义五花八门,但只要我们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就可以看到它们都反映出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企业本质特性的一个不同的侧面,因此都包含有相对真理的成份。
还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初期,马克思就看到了社会劳动分工与企业内部劳动分工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马克思认为:“企业是以内部具有分工协作关系的团队生产为基础,为交换而生产的经济组织。”这种分工与社会分工的不同点在于:“社会分工是指各种专门的劳动分别生产互不相同的产品,它们之间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发生联系;企业内部分工则是在生产同一种商品的劳动过程内部实行的分工和专门化,它们之间的联系不需要通过商品交换。”(李琼,劳动分工与企业起源[J],教学与研究,2001,(2):31-37)按照这种说法,企业的边界应该是社会劳动分工与企业内部劳动分工的交叉点,这些交叉点的连线应该是一条闭合的曲线。这条闭合的曲线就应该是企业的边界。应该指出,在社会需求与社会供给相差悬殊的情况下,企业只有努力的生产产品以满足社会大规模的需要,才能不断的完成它的资本增值。因此这样得出的企业边界是非常正确的,因为它不但为企业劳动和社会劳动分工的本质差别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为这种分工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开辟了道路。
当企业把它的主要任务放在努力生产劳动产品而满足社会对产品的需要的时候,企业与市场的作用方式就显得单一起来。这是因为市场的需求量过大进而使企业与市场联系的媒介仅仅只有一个——企业的劳动产品,或者叫商品。这样,企业的真正形象也被市场上的商品的用途和数量所取代,使它成为被掩盖在商品背后的“黑箱”。对于这样的“黑箱”,它的存在与否以及它的边界的形式及形状与使用商品的消费者来说是毫无关系或者说是关系不大,而且对于生产劳动产品的企业本身来说也觉得企业的形象对它们的生产和销售关系不大。这就使得企业边界被管理学家,进而被经济学家忽视或者不予理睬的重要原因。
与企业边界有关的企业本质特性的理论,是西方著名的经济学家罗纳德·H·科斯的“企业交易费用”理论。科斯认为:“企业在一个专业化的交换经济中出现的根本原因”可以用交易费用来解释,这是因为:“企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科斯指出:“在企业之外,价格变动指挥生产,它是由一系列市场上的交换交易来协调的。而在企业之内,这种市场被取消,复杂的市场结构连同交换被企业家这种协调所取代。企业家指挥生产。”(科斯,企业、市场和法律[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0:3-5)可以看出,科斯对企业的看法与马克思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科斯在这里用抽象的交易费用代替了马克思所提出的形象的劳动分工。应该指出,交易费用的引入为企业家进行成本核算,实践现实操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在此基础上,科斯得出了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的规模边界以交易费用等于组织费用的平衡点为限。这就为企业家根据交易成本的花费现状实施企业的扩张或收缩规模奠定了基础。
在科斯“企业交易费用”理论的基础上,美国经济学家奥利弗·威廉姆森对企业的边界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究。威廉姆森的研究特点是将企业的组织费用和交易费用扩大到了企业运行所能涉及的一切活动领域,其中包括到企业和市场作用时可能花费的一切交易成本(孟宪昌,企业扩张论[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291-295)。这些分析所采用的数学手段可以使企业家根据交易成本的变化情况精确的确定企业的投资规模,并依据市场的变化情况进行可靠的数据分析。
为了实现这种可操作性的成本运算,以便控制整个的企业规模过程,威廉姆森将企业的各种要素成份都一一地进行了归纳分类并折合到成本核算的范围。例如,关于“人”的要素,可根据其在企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存在有“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普遍特点。关于企业外部的制约因素和市场经济的特点,有“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小数目条件”的普遍特点。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描述交易性质的三个维度:“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交易频率”。值得注意的是威廉姆森将企业人员的选择、培训费用等,也纳入到“资产专用性”的范畴。这虽然可以根据市场的需要确立“人力资产专用性”的投资力度,但它却以数字化或公式化的手段掩盖了人力资产的特殊作用,以及这种特殊作用对于其它资产之间存在着的一种制约的关系。因此,这种“数据化”或“公式化”的方法,无疑使人们看不到现代社会企业边界与市场经济的相互作用,以及在作用过程中企业边界所具有的重要功能;而一贯忽视这种功能的企业管理者可根据交易成本的变化情况,尽量将自己认为不重要的成本费用压缩到最小。根据威廉姆森的分析,任何企业都可以根据成本交易简化成几个方框结构的图形(同3:294)。如:核心技术的生产部分;零部件的制造部分;材料供应以及销售部分等。其中除核心技术生产部分和零部件的制造部分要用企业内部的官僚权威协调外,其它部分均应以市场合约的形式进行。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企业和市场作用过程所呈现的活力,整个生产控制过程仍近乎在“黑箱”式的操作中进行。
