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趋势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消费结构论文,变化趋势论文,居民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3年我国GDP总量相当于1.4万多亿美元,人均约1090美元。我国下一个发展目标是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即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目标。根据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是个重要战略新起点,因为人均GDP一旦突破1000美元大关,国民将加快走向富裕的速度,居民的消费结构将进一步转型。为了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未来20年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特征,我们有必要对世界主要国家及国内部分先进城市的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这对于我国今后制定合理的消费政策,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都有着十分重大的借鉴意义。
一、世界主要国家人均GDP从1000到3000美元居民消费结构的特点和变化趋势
1.世界主要国家人均GDP达到1000和3000美元时消费结构的特点。美国、日本、原联邦德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的居民消费结构呈现以下特点:第一,基本生活消费(食品、衣着合计)支出比重最高,均在50%左右,有的国家高达62.8%。其中食品类支出几乎都在34%以上,衣着类支出均超过10%。第二是家具、家庭设备及服务消费比重为6.1%~14.4%。第三,用于居住(房租,包括水、电、燃料)方面的支出在各国均占有相当的比重(4.4%~13.8%)。第四是其他类别(交通通讯,文教、娱乐、教育,医疗卫生和其他)的消费支出比重在10%以下。
美国、日本、原联邦德国等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居民的消费结构有以下特点:第一,基本生活消费的比重已降到40%左右,并继续下行。第二,住房消费比小康阶段已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普遍在15%左右。第三,交通通讯支出持续快速上升。
2.世界主要国家人均GDP从1000到3000美元时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水平,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呈现有升有降的特征(见表)。占消费支出比重下降的有:一是食品支出占全部支出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由40.84%下降到32.67%;二是衣着类、家庭设备及服务类逐步下降,分别由11.36%和9.12%下降到9.68%和8.92%;三是交通通讯、文化娱乐教育等其他消费比重迅速上升,交通通讯由8.51%上升到11.91%,文化娱乐教育由6.96%上升到7.6%,医疗保健由4.51%上升到4.95%,住房消费比小康阶段已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从世界水平和各国情况看,富裕阶段的住房消费均占有一定的比重,居住由11.57%上升到13.52%,杂项商品及服务由6.96%上升到10.19%。
表 世界17个国家和地区1000美元、3000美元阶段居民消费支出平均构成和变化情况 单位:%
┌────────────┬───┬───┬───────┬────┬────┬────────┬───┬───────┐
│ 项目 │ 食品 │ 衣着 │家庭设备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 居住 │杂项商品及服务│
├────────────┼───┼───┼───────┼────┼────┼────────┼───┼───────┤
│ 人均GDP1000美元平均值 │40.84 │ 11.36│ 9.12 │ 4.51
│ 8.51 │ 6.96
│11.57 │ 6.96 │
├────────────┼───┼───┼───────┼────┼────┼────────┼───┼───────┤
│ 人均GDP3000美元平均值 │32.67 │ 9.68 │ 8.92 │ 4.95
│ 11.91 │ 7.60
│13.52 │ 10.19│
├────────────┼───┼───┼───────┼────┼────┼────────┼───┼───────┤
│由1000到3000美元变化情况│降8.17│降1.68│ 降0.2│ 升0.48 │ 升3.4 │ 升0.64 │升1.95│ 升3.23
│
└────────────┴───┴───┴───────┴────┴────┴────────┴───┴───────┘
注:根据国家统计局《简明统计资料》整理,分析样本为美、法、德等17个国家和地区。
二、国内主要城市人均GDP从1000到3000美元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趋势
国内部分先富起来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深圳等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发展阶段,居民消费结构变化与上述国际经验趋向一致。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这些城市的居民生活消费需求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但进一步从“生存”型转向“享受发展”型,且结构上也更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
首先,城镇居民用于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方面支出普遍下降,尤其是反映消费结构变化的恩格尔系数。如上海从1997年的0.52下降到2001年的0.43;北京从1997年的0.44下降到2001年的0.36;天津从1999年的0.42下降到2001年的0.37。其次,在服务类消费中,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等消费支出上升较快,例如1997年到2001年,上海医疗保健由2.9%提高到6%,交通通讯由5.6%提高到9.4%,娱乐教育文化由11.5%提高到14.6%。但是,与国际经验比较,住房支出上升的趋势相对明显,最近几年中,广州、深圳两市分别上升了5.8和4.3个百分点,2001年达到13.9%和18.8%;上海则变化不大,仅上升2.3个百分点,2001年达到7.9%。(表略)
三、中国未来20年(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分析