针对企业管理所存在的这种情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些经济学家力图在这些僵死的方框图上注入企业与市场相互作用的生机活力,以体现新科技、高信息时代的企业生存与发展特点。美国经济学家契斯(Teece)认为:应该采用一种整体的视角,涵盖与企业能力建立相关的整个过程、整个企业的内部知识和产品的生产过程和外部的交易过程(Teece.1994)。这是因为:“企业作为一种生产产品和服务的制度安排”,创造了“能使得许多个人集中使用各自拥有专业知识的环境和条件。”而“市场经济并不能承担这种协调功能,因为市场在协调过程中会因知识的隐含性和不可分割性等原因而失败。”可以看出:“企业的边界在于能力的适用边界。”(高程德主编,现代公司理论[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45-46)。这就是“企业能力”理论对企业边界的认识。
“企业能力理论”始终认为:“以一种统一企业生产功能和交易功能的重要性,在企业边界管理日益重要的今天日益凸现”。(李志能、尹晨,从知识角度回顾企业能力理论[J]经济管理,2001.4:44-49)。契斯强调要对企业能力进行内外结合,整体分析。他对企业动态能力的定义是“企业整合、塑造和重组内部和外部竞争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环境的整体能力。”(Teece 1997)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虽然“企业的边界在于能力的适用边界”,但是企业边界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企业内部所具有的能力是由企业内部不同类能力的拥有者进行的不同企业功能的组合,虽然在整体上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在企业运行的过程中却体现出了不同的运行职能。正如张维迎博士所指出的那样:“企业是一个具有劳动分工特点的合作组织。”(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D]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5:51)这也正是科斯所强调的“企业是市场的替代物”的著名论断的重要特点。
虽然企业内部各生产组织间的生产功能不同,而企业边界所表现出来的工作特点却是具有市场性质的。这就是说,企业在以它自己具有的特性将具有不同类型能力的人组织起来以后,他们必须按照企业特有的生产要求组成形式不同的团队梯度,而企业边界所在的团队根据自己的特点就具有了代表企业生产本身以及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双重工作性质。这样,当产品的流程按照企业的要求传递到企业边界的团队时,企业边界就必须按照企业本身的要求和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赋予企业边界团队应该承担的职业责任。这里要强调的是,这种责任不但与企业的组织费用和交易费用的比值息息相关,而且也与企业在市场中的生存和发展直接相关。原始的企业组织理论将企业的兴衰成败归咎于企业的决策机构或决策者;现代的企业市场实践显示企业在市场上的兴衰胜败不但与企业组织的决策机构有关,而且也与企业边界团队自身的行为作用直接相关。正是在此基础上,我们得到了下面的企业边界概念。
企业边界是企业组织机构在与市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能力传递的最终体现。它以企业产品和企业精神(形象)的市场作用程度为依据,和交易费用、组织费用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共同确定着企业生产的范围和规模。
为了准确的理解这个概念,需要作出以下说明:
1.根据企业的本质特征,企业的边界只有在与市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方能表现出来,不和市场作用的企业不是真正的企业,因而也不存在企业的边界。不和市场作用的“企业”结构,只能算是“企业的内部结构”,不能算是企业的边界。
2.企业的劳动产品是企业知识聚合的结晶。因为它是企业与市场联系的纽带,因而是企业边界的重要因素,但光有企业的劳动产品还不能构成企业的边界。只有将企业的劳动产品与企业的形象结合起来,如企业的社会责任心、服务意识等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企业的边界。市场对企业的信用程度如何,取决于企业的劳动产品与企业精神(形象)对市场的作用程度。简单地说,也就是顾客的信任程度。顾客的信任程度越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生存能力就越强,否则就相反。
3.企业边界的显形表现——企业的劳动产品及企业精神(形象)与企业的交易费用、组织费用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而它们合在一起的整体作用又制约着企业的存在与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忽视一方或偏重一方都会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损失。
二、企业边界的作用与功能
企业边界的作用一般来说是完成企业的购置销售交易任务,但这些购置销售任务又都是通过市场来完成的,这就发生了企业和市场相互作用的关系。特别是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是伴随着物的转换和重新配置的发生进行的,从系统论的观点来观察这种变化,可以得知它们作用的结果都发生着从量到质的逐步变化。我们这里的作用与功能,仅仅考虑的是这种作用所导致的企业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叫做企业边界的功能。
根据企业的本质特性以及企业边界在市场经济中的具体实践,企业边界对企业的功能一般通过以下两种形式来实现。
一是通过产品的销售和材料的购置来完成企业的预期任务,并同时树立企业的精神形象,从而取得顾客和社会的信任以便在市场上站稳脚根谋求发展。
二是通过市场的作用以及交易的过程捕获其它企业及其同类产品的特色和信息。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的一项重大的任务。事实上,企业边界作为企业内部与市场经济的分界线,在它的边界两边始终存在着同类产品、不同企业之间等等重要的企业形象和产品的特色和信息。也就是说在企业边界两边存在着不同的企业文化,具有高度哲学嗅觉的人根据这两种文化质的差别就能找到改造企业、适应时代潮流的动力和力量,进而克服自己企业潜在的种种不健康因素。这个问题我们在后边将要讨论。总之,企业边界的这两种功能在现代社会中已明显地呈现在每个企业的面前,面对着市场无情的竞争,每一个企业都要作出自己的抉择。
按道理说,企业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诞生的;企业的诞生也必然适应市场经济的条件。但由于企业在形成的过程中,将各种技能不同的人按产品分工工序的不同,组成各种形式的生产团队,因而官僚权威的协调代替了市场的价格机制,这就形成了企业对市场作用的屏蔽。这种屏蔽一方面保护了企业内部成员的专心生产(因为不必考虑市场竞争的压力,这种压力由企业的经营者来考虑),另一方面又在不断的磨合着企业内部的各种组织结构,使他们在生产同一类产品时产生相互依赖的精神寄托和行为价值观念,进而逐渐地拉平他们之间的文化差别,形成和企业价值观逐渐一致的企业文化。这样一来,企业文化就诞生了,企业的个性也就形成了。
企业边界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它的两边始终存在着差别很大的企业同类产品的数量差、质量差,以及在这种产品的基础上所建立的人的精神质量差和关于这种产品处理结果的社会道德素质差。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广义文化的观点,“人化”和“化人”正是企业劳动产品和在这种产品上建立的综合的精神因素的真实写照。所以我们可以在这里冠以“企业文化”的头衔,以简化综合这两个方面(“人化”、“化人”)的本质特点。很明显,对于企业边界内部的企业文化信息是直观的、明显的,不用鉴别和容易把握的,它主要依靠企业边界的本身职能向外辐射,企业边界外部的企业文化信息却是隐蔽的、杂乱无章的,需要企业边界依据自身的职能去进行鉴别、把握,然后再根据企业的本质要求进行有目的的、有控制的双边流通、渗透以致达到最终的统一、综合。
美国哲学家W·E.哈拉尔认为,经济上的差异性组成的联合体在结合时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美]:W·E.哈拉尔,新管理综合:内部市场与企业共同体的统一。[J]新华文摘,2000(6):164-169)事实上这种能量的产生不是由不同的组织在联合时聚放的,而是由构成组织的人所形成的经济差理念在聚合时形成自己的理念并转变成集体的行动所聚放的。正因为如此,哈拉尔指出在信息时代“将民族差异性、社会多样性及其他分散的亚系统综合进一个平衡性的、整合性的、功能性的整体。”(同上)。高科技、高信息时代的企业必须完成这种综合和整合,因此企业边界承担着艰巨的任务和巨大的功能。这种功能和任务不是别的,就是恰到好处的完成企业边界两边的信息,特别是外部信息的鉴别和整理,有效地、及时地控制企业边界两边的信息的释放和流动,为企业的决策系统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和实现这种功能,我们在这里简略的介绍一下企业边界在释放、吸收内外信息时所表现的两个特点:
第一、企业边界在向外辐射信息时主要是以企业的产品、企业精神、企业形象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为主,以企业的产品销售为轴心而进行的综合行动。这种行动要求的是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共同发展的过程。企业精神、企业形象以及企业的社会责任心能成功地实现和促进企业产品的销售和增长,而企业产品的销售和增长必须进一步地提高企业精神、企业形象和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完善。否则,就会造成企业产品销售的逐步枯竭,最终被市场所淘汰。
第二、企业边界向内吸收信息主要以企业的知识能力为水平依据,以企业边界的市场观察力、分析力、灵敏性为主,以信息量的吸收为轴心而进行的综合性行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企业边界的市场观察力,首先要观察到企业的同类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量,市场容纳程度以及其它企业比自己企业产品的质量、特色、样式等方面的优越程度。其次要分析顾客对它们的反应态度、购买行为与自己企业产品之间的差异性。最后要敏感地抓住这两者间的核心差别。事实上,这些现象的综合作用就是企业边界处所存在的“文化差”。这样的信息收入并消化将会变成企业自身发展和壮大的强大动力。
应该指出,企业吸收外来文化并把它们转化为企业自身发展动力的过程,实际上是企业内部的“自组织”过程。由于题目和篇幅的限制,我们不宜在此进行进一步的讨论。但企业边界对外来信息的吸收和传递也是一个“自组织”的过程。不过,这个“自组织”过程是发生在企业边界的这个支系统内部,它与企业边界组织的知识拥有程度、能力结构布置、分布、转换机制是否合理密切相关。这一切都说明现代企业组织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知识能力合理配置、有效运作的基础上人、财、物的有效结合、能动发展的有机系统组织。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交易费用理论论文; 组织发展论文; 过程能力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团队分工论文; 企业内部环境论文; 经济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