国际国内经验表明,居民的一般消费规律是,在人们的温饱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将进入以公共交通、廉价住房、邮电通信为主导消费的小康阶段;之后是以私人轿车、高级住宅为主导消费的富裕阶段;最后进入以服务业为主导消费,消费品需求高级化、丰富化为特点的高度富裕阶段。与国际粮农组织按恩格尔系数划分富裕程度的标准相对照,1000美元以下为小康阶段(恩格尔系数为40%~50%之间);1001~10000美元为富裕阶段(恩格尔系数为20%~40%);10001美元以上为高度富裕阶段(恩格尔系数低于20%)。目前我国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已经降到40%以下,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降到50%以下,刚好步入富裕阶段,居民生活方式正发生质的变化,居民消费不再满足于基本生活资料,而是向发展享受型消费快速转变,消费需求呈现多样化,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主要体现在:
1.居民基本生活消费比重呈下降趋势。从国内外居民消费变化趋势可见,未来中国居民消费结构中,食品消费的“重心”地位逐渐下降。这将使中国居民长期以来以吃为主的消费结构发生积极的变化。居民用于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方面的支出比重将普遍下降,以先富起来的北京为例,从1991年(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到2001年(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北京居民的食品支出比重由54.7%下降到36.2%,衣着支出由14.3%下降到9.2%,家庭设备及服务支出也由12.2%下降到9.5%。
2.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化娱乐等消费比重将迅速上升。首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逐渐增强,各类医疗保健器材及医疗服务开始进入居民家庭。同时,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深入,医疗费中个人负担的比重逐渐加大。其次,未来中国居民家庭消费中变化最大的将是交通和通信。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在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支出将明显上升。同样以北京为例,从1991年到2001年,北京居民的医疗保健支出由1.6%提高到7.6%,交通通讯支出由1.5%提高到8.6%,娱乐教育文化支出由11.0%提高到16.0%。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固定电话普及率及手机拥有量逐年增长,与此相联系的电脑、网络、软件产品等正成为一个新的潜力很大的消费市场。
3.教育消费将成为长期的消费热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对知识的需求也日益增强,居民也将越来越重视教育的投入,以不断提高个人文化素质,加之教育福利性消费的逐步减少和市场化、货币化比重的逐步提高,高等教育必将成为众多家庭的一种理性投资选择。未来居民储蓄将更多地用于教育消费。这不但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消费需求,而且促进与教育相关的行业发展,进一步带动图书出版业、计算机教学软件业、信息服务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使教育产业成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如韩国在1979年~1991年(1977年人均GDP1000美元,1989年人均GDP3000美元)年均增加教育经费22.6%,大学普及率由1985年的32%上升到1990年的39%。从1981年起,韩国严格实行在职技术培训制度,规定雇佣200名以上职工的企业必须设立职业培训班,否则需交纳“培训负担费”。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消费将成为中长期的消费热点。
4.住房的需求呈快速增长趋势。根据联合国相关资料,人均GDP800~8000美元之间为房地产业的起步和快速上升阶段。国内外经验也表明,小康阶段初期,住房消费将保持较长时期的增长。未来近20年的中国住房消费将成为居民消费的最大亮点。居民居住方面的消费比重将大幅上升,这是与我国住房及配套的工资制度改革紧密相关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体系的逐步健全,住房的商品化、货币化程度也进一步提高。人们用于改善居住环境方面的支出也将较大幅度的增长。所有这些,都将导致住房消费比重上升,而住房消费还将带动建材、装饰、家居等相关领域的消费。
5.汽车消费增长迅速。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专家说,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汽车开始进入家庭,而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的时候,私人购车将出现爆发性增长。以日本为例,轿车普及率从1955年的每千人拥有1.7辆迅速提高到1965年的22辆(当年其人均GDP为920美元),1997年则达到133.6辆(当年其人均GDP为3829美元)。目前,在我国,汽车开始进入家庭,在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则基本达到爆发性增长阶段。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的家庭汽车拥有率还不到1.7%(城镇居民每户按三人计算,农村居民每户按4人计算)。因此,可以预见,随着WTO过渡期的结束,进口车关税的下调,经济型轿车的不断涌现,未来中国居民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大部分居民将很快进入汽车消费的时代。
6.旅游消费将成为一个新消费热点。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800美元至1000美元时,旅游消费将进入快速增长期。而我国2003年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实际上也进入了休闲旅游快速增长的消费期。各种海岛游、生态游、出境游的生意十分火爆,特别是“双休日”、“黄金周”这些长假,旅游消费越来越红火。
总之,中国未来20年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总体趋势是:居民消费结构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从物质消费为主转变为非物质消费为主;生存资料消费比重将进一步降低,享受和发展资料消费比重上升;消费结构的变化越来越体现追求生活质量的特征,各种高档消费品、住房、汽车的有效需求上升,对服务消费的需求和质量要求大大提高